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解释参数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1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测井资料、识别各类地层和控制含水层的有效工具。
它通过把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地质结构特征结合起来,以及把水文地球化学参数联系起来,使用户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解释测井资料,进而更好地控制含水层。
水文测井解释模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岩性特征、测井参数和地质结构特征。
岩性特
征部分包括岩石类型、岩性结构、岩性变化,以及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
测井
参数部分包括测井曲线,如电阻率曲线、电磁曲线等。
地质结构特征部分包括地层的厚度、倾角、倾向,以及地层的分布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与测井参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反映地层含水情况,帮助
用户更好地控制含水层。
水文地球化学参数可以分为三大类:水化学参数、土壤化学参数
和水源化学参数。
水化学参数可以反映水的性质,如水的电导率、PH值、溶解性固体等;土壤化学参数可以反映土壤的组成及其营养状况;水源化学参数可以反映水源的成分及其稳定性等。
总之,水文测井解释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识别和解释测井资料,进而更好地控制含水层,从而提高水文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测井解释模型
测井解释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是通过将已测定义的测井数据进行建模、数据分析、地震解释等步骤,利用这些结果来评价油藏的属性、研究其开发成藏的潜力。
它是有效地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油气藏的特征、解释岩性变化、提供生产预测的重要技术方法。
测井解释模型包括井眼层析和绘图分析、岩芯分析和应力测试、地质参数分析和相关反演分析、重要层系拾取和解释、储层岩性描述、相关地球物理技术和测井技术。
井眼层析和绘图分析是测井解释模型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步骤,它的引申目的是评价主要层系储层的性状,成藏潜力,从而可以对油气藏做出可靠的评价和分析。
此外,测井解释模型在钻井工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它可以为钻井设计提供定量的参数,例如地层厚度、地层性质等。
它还可以获得地质情况下油气藏开发中存在的定量参数和集合属性,从而有助于确定有利的钻井方案、进行定向钻井和排层测气判度,从而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总而言之,测井解释模型是理解油气藏的最佳技术方法之一,它可以将已经测定了的测井解释转换为有效的信息,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持,对勘探开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绥中36-1油田精细地层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渤海绥中36-1油田是中国海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沉
积相转换明显,油气藏分布不均衡。
精细地层建模是测井数据解释、油气藏数值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等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对有效发掘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含油气地层,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基于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地质背景和测井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建模。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一)地质背景分析
通过对渤海绥中36-1油田地质背景的研究,包括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油气来源等方面,以深入了解该区域地质特征。
(二)测井资料解释
采用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等技术对渤海绥中36-1油田的井眼资料进行解释,包
括孔隙度、饱和度、颗粒度、泥质含量、岩性等地层参数的获取。
(三)建立精细地层模型
基于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地质背景和测井数据,采用Petrel地质建模等软件,
建立油气藏精细地层模型,并分析各地层单元的性质、分布和储集能力。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期从地质背景、测井资料解释和精细地层模型三个方面对渤海绥中36-
1油田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发现这个对开发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的油田中的潜力,
提出一套科学的油气地层勘探开发方案,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
践指导。
FX区域马家沟组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流体识别
马家沟组是华北地区中生代二叠系的沉积层系,在地质勘探中对于研究油气藏、水资
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的研究马家沟组的地质特征,需要建立一个准确的测井解释
模型,并通过流体识别来了解储层中的流体类型和分布特征。
1.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多种因素,通过测井资料的综合
解释来刻画储层特征。
在建立马家沟组的测井解释模型时,首先要进行资料预处理,包括
深度校正、测井曲线平滑、异常点处理等。
然后根据测井曲线数据,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包括双曲线拟合、特征分析、机器学习等。
最后,通过地质核验和井间对比等手段对模型
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修正。
2.流体识别方法
流体识别是通过测井曲线反演岩石的流体类型和分布特征,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双曲
线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模糊综合评判等。
在马家沟组中,可结合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
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进行流体识别。
3.应用实例
以某油田的Q井为例,建立了马家沟组的测井解释模型。
通过核心对比和井间对比,
确认模型的准确性。
然后,采用双曲线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流体识别。
结果显示,
储层中主要分布着轻质烃类和水,其中轻质烃类包括与甲烷、液态烷等,水则分为含盐水
和淡水。
