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快速阅读”这一基本的阅读技巧。
2.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掌握《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重要情节。
3.通过阅读精彩片段,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快速阅读(一)什么是快速阅读速读可以使你更快地阅读资料,在短期记忆中你可以掌握更多,所以也会理解得更好。
提高阅读的速度的方法是,每一段读更多的文字,减少读每一段的时间,使用指示物和减少回读。
(二)速读的基本要求1.不指读、不回读;2.尽量扩大视线范围,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三)速读的主要方法1.浏览法。
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2.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3.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4.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5.猜读法。
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四)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2.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
3.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二、作品介绍1.作家介绍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长篇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既引人入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匹配新教材)一. 教材分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同伴在神秘潜艇“鹦鹉螺号”上,展开了一段惊险的海底探险之旅。
本课将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对这部名著产生兴趣,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欣赏文学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科幻小说具有较高的热情,通过课堂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耐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难点:深入理解科幻元素在小说中的运用,以及作者的创新思维。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海底两万里》的电子书籍、相关资料和视频片段。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情节、人物关系等信息。
3.设计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两万里》的封面、作者照片和小说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这部科幻小说。
2.呈现(1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展示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问题,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海底两万里》教案《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海底两万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编《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答: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
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
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三、经历险情说说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人们在海底航行中遭遇了那几次危险,如何化险为夷的。
(至少说两次,要求说出具体位置和危险)①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同鲨鱼搏斗)②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一名船员惨死(章鱼袭击)化解:勇敢下船与章鱼搏斗③鹦鹉螺号在珊瑚礁上搁浅,全船人员受到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搁浅、土人围攻)化解:几天后潮水上涨才托先离开:没有还击,在扶手上通电把土人逼离开了④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冰山封路)化解:尼摩船长决定用艇撞开冰墙⑤小说最后,鹦鹉螺号陷入迈尔海峡的漩涡,阿龙纳斯和捕鲸手、仆人乘坐小艇成功逃生,尼摩船长和他的成员生死未卜(陷入海峡漩涡)四、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五、一句话评价科学与幻想之旅六、这艘潜艇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由尼摩船长设计,从不同国家订购材料,然后在大洋中一个荒岛上装配好。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跳读方法,搜索有效信息2.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本内容3.精读片段,感知人物形象4.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兴趣1866年,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内德•兰,受美国海军部的邀请,参与清除“海怪”的活动。
结果三人却成为“怪物”俘虏。
原来“海怪”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潜水艇。
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他们便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阅读《海里两万里》,进行一次科学与幻想之旅。
二、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1、假如你在深海里航行,你会遇到哪些海洋生物?2、跳读《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十四章,用笔圈画出你所读到的海洋生物3、出示胭脂鱼、海鳗、白头虾虎鱼图片,请学生根据特征猜测名称。
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1、打开目录,用笔圈出目录中出现的海域2、请同学在地图中指出航海的路线3、在不同海域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发生?4、跳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思考:尼摩艇长带领我们来到南极洲,在南极洲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尼摩船长用了怎样的办法?四、神秘莫测的人物精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看看大家是怎样在大章鱼面前化险为夷的,解读尼摩船长的为人。
阿罗纳克斯教授评价:“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复仇天使。
”若想深入了解他为何被称为“复仇天使”请课下继续阅读。
五、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1、出示“鹦鹉螺”号图片,并讲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请大家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出示核潜艇的大小、时速、动力系统等数据。
2、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比较“鹦鹉螺”号的前世今生有哪些相似之处?3、出示资料并思考科学与幻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飞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开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感知并交流故事情节,培养阅读惯。
2.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3.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XXX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过程:一、导入:XXX曾经有这样一个人:XXX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XXX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XXX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明确:XXX(一)作者简介XXX(1828---1905),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
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二)创作背景波兰人民反对XXX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XXX 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XXX船长这个反对XXX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二、自学指导1.故事情节《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的故事。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法国生物学家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和一个捕鲸手,被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的环球旅行。
2.主要人物尼摩船长比XXXXXXXXX3.XXX船长和XXX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三次险情。
停顿、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攻击XXX.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的三个情节吗?(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XXX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
(3)XXX船长沉着镇定,领导大家摆脱南极冰山之困。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幻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科学幻想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阿龙纳斯、尼摩船长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探讨情节发展中的悬念和转折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等方面,深入挖掘主题思想,如对科学、探索和人生的思考。
5. 科学幻想分析: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如潜水艇、海底世界等,引导学生评价科幻元素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程度和阅读感悟。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4.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海底两万里》与其他科幻小说的比较阅读,如《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海底两万里》的电影版本,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感受科幻作品的视听魅力。
