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色池塘》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9.07 KB
- 文档页数:3
金色的池塘读后感《金色的池塘》是中国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斯明为主人公,讲述了他追求幸福、追寻梦想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斯明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
小说以农民斯明的家庭为背景,通过斯明与他的家人、邻居的生活点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斯明种植着自己的菜地,池塘成为他的梦想之源。
在他小心翼翼地照料下,池塘里的荷花渐渐开放,金黄的花瓣映照着斯明心中的理想与希望。
斯明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一个金色的池塘,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困境与社会的不公让斯明的梦想一度陷入困境。
尽管生活的压力逼得他几近放弃,但斯明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小说中的斯明并非一个英雄人物,他没有超凡的才华,没有背景的支持,但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作者通过描述斯明一次次的努力和奋斗,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勇敢、乐观的价值观。
不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只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收获希望与幸福。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斯明内心的喜怒哀乐。
我读到斯明一次次为了保养池塘而劳累和失望时,心中充满了对他的同情和敬意;读到斯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池塘里盛开的金色荷花给他带来家庭的幸福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与欢乐。
《金色的池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斯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追求梦想的力量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只有保持对美好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启发了我对待困境和追求梦想的态度。
人生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始终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就一定能够找到金色的池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正如斯明一样,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并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通过阅读《金色的池塘》,我深深被斯明的故事所感动,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大众文化传播金色池塘影评[精选5篇]第一篇:大众文化传播金色池塘影评《金色池塘》影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描绘了怡养天年的欢乐,也道尽了对生命将逝的惆怅。
”该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暮色黄昏,两只水鸟游于湖面,芦苇的倒影在水里已显得模糊,夕阳的余辉播撒在湖面上,金光粼粼。
轻扬的背景音乐,衬托出一种静霭与详和的氛围,却也掩饰不住对生命将要终结的惆怅。
影片结尾,水鸟的叫声和夕阳西下的场景都与开头前后呼应。
给整个影片奠定了美好又很惆怅的基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年事已高的老夫妻,夏天他们回到故居——美丽的金色池塘度假。
老头性格倨傲孤僻,倔强好胜,但心中有爱,不乏幽默和勇敢。
老婆婆活泼可爱,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也许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并没有跌宕起伏(故事中老头和孙子去炼狱湾钓鱼出现危险以片尾老头突然倒地还是很让人揪心的)但影片中所体现的爱情,亲情,友情确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老夫妇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让人倾羡不已。
爷孙俩通过钓鱼结成了忘年之交。
父女俩最后也敞开心扉,打破了多年不和的坚冰。
