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醛、酮
- 格式:doc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28
第十一章醛和酮教学目的:能正确命名醛、酮,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了解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一、分类根据烃基的不同可以分为脂肪醛、酮和芳香醛、酮。
脂肪醛CH3CH2CHO 脂肪酮CH3COCH3脂环醛CHO脂环酮O=芳香醛CHO芳香酮COCH3根据烃基是否含有重键又可以分为饱和醛、酮和不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CH3CH=CHCHO不饱和酮CH3CH=CHCOCH3根据羰基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醛、酮和多元醛、酮。
二元醛CH2CHOCH2CHO二元酮CH3CH2COCH2COCH3二、同分异构现象醛的同分异构---碳链异构引起。
酮的同分异构---碳链异构、碳基位置异构。
同碳数饱和一元醛酮,分子式CnH 2n O ,互为同分异构:三、命名1. 系统命名法:(1)选择含羰基最长碳链作主链,称为某醛或某酮;(2)由于醛基是一价原子团,必在链端,命名时不必用数字标明其位置。
酮基的位置则需用数字标明,写在“某酮”之前,并用数字标明侧链所在的位置及个数,写在母体名称之前。
例如:2- 甲基丙醛 2- 苯基丙醛3-甲基-6-庚炔醛C 6H 5CHCHOCH 37HCCCH 2CH 2CHCH 2CHOCH 3654321CH 3CHCHOCH 3CH 3COCH 3丙酮CH 3COCH 2CH 3丁酮CH 3CO(CH 2)CH 32-己酮CH 3COCH 2COCH 2CH 32,4-己二酮COCH 2CH 31-苯-1-乙酮(苯乙酮)1-环己基-1-丙酮COCH 32. 普通命名法醛的命名与醇的习惯命名法相似,称某醛;脂肪酮则按酮基所连接的两个烃基而称为某(基)某(基)酮。
例如:CH 3CHO 乙醛 CH 3CH (CH 3)CHO 异丁醛甲基乙基酮甲基苯基酮(1-苯基-1-乙酮)CH 3C OCH 3C 2H 5C O另外,醛、酮命名时习惯上还采用希腊字母α、β、γ等,α碳指与醛基或酮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
第十一章醛和酮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一、分类二、命名1.醛、酮的系统命名以包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看作母体。
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依次标明碳原子的位次。
在醛分子中,醛基总是处于第一位,命名时可不加以标明。
酮分子中羰基的位次(除丙酮、丁酮外)必须标明,因为它有位置异构体。
醛、酮碳原子的位次,除用1,2,3,4,…表示外,有时也用α,β,γ…希腊字母表示。
α是指官能团羰基旁第一个位置,β是指第二个位置…。
酮中一边用α,β,γ…,另一边用α’ β’ γ’…。
ⅰ含醛基、酮基的碳链上的氢被芳环或环烷基取代,就把芳环或环烷基当作主链上的取代基看待:ⅱ醛基与芳环、脂环或杂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时,它们的命名可在相应的环系名称之后加-“醛”字。
ⅲ当芳环上不但连有醛基,而且连有其它优先主官能团时,则醛基可视作取代基,用甲酰基做词头来命名。
2. 酮还有另一种命名法根据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名来命名,把较简单的烃基名称放在前面,较复杂的烃基名称放在后面,最后加“酮”字。
后面是母体如含有两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用二醛、二酮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或“氧代”表示;酮作取代时,用词头“氧代”表示。
英文羰基做取代基时用“oxo”(氧代)表示不饱和醛、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
第二节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一、物理性质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的醛、酮都是液体,高级的醛、酮是固体。
低级醛常带有刺鼻的气味,中级醛则有花果香,所以C8~C13的醛常用于香料工业。
低级酮有清爽味,中级酮也有香味。
羰基中,碳和氧以双键相结合,碳原子用三个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σ键,其中一个是和氧形成一个σ键,这三个键在同一个平面上。
碳原子剩下来的一个p轨道和氧的一个p轨道与这三个σ键所形成的平面垂直,彼此重叠形成一个π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具有一个偶极矩,负极向氧一面,正极朝向碳的一面。