这一发现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准确的测井解释模型和流体识别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家沟组
储层的特征,并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Petrel地震地质解释和建模使用技巧Petrel 合成记录工作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确定时深关系是地震解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Petel2009.1.1,开始Petrel里有两个制作合成记录的模块,一个叫Synthetics,一个叫Seismic-Well tie。
这里介绍如何使用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从Petrel 2007开始Synthetics模块有了很大改进。
最重要的变化是其结果可在Global well logs下有相应的synthetic目录,其相应时深关系可在数据表中显示。
对同一口井可产生多个合成记录,如图1-1,1-2所示。
Synthetics模块制作合成记录工作流主要分为两大步骤:按照已有数据产生合成记录通过welltop 进行时深关系调整(bulkshift或sqeeze/stretch)一、 生成合成记录1. 双击synthetic模块,打开合成记录主界面(如下图),选择create new folder,从界面中well 到well seismic 四个界面对合成记录中所需数据进行选择或创建,如图2所示。
Well:选择要做合成记录的井,可多选,但每口井必须有相应的数据(DT和子波)。
Sonic and time:确定原始输入数据及时深关系。
根据实际数据品质,如果有checkshot,可用来做DT曲线校正;所有井上时深关系以工区井目录,以及每口井的Settings界面里Time界面下设置为准,Synthetics界面里的Overwrite global time log项不启用。
Create synthetic seismogram:创建合成记录选择创建合成记录所需数据:Density、Acoustic Impedence、Reflectiotion coefficients和Wavelet。
如果这些数据都不存在,或者希望修改参数重新创建,则点击黄色星状按钮创建新数据。
202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结范本一、背景介绍2024年,我们团队开展了一次区域地质调查,目标地区为XX省某县城及周边地区。
此次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资源分布情况,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总结。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等。
同时,也结合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地质特征分析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主要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势较为起伏。
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质景观。
此外,还存在一些断裂带和断层带,对该区域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较为丰富。
经调查发现,该区域存在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金属矿产资源,以及石灰石、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之一,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水资源状况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水源。
其中,某县城附近存在一条重要的河流,水质较好且水量充足,可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需求。
此外,湖泊水资源也为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 土壤质量评估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我们对该区域的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土壤质量较好,具备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但是也存在部分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情况,需要注意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保护。
5. 地震地质风险评估针对该地区的地震地质风险进行了评估。
通过分析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构造特征,发现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应加强地震监测和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关注环境保护:尽管该地区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合理规划矿区开发,减少环境污染。
2. 加强地震监测:由于该地区的地震风险较高,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警能力,提醒公众做好地震安全防范。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李君君;王志章;张枝焕;姜丹;王礼常;张肖锋【摘要】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精细油藏描述的各个环节已实现了数字化。
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提高了油气藏研究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维储集层模型既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又为油气藏的评价、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克拉玛依风城油田一些处在勘探开发早期的新区由于井少,在进行储集层建模时,常常出现所谓的"牛眼"现象。
为提高模拟精度,利用相邻老区的密井网区确定变差函数,将其应用到稀井网区建模,取得了良好建模效果。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computer resources,the digitization of every link of 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has been realized.Application of high-precision 3-D geology modeling greatly improves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oil-gas reservoir research.3-D reservoir model provides supports for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or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sign of development plan.In Karamay Fengcheng oilfield,the reservoir modeling in some new prospecting districts often appear in such a situation as large area and less well like bull's eye due to a few well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precision in this oilfield,the adjacent dense well patterns in the old districts are applied to determine variogram which is then used for modeling of sparse well-pattern area,and good effect of modeling has been achieved.