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目的:探究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中等量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中等量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比较、复发率比较、尿蛋白定量改善、尿素氮改善、血肌酐改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仅发生1例白细胞下降,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来氟米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良反应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治疗起来相对棘手,容易复发。
既往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时间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或是糖皮质激素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其中最常见的为骨髓抑制、骨质疏松、感染、癌变等,一部分患者因此无法继续接受治疗。
来氟米特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狼疮性肾炎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1]。
我院为探究来氟米特用药的安全性,对25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治疗,发现药物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8.7±12.1)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7±1.5)年。
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9.2±12.4)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1.8)年。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方法对24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给予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7.5%。
结论来氟米特在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来氟米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作用机制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属噁唑类化合物,口服后95%在胃肠道及肝脏内吸收和分解代谢,形成活性代谢产物A771726在体内发挥作用,目前正在国内外应用于移植和类风湿性关节炎[1],本研究通过观察来氟米特治疗24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从而探讨其在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4例患者全部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男性10例,女性14例,24例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分别为微小病变1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Ⅰ期及Ⅱ期膜性肾病4例,局灶节段性硬化4例,膜增殖性2例,入选标准:(1)糖皮质激素抵抗:用激素治疗8-12周仍不能缓解者;(2)糖皮质激素依赖:激素停药或减量后两周复发。
1.2 治疗方案(1)基础治疗:全部患者都给予相同的治疗:抗凝、降脂、改善肾循环、减少尿蛋白等对症治疗。
(2)激素治疗:给予标准疗程激素疗法,按泼尼松1mg/(kg·d),用8周;以后按每两周减原用量的10%,减量至10mg/d时维持。
(3)免疫抑制剂治疗:全部患者采用起始3d使用口服来氟米特50mg/d的剂量,以后维持剂量为口服20mg /d。
1.3检查指标及方法: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8周及12周测血浆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各指标各1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
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目的:研究来氟米特(Lef)、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3例。
治疗组采用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CTX)加标准激素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尿蛋白下降50%时间、血清白蛋白上升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2%,大于对照组53.8%: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标签:肾病综合征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资料与方法2004~2008年收治NS患者2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6~72岁,平均45±11岁。
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即大量蛋白尿(>3.5g/24小时),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0.05)。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
来氟米特口服负荷剂量60mg连服3天,减量期40mg/日连服7天。
维持量20mg/日,完全缓解后减至每日最小维持量;雷公藤多苷20mg/次,每日3次,治疗3个月后开始减量,完全缓解后减至每天最小维持量。
②对照组;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
环磷酰胺8~10/(kg·日),连用2天,每2周1次,累计剂量≤160mg;泼尼松1mg/(kg·日),8周后逐渐减量。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水肿消退,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3g,血清白蛋白>30g,肾功能正常。
②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消失,水肿消退,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50%,血清白蛋白较前上升,肾功能好转或无变化。
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50%或肾功能恶化。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总胆固醇。
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目的:探究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与研究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给予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24h尿蛋白定量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Scr、BUN以及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肾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标签:来氟米特;环磷酰胺;泼尼松;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肾脏疾病,是指给予足量激素治疗8周无效,或初治时对激素敏感复发再治时无效,或是病情反复、复发频繁的肾病综合征。
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是其常见病理类型[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上治疗比较困难,国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多为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抗增生活性的免疫抑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疾病以及移植后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效果显著[2]。
本次我院采用来氟米特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旨在观察来氟米特应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信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选取标准[3]:①符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②激素治疗8周无效或初治有效,复发再治无效;③半年内复发2次以上或1年内复发3次以上;④排除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导致的继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⑤排除对来氟米特过敏患者;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者。
88织胞苷脱氧酶的作用下,产生最终中间体5’一D FU R。
最后,经胸腺嘧啶磷酸化酶(T P)催化,转化为5一氟脲嘧啶(5一Fu)。
由于卡培他滨本身与5’一D FCR、5’一D FU R并无明显细胞毒作用,只有转化成5一Fu后才能起作用。
所以本品具有一定选择性,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客观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轻而且安全,合并应用最佳支持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上有很好的作用。
是治疗晚期胃癌,特别是年龄较大。
一般状态较差的患者的安全有效,依从性较好。
局部射频热疗本身具有细胞毒作用,肿瘤细胞具有热敏感性,正常组织细胞能耐受47℃高热持续1h,而肿瘤在43℃持续l h即出现不可逆损害。