故事对感情的第一次深刻描写,是在老头去林里采草莓,迷失了方向,记不起曾经和老伴一起走过千百回的通往老镇的路,一种焦虑、害怕的情绪突然袭击了他,他感到恐惧与不安,匆匆赶回家,直到送走了邮差,才对老伴讲明了原因:“我走到树林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吓得要命,所以我才跑回来,看见你那漂亮的脸,我才觉得踏实,安全”。
故事用这个情节,描写了老头对老婆婆的那种爱,那种几十年没有表露过的,深深藏着的,离不开的爱。
故事的第一次感情碰撞,是在父女之间展开的。
倔强的老头是个严肃的父亲,他的女儿也同样的倔强。
倔强的人,从来不肯示弱,他们在用一辈子进行较量,这是很不幸的。
用女儿的话:“你为什么对下棋这么着迷,你喜欢打败别人是吗?”“我把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和他的较量上了,即使离家三千里见不着他的面,也摆脱不了……”。
《⾦⾊池塘》的故事周末重新观看了《⾦⾊池塘》这部影⽚,这部1981年的影⽚是凯瑟琳·赫本和马克·雷戴尔演绎的情感戏,本⽚曾经获得第54届奥斯卡⾦像奖三项(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最佳⼥主⾓)⼤奖,也使凯瑟琳·赫本成为影史上唯⼀的四届⾦像奖的影后。
⽬前中国已经进⼊了⽼年化社会,如何相濡以沫共度晚年,和睦家庭关系是⼤家关⼼的事情。
看看《⾦⾊池塘》的故事,同时享受⼀下凯瑟琳·赫本和马克·雷戴尔的合作戏,感受⼀下他俩的精彩对话和台词,《⾦⾊池塘》的故事会让你找到亲情和感情的答案。
[⾦⾊池塘.1981(蓝光原盘DIY简繁中字中英双语国配)].On Golden Pond 1981 Blu-ray 1080p AVC DTS-HD MA 2.0(剧情家庭)28.93G影⽚简介:影⽚描述脾⽓暴躁的退休⽼教授诺曼·塞娜与⽼伴埃塞尔,居住在缅因州乡间⼀个撒满阳光的⾦⾊池塘旁边。
他们的⽼友都已经去世,两⼈感到有些寂寞。
他们那关系疏远的⼥⼉刚离婚,为了跟新男友外出度假,就把13岁的外孙留给⽼两⼝照看。
诺曼患有⼼脏病,埃塞尔既要照顾丈夫,⼜要充当丈夫与⼥⼉之间的调解⼈。
经过⼀些事情之后,两代⼈终于和解,成为⼀个和睦相处的⼤家庭。
拍摄花絮:亨利·⽅达戴着的棕⾊帽⼦原来是斯宾塞·特蕾西的,由凯瑟琳·赫本在拍摄的第⼀天转送给⽅达。
为了表⽰谢意,⽅达亲⼿画了⼀幅他在影⽚中戴过的三顶帽⼦的⽔彩画,作为礼物赠送给赫本。
他创作了200幅油画平版画,并送给每个参与影⽚的⼯作⼈员⼀幅。
每幅画都标上了号码,⽅达还署上了每个⼈的名字以⽰敬意,同时签上了⾃⼰的名字。
凯瑟琳·赫本因为此⽚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演员奖,这使她成为奥斯卡史上1999年之前获得该项⼤奖最多的⼈。
⽽在1980年,为表彰他在荧幕上不屈不挠奋战60载的动⼈形象,出⼈意料的是,⽅达竟然谢绝了领取奥斯卡终⾝荣誉奖,这有可能是亨利·⽅达唯⼀获得的最好的奥斯卡演员奖。
金色池塘观后感金色池塘观后感一这种老老实实做人物关系和塑造人物的电影现在特别对我的胃口,也许是因为最近听刘一兵老师灌输的东西久久在心里不能释怀吧。
“有意思的人物、自己生活中比较相似的人物”等等通通都在这个电影里面找到了。
反之回想起自己现在想破了脑袋也塑造不好的人物小传,真觉得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太受局限了。
两位老年人的角色魅力实在太大。
有点像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组合,但是这两个老人并不仅仅是有那种老小孩儿似的天真和幼稚,对于自己年岁与日俱增所带来的人生思考和死亡恐惧也都夹杂在自己每天吃饭睡觉的琐事当中。
同时,老年人的一些善解人意和无理固执等等多面性格也都一一呈现,因此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想起自己在家的爷爷奶奶,这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戏剧化写照,又不断想起高尔基的三部曲,虽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身就是高尔基戏剧人生的一本人物小传集锦。
加上两位老戏骨的精彩演出,更是不得了,表演细节之丰富令人击节称赞。
女儿回到家想要亲吻父亲的脸颊以示友好时父亲下意识地躲开,女儿愣了一瞬间之后还是亲上去;“你们看牙要多少钱?”“40美元一颗。
”“40美元一颗?!我的天哪!”随后父亲低下头继续看自己手上的《金银岛》,像个小孩子似的撅起了嘴唇。
父亲的角色在如此多的戏剧性细节动作的组合中变得性格丰满、虽然带刺儿也招人喜爱(这尼玛才是真正“有趣”的人物啊!)而凯瑟琳赫本则主要是在人物状态上赋予得更多。
不用看54th奥斯卡的其他提名电影就知道这一定是最佳剧本奖(改编剧本)。
金色池塘上那闪烁着金光的粼粼微波、岸边鲜艳的花草、湖中成双成对的皮潜(有这种鸟么)、湖的另一边深浅不知的礁石。
这些视觉意象化的部分在剧本阶段就已经为整个电影的造型设计提供了指导方案,所以电影出品之后发现人物和环境全然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然环境也在其中起到了叙事作用,也不至于变成纯粹空洞的戏用符号象征。
台词上的细节和人物关系的转变紧紧扣在金色池塘的环境中,观众情感的共鸣恰到好处~金色池塘观后感二昨天看了一部老电影-----“金色池塘”。
《金色池塘观后感》还记得那个倔强的老头,和那个善解人意的老伴,还有他们生活的那片美丽的池塘。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人到暮年的夫妇回到以前生活的金色池塘后,一起看水鸟,采草莓,享受夕阳的美好,并时常的斗斗嘴角,生活得其乐无穷。
原来简单的生活,因为年老的缘故而多了许多不便。
男主人公好强倔强的性格让人感觉有些好笑,但又有些沉重。
