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4.19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考情透析知识整合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易错归纳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力机关是人民政府(或法院、检察院)。
(×)正解:我国的权力机关只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解: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3.要实现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正解:(1)“国家机关立法”,这一说法不准确,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拥有并行使立法权。
(2)就国家机构来说,要依法治国,不仅要确保社会生活有法可依,而且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求国家机关自觉接受监督。
(3)就公民来说,要实现依法治国,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要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事。
4.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法律,就可以做到依法治国。
(×)正解:(1)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2)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还必须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3)还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自觉守法。
可见,该题观点具有片面性。
【重难点突破】1.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1近代仁人志士的追求
(一)资本主义行不通
2历史证明
1过程
一人民的选择(二)中共长期探索
历史的必然2结论
1法律基础
2组织基础
(三)人代会制度的确立3标志
我国人代会制度4表明
组织和活动原则1含义
(一)人代会制度2地位是什么?为什么?
1含义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
------------------- 2特点
建立的新型政体(二)民主集中制
我国人代会制度3优越性
组织和活动原则①
4怎样坚持②
③
1优越性
(一)为什么实行2必要性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1共产党执政含义
①如何实现
(一)__2党的领导
(核心)②意义
四怎样坚持和完善①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__依法治国②为什么
③怎样做到
(三)__如何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四)__P75。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一课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1、中国历史上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百日维新是最早的探索。
2、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1)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局限性:它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谈不上实现人民民主。
3、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强大起来。
(2)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1、艰难的历程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与创造。
2、不朽的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标志。
第二课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
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1.康有为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证明了()①三权分立、君主立宪不适合我国国情②中国不适合实行民主共和制③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④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④2.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民主选举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主集中制3.在普选的基础上,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这表明()①这一制度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②这是一种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国家结构形式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在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有()①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②监督人大代表行使国家权力③人大代表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的各项权力④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5.作为人大代表,除应当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外,还应该()①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②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③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④代表人民行使一切权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在国家管理形式上,我国也属于代议制,但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具有一些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特点。
其中最显著、最重要的是()A.我国的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之下B.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C.我国的国家机构中行政机关的权力大于司法机关D.我国具有民主共和制的政治形式2016年3月5~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院”报告等分别获得通过。
第四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2.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3.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5.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识记·探究层级](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3)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
[理解·应用层级]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线、方针和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依照法律规定组织建立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并监督这些机关的工作。
(3)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四法律救济3 诉讼的基本程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四法律救济3 诉讼的基本程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四法律救济3 诉讼的基本程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学案3 诉讼的基本程序走进生活目标导航辛某是某大学自考学生,因没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位英语考试被拒发学位证书.辛某认为学校侵害了其荣誉权,诉请学校颁发学位证书。
法院经过审查驳回了辛某的起诉。
思考法院将原告拒之门外的做法有道理吗?提示有道理。
辛某同学被拒发学位证书,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范围,是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法院驳回起诉是正确的.①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受案范围和管辖范围知识。
②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起诉及法院受理诉讼的条件和程序。
③通过合作探究,明确诉讼的基本程序。
④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提高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能力。
1.管辖(1)受案范围①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因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离婚、继承以及侵权等纠纷提起的诉讼。
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的诉讼。
(2)管辖问题①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
②依法确定各级或同级法院之间受理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活动称为管辖。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基础知识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地位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及表现4、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制?5、人民代表大会制优越性表现678、依法治国的内涵及要求9、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针对训练1、2011年3月5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全国各族人民代表2979人,大会表决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0年财政决算和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等。
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2778票(出席2882人)赞成、表决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2、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
这是我国自1954年宪法向社会征求意见首开先河以来,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第十二部法律草案。
作为与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部法律,物权法规范、调整和保障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幢房屋等涉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
到8月20日,短短40天中,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l1543件。
“开门立法”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认识。
3、某次政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谈谈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同学们各抒己见。
有的同学认为,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制比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我们应实行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制度。
你认为我国是否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度?为什么?4、.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将于2008年1月选举产生。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近3000人中,各方面人士均有一定比例。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考纲要求】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说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4、说明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5、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6、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7、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加强人大自身建设【考点梳理】(一)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1、是人民的选择:2、是历史的必然:(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含义:2、原因: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②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③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
④最直接、最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三)说明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含义:2、地位:3、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体现: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②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4、为什么要实行民主集中制?①必然性:②决定:③意义:5、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①②③(四)说明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2、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1)产生的国情根源:(2)从现实作用看: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五)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2、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3、党的领导方式:4、如何实现党的领导:5、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六)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含义:2、依法治国的本质:3、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4、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5)还要:5、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七)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加强人大自身建设1、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综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专题四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行政争议,或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犯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人民法院审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作出公正合法的判决。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受理、审理、判决、执行等问题。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受案范围和参加人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在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行政诉讼法是有关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的行政案件有: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强制措施案件,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行政许可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抚恤金案件,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案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起诉的其他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引起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并受法律裁判约束的主体。
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由原告指控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经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因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法院通知形式,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当事人。
行政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代理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的人。
(二)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提起行政诉讼应符合以下条件: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职权行为。
第一审程序。
是指人民法院自立案至作出第一审判决的诉讼程序,是行政审判的基础程序,具体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和庭审。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必须进行开庭审理。
一般的庭审程序分为六个阶段: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读判决。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判决。
第二审程序。
是指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一级人民法院据此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所适用的程序。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行政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度。
审判监督程序。
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
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对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民事诉讼参与人的各种诉讼活动并调整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管辖民事诉讼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级别管辖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级别管辖的确定,通常是以案件的性质、案件的复杂程度和案件影响范围的大小为标准。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认为应当由它审理的案件。
2.地域管辖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地域管辖可以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
①一般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是指按照当事人住所地与人民法院辖区的隶属关系所确定的管辖。
通常情况下,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但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②特殊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是指以诉讼标的所在地、被告住所地或者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的管辖。
该类管辖包括:(1)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2)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4)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5)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6)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7)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8)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9)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③专属管辖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诉讼标的特殊的案件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专属管辖有下列三种情况:(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参加人包括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民事诉讼代理人。
1.当事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或者调解书约束的人。
民事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
①原告和被告原告是指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原告诉称侵犯其民事权益或与其发生民事权益争执,而由法院通知应诉的人。
②共同诉讼人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的诉讼。
一同起诉或应诉的人,称为共同诉讼人。
在共同诉讼中,如果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③第三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诉讼中来的人。
第三人可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两种类型。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之间正在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因而参加到诉讼中来的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被告之间正在争议的诉讼标的不能主张独立的请求权,但其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加到诉讼中来的人。
2.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授权,代理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民事诉讼代理人有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三种。
(二)民事诉讼程序1、审判程序(1)第一审程序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程序。
它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①普通程序普通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适用的程序。
它包括以下阶段:a起诉与受理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②有明确的被告;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④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①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②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③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接受原告起诉,予以立案的诉讼行为。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