名著导《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名著导《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导《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2分析《海底两万里》的科学与幻想结合的特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与故事,体验海底世界的美丽。
3激发学生敢于幻想的热情及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
开学初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板书)——,《海底两万里》。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这本书你首先要了解哪些内容?本书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本书。
二.走近名著。
1.简介作者。
大家都知道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谁,法国科学家。
儒勒凡尔纳。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他2.课件出示:儒勒凡尔纳的简介。
指名读。
儒勒凡尔纳(1825到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父亲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
是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的奠基人,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一生共完成104部作品,他的作品幻想大胆真实,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堪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大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球旅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还有系列丛书《奇异的旅行》包括(课件出示书名三部曲)3感知全书,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这部小说叙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一、教学内容《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发表于1870年。
本课教学内容为《海底两万里》的导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海底两万里》涉及的科学技术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产生兴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海底两万里》原著或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地位,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简介小说内容:概述《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
3. 分析科学幻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科学幻想的例子,讨论其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幻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海底两万里》导读2. 内容:- 故事背景:19世纪末,探险家们在海洋中的冒险- 主要人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尼摩船长- 科学幻想:潜水艇、深海探险、海底资源- 现实意义: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作业设计1. 阅读原著《海底两万里》,深入了解小说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对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启示,撰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作品背景。
(2)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章节安排:(1)第一章: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作品背景。
(2)第二章:分析小说的开篇,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第三章: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等。
(4)第四章: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如潜水艇、海底世界等。
(5)第五章: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探险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科幻元素等。
(3)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海底两万里》的相关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作者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海底两万里》原著或改编版本。
2. 辅助材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如作者介绍、作品背景等。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教案设计《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教案设计一、总目标:1、通过阅读导读案,明确本书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课本P156,明确本书的写作主题及特色。
3、学习快速阅读方法,157页。
批注勾画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情节。
4、学习科幻小说科学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5、结合课本P157-158的三个专题,做好笔记,完成专题探究。
6、在目标3、4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各自的专题探究,推荐全班交流。
二、检测方式:①目标3、4——小组之间任意提问,采取积分制汇报课②目标5——小组分任务汇报成果③中考真题检测三、课型安排:阅读指导课、阅读汇报课第一课时阅读指导课一、阅读目标:1、明确导读案的总目标2、完成总目标的3和53、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
二、阅读建议全书共四十七章,建议用四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以及相关活动,做好读书笔记。
第一周:用七天的时间快速通读全书,每天读十章,或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安排阅读进度,保持阅读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第二周:根据自己第一周的阅读经验,回忆每一章的内容,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选择部分章节进行精读,并做好笔记。
第三周:围绕感兴趣的专题,分组进行交流。
可以选择教材中提供的专题,也可以小组讨论自行确定研究专题。
第四周:阅读成果展示三、了解作者、内容简介、写作背景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
在与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部编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底两万里》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板块的第二本推荐阅读名著书目。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神奇的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性和质朴的人性美,丰富了各国读者的精神世界。
书中的“鹦鹉螺”号潜艇带领我们漫游神奇瑰丽的海底世界,经历一场场惊险离奇的探险,认识身份成谜的尼摩艇长、博物学家阿龙纳斯、仆人孔塞伊以及捕鲸手尼德•兰......该名著导读板块的读书方法指导为“快速阅读”,另有自主推荐阅读书目阿西莫夫的《基地》以及J.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都是属于科幻小说。
因此,针对本书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聚焦《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的特点——神奇的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性和质朴的人性美,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把握文中的精彩情节、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了解通过三者串联支撑整本书的教学,并拓展延伸至该名著导读板块的自主阅读推荐阅读书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初中将近一年的学习,己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基本上能够结合目录阅读小说,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不少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己阅读过《海底两万里》或观看过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对《海底两万里》己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海底两万里》科学性比较强,对海洋生物的介绍非常详实,学生欠缺符合科幻小说文本特征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避重就轻,无法把握阅读重点,缺乏对小说内容整体的了解以及对人物立体全面的认识,对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到位。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教者选用了由温儒敏、王本华主编的人教版教材配套阅读《海底两万里》,统一学生阅读书目的版本。
根据对《海里两万里》的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教者对《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 掌握快速阅读法,把握小说大致内容,能够梳理事件间的关联和活动顺序;2. 把握科幻小说的特点,明确神奇的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性在小说情节中的具体体现;3. 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朴质的人性美,全面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 领略科幻小说的魅力,提高继续阅读科幻作品以及尝试创作科幻作品的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神秘的潜艇“鹦鹉螺号”上,与船长尼摩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本课节选的自《海底两万里》第十八章,主要讲述“鹦鹉螺号”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激战的情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上已经学习了《骑鹅旅行记》,对科幻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海底两万里》的内容更为复杂,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和想象,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理解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提升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选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并理解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