年老和死亡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而当我们真正的面对这些时,还是不可避免的多了些许无奈和恐惧。
无奈是因为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一不小心便会成为别人的拖累。
恐惧是因为不知哪天自己便会突然离去,只留下亲人的悲痛。
忘不了男主人公因为失手让家里着火时,一瞬间流露出的绝望。
他没法接受自己已经老去的事实,更无法承受自己成为别人的拖累。
原来平静的生活由于女儿的看望而变得不能再在平静。
因为老翁一直对女儿要求严格,而女儿又不能满足父亲的希望,所以父女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女儿以为父亲不爱她,对她只是失望埋怨。
就在长大后离开了家,在外面过着随意的生活,多少年了,生活也没有步入正轨,而父女的关系也每况愈下。
那天热闹的生日晚会场面仍然掩饰不了三代人之间的感情危机。
女儿新男友的孩子被留在老人家,竟然渐渐和老人成为了朋友。
度假回来的女儿也主动和老人和好,在共同的努力下,他和女儿解开了长时间存于心底的芥蒂,温情的相拥在一起。
老翁是深爱女儿的,无论是他在不经意间还是在危险中呼唤女儿的名字,都能让人感受到老人深藏心底的对女儿深深的关爱,只是他不愿表露罢了。
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到身边人的真情。
Golden pond show"Remember the stubborn old man, and the considerate wife, and their lives that beautiful pond.The movie was a pair of old couples to return to former life after golden pond, see together waterfowl, pick strawberries, enjoy the beautiful sunset, and often dou dou corners of the mouth, the living fun. Originally a simple life, because aged sake much many inconvenience. The hero competitive headstrong character lets a person feel some funny, but some heavy. Old and death is everyone must face, and when we really facing these, or inevitable much trifling helpless and fear. But because can no longer as young as do what, and carelessly will become others drag. Fear because don't know which day oneself will suddenly away, leaving only relatives grief. Forget the hero because miss let home fire, instant reveals desperation. Hecan't accept yourself already old facts, more cannot afford to be one drag.Originally a quiet life since my daughter's visit and become cannot again in peace. Because the man had been on his daughter and daughter and strict cannot satisfy the father's hope, so often occur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think quarrel, father doesn't love her, for she is just down the complaint. In grew up leaving home, and outside lived a casual life, how many years, life nor right on track, and porters relationship also go from bad to worse. That day lively birthday party scene still hid three generations the affection between the crisis. Daughter new boyfriend's children were to stay in the old person, unexpectedly gradually and the old man became friends. He came back from vacation daughter is active and elderly reconciled, in common effort, his daughter and untied the long time deposit in the heart bottom the rivalry between the two, warm hug to each other together. Man is a deep love daughter, whether he is in casual still in danger call daughter's name, can let a person feel the old man's heart lies on his daughter love deeply, but he would not show it..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experience, can feel beside the person's feelings.。
