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期的陶器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陶器发展史许多外国人一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瓷器。
对瓷器的种类和产地都说的头头是道。
但是,有多少人对瓷器的前身——陶器有了解吗?其实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最开始,陶器只是人们用泥土捏成型后,用火烧制而成的。
以日用陶器为主,器型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甑、釜、小壶、茧性壶、扁壶、钵、罐等。
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欣赏价值。
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
那时出现的一些陶器,器型庄重,文饰精美,堪称艺术精品。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的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话遗址,而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的陶器为典型。
陶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原始社会半坡类型器型:圆底、平底盆纹样:直线构成分类风格庙底沟类型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样:曲线构成流行地域: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仰韶文化地位(意义):我国远古彩陶的代表人面鱼纹盆(半坡)赏析:圆形的人面被黑白图形分隔开来,显得神秘安详,代替耳朵的是一对呈三角形的鱼。
整个画面神秘奇特,妙趣横生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庙底沟)赏析:造型因素在动感和神态的表现中负有勃勃生机。
彩陶石岭下型(与庙底沟相似)马家窑型波澜壮阔、循环往复、具有韵律、节奏分类半山型风格造型优美马厂型没有了精心制作的耐心马家窑文化流行地域: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位(意义):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代表作:舞道彩纹陶赏析:反映了当时生活情节,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形象的某些特征,而且能使用其表达一定审美及思想。
黑陶:流行地域:山东龙山龙山文化风格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有“蛋壳陶”之称。
奴隶社会(先秦)西周之前(包括西周):白陶器: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白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西周以后,至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坚固美观,制造简便。
商中期-战国:原始青釉(原始青瓷):陶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飞跃。
秦汉时期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规模宏大,气势宏大。
秦朝风格:1、伟美2、较高的写实技巧——大而不空,远视其势,近观其质。
陶塑陶俑特点:数量巨大,出土范围广。
下层人形象,“视死如视生”的厚葬观念汉朝西汉:济南无影山:表现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第一次发现杂技题材的陶俑代表东汉:四川成都天迥山:击鼓说唱佣:下层人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越窑南方地区:浙江瓯窑↓婺州窑青瓷施釉均匀、明德清窑朗、雅致代表:青瓷莲花尊北方地区:河北景县封氏赏析特点:莲花尊上下仰覆两对莲花相对构成其优美形象,花瓣尖微微翻卷,显得皎洁、丰润、充满生机。
原始陶器的几种主要成型方法及其效果一、引言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陶器的制作技术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到陶器的外观和质量,还会影响到它的使用寿命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原始陶器成型方法及其效果。
二、手捏成型法手捏成型法是最早的陶器成型方法之一。
它是指将黏土捏成所需形状,并用手指或工具调整形状和大小。
这种方法简单易学,适合制作小型或简单形状的陶器,如饰品、壁饰等。
手捏成型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天然质朴感和良好的手感,但由于成型过程中难以保证厚度均匀和形状精确度高,因此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
三、拓印成型法拓印成型法是将模具上雕刻好的图案或文字压印在黏土上,并用刀子或工具削除多余部分来制作出所需形状。
这种方法适合制作大量相同图案或文字的陶器。
拓印成型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精确的图案和形状,但由于需要使用模具,因此制作过程较为繁琐,并且容易出现模具损坏或失效等问题。
四、轮成型法轮成型法是将黏土放在陶轮上,并通过旋转和手工操作来制作出所需形状。
这种方法适合制作圆形或对称形状的陶器,如碗、盘、壶等。
轮成型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精准的形状和厚度均匀度,但由于需要使用专业设备和技能,因此学习难度较高。
五、拉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是将黏土揉捏成长条状,并用手指或工具在中间挖空并拉伸,最终制作出所需形状。
这种方法适合制作高度较大或细长的陶器,如花瓶、酒壶等。
拉坯成型法制作出来的陶器具有流畅的线条和精美的造型,但由于需要掌握一定技巧才能拉出理想形状,因此学习难度较高。
六、结语以上就是几种主要的原始陶器成型方法及其效果。
不同成型方法适用于不同形状和尺寸的陶器,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可以提高制作效率和陶器质量。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黏土的湿度和厚度均匀度,以保证最终制作出来的陶器质量优良。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中国原始陶器,是指距今约7000年至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陶器。
这些陶器多为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原始陶器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彩陶作为其中的一种陶器类型,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而备受赞誉。
彩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不同颜料进行装饰,并通过烧制使颜料与陶器表面融为一体。
这种独特的装饰方式使彩陶在中国原始陶器中独树一帜。
彩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首先,陶匠需要选择合适的黏土,经过混合、搓揉、磨蹭等一系列手工操作,使黏土成型。