3.体会作者的想象力和科学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选文,理解文本内容。
2.讲解法:对文本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选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2.学生准备《海底两万里》纸质或电子书,提前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海底两万里》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幻小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选文,概括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对文本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概括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尼摩船长的性格、品质和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尼摩船长形象的理解。
让学生结合选文内容,举例说明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尼摩船长的形象在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课程名称:《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法学法:- 速读法- 活动展示法- 练习法课前准备:1. 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 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以“海底世界,神秘莫测”为主题,展示海底生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二、速读指导1. 讲解速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如浏览法、扫读法、跳读法。
2. 学生分组练习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活动展示1. 学生展示速读成果,分享阅读心得。
2. 教师点评,总结速读技巧。
四、人物描写赏析1. 以尼摩船长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主要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速读技巧和人物描写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撰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速读技巧和人物描写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分享读后感,交流阅读心得。
二、精彩片段赏析1. 选择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如尼摩船长与船员们的冒险经历、与章鱼搏斗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片段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
三、拓展延伸1. 以“假如你是尼摩船长”为主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2. 学生展示角色扮演成果,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海底两万里》。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七下《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名著导读”这一教学任务是初中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
《海底两万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安排的名著导读教学任务,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贯彻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
学情分析学生目前存在的“快餐式阅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加以落实,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巩固“浏览”这一快速阅读的方法。
2.引导学生体会悬念设计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3.通过专题探究等方式,梳理小说情节,了解小说内容,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等方式,揣摩科幻小说的特点。
5.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训练、巩固“浏览”这一快速阅读的方法。
2.梳理小说情节,了解小说内容,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3.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等方式,把握科幻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悬念设置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2.激发学生对求知欲、探索欲及对科学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阅读一整本书的方法。
2.学习并训练“快速阅读”这一基本的阅读技巧。
3.学会制定阅读计划,按计划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诺第留斯号”潜艇师:这两幅展示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它的名字叫“诺第留斯号”。
它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前世今生,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1866年凡尔纳通过想象创造了“诺第留斯号”。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1886年英国人发明了以电力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1954年美国建成了世界第一艘以核反应堆作为动力的潜水艇,取名“诺第留斯号”。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感知并交流故事情节,培养阅读习惯。
2.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
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
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
明确:儒勒•凡尔纳
(一)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
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二)创作背景
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
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二、自学指导
1.故事情节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的故事。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法国生物学家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和一个捕鲸手,被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的环球旅行。
2.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
比埃尔•阿龙纳斯
康塞尔
尼德·兰
3.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三次险情。
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
4.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的三个情节吗?
(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
的珊瑚树林里。
(3)尼摩船长沉着镇定,领导大家摆脱南极冰山之困。
(4)击退土著人围攻。
5.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北冰洋
6.《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的哪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三、人物分析
1、尼莫船长
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
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尼摩变得冷漠、残酷、不近人情,他反对奴隶制,向往自由。
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
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2、彼埃尔•阿龙纳斯
法国博物学家,博古通今,他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
阿龙纳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
3、康塞尔
康塞尔是阿龙纳斯的仆人,忠实,生性沉稳,他从不大惊小怪。
总以第三人称和教授说话。
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
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但是对那些东西的名字却一无所知,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
4、尼德•兰
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
他脾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
四、读书方法指导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把握全书内容。
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二)以默读为主。
(三)眼睛的视域要宽。
(四)善于抓住书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线索。
五、中考链接
1、“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
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
”这句话是谁说的( B )。
A 阿尤纳斯
B 尼摩船长
C 尼德•兰
2、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述了诺第留斯号潜艇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请将下列地点按它经过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印度洋红海南极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