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 格式:ppt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一、中和“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
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
“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是指两极的中间。
“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
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
它们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其范畴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分析其内涵和特点。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命题之一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世界的根源和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命题主要包括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动态、自然的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二、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赏析和感受上。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在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中寻找美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追求“山水平和”,他的山水画以清新脱俗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典范。
三、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自然界变化万千,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视为世界的本源。
这种关注变动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注重“变幻有度”,追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设计常常通过景色和季节的变换来展示自然的动态美。
明代画家文徵明在他的山水画中,通过独特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四、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美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参照。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关于自然规律的概念和原理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心与物的和谐。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作者】闫月珍【作者简介】闫月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6级研究生【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后来独步’,谢朓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圆”出现18次,有16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因“圆”识“方”,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的美学阐释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善”,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审美理念之一。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意涵,拥有着广泛的现代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美学阐释,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解释其中的现代价值。
一、美学阐释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善”通常被理解为世间万物的正确性和美好,或是品格和行为的高洁。
这种正确性和美好是指对于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合乎标准,体现了人类所追求、赞赏的美德。
“善”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品格的美。
在西方文化中,品格的美主要是指人的品质,如勇气、正义、诚实、感恩等等。
而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人的道德和伦理修养。
这一观念源于传统儒家的思想,把道德准则视为人类最高尚的美德,并且认为它是稳定社会秩序所必需的。
“善”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道德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
善的美,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追求,具有一种感性的美学美。
二、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善的美学价值体现的不仅是道德修养与品德,也体现了对于个人精神内在世界的追求以及社会价值的重建。
1.社会品质在当今社会,关于“公德”的概念几乎成为了共识。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德意识还显得相对薄弱。
通过强调个人的道德与伦理,善的美学价值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观念塑造、素质教育,进而提高每个人的社会品质。
例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曾说:“人们为了自己的廉洁而做,而非因为执法严苛。
”这句话也有助于提醒人们,道德规范不涉及法律规定,因此,它们都应该在个人内心中根深蒂固地形成。
2.文化遗产“善”的美学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远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使得许多人更加喜欢从它的角度深入探讨文化传承的历史发展。
以古代文献中经典的《论语》为例。
提倡以“礼”为中心,“礼仪之道渊而深”;倡导“仁爱”,“人和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因高贵的道德所形成的。
同时,“善”的美学价值的宣扬也有利于保留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名词解释: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
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答应形成于唐代,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意境的领悟都不尽相同。
意境在有些人那里又被称作境界,境界这个概念则大多始于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些意境,或者是说境界,大多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非常人所能理解。
这些意境的感悟则大多需要人去“悟”,静思或者顿悟。
意境是没有本体的,你无法具体的阐述它究竟长什么样,是个什么东西,意境只是种感觉,因而随着感受意境美感的人的不同,每个人对意境的理解也就不同。
仁者乐(yao四声)山,智者乐水。
对爱山的人而言,山川就是意境,对爱水的人而言,水就是意境。
道是意境,禅是意境。
屋宇楼房是意境,宇宙四方也是意境。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1.感兴——兴象——兴会审美体验—审美文本—审美鉴赏感兴: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可称为感兴论。
感兴是外感事物、内动情感而又情不可遏的特殊状态的产物。
兴象:兴象是审美文本的核心层面,“兴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象”乃是感兴之象,是兴媒、兴辞激发感兴的结果;“兴”则是以物起兴,是在对物象进行深层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动荡、飞越的审美体验。
兴会:是指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鉴赏的一种经典看法,强调审美鉴赏是一种由文本符号感触而生成的富有直觉特点的体现形式。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对“美”所下的定义。
“理念” 即“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亦即黑格尔所论的人类历史和世间万物的本源。
表现在美学中,“理念”是美的内容,而“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或者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与理念水乳交融的一致,这时体现的就是美。
3.“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命题。
按席勒的看法,人类有两种对立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一种是形式冲动,它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这两种冲动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
他说,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整。
所谓游戏,是与强制相对立的,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
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
人的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
席勒的结论:“只有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最完整的人。
”他反复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使他首先成为审美的人,就别无他径。
中国古典美学“趣”范畴的审美解析
程龙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3(031)005
【摘要】“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程龙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审美风格论
2."气"之审美视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
3.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的审美演进与文学生成
4.观: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审美范畴的意义存在
5.论中国古典美学“游”范畴的审美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指中国古代美学中用来描述和评价美的概念和范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1.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2.气韵:气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3.神似:神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质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4.形神:形神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5.意象:意象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创造的一种形象或符号,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6.风骨:风骨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有力的风格和精神,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7.情韵:情韵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韵味,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
这些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理论家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也对后来的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占代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祁志祥摘要:中国古代美学关于“美”的认识有五大基本范畴,即“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
这五大范畴渗透在中国古代儒、道、佛、艺四大文化形态中,衍生出儒、道、佛、艺等本同末异、丰富多彩的美论范畴群,与五大基本范畴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在审美环节,“乐感”“直寻”“殊好”“正赏”“真妙”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观照对象之美的完整要求,“体味”“情观”“静观”范畴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的方法论思想。
于是,中国古代美学就呈现出一个主客呼应、有主有次、相互关联、气象万千的范畴体系。
其中凝聚的美与有价值的乐感相联系的思想,对当下的审美实践和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建构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美学范畴;逻辑结构;现代意义作者简介:祁志祥,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3-0201-07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论著切入,由此产生的成果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二是从主要范畴或命题入手,由此产生的成果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
新时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①总体说来,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水准比不上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其中,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又弱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个案研究。
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承前启后的今天,加强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美学是美之学,其研究重点是美及审美经验的真谛。
②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系由美论与审美论两部分构成,其中美论是主体部分,可分为中国古代美学美论的五大基本范畴和儒、道、佛、艺四大文化形态美论的特殊范畴。
于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便成了由一系列中国古代美论与审美论的范畴构成的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灿烂景观。
①具体有: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0中华书局1988年版)、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0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0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