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
- 格式:ppt
- 大小:11.99 MB
- 文档页数:45
腮腺腺淋巴瘤
【概述】
腮腺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多形性腺瘤,即混合瘤,其次是腺淋巴瘤,因为Warthin在1929年首先报道,故腺淋巴瘤又称为warthin tumor,也有称其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有学者认为吸烟是腺淋巴瘤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
肿瘤可有消长史是其临床上比较有特征性特点。
【病理】
腺淋巴瘤来源于腮腺内异位起源的上皮及淋巴组织,由双层嗜酸性上皮和丰富的淋巴样间质构成,肿瘤包膜完整,被膜内外及淋巴间质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较多的小静脉,血供较丰富。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腺淋巴瘤:可为多发或双侧发病,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质地柔软,生长缓慢,病史可达数年,恶变概率低。
病灶大小一般不超过3CM。
CT表现:病变位于浅叶后下部区域,或呈小结节状,形态较规则,密度接近肌肉密度,与周围富含脂肪的腮腺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很快减弱,呈快进快出表现,这个主要与肿瘤的病理特点及血供有关。
部分腺淋巴瘤可有小囊腔,囊腔增强扫描不强化,部分病灶可有钙化。
【鉴别诊断】腮腺腺淋巴瘤主要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相鉴别,其次是腮腺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30-50岁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发病多见,多发或双侧发病少见,病变质地较硬,病变血供不如腺淋巴瘤,增强扫描也不如腺淋巴瘤明显,并有延迟缓慢强化的特点。
腮腺恶性肿瘤的出场方式较有特征性,鉴别不难。
来源:医学影像俱乐部。
腮腺腺淋巴瘤腺淋巴瘤(Warthin tumor)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瘤,是仅次于多形性腺瘤而居第2位的腮腺良性肿瘤。
男女发病率为5:1。
发病年龄在45-75岁,平均55岁。
近年的研究认为本病与免疫功能减退、吸烟及EB病毒感染有关。
约12%的病例可双侧发生,并有上升趋势。
肿块可有消长史,是Warthin 瘤的突出临床特点之一。
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生长缓慢,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3cm,少数可达6cm。
虽有良性组织学形态,但具有多中心生长的特点。
多数学者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
肿块外被覆有较薄的包膜,有时包膜不完整。
瘤内有大小不等囊腔,少数为实性。
囊腔含粘液、胶冻样物或与干酪样坏死相似物质,可有乳头状突起。
瘤内有上皮构成腺管和囊腔壁;淋巴成分极为丰富,并伴有淋巴滤泡。
临床表现上,腺淋巴瘤患者常以无痛性涎腺肿块来就诊,偶有轻度疼痛者考虑伴有炎症或肿物过大引起。
腺淋巴瘤病程较长,生长相对缓慢,直径多在3cm~5cm,很少超过5cm。
肿物活动度良好,当肿物过大时,因活动范围受限,可以活动不良,术中可以看到肿物包膜薄而完整。
声像图上,B超虽然是形态学诊断,但其声像图基础是来源于病理组织结构的特点,腺淋巴瘤由腺体及囊性结构组成,内有粘液或胶冻样物,有的囊内还可见类似干酪坏死物质,故在声像图上可表现为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
超声上肿块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肿块,少数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包膜回声薄且多完整。
内部回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实性,内部回声极低,欠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可见强回声带呈“网格状”分布,而后方回声大多增强,还有一种为囊实性肿块其内可见分隔,可以呈均匀细小的分隔,也可以呈大小不一的分隔,分隔区内可以是无回声,也可以是少许实性部分。
CDFI通常血流丰富,阻力指数通常为高速低阻,可显示一根或多根血管伸进瘤内呈树枝状分布,当腺淋巴瘤为混合性肿块时,血流仅在实性部分显示。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腮腺淋巴瘤超声诊断标准
腮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形态:腮腺淋巴瘤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
2. 内部回声:肿瘤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可能伴有回声不均。
3.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可显示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血流丰富程度可能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4. 淋巴结情况:检查腮腺周围的淋巴结,观察是否有肿大、异常回声等情况。
5.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肿瘤是否与腮腺内的导管、血管等周围组织有粘连或压迫。
6.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硬度,有助于鉴别良恶性。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诊断仅是腮腺淋巴瘤的初步检查方法,对于疑似病例,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CT、MRI 等,以及病理活检进行确诊。
此外,不同患者的肿瘤特征可能存在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