彼此眼中的那片夕阳红———浅评电影《金色池塘》有些电影像是要正襟危坐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法国大餐,有些电影仅仅像小打小闹满足下零食欲的甜点,而《金色池塘》却像炎炎夏日里的一顿冰淇淋大餐,吃到最后还发现含有原产比利时夹心巧克力,一口下去好吃得让人不禁热泪盈眶,又或是像冬日里全家团圆围着饭桌一齐吃的火锅,热气氤氲中弥漫着浓浓的温情。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映入眼帘的是平静的湖面,被金色的阳关洒满,一对水鸟在湖面上嬉戏,湖周围满是绿色,我们跟随镜头和一对老夫妻来到一座简朴的小屋,由于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一切布满了尘土味,松动的木门,昏黄的老照片、旧报纸,弥漫着怀旧的气息。
絮叨的家常,夫妻之间的斗嘴,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么熟悉,那么温馨又让人忍俊不禁。
这部影片开始就是以一段轻松幽默的吵嘴拉开了故事的开始,看到影片的前17分钟时,我内心想到的是,现代社会那些年轻的誓言,甚至是拜金的恋情在夕阳携手的面前似乎是没有可比性与坚固性的。
真的很羡慕他们,一切都平淡了,但一切都不缺少柔情。
像水仙灌入清水,溢出芳香。
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温情、舒缓、韵味悠长。
《金色池塘》一方面关注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也勾勒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讨,用诗一样的画面和幽默机智的对白。
本片也从中年人的婚外情角度入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短暂而又长久的感情依恋,相信等我四十岁之后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时,它一定会带给我更多感动。
本片导演马克•莱德尔用其独特的“武器”将那种当年华老去,浮华散尽的爱情美与亲情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器一:精彩的细节雕琢,愈加真实和感人金色的池塘,金色的晚年。
爱的表达是那样的不经意,所以就愈加真实和感人。
诺曼带着女儿切尔西的继子比利去钓鱼时拿出来的却是切尔西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特别是比尔很不屑的说了一句:“你居然还保留着切尔西小时的衣服”然后诺曼自己也沉默了一阵。
而在湖中钓鱼,他屡屡把比利叫成切尔西,这有许多回忆在里面。
金色的池塘读后感
这部作品里的池塘,那可不是一般的池塘,简直就是一个装满了故事和情感的魔法盒子。
从电影一开始,那金色的波光就像无数双小手,一下子就把我的视线紧紧抓住了。
我就想啊,这池塘里肯定藏着不少秘密。
先说说那对老夫妇吧。
他们就像两棵在岁月里相依为命的老树,虽然树干上有了不少皱纹(这里指岁月的痕迹啦),但枝叶还是相互交织着。
丈夫是个有点固执又可爱的老头儿,他和妻子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特别有趣。
有时候斗斗嘴,就像两个小孩子在抢糖果,可一转眼又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深深的爱意。
这让我觉得,爱情啊,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就不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火焰,而是像池塘里静静燃烧的小火苗,不耀眼,但足够温暖整个池塘边的小木屋。
再看看他们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新旧两个时代在这个池塘边来了一场温馨的对话。
年轻人的活力和老人的沉稳相互碰撞,产生了不少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思的小火花。
年轻人的到来,像是往平静的池塘里投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这涟漪不仅是生活节奏的变化,更是不同观念之间的交融。
老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年轻人也从老人身上学到了那种历经岁月后的淡定。
而且啊,这个池塘周边的景色描写得太绝了。
那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感觉每一滴水都像是被镶上了金边的小宝石。
周围的树林就像一群忠实的观众,静静地看着池塘边发生的一切。
每次看到那些画面,我就仿佛能闻到池塘边那种潮湿又带着青草香的空气,听到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家人的故事。
金色的池塘读后感嘿,说到这本《金色的池塘》,我可是真真切切地被它给迷住了。
它不像那些硬邦邦的科学书,读起来跟啃石头似的,也不像那些让人打瞌睡的历史书,全是些记不住的年份和名字。
