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0.风的形成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06 MB
- 文档页数:13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聂家庄学校温昕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能用比照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归纳风的成因。
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引导猜测——设计实验——验证猜测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湿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活动: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猜谜语:风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师问:如何感受自然界中的风。
学生答复:〔红旗飘扬,树枝摇摆等等〕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形成板书:〔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师:猜测空气的流动跟什么有关〔学生答复:温度,天气等等〕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1、下面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拿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谈话:刚刚老师做的这个实验,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上升,带动螺旋圈转动。
4、出示课件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教师活动:1、谈话:空气受热上升和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箱,接下来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
小学科学精品课件《风的成因》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气象万千》,主要围绕“风的成因”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分类、风的利用和风的影响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风的概念,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风的成因,了解不同类型的风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气象现象,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能的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扇、气球、风车、气象图等。
2.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风扇吹动纸张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风的存在,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2)讲解风的成因,结合气象图,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差、地球自转等因素对风的影响。
(3)介绍风的分类,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风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风的成因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关于风能利用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1)大气压力差(2)地球自转3. 风的分类及特点4. 风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风及其特点。
(3)谈谈你对风能利用的认识。
2. 答案:(1)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主要成因包括大气压力差和地球自转等。
(2)如:海风、陆风、山谷风等,各具特点。
(3)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风的概念、成因、分类及利用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现象,了解风对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