然后,在陶器表面进行涂色,常用的颜料有红色、黑色、白色等。
彩陶的图案则主要使用几何形状、人物、动物等元素,通常通过印压、镂刻等方式完成。
最后,将已上色的陶器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1000℃之间。
经过多次烧制和上釉,彩陶才能呈现出它独特的色彩魅力和光泽。
彩陶的出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彩陶往往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彩陶中常常出现的动物图案,可以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崇拜;而人物图案则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
通过对彩陶的研究和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彩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文物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彩陶代表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高度成就,它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同时,彩陶的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尤其是在当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以彩陶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式,与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所采用的方式存在鲜明的对比。
彩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手工技艺,注重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的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陶器中的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瓷器的发展史瓷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在当时古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陶器装饰自己的生活了。
在此基础上,瓷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瓷器的发展历史:一、原始瓷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时期,那时人们使用的瓷器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现在定义的瓷器,在这个时期制造的陶器多以点刻纹饰和夹砂纹饰为主。
此外,当时的瓷器还未完全完成高温烧制的工艺,这使得瓷瓶比较容易裂开。
二、青铜瓷和褐瓷(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21年)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间是长达四百多年的青铜瓷和褐瓷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质地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制作工艺已经不断演化,而且这个时期的古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不同的釉料和釉彩。
三、汉代的高温瓷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在中国古代,汉代可谓是瓷器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高温烧制的窑炉烧制瓷器,这种瓷器的耐高温特性更好,而且制作时对釉料和釉彩的要求也更高。
四、唐代的陶瓷画(公元618年至907年)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期,那时候瓷器的质地和形态都已经非常完美,而且出现了很多非常著名的瓷器,如长沙窑、定窑、景德镇窑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还开始进行瓷器的烧画,即在瓷器上画图案,这种用画笔绘制的画就被称为陶瓷画。
五、明代青花瓷(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代期间,青花瓷成了中国陶瓷制品中的一种代表,青花瓷主要由底胎和青花两部分组成,釉色以明亮的白色为主,青花的图案非常精美,比较典型的有莲花、人物等。
六、清代的景德镇瓷器(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代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也是瓷器发展的顶峰期。
景德镇瓷器在这个时期独占鳌头,景德镇窑在清代为皇室烧制御用瓷器,而景德镇瓷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瓷器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原始瓷器的简陋,到汉代的高温瓷器,再到唐代的陶瓷画,以及明代青花瓷和清代景德镇瓷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表现出中国瓷器文化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动人魅力。
陶器——远古造型艺术的集大成者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农耕社会。
陶器在广义上包括所有经由人的创作,将粘土塑形,经火烧,并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器物。
陶器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步,它对不同时期人类生活都有一个具体的体现。
因为陶器具备三维造型,平面装饰和功能设计三种艺术语言,所以它是远古人类造型艺术的完整体现,也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艺术精神。
一,陶器的三维造型——陶器与雕塑雕塑是三维立体的,它强调的是空间和体量。
人类在最初制作陶器的方法与早期雕塑手法相同,即手捏成型。
早期陶器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大多是碗,壶等日常用品,但在造型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比如四霸文化双足罐,大汶口文化狗形壶。
在功用方面也有用于审美和娱乐的器物,比如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像,陶猪,陶牛舍等等。
这些实物充分表明陶器在起初使用的是“塑”的语言,后世的杰出陶艺成就都是这一语言的延续和发展。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佛像,各类摆件,明器,玩具等等。
由于陶艺的出现比雕塑晚许多(人类雕塑活动始于打制石器的出现),因此它被视为雕塑艺术的延伸。
在后来的发展中,雕塑一直是陶艺的凭借语言之一,而陶艺也为雕塑拓展了材料空间。
由此看出,三维造型是陶艺与生俱来的特点。
二,陶器的平面装饰——陶器与绘画当人类把用于记事或象征的图形刻画,描绘在陶器之上时,绘画与陶艺的结合便开始了。
绘画是以线条为主要描绘手段的艺术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平面性。