这本书啊,就像是一股清泉,缓缓流进你心里,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就沉醉其中了。
一翻开书页,我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着,直接扔进了那个金色的世界里。
那里有个池塘,哎呀,你想象一下,不是普通的池塘哦,是那种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的,就像是撒满了细碎的黄金,美得让人心颤。
池塘边呢,柳树依依,随风轻摆,好像是在给池塘梳妆打扮,又好像是在低声细语,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书里的故事啊,简单却温馨,就像是咱们邻里间那些家常话,听起来亲切极了。
主人公呢,是个老头儿,你别看他年纪大,心里头可藏着不少故事呢。
他就住在池塘边的小屋里,每天跟池塘打交道,喂喂鱼,种种花,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但你知道吗?这老头儿可不简单,他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温暖又善良。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对亲情和友情的描绘。
老头儿和他的孙子之间,那种淡淡的却又深厚的祖孙情,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
他们一起钓鱼、一起散步、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
那种陪伴和守护,就像是池塘里的水一样,无声却滋养着每一个干涸的心田。
还有啊,书里还讲到了友情。
老头儿有几个老朋友,他们虽然年纪都不小了,但聚在一起还是像年轻时那样,有说有笑,互相扶持。
这种友情啊,就像是池塘里的荷花,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亭亭玉立,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读着读着,我就觉得自己也成了书里的一个角色,跟老头儿一起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美好。
有时候我在想啊,要是咱们的生活也能像那个金色的池塘一样,那该多好啊。
没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愁,只有简单的快乐和满足。
当然啦,我也知道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不管生活多么忙碌和复杂,我们都应该学会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
就像那个金色的池塘一样,它一直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金色池塘观后感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我在网上搜索了许久也是没有找到一部较为清晰的版本,也就只能凑合着看模糊一点的了。
虽说模糊了一点,有一个画面我还是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当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湖面,水鸟的游动划破了如同镜子一般的水面,一对迟暮老人漫步在黄昏的道路上。
我也害怕老去,我曾经想过我老去会是什么样,一身病痛,满脸的皱纹,走路颤颤巍巍,最后在一间昏暗的小屋死去。
电影中的诺曼对逝去的生命很恐惧,用咆哮证明在自己,用一切的方法证明自己的存在。
终于,他找到转折点——那个孩子。
他循循善诱,一点一点将一个原本粗俗,爱打架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礼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青年。
作用是相互的,孩子被改变的同时,他也在变,一个倔强的臭脾气老头蜕变成了一个和善的爷爷。
我害怕老去的同时,我又羡慕他们,在年老之后,有伴侣可以相伴,两人满头的银发,相依偎在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处处在照顾这一个长不大的老顽童,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我看这部电影,想起来一首歌,是谭维维唱的《如果有来生》,’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等候鸟飞回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这种细水长流的爱情,这种生命的更替的美,我似乎对年老的生活不在畏惧,反而期待有那么一天,有一个人可以执我之手,与我偕老。
老年人的死亡焦虑
——影片《金色池塘》观后评析xxxx 大学 xxxx 学院 xxxx 专业 xxx xxxxxxx 死亡焦虑作为焦虑症的一种,是作为老年这一特殊阶段较常见的现象。
在老年人面
临的问题中,这是高龄老人中比较棘手和重要的。
正如同影片《金色池塘》中所呈现的那样,罗曼作为79 岁的老人不仅仅是受心脏病的困扰,也有着对于死亡的焦虑。
首先,影片中一方面体现了罗曼的焦虑体验和表现:例如,来到木屋时他神情比较消沉,打完电话后听妻子讲述野花时不耐烦和“只好这样了” 的表达方式都显示了他被动的心境;在说到中年是生命的一半了,人活不过150 岁时、女儿还不来时的“时光催人老啊”的话,都他显出已经思考过和熟练的表情。