第十一章醛、酮【学习要求】:1、了解醛和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及命名;2、掌握醛酮的结构,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3、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4、理解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5、掌握醛酮的制法;6、了解重要的醛酮和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第二节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第三节醛、酮的化学性质第四节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第五节醛、酮的制法第六节重要的醛酮第七节不饱和羰基化合物§11-1 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一、分类:1.据分子中含羰基的数目可分为:2.据烃基的饱和程度可分为:3.据烃基的不同可分为:4.酮又可分为:二、同分异构1.醛的同分异构:碳链的异构引起的。
2.酮的同分异构:碳链的异构引起的和酮羰基的位置不同引起的异构。
3.相同碳数的饱和一元醛、酮互为同分异构体。
三、系统命名1.选择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2.从靠近羰基一端开始编号,醛是从醛基碳原子开始编号。
3.酮羰基(除丙酮、丁酮)要标明羰基碳的位置。
(编号还可用希腊字母表示,靠近羰基的碳原子为α碳)4.环酮从羰基碳开始编号C CαβC C Cα`β`γCH3C H-C-C H C H3C l O C l 2,4-二氯戊酮(不要标明羰基的位置)或α,α`-二氯戊酮4-苯基-3-丁烯-2-酮(不饱和键也要标明位置)C H=C H C OC H3OC H33-甲基环已酮(羰基碳原子在环内的为环酮)5.芳香醛酮简单的:复杂的: 可把芳基作为取代基,按系统命名法编号。
6.混合酮 : 按系统命名法编号,标明羰基取代基的位置。
7.既有醛基又有酮基的: 一般将醛基作为母体,酮基作为取代基。
§11-2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一、醛酮结构:1. 〉C=O碳羰基的双键是:氧的2p 轨道和碳的sp 2杂化轨道重叠形成一个C-Oσ键,两原子的2p 轨道双侧面重叠成一个π键。
氧原子还剩下2s 和2p 轨道各有一对孤对电子。
碳原子的另两个sp 2杂化轨道各和H 的1s 轨道形成二个C-Hσ键。
2.比较C=O 和C=C 双键C O C OC OH H116.5°121.8°C O H 3C H 3C116°122°COH HC H O苯甲醛C-CH 3系统命名称苯乙酮(也称苯甲酮)O C-CH 2CH 31-苯基-1-丙酮O可归纳为两点: ① 羰基的亲核加成 ② α-H 的活性反应二、物理性质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但极性较强,分子间的引力大于烷烃、醚。
1.极化度较大。
2.沸点:比相应(分子量相近的)醇低,比相应的烷烃和醚高。
3.低级醛、酮可溶于水。
醛、酮一般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
三、光谱性质IR : 〉C=O 1700~1740cm —1 羰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NMR :—CHO 醛质子δ约10附近。
§11-3 醛、酮的化学性质一、亲核加成反应:醛、酮中的C=O 偶极矩约在2.3~2.9D ,说明羰基是极化的。
1.与HCN 加成C —O 单键键能 C —C 单键键能 C=O 双键键能 C=C 双键键能360 KJ/mol347 KJ/mol醛 736 KJ/mol 611 KJ/mol酮 749 KJ/molR C H O H CN+R C HCN OH R C R`O HCN+R C R`CN OH—羟基腈①可逆。
历程:·CN —进攻羰基是决定反应速度的步骤。
② 和HCN 加成的难易· 电子效应 HCHO 〉RCHO 〉酮 · 空间效应 HCHO 〉RCHO ; RCHO 〉R2C=O ; 环内酮 〉同碳的烷酮。
③ 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内酮可以进行反应。
④ 应用: · 增长碳链的一种方法。
· 产物羟基腈是一类活泼化合物,便于转化为其它化合物。
2.与Grignard 试剂的加成C H CN H +CN +--δ-O OH CNCH 3CCH 3OHCN CH 3CCH 3CNCH 3OHH SOCH 2=CCOOCH 3CH 3α-甲基丙烯酸甲酯δ-+R C OMgXH 2OR COH +MgOHXH 3C C CH 3CNOHH 2C C CH 3CNH 3C C CH 3COOH OH H 3C C CH 3CH 2NH 2OH应用举例:由CH 2Br 2或CH 2I 2生成的偕二取代镁化物和醛酮作用生成烯烃。
3. 与NaSO 3H加成物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
①可逆。
②醛、脂肪族甲基酮、7个碳以下的环酮。
③ 应用。
可用于鉴别、分离、提纯醛和酮。