在远古陶器中就出现了很多美丽的绘画纹饰。
有写实倾向的图案,也有抽象的几何线条。
写实倾向的杰出案例是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
陶缸外壁绘有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
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
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
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
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展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早期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分类陶质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装饰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器陶造型:简单质朴半坡型纹饰:鱼鹿人面纹(直线斜弧三角折线)手法:分布在外观造型:外形优美陶庙底沟型纹饰:呈带状以带为美装饰面积增大手法:双关手法清晰地图底关系器造型:多样且大、饱满类马家窑纹饰:装饰带富有热情以水为主题型手法:有韵律感节奏感强、带强烈的视觉效果特造型:很有张力小而精致小口小底扩肩敛肩点半山型纹饰:很有张力手法:红黑相间造型:简单率意随行马厂型纹饰:圆点,菱形,网格组手法:有绘画效果典型纹样:1.几何图案。
2。
以水波为主,兼有圆点,菱形,网格组成典型造型:盘,碗,钵,盆,缸,瓮造料:挑黄土筛选陶造沉淀陶器制作造型:捏制里衬造型泥挑盘筑轮制阴干磨光与装饰烧制:堆烧窑烧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黄河上游)陶器文化仰韶文化(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黄河中游)地域分布大汶口文化(鲁西南苏北一带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太湖平原杭州湾地区)1由不固定到固定; 2由不整齐到整齐3由不对称到对称造型4由在立体器表进行可触性的雕琢演变5在平面物体进行可饰性的绘画6由简单的样式到复杂发展条件:1基本条件: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稳定生活人们有闲暇时间去试验制陶器,而陶器又使生活更稳定舒适,这样陶器就产生了。
2客观条件:人们偶然编制物上涂了泥巴经过风干或烧纸变成陶器于是受到启发直接用黏土塑造成为容器在经过焙烧便成为陶器。
重要遗存作品:1、甘肃三坪村(马家窑类型的连环纹彩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人面鹿纹盆、鱼蛙纹盆、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美学风貌:生动活泼自由舒畅淳朴天真一排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造型:里衬造型法;泥条盘筑法(自由、省料,厚薄均匀)陶器的绘画题材有:人物鸟类动物各式图案美术史意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陶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美学追求,还记录了社会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阶段,陶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对社会形态、生产力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解释说明以及结论。
引言将概括介绍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并简要描述了文章的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概述与解释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
通过探讨起源与演变、技术与创新以及社会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期加深对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理解,并揭示其对原始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
最后,我们将探讨未来陶器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2. 原始社会陶器文化发展历程2.1 起源及演变原始社会陶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陶器是由土壤和水混合制成,并用火进行烧制而成。
早期的陶器形态简单,通常为小型容器,如壶、碗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陶器文化逐渐演变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和技术来改进陶器的制作方法。
他们掌握了选材、捏塑、模具制作、胎质处理以及装饰等技巧。
同时,人们还不断改良烧窑技术,使得陶器更加坚固耐用。
2.2 技术与创新在原始社会中,陶器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技术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凭借对材料属性和工艺流程的理解,人们逐渐提高了陶器的品质和功能。
例如,在陶器表面装饰方面,人们开始使用纹槽或印花等技术,以增加陶器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此外,还出现了彩绘、鐫刻和浮雕等装饰手法,为陶器注入了更多的个性和风格。
此外,在陶器的功能方面,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设计。
他们发展出各种形状不同、用途各异的陶器,如储存粮食的罐、保温作用的壶等。
这些创新使得陶器在原始社会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并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求。
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国陶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使用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一阶段:原始陶器制作(约公元前8000年- 公元前2500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和有限的资源,掌握了基础的陶器制作技术。
最早的陶器出现在黄河流域的居住遗址中,其主要特点是粗糙、简单而原始。
第二阶段:彩陶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 - 公元前221年)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彩色的颜料,装饰他们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外观更加精美。
同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也对陶器制作技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青花瓷的兴起(约公元10世纪)在唐朝和宋朝时期,青花瓷开始流行起来。