参与修门、飞行棋、帮忙开船、显示钓鱼技艺、刁难亲友等这些消极的表达和刻薄冷漠的态度都是他像引起关注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间接表现。
从生理上来说,他表现出面色苍白、口干、双眉紧锁等,特别是心脏病发时和采草莓时极度的恐慌和呼吸困难、颤抖和晕眩,这些都给了他濒死感。
在看到皮潜死亡后,他也深切体会到生命的消逝。
从心理上来说,更多的是对周围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能置于大家之外,表示对死亡的“无谓”和冷淡;其实这从侧面反映出他抑制的热情和敏感。
从社会交往上看,他不断与自己和他人“交谈” ,无论是过去与女儿僵持的关系还是与外孙由对立到友好的关系,都是他和亲友试着交流的成果;其中不乏他看待自己和妻子时的反思、对生命重要亲友的留恋。
其次,罗曼的死亡焦虑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生理上退行性的变化带来了
他的外表变化,当外孙嘲笑他“你真是太老了”时,他表现出反感并且讽
刺外孙。
罗曼这些对死亡不安定的认识让亲人体会了尴尬和无奈。
在许多老人的
死亡焦虑中,烦躁和不安的情绪最初来自于对外表和身体病症的“自卑”、自尊
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第二,死亡焦虑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
影片中罗曼的语言攻击表现较多,在行动上例如甩东西、下棋击败他人也有体现。
这些行为都可能伤及老人本人和家人。
第三,焦虑带来的对周围环境的恐惧可能使得老人发生危险。
虽然他已经思考了许多关于死亡的事情和可能,但是心里还是渴望与和善的亲友长久相处。
这就需要年轻的家人体贴和容忍老人。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外孙的陪伴,罗曼很可能在船翻之后遇险(也与他的视力、体力下降有关);因为
想体现自我的价值而生火,导致壁炉着火,后被责怪。
这些都可能使得老人与其家人陷入危险(火灾等)。
再次,老人对自己的言行和“死亡焦虑”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言语上,他一再强调自己被说是有趣的和会钓鱼、修门等,这些都从语言上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形象和成就感。
另外,在言语和举止中他都感激理解自己的妻子,认为她是个有着可爱脸蛋的的老伴。
在具体的行为上,虽然罗曼脾气有倔强的一面,也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证明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
他用小花给老伴挠痒、关心外孙搭快艇外出的安全。
老人的言行和渐渐对外孙和女儿态度的转变都说明了他自己认识到是“老家伙”和怪脾气老头的事实,却努力改善着。
面对死亡焦虑涌上心头的时候,他找老伴从语言上倾述过。
谈及一人在外采草莓时迷路和慌张的情形,是第一次罗曼对妻子袒露软弱的心声
(虽然在客人面前淡定自若,自嘲把草莓倒在一起或者一路上吃了)。
最后,在帮助老人克服死亡焦虑时,不同的家人起着不同的作用,他们使用的方法也
不同。
第一,作为他的妻子,有着乐观的天性,随时准备调动罗曼的积
极性和自尊、成就感。
伴侣是最可能关注到老人病情和生活起居的人,他们无论是从生活习惯和方式上都已经彼此适应了,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
例如,影片中他们说到搬动瓷器时,是因为逞能从而引起注意。
无论是生理或者心理上,尊重、同感的表达和积极的倾听、真诚的帮助都能够缓解罗曼对死亡的焦虑。
其中,拥抱或者抚摸都是安抚
情绪的方法。
第二,作为罗曼的外孙,他从原先的憎恨厌恶转化为友善。
他虽然和罗曼讨论过女孩儿、鱼类和死亡的话题,但是真正的尊重是从罗曼带他外出垂钓开始。
彼此的尊重使得罗曼的孤寂感少了许多。
另外,正是爷孙的接触使得他更加了解罗曼钓鱼的特长,罗曼也从中得到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天伦之乐是外孙给罗曼的,他声称大外孙67 岁,许多东西是彼此学习找到快乐的。
第三,罗曼的女儿也是从对父亲的误解和嫌恶转变成亲近和友好。
这一切也归功于罗曼妻子的说服和劝导。
在帮助父亲克服焦虑时,她努力找到俩人的共同话题,例如后空翻跳水。
她也尽力避免和父亲冲突,站在父亲表达方式与自己不同的角度与他沟通,这让彼此都获得尊重和惬意。
关爱罗曼的方法上,她与罗曼的妻子存在分歧,甚至觉得他是“该死的老家伙”……可以说,这是所谓代沟带来的差异和对对方表达的理解的不同。
他们都做了各自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成效,罗曼也越发平静的对待金灿灿的池塘。
轻松惬意的气氛正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总之,从这部温暖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亲人对那些有死亡焦虑的老人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各种冲突和危机,加上照顾老人的种种困难、老人习惯的多样,这些既是现实也是可以努力得到改善的。
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就引出了“临终关怀” 这一工作,需要了解老人的许多方面知识,配合老人的家人对其及亲友做专业的辅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