【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3页(P484-486)【关键词】克拉玛依;风城油田;储集层建模;沉积微相;变差函数【作者】李君君;王志章;张枝焕;姜丹;王礼常;张肖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天津300450;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4文献[1]指出,储集层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对储集层表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苏里格气田西区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及鄂托克旗境内,区域构造隶属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西邻天环坳陷(图1-1)。
区内地表为沙漠、草地覆盖,地形相对平缓,高差一般在20m左右,海拔1200m~1500m,为内陆性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最高温度达30℃;冬季严寒,最低温度为-15℃,年平均气温7.2℃,昼夜温差大,冬春两季多风沙,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70mm。
区内交通较为便利,青银高速、109国道、307国道横贯东西。
苏里格气田西区,西气东输、陕京、长呼、靖西、长宁等多条集输管线分别在气田的南侧或东侧穿过,集输条件非常便图1-1 苏里格气田西区位置图利。
第一节区域地质简况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本部面积约25×104km2。
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沉积盖层大体经历了中晚元古代坳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等五大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陆表海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及中新生界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结构。
盆地主体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外,地层基本齐全,沉积岩厚度约6000m。
目前在盆地内发现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套含油气层系。
早古生代以来,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地块抬升为陆,遭受1.3亿年的风化淋滤剥蚀,形成了奥陶系岩溶地貌和碳酸盐岩岩溶孔隙型储层。
晚古生代区域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海陆交互及陆相碎屑岩为特点的沉积组合,石炭—二叠系下部煤岩与暗色泥岩属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气源岩之间及其上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海相滨岸砂岩及潮道砂岩等构成了上古生界的主要储集岩体。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底部的铝土质泥岩横向分布稳定、岩性致密,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区域盖层,同时分隔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
晚二叠世早期沉积的上石盒子组河漫湖相泥岩则构成了上古生界气藏的区域盖层。
地质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具有广覆型生烃,储集岩多层系发育,区域性封盖层广泛分布等诸多有利条件。
尤其是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位于有利生烃中心,发育大面积展布的三角洲沉积砂体,并且在地质历史时期稳定下沉,区域封盖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大型岩性气藏的形成与富集。
第二节沉积背景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地层与下古生界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中间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地层。
上古生界地层内部沉积连续,均为整合接触,以海陆过渡相-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本次研究地层主要段,地层厚度总体变化不大。
但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1段及下石盒子组盒8要研究储层水体的分布特征,但了解其地层特征是不够的,必须从沉积背景入手,全面开展其沉积特征的研究,下面从苏西地区取心井的薄片鉴定资料入手,通过重矿物、岩屑、杂基的含量、分布统计,来重现其沉积背景和过程。
一、重矿物特征砂岩中比重大于2.87的一套矿物,称为重矿物,其含量一般不及1%。
根据重矿物的标型特征和重矿物组合(再结合轻矿物组合),对恢复母岩类型、进行地层对比,以及追溯陆源区都是有意义的。
重矿物是判断物源方向及物源分区的最重要的标志,不同的物源区岩石中的重矿物在搬运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组合特征,因此,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通过重矿物的组合类型和变化特征进行物源分析。
苏里格气田西区山1、盒8段所含重矿物的种类较多8,主要有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榍石、绿帘石等。
根据收集的资料统计绘制了研究区山1、盒8段重矿物组合类型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研究区主要受到 2个不同物源区供给的影响,即存在东北和北部两大物源供给方向。
东北物源供给导致研究区内沉积体系中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为锆石+电气石组合;北部物源使研究区沉积岩中的重矿物组合主要表现为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组合。
从重矿物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来看。
研究区东部山1段重矿物组合自北而南依次表现为鄂6井区的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榍石+金红石组合、苏46井区的锆石+石榴子石+电气石+榍石组合、苏44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石榴子石组合(表1-1);研究区西区山1段重矿物组合自北而南依次表现为统30井区的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苏26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统19井区的锆石+电气石+绿帘石组合。
