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 格式:ppt
- 大小:139.50 KB
- 文档页数:12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实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发生在牙体硬组织上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其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的变化。
获得性膜acuired pellicle: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
形成部位不仅仅限于牙,也可在玻璃珠表面、各种修复材料以及义齿上形成。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洞缘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继发龋。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再矿化等技术终止或消除龋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化学治疗chemical therapy:采用化学药物治疗龋损,终止或消除病变。
再矿化治疗remineralizative therapy:是采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恢复其硬度,终止或消除早期龋损。
窝沟封闭pit and fissure?sealing:是窝沟龋的有效防治方法。
封闭剂通过隔绝窝沟与口腔环境,阻止细菌、食物残渣等进入,达到防治的目的。
修复性治疗=牙体手术治疗operation dentistry:即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窝洞,选择适宜的充填材料修补组织缺损,终止龋病发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
无基釉:?失去牙本质支持的釉柱。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实在B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进行性无菌性溶解,有机物分解的一种Binf性cd。
基本组病: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临床特征:色形质变化?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从解剖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观点来看,牙髓和牙本质属于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两种组织都是从牙乳头发育来的。
牙本质暴露后引起的各种变化,包括牙本质内的变化,都是和牙髓密切联系的。
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KHN.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2.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3.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4.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5.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6.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7.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8.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9.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10.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11.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12.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13.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1.Resistance form抗力形:是使修复体和余留牙结构构成足够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2.Secondary caries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的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为继发龋。
3.Retrograde pulpitis逆行性牙髓炎,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也可由局限的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
4.Dentine hypersensitivity牙本质过敏症:又称过敏性牙本质,是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物质(酸、甜)以及机械作用(摩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
5.Root canal therapy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首选的方法,它是彻底清理根管内炎症和坏死物质、扩大成形根管,并对根管进行适当消毒、最后严密充填根管,以除去根管内感染性内容物对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根尖周病的发生或促进根尖周病的愈合。
1. Biological width 生物学宽度(1):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2),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1),约2mm(1)。
2.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表面(1),直接与龈沟上皮或袋内上皮接触(1.5),是牙周炎的“前沿地带”(1.5),主要由Gn厌氧菌、螺旋体组成(1)窝洞:采用牙体外科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并按要求备成的洞型,窝洞具有一定的形状,能容纳和支持填充材料,达到恢复牙齿外形和功能的目的。
残髓炎:属于慢性牙髓炎,临床特点常表现为自发性钝痛、放散性痛、温度刺激痛。
发生在经牙髓治疗后的患牙,由于残留了少量炎症根髓或者多根牙遗漏了未作处理的根管。
主尖锉:在根管预备中,选用合适根管粗细,既能深入牙本质牙骨质界又有摩擦感的锉叫初尖锉,根管预备一般预备到到比初尖锉大三个号,叫主尖锉。
一、名词解释1.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的交界处称神经嵴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联合: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4.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5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6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7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8.Serre上皮剩余: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9.Malassez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
10.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11.上皮隔: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度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12.牙萌出:指牙突破口腔黏膜的现象13.釉梭: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于釉质发生的早期14.釉丛:起自釉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15.釉板: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
(可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16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成直线,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绞釉17生长线: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本质的生长线又名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
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2.釉柱():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3.绞釉():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4.釉柱鞘():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5.釉质生长线():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6.新生线():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7.釉板():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8.釉丛():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9.釉梭():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10.釉牙本质界():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11.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12.釉面横纹():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13.釉帽():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14.牙本质():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