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蓝色花纹而闻名,它是通过在瓷器表面涂抹蓝色颜料,然后用瓷器上的花纹刻画出来的。
青花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高峰。
第四阶段:瓷器的繁荣(约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使用,成为了贸易的重要商品。
著名的明代瓷器有景德镇的青花瓷和绿釉瓷器,而清代则以粉彩瓷和釉里红瓷为代表。
第五阶段:现代陶瓷制作(19世纪至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陶瓷工艺受到了近代工业化的影响。
工艺技术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
然而,在当代,很多陶艺家也开始注重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性和独特性,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陶器的类型和特点
原始陶器是古代人类在文明发展初期所创造的最早的陶瓷器物。
在人类历史上,原始陶器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入农耕文明阶段的重要转折点。
以下是原始陶器的类型和特点。
1.早期原始陶器:
早期原始陶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8000年至5000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还相对简单,主要形式为手卷边陶器和散发接缝陶器。
手卷边陶器是指陶器口沿没有直接修整而是由手指捏制成波浪状。
散发接缝陶器则是通过将陶泥片拼接在一起制成。
这些早期原始陶器形制简单,多为盆、罐等容器,并以红陶为主要材料。
2.中期原始陶器:
中期原始陶器出现在约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制
陶技术和工具。
这一时期的原始陶器形式更为丰富,除了容器外,还出现了一些器物如鼓形陶器、陶制日晷等。
材料上,除了红陶外,还开始使用黏土进行彩绘和制作不同颜色的陶器。
3.晚期原始陶器:
晚期原始陶器出现在约距今3000年至2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
和工具得到了显著改进。
陶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容器类,还有雕塑类和人物摆件。
陶器的装饰技法也趋于成熟,彩绘、雕刻和印花等工艺在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来说,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制作简单、形式多样、装饰独特。
它们反映了古
代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展示了当时人类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原始陶器的发
展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世的陶瓷艺术和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原始时期的陶器、图形文字与房屋设计一.原始时期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1夏代的陶器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
还有少量白陶器。
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
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
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
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
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商代的陶器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1)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
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
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
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
大口尊、圈足盘、簋是新出现器形。
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
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2)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
器形主要有: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
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
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达98%。
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
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
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3)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
商代晚期陶器的器形,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
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
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
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则有所减少。
我国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即能生产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的白陶器。
此后便源源不断。
到商代晚期白陶烧制达到了高峰。
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
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
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
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
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
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
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对烧瓷器更重要,下面我们再详讲),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3西周的陶器西周隐患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