温热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通透性,使药物更容易接近靶细胞,使细胞内药物浓渡增加从而强化化学反应强度,加重D N A损伤。
由于肿瘤组织供血特点,瘤体中心较周边差,因中心多为乏氧细胞,对化疗不敏感,而对温热敏感,瘤体周边细胞的血供较好,对温热相对不敏感,对化疗却敏感。
且热疗能抑制化疗后肿瘤细胞的修复旧1,抑制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而降低对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同时热疗可产生内生性肿瘤疫苗,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力川。
因此热疗同化疗结合可增进化疗的疗效,达到原有药物剂量达不到的效果,既减轻不良反应,又可以提高疗效。
热疗与化疗联合起到协同作用,增敏效果H。
1。
细胞热化疗实验证实乏氧的肿瘤细胞比正常组织细胞对热更敏感,国外研究认为低氧使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周期中停止分裂,并保留在G。
期,有利于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5一Fu充分发挥作用。
在我们的研究中,热疗联合卡培他滨的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有效率为36.36%。
肿瘤控制率为(CR+PR+SD)78.79%,E CO G评分有所提高,不良反应也不严重。
热疗联合卡培他滨这一治疗模式是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在整个治疗中无需预防性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又可在门诊中进行,患者的医从性也较高,患者的临床获益和生活质量也有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马昆;阿力亚·吐斯娜;王秀【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来氟米特(50 mg/d×3 d,30 mg/d×27 d,20 mg/d×5个月)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30 mg/d,8周后渐减至5~10 mg/d维持)治疗15例狼疮性肾炎和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疗程6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1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ANA滴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血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补体C3明显升高(P<0.05~0.01),ds-DNA阴转率达93.3%(14/15).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血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而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08【总页数】3页(P851-853)【关键词】来氟米特;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作者】马昆;阿力亚·吐斯娜;王秀【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内科,新疆,阿勒泰,836500;新疆69008部队卫生所,新疆,五家渠,83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2;R692;R979.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T和B淋巴细胞功能紊乱累及多系统的免疫性疾病,肾脏为常见受累器官[1]。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LEF)已被纳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LEF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近年来,它又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免疫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的治疗。
通过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荟萃,表明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降低尿蛋白和提高血清清蛋白的作用,并可能有促进RPNS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作用。
来氟米特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存在差异。
对于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和膜型肾病普遍或大部分有效,而对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殖型肾炎仅少数有效,且效果不够理想。
来氟米特的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建议可作为二线联合用药选择。
目前此类研究样本量较少,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标签:来氟米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难治性;综述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是具有抗增殖活性的免疫抑制剂[1],其临床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已10余年,随着对LEF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LEF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风湿免疫病,并尝试应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2-4],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现就LEF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refractor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RPNS)做一综述。
1 LEF的生理特性及药理学作用机制LEF(化学名称:a,a,a-三氟-5-甲基-异口唑-N-酰基-对甲苯胺),其活性的代谢产物A77 1726通过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及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减少自身抗体产生,阻止炎症因子的表达[5-7]。
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期,对LEF抑制作用较为敏感;同时,T淋巴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8-9]。
因此,LEF被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学者观察到LEF的活性产物A77 1726还抑制NF-KB,阻止炎症因子的表达。
动物实验证明NF-KB在细胞因子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损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示LEF可应用于免疫性肾脏病领域。
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LEF 治疗肾小球疾病有良好的效果[10-11]。
因此,LEF可能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治疗有效。
近年来,LEF用于RPNS亦取得较好的疗效。
2 LEF在RPN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根据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型、激素抵抗型和激素依赖型,后两者称为RPNS[12]。
RPNS往往需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研究结果[13-15]显示,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仍然是治疗RPNS的一线方案,但这些方案仍对一部分患者无效。
此外,环磷酰胺的一些不良反应使许多患者无法耐受,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的难题。
余荣杰等[16]于2003年开始报道LEF治疗27例RPNS,完全缓解率为29.63%,有效率为77.78%,不良反应轻微。
何建英等[17]报道LEF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泼尼松治疗RPNS 15例,观察12周,总有效率为80.0%。
陈凯等[18]应用LEF联合中等剂量激素治疗RPNS 84例,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
陈锦海等[19]应用LEF联合中等量激素治疗难治性轻微病变肾病综合征,至第6个月总有效率为90.5%,高于环磷酰胺对照组的71.4%,不良反应率为14.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2.4%。
Zhaohui Ni等[20]观察LEF联合激素治疗RPNS患者,其中包括微小病变型12例,IgA肾病4例,膜性肾病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1例。
结果发现,LEF联合激素治疗方案对超过半数的患者呈现为部分缓解,少数患者甚至得以完全缓解。
其缓解率高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组。
然而,LEF联合激素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却显著低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组。
王成等[21]观察长程应用LEF联合泼尼松治疗RPN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至第28周完全缓解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80%,与吗替麦考酚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轻微,所有患者耐受性良好。