15.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和牙髓因为在其胚胎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两者有此合称。
16.牙本质小管():为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7.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该细胞体位于髓腔近牙本质侧,呈整齐的单层排列。
primary epithelial band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第6周,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基底细胞增生),在未来牙槽突区,依据颌骨外形形成的一马蹄形上皮带。
dental lamina牙板:胚胎第7周,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在未来牙槽突上,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其舌腭侧分裂的上皮板。
dental bud 牙蕾牙板末端上皮增生形成的一团细胞,形状如花蕾。
标志着牙胚发育的开始。
Successional tooth buds 继承性牙蕾在乳牙牙板的舌侧分化出恒牙的牙蕾。
Dental papillae 牙乳头成釉器凹陷的部分围绕的间充质部分。
Dental sac / dental follicle牙囊:牙囊是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外胚间叶组织。
保护营养牙萌出动力tooth germ牙胚:由牙板细胞增生形成的产生牙体牙周组织的器官,包括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组成。
牙胚的发生是口腔上皮和外胚间充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cevical loop颈环:也可称为颈圈,牙胚成釉器中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的相连处。
在未来牙颈部与牙根发育有关,此处细胞将增生为上皮隔和上皮根鞘,形成于帽状期成釉器。
enamel knot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
表达信号分子。
enamel cord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
enamel niche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
上皮珠、Serre’s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较大的团块中央可角化,嗜伊红染色,称上皮珠。
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Serres'腺或Serres'上皮剩余。
42、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
reduced enamel epithelium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enamel cuticle釉小皮:在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的数量减少,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称为釉小皮。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高旭广整理)名词解释1 、神经嵴:神经板在发育中 ,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
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2、神经嵴细胞:在胚胎第 4 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
3.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
4.鳃弓:在胚胎第 4 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 6 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
5.颈窦:第 2 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 2 、3 、4 腮沟和 3 、4 、5 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6.额鼻突:胚胎第 3 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7.上颌突:胚胎的第 4 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
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 4 周,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10.拉特克囊:约在胚胎第 3 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
11 .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
12.鼻板:胚胎第 4 周,口咽膜破裂。
口腔与前肠相通。
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鼻板。
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13 .鼻凹或嗅窝:由于细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
14.侧鼻突:嗅窝两侧的 2 个突起称侧鼻突。
名解6分×7,填空1分×15,问答4个致龋性牙菌斑名解1.标准法(standardized system):适用于较直根管的根管预备方法,用较小器械探查和疏通根管后确定根管工作长度,根管预备时从小到大逐号使用器械,每根器械均完全到达工作长度。
2.chief complain:The form of the notation should be a few simple phrases in the patient’s ownwords that describe the symptoms causing the discomfort.3.窝沟封闭/点隙裂沟封闭(pit and fissure sealant):指不去除咬合面牙体组织,在其上涂布一层粘结性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产物侵蚀,增强牙齿抗龋能力的一种有效防龋方法。
4.磨牙症: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白昼也有无意识地磨牙习惯者。
5.根尖周致密性骨炎(Periradicular condensing osteitis):根尖周组织受到长期轻微缓和的刺激,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强时,根尖部牙槽骨不发生吸收性破坏,而表现为骨质增殖,形成围绕根尖周围的一团致密骨,其骨小梁结构比周围骨组织更致密。
实质为一种防御性反应,在增生的骨小梁间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分布。
6.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在脊髓灰质区的胶质中有闸门装置,它控制着传入冲动向中枢转递。
在闸门开。
放时,冲动可以通过;而闸门关闭时,则冲动不能通过。
同时,较高级的大脑中枢也可向下传出冲动,调节该闸门装置。
7.治技术(sandwich technique):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复合树脂联合进行牙体组织缺损修复的技术称为夹层技术。
8.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联系很密切,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是一个生物整体。
牙体牙髓病学-关于牙齿的故事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南昌大学第一章测试1.关于龋病的概念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2.致龋的多种因素不包括参考答案:年龄3.DMF指参考答案:龋失补数4.以下一种菌属在加速龋病的发展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参考答案:乳杆菌5.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参考答案:产酸性和耐酸性6.龋齿的好发牙不包括参考答案:下颌前牙7.龋病的患病率等于参考答案:观察时点的龋病例数/该时点的人口数8.龋病的研究内容包括参考答案:牙结构;宿主的抵抗力;细菌9.在龋病流行病学中,下列哪个年龄在能客观反映流行情况的年龄组内参考答案:11;10;1210.龋病的临床特点是牙体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哪一项不属于平滑面菌斑的结构参考答案:表层2.牙菌斑的组成是参考答案:80%的水和20%的固体物质3.下列哪项不是牙菌斑的组成参考答案:有机成分4.哪一项不是菌斑的形成过程参考答案:细菌与牙表面物质结合5.获得性膜的组成不包括参考答案:无机物6.获得性膜的功能包括参考答案: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7.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包括参考答案:获得性膜形成;细菌附着8.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参考答案:乳杆菌;放线菌;链球菌9.变异链球菌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和耐酸性。
