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原始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6.61 MB
- 文档页数:73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感的装饰,构成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①熔点比较低;②硬度可以增高;③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①图腾标记;②神灵崇拜;③驱神辟邪;④装饰作用。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类,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成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额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
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明代其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颂周王的美德对贵族的赏赐④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6、六器为:壁、琮、圭、琥、璋、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述二、主要内容、分类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雕塑、锻冶、烧造、木作、髹饰、织染、编、扎、画绘、剪刻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
现代工艺美术: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三、美学特征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概述石器原始人从实用生产(还不是从审美)的要求出发,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
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类型。
旧石器时代石器新石器时代石器动物陶塑形象多生动有趣,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
陶猪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鹰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高36厘米,器口开在鹰的背部,整体造型威武而雄壮。
狗的形象生动可爱,其伸着长颈,抬着头,眯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归来。
曲卷着尾巴成为器物的手柄鸟形鬶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
鳖形墨陶壶新石器时代。
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
红陶鸟形器新石器时代。
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
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原始社会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来生产各种物品,这些物品既满足了生存需要,又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原始社会阶段就已经开始萌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是来自于自然界的物质,如木材、石头、骨头、竹子等。
因此,原始社会的工艺品大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具有原始朴素的风格。
工艺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雕刻、编织、陶瓷等,这些工艺都展现了当时人类对于生活和美的理解。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作品通常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食具、服饰、住房等。
人们通过手工制作这些物品,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同时也赋予这些物品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个阶段,工艺美术作品还承载着宗教信仰、部落文化等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发展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工艺美术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为陶瓷和翡翠等工艺品。
陶瓷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工艺品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自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渐成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标准。
翡翠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喜爱的首饰材料之一。
翡翠是中国传统的宝石材料,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被人们用来制作首饰,如吊坠、手镯等。
翡翠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物和护身符。
原始社会时期的翡翠工艺品虽然简单,但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
结语中国工艺美术史原始社会阶段的发展,为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虽然简单,但在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的工艺美术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工艺美术遗产,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原始社会:彩陶定义: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也称“仰韶文化”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
类型:半坡型:发现于约六七千年前的西安东郊半坡村,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以鱼纹为代表,此外还有人面形花纹也有特色。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庙底沟型:分布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常组成巧妙的虚实相称、黑白对比的双关图案。
鸟纹应用较多。
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以螺旋纹最出色,点的应运也很成功,其内彩(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特别发达,装饰纹样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体。
代表作品有舞蹈彩陶盆半山型,首次发现在甘肃宁定半山地区,造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最具代表性,装饰纹样有黑色、红色。
锯齿纹流行,图案组织旋涡纹和葫芦纹,装饰运用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效果。
马厂型发现在青海乐都马厂沿,造型渐为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钮,以提高器皿的使用功能。
装饰上趋向于简略,装饰纹样有四大圈纹、回纹,人形纹最为流行,多运用直线,并在装饰生注重大效果。
彩陶所反映出的形式美:对比法-半坡多用直线,而庙底沟型多用曲线,马家窑型多用曲线的螺旋纹,而马厂型多用直线的回纹。
分割法半坡型彩陶不只应运形的分割,如漩涡纹和葫芦纹,也应用红线和锯齿线,以取得分割的效果。
双关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双关,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形的双关。
多效法半山型彩陶对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壶的侧面是红黑线相间的波纹,而俯视则如同一个盛开的花朵:四个葫芦组成的装饰面,俯视则是一个十字形相交的圆形适合图案。
黑陶:黑陶在距今4000多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陶轮制作;窑口密封,火道延长。
彩陶和黑陶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黄河流域早期陶器的代表不同点:黑陶采用了陶轮制作,彩陶手工制作;黑陶采用封窑技术彩陶采用火烧;彩陶工艺是以装饰取胜,而黑陶则以造型见长。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1.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形式简单、粗糙,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美学价值的装饰图案和符号。
2.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以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
其中,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 中世纪时期:在中世纪时期,中国工艺美术达到了巅峰,以唐三彩、宋瓷、明式家具、剪纸等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近代时期:在近代时期,中国工艺美术逐渐走向衰落,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许多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或被取代。
但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工艺美术的保护,中国工艺美术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总之,中国工艺美术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工艺美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