一个多中心临床研究[22]应用LEF(初始剂量50 mg/d,3 d后为30 mg/d,3个月后适当减量,疗程6~12个月)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了51例RPNS(其中微小病变型8例,系膜增生型18例,膜型1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6例,膜增殖型3例),结果该方法对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和膜型肾病有效,表现为尿蛋白下降和血清清蛋白升高,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型肾炎也可减少尿蛋白,但血清清蛋白上升无显著差异性。
其中,3例有一过性ALT、AST升高,2例有胃肠不适、腹泻,2例带状疱疹,6例肺部感染,1例脱发,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个别病例需减少LEF用量。
刘伦志等[23]应用爱若华(米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RPNS 18例,并与爱若华联合环磷酰胺组对照,疗程12周,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尿清蛋白,提高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改善肾功能,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但在不良反应方面,爱若华组显著低于环磷酰胺组。
沈琪等[24]运用图书馆等电子数据库对2008年9月30日之前的有关LEF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做了系统性评价。
共纳入8个研究350例患者,8个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
结果显示,LEF与环磷酯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对照,其临床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联合泼尼松与泼尼松组对照,其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副作用方面,LEF副作用的发生率均低于环磷胺,而和霉酚酸酯、他克莫司、泼尼松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LEF是一种相对较为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其疗效并不优于其他免疫抑制剂,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差,存在着选择性偏倚、测量性偏倚的可能性,建议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针对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王成等[25]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论证长程应用LEF联合泼尼松治疗RPNS患者的疗效,至第12个月有效率为87%,与吗替麦考酚酯组的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高于对照组的10%。
3 结语综上所述,LE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已被纳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
近年来,诸多临床观察证明,LEF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RPNS具有降低尿蛋白和提高血清清蛋白的作用,其疗效与环磷酰胺、霉酚酸酯或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的疗效相当,并可能有促进RPNS患者肾功能恢复的作用。
LEF治疗RPNS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疗效存在差异,对于微小病变型、系膜增生型和膜型肾病普遍或大部分有效,而对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殖型肾炎仅少数有效,且效果不够理想。
临床研究还表明,在应用LEF治疗RPNS的过程中(观察期3~12个月)其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仅个别需要短时间减量,而且LEF的不良反应低于环磷酰胺,而与霉酚酸酯或他克莫司相当。
建议LEF可作为二线联合用药选择治疗RPNS,并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鉴于上述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而且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难以作为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明LEF治疗RPNS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1] Breedveld FC,Dayer JM. Leflunomide:mode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 Rheum Dis,2000,59:841-849.[2] 崔太根,侯凡凡,倪兆慧,等. 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增殖型狼疮性肾炎的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9):672-676.[3] Wang HY,Cui TG,Hou FF,et al. Induction treatment of 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 with leflunomide combined with prednisone: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J]. Lupus,2008,17(7):638-644. [4] Remer CF,W eisman MH,Wallace DJ. Benefits of leflunomide in system ic lupus erythematosus:a pilot observational study[J]. Lupus,2001,10:480-483.[5] Gaby Palmer,Danielle Burger,Mezin,et al. The active metabolite of leflunomide,A77 1726,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of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n human synovial fibroblasts and articular chondrocytes[J]. Arthritis Research and Therapy,2004,6(3):R181-189.[6] Magne D,Mézin F,Palmer G,et al. The active metabolite of leflunomide,A77 1726,increases proliferation of human synovial fibroblasts in presence of IL-1 beta and TNF-alpha[J]. Inflammation Research,2006,55(11):469-475.[7] Aicher WK,Pap T,Gay S. Laminin-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synovial fibroblas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 Z Rheumatol,2008,67(1):59-61.[8] Warstat K,Hoberg M,Rudert M,et al. Pap T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and laminin-111 cooperate in the induction of interleukin-16 expression in synovial fibroblasts from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2010,69(1):270-275.[9] Maddison P,Kiely P,Kirkham B,et al. Leflunomid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ecommendations through a process of consensus[J]. Rheumatology,2005,44(3):280-286.[10] LIU X.W.,LI D.M.,XU G.S,et al. 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eflunomide and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oglobul in A nephropathy manifesting with nephrotic syndro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10,48(8):509-513.[11] Remer CF,Weisman MH,Wallace DJ. Benefits of leflunomid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Lupus,2001,10(7):480-483.[12] 赵明辉,陈香美,谌贻璞,等.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9):528-529.[13] MA Zuxiang,YI Zhuwen,WU Xiaochuan,et al. Cyclophosphamide therapy in 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from 1970 to 2000[J].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2,40(6):35.[14] YI Zhu-Wen,WU Xiao-Chuan,XU Hong,et al.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control trial on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children[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008,10(5):57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