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
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甑,作饮器的主要有爵、觚等。
但已经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
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
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
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4春秋战国的陶器春秋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
常见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盘,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
此外,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专用于随葬的陶明器,春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有仿青铜礼器的鼎、盘,也有仿日用器的鬲、罐、豆、盂,等等,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有少量圈足器。
春秋陶器纹饰更为简单,主要是粗绳纹、瓦旋纹。
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陶器不仅品种减少,而且纹饰单调,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的主要力量,用于生产和发展更为先进适用的原始瓷上去了。
商周时期特别要提到的一个重要陶器品种是建筑用陶。
我国目前书籍的最早的建筑用陶器,是商代的早期的陶水管。
西周早期又出现了陶瓦,春秋时期出现了砖。
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我国建筑面貌,为我国独特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商代早期的建筑用陶水管是作为宫殿群排水管用的,是一种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管,一般长约40、径约14、壁厚约1。
2厘米,表面饰有细绳纹。
管较细的那端有约15厘米一段的绳纹被抹去,便于与另一管较粗一端套接。
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三通\"陶水管,是为了作纵横两条水管丁字形相交用的,其形制与作用跟现在自来水用的三通管相似。
西周的瓦有筒瓦、板瓦和瓦当。
筒瓦和板瓦均一头宽一头窄。
筒瓦大的长可达50厘米,小的也达22。
5厘米,厚1。
2至1。
5厘米。
筒瓦表面有各种绳纹、云雷纹等,内壁中部有一长约5厘米的圆柱形或圆锥形瓦钉,用来把瓦固定在房顶上。
板瓦一般长48-53厘米,宽29-34,厚1--2厘米。
板瓦的外面也有一至二个约长3厘米的园瓦钉。
瓦当时筒瓦窄端粘接一个圆形或半圆形堵头,用于靠近房檐边沿处的。
春秋时期建筑用陶又有了新发展,出了方形或长方形薄砖。
这是我国建筑的用砖之始。
陶水管、板瓦、筒瓦、瓦当大量使用。
特别要注意,,春秋时期的瓦同西周的瓦明显的不同:春秋的比西周瓦略小而稍薄:春秋时期的瓦基本上没有瓦钉(或叫瓦鼻)少量用瓦钉的瓦,也不是如西周瓦把瓦钉固定在筒瓦的内面,板瓦的外面,而是把瓦钉制成带有钉帽的单独构件,在板瓦或筒瓦一端近头处挖一个小圆孔,使用时将瓦钉通过瓦上圆孔插入房顶上以固定瓦;再就是筒瓦或瓦当的一端出现了稍小于瓦头的瓦榫头,便于两个筒瓦相接处更为吻合。
以上介绍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以河南、陕西、晋南等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陶器情况。
我国当时中原地区以外的地方同样有各具特色的有些还是比较发达的制陶业。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
印纹硬隐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叼印纹硬陶。
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详见下节),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
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
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
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隋代上叶的黄釉贴花罐三条腿炊具的由来: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原始炊具——陶釜和陶缽,是形状极为单调的半球状容器,炊煮时用三块石头支起一个陶器皿(就是锅子),下面放进柴禾(干草枯枝等等)生火加热,上面的容器盛进水,或稀饭、菜汤、肉羹之类。
后来这三块支撑的石头也演变为陶器支柱,或者干脆结合一体,粘合组成这陶器的下半部——三条腿。
于是就出现了陶鬲和陶鼎——自身带有支架的炊具。
4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5(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guī音规在中国的新石器时期(公元前6000—公元前2000年),彩陶纹样的类似变化有很多,而且可以看出,彩陶纹样是有较严格的规定性的——不仅是一种氏族的标志性符号,也不仅是一种用于宗教崇拜的纹饰,应该还具有某些文字表达功能。
通过解读这些原始的彩陶纹样,我们能隐约触及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源头。
其他国家原始陶器上的纹饰,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或作等距定点排列,以静态图案为主。
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则常常是某些动态的格式,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组成,具有鲜明的动感特征,并且表现出为一种螺旋式的循环往复。
这些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律动,打破了固定空间的限制。
这或许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宇宙、生命最初的认识和体验。
6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晚期的彩陶纹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几何图案创作时期,这些图案不仅昭示出中国早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次序和规律。
同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奠定了以后图案发展的大部分规则,如常见的二方连缀带状装饰,四方连缀散点装饰,以及图案中的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对比法则、变化统一的法则,单独纹样、复合纹样的创作,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合理运用等等,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图案装饰史上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