山1段重矿物组合由北西向南东具明显的分带性。
自北而南,大体上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降低,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升高。
依据远离物源区稳定重矿物含量增加、不稳定重矿物含量减少的基本规律。
1同样根据研究区重矿物含量及组合的变化规律,盒8段重矿物组合由北西向南东具明显的分带性,自北而南,不稳定重矿物的含量降低,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升高(表1-2),判定研究区正北和东北方向是盒段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方向。
二、岩屑成分特征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是进行沉积物源岩石类型分析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讲碎屑成分主要是指石英、长石及岩屑。
石英是砂岩的主要矿物碎屑,它在地表条件下最稳定,是大多数砂岩的主要组分,常用作母岩的指示物。
砂岩中长石含量仅次于石英,有的超过石英。
一般认为,长石碎屑的含量受气候、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母岩性质的影响,在统计的鉴定结果中,本区长石偶见。
岩屑是判断母岩的直接标志。
统计了78口井岩屑成分和含量,据统计苏西地区岩屑类型齐全,有火山岩屑、沉积岩屑及变质岩屑,岩屑含量1-25%,平均含量5.9%。
火山岩屑含量为1-6%,平均含量为2.1%、变质岩屑含量为1-15%,平均含量为2.9%、沉积岩屑含量为1-11%,平均含量为3.1%。
并且各类岩屑具有一定的分区分带性。
山段1岩屑具有东西分带性,东部以变质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的组合出现为特征,西区段岩屑也明显具有东西分带性,东部岩屑类型及含量均以沉积岩岩屑为主;盒8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的组合出现为特征,西区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组合为特征。
表1-2 苏西地区盒8段主要重矿物含量统计表三、杂基含量杂基是和粗大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属于机械沉积,杂基粒度一般< 0.03mm;砂岩根据杂基含量分为两大类,即杂基少于15%的净砂岩和杂基含量多于15%的杂砂岩。
高杂基含量砂岩的形成条件与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类似,即快速侵蚀、搬运和沉积形成的,通常是分选不好、泥砂混杂的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多呈棱角状。
苏西地区富含杂基是储层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颗粒越细,杂基含量越高。
统计结果表明,总体杂基高,平均达到12.8%,最高含量为28%(苏67井,下石盒子组,3647.1m),不同物源带远离物源地杂基含量逐渐减少的趋势明显。
第三节构造及圈闭利用地震及钻井资料综合完成的TP8(盒8底部)、TC2(太原底部)构造图显示,研究区区域构造为一宽缓的区域性西倾大单斜,坡降(7~10)m/km,倾角不足1°。
在宽缓的斜坡上存在多排北东走向、西南倾覆的低缓鼻隆,鼻隆宽5km~15km,长10km~35km,幅度普遍小于20m。
勘探实践证实这些低缓的鼻隆构造对天然气聚集不起主要控制作用。
表1-3 苏里格地区古生界地层简表盒8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圈闭成因与砂岩的侧向尖灭及岩性致密遮挡有关。
综合研究表明,近南北向分布的盒8主砂带沿走向受沉积微相与沉积物组构差异影响,向两侧岩性变致密或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沉积,形成侧向遮挡;纵向上盒8之上厚层砂质泥岩、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盖层。
山1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圈闭成因与盒8基本类似,主砂带近南北走向,其东西两侧砂岩变薄,并尖灭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岩沉积,形成侧向岩性遮挡,其上覆地层盒8之下的厚层砂质泥岩、泥岩构成了气藏的盖层。
山2气藏主要受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控制,砂体近南北向展布,向两侧岩性变致密或尖灭相变为泛滥平原泥质沉积,形成气藏的侧向岩性遮挡,分布在山l 、山2段储层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封盖能力较强,构成了气藏的直接盖层。
第四节 气田勘探开发简况苏里格气田综合勘探始于1999年,目前已发现上古生界盒4、盒6、盒7、盒8、山1、山2、太原、本溪和下古生界马五1+2、马五4等多套含气层段,其中盒8和山1是气田的主力气层。
从2000年勘探获重大发现后,至2003年底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2×108m 3,含气面积4067.20km 2;在苏里格气田西区剩余天然气控制地质储量1837.37×108m 3,预测地质储量1744.50×108m 3。
目前,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进展顺利,气井生产稳定。
到2008年底,累计建产能达到83.1×108m 3,预计配套形成日产2000×104m 3的生产能力。
苏里格气田中区的开发实践证实,勘探阶段对气藏的认识可靠,储量落实。
苏里格气田中区的有效开发,坚定了在苏里格地区周边大规模勘探的信心。
近年来,通过地质研究与勘探实践认为,苏里格气田东、西区具有与苏里格气田中区类似的成藏地质条件,上古生界发育由北向南展布的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岩以分流河道相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性气藏。
2006年,长庆油田分公司加大了苏里格气田西区的勘探力度,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预测储层成果,重点围绕有利目标区展开集中勘探。
2006年在苏里格气田西区甩开钻探了苏42、苏43、苏44、苏46井,4口井在盒8试气均获工业气流,3口井在山1获工业气流,显示西区也具有良好的含气性。
2007年苏里格西区在前期预探基础上,以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和山西组山1气藏为主,兼探上古生界盒4、山2等其它层系,当年完钻天然气探井29口,均钻遇盒8气层,平均气层厚度8.5m ,经对29口井试气有20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平均产量4.6×104m 3/d ,其中苏47井钻遇盒8气层11.8m ,试气获无阻流量23.18×104m3/d的较高产工业气流;21口井钻遇山1气层,平均气层厚度5.6m,针对山1试气15口,11口井产量大于1.0×104m3/d;此外,苏45井还在盒4段钻遇砂层厚12.4m,解释气层9.9m,经压裂试气获无阻流量14.67×104m3/d,揭示了本区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
2008年为了进一步落实苏里格气田西区储量规模和扩大含气面积,对西区展开了整体勘探,4月底在该地区初步落实储量规模11862.32×108m3,含气面积11340.50km2。
在勘探落实含气范围的同时,苏里格气田西一区开发评价和产能建设工作也在积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