C l Br⒈Mg 3无水醚⒊H 3O+C lH C H 3OH CH 3I⒈Mg 2无水醚⒊NH 4Cl / H2O (CH 3)2CHCCH(CH 3)2OHCH 3Br(C H 2)3C OC H 3OH C H 3MgBrC H 2-Br2M gBrC H 2-M gBr M gBrC H 2-C -OM gBr H 2=CC=O +NaHSO C 3H+C OH 3Naα-羟基磺酸钠盐HH 3COH 3CCH 3COH 3CCE tOH 3CCM e 2HCOH 3CM e 3COE tCE tO89%56%36%12%6%2%R'CHOR'C=O R'RCH 2R-M gX 增加一个C 伯醇RCH 2OH H 2OR'CHOMgX RH 2OR'CHOH R 仲醇R'-C-OMgX R'RH 2OR'-C-OH R'R叔醇+④ 加成物与氰化钠作用也可生成羟基腈。
避免使用有剧毒的氢氰酸。
绿色化学从原理和方法上给传统的化学工业带来了革命的变化。
在设计新的化学工艺方法和设计新的环境友好产品两个方面,通过使用原子经济性、无毒无害原料,催化剂和溶剂等来实现化学工艺的清洁生产,通过加工,使用新的绿色化学品使其对人身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无害化。
⒋ 与醇加成① 反应是可逆的。
② 半缩醛是不稳定的,易分解为醛和醇。
③ 缩醛较稳定。
缩醛水解又转变为原来的醛和醇。
酮在同样的条件下,也会生成半缩酮和缩酮,但有的酮反应较困难。
对于难于直接生成缩醛酮的可用原甲酸三乙酯。
COH SO 3NaO O +Na 2SO 3CO SO H 2ONaCl++++H 2O+SO 3N aCOHHR NaCNC NCOH H+Na 2SO 3P hCHONaCN NaHSO 3P hCHSO 3NaH 2OH 2OOH P hCHCNOH HCl 回流67%P hCHCOOHOH CHO不纯柠檬酸aHC SO 3NaOHHCl△纯柠檬酸aR CO +ROHHR C OHHOR半缩醛+R C OR HOR缩醛④ 应用。
保护活泼的醛基。
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 ① 氨的衍生物H 2—N —Z Z = —OH 羟氨 —NH 2 肼 —NHC 6H 5 苯肼 —NHCONH 2 氨基脲 —R' 胺 ② 反应O +H +H C OC 2H 5OC 2H 5OC 2H 5原甲酸三乙酯COC 2H 5OC 2H 5缩醛+HOOC 2H 52EtOHCH 2=CHCHOCH 2=CHCHtOE t稀KMO 4OE tOE tCH 2-CHCH OH OHH CH 2-CHCHO OH OH无水HCl2H +H OOCOC 2H 5O HOC H 2CH 2OHCOC 2H 5OO O LiAlH 4CH 2O OH +O CH 2OH+HOCH 2CH 2OHR-CHO +NH 3OH NH 2羟胺H 2O +CNH 亚胺实际反应一般属于加成-消除反应过程。
该反应一般在弱酸性条件下进行的。
调节溶液的PH 值很重要。
a. 随着酸性浓度的增加,可以使羰基质子化(C=O +H )或酸与羰基形成氢键 (R 2C=O …H —A ),增强羰基C 的正电性。
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使反应速度加快。
b .若酸性过强,质子也会与试剂中氨基氮上的未共享电子对结合形成盐(Z+NH 3X ),而失去亲核能力,使反应明显下降。
③ 特点:a . 由碳氧双键转变成碳氮双键。
b .常用来鉴别醛酮。
例:乙醛肟的熔点是:47℃ 。
环已酮肟的熔点是:90℃c. 分离提纯醛、酮 。
肟、腙、苯腙以及缩氨脲在稀酸作用下,能水解为原来的醛和酮。
C=O +H 2C —N-OH HC=O +H 2-N-NH 2H 2O -C=N-NH 2C=O +H 2-N-NHC 6H 5H 2O -C=N-NHC 6H 5C=O +H 2-N-NHCONH 2C=O +H 2-N-R`H 2O-C=N-R`(腙)(苯腙)(缩氨脲)(取代亚胺,不太稳定)H 2C=O +3NH 33CH 2NH OHH 2C HNH 2C NHCH 2N H 3H 2CON 2CH 2四氮金刚烷C 6H 5CH=O +H 2NNHC 6H C 6H 5CH=NNHC 6H 5C 6H 5CH-OHNHNHC 6H 5西佛碱85%6.与磷叶立德的加成——Witting 反应(维狄希反应)① 磷叶立德—Witting 试剂磷叶立德通常由三烷基或三芳基膦(常用三苯基膦)与烷基卤化物R 1R 2CHX 反应得 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的。
② Witting 反应 Witting 试剂与醛、酮的反应称为维狄希反应反应过程③ 特点 ⅰ 具有高度选择性而不发生重排。
ⅱ C=O 转变为C=C 。
ⅲ 烯烃中双键的位置可由醛、酮分子中羰基位置确定。
ⅳ 主要用途是合成烯烃类化合物。
ⅴ 烯烃的立体化学即顺、反异构体不能准确预测。
7.与希夫试剂(Schiff 试剂)的反应3C 6H 5MgBr 6H 5)3P[(C 6H 5)3P + -CH 3]Br -+PCl CH 3BrPPh 3CH 3Br+3P + -CH 3]Br -PhLiPh 3P=CH 3P + -CH 2-2-P +Ph 3-2-P + P 2P h 3(C 6H 5)3P=CHC 6H 5C 6H 5CH +C 6H 5CH =CHC 6H5C=O +(Ph)3P=CR 1R 2R 12+C1R 2(Ph)3PC(Ph)3PO +C R 1R2CSchiff 试剂又叫品红醛试剂。
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通二氧化硫于其溶液中则得无色的品红醛试剂。
品红醛试剂与醛类作用,显紫红色,且很灵敏;酮类不与品红醛试剂反应,因此品红醛试剂是实验室检验醛及区别醛酮常用的简单方法。
可区别甲醛和其它醛。
二、还原反应1.还原成醇:是合成醇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