参考答案:对10.变异链球菌等致龋菌以糖作为能源,通过分解代谢和循环代谢两条途径致龋。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哪项不是釉质龋的分区参考答案:脱矿带2.哪一项不是牙本质的病理变化参考答案:无菌区3.牙骨质龋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牙骨质龋呈浅碟形4.下列哪项不利于阻止龋病发展参考答案:多喝含氟的水5.在深龋中,细菌可以通过暴露的牙本质小管感染牙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牙本质厚度<0.2mm,牙髓内可找到细菌6.以英文字母DLa记录的窝洞是参考答案:远中唇面洞7.以下临床表现可诊断为冠龋的是参考答案:底部发软的窝沟8.继发龋的病因参考答案:修复材料不密合;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充填物边缘破裂9.龋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参考答案:温度测试检查;牙髓活力检查;探诊;视诊10.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或早期釉质龋。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疾病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和临床转归的一门学科。
龋病(dental carries):指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包括无机物的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
患龋率(prevalence rate):指特定调查时点,一定人群中的患龋频率,表示龋病流行的广度。
发病率(incident rate):指特定观察期间,可能发病的一个特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表示龋病流行的广度。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龋失补(DMF)指数:指患者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为一不可逆指数,能反应一个人终身龋病经历。
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微生物膜,分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若非通过口腔卫生措施彻底清除,其将长期聚集于牙表面,并导致龋病及牙周病。
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的牙菌斑,大多为革兰氏阳性的兼性厌氧菌,以链球菌属居多,包括平滑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的牙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获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为牙面上覆盖的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在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μ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
急性龋(acute caries):又称湿性龋,多见于儿童与青年,病变进程较快,病变组织颜色浅、呈浅棕色,质地湿软,易用挖器剔除。
猛性龋(rampant caries):又称猖獗龋,属急性龋,多见于头颈颌面部放疗病人或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病程进展极快,多数牙短期内受累。
慢性龋(chronic caries):又称干性龋,病程进展慢,病变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质地干硬,一般龋病均属此型。
静止龋(arrested caries):属慢性龋,由于龋病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龋病不再进行,但损害仍保持原状。
1/尖台(apical stop or step )根管在接近根尖时的狭窄部位,即牙本质牙骨质界,距离解剖性根尖孔0.5~1mm ,是髓腔预备和根管充填的终止点。
DMF :decayed-mising-filled ,龋失补指数。
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
是一种不可逆指数,能反应一个人终身龋病的经历。
分为DMFS ,DMFT 。
DMFT 受检人群中每个个体罹患龋齿的牙数,DMFS 相对DMFT 更能反映龋病流行的严重程度。
儿童乳牙龋病记录用dmf 。
Dental plaque :牙菌斑。
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龈上菌斑: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黏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黏性基质和嵌入其中的细菌构成。
基质的主要成分是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
Biofilm :生物膜。
微生物群落与细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行成的生态环境。
是有通道和空隙的开放性立体结构。
Oral ecosystem :口腔生态系。
口腔内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
分为颊粘膜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菌斑生态系、龈下菌斑生态系。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 ):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联系很密切,对外界剌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它们是一个生物整体,被称为牙髄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受到外界的任何刺激,无论是生理的或病理的,都能产生感觉,并引起牙髄的相应反应(通过牙本质小管)。
越接近髄腔,单位面积的小管数越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越强,更容易造成对牙髄的损伤,备洞时切忌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造成过大刺激。
脱矿:在酸的作用下,牙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钙和磷酸盐等无机离子从牙中脱出称为脱矿。
再矿化:是钙、磷和其他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或部分脱矿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离子可来自唾液或合成的再矿化液,也可是内源性的,由牙体组织早期脱矿溶解的矿物质再沉积,或是以上因素的结合。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再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口腔医学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的许多进步为开发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
在许多其它因素中,牙髓损伤修复的复杂过程,取决于损伤的程度。
涉及其中的许多细胞分子反应是发育过程的要点。
成牙本质细胞的调节活动无疑是牙髓修复的中心环节,弄清楚这些活动的机制对将实验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是必需的。
转录分析已证实,许多成牙本质细胞在细胞生物周期和损伤反应中会有基因的改变。
P38蛋白激酶通路似乎是成牙本质细胞转录调控的中心,可能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关键的靶点。
最近很多关于牙髓干细胞和牙齿分子信号分子的知识进展,为新疗法的临床转化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
这样的转化需要研究人员和能够有效将实验成果转化为临床疗法的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的合作。
再生医学为口腔修复的生存率和长期的预后带来了发展。
事实上,随着60、70年前盖髓术的出现,口腔科学一直是再生医学的前沿领域,也很容易继续处于引领地位。
口腔临床中的牙髓病变通常有两种常见的疗法。
一,对于可复性牙髓炎,重在保存牙髓的活力。
治疗策略在于促进局部新生牙本质的形成和其下结缔组织的重构。
二,不可复性牙髓炎,细胞和牙髓组织坏死,导致根管系统内无存活组织,并极易感染,此时,治疗策略则是致力于再生新的有活力的结缔组织,并能有模拟牙髓组织的理想效果。
在龋病的治疗上已取得显著进展,也让人们更加了解牙齿的矿化过程和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生物学行为。
显然,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可以适应各种或者由刺激引发的防御反应,保存活力,而且基主要作用是分泌牙本质基质。
当牙齿发育完成,牙髓仍通过内环境和自我保护机制起营养牙本质的作用。
牙髓组织也能够重新刺激牙本质生成来抵御外界伤害。
牙髓的损伤修复取决于其受损程度。
对于温和的刺激,修复涉及一个简单的存活的一期成牙本质细胞生成牙本质活动的上调过程,即反应性牙本质生成过程。
然而,当遇到强烈的组织损伤,就会发生更复杂的防御修复反应,需要干/祖细胞的募集,分化为成牙本质样细胞,并上调牙本质基质的分泌活动,即修复性牙本质的生成过程。
根尖诱导成形术:在牙根未完全成形之前而发生牙髓严重病变或尖周炎症的年轻恒牙,在消除感染或治愈尖周炎的基础上,用药物诱导根尖部的牙髓和根尖周组织形成硬组织,使牙根继续发育并使根尖形成的治疗方法。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扩大成形根管,并进行适当消毒、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
玷污层:贴附在根管壁上的由坏死组织,细菌,扩挫下的牙本质碎屑混合组成的涂层,厚度2~5um。
它的存在妨碍根管充填材料的密封和感染的控制。
牙菌斑:细菌黏附于牙面或修复体上形成的生物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进行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条件适当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坏。
再矿化治疗:采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恢复其硬度,终止或消除早期龋损。
抗力形:使充填体和余留的牙体组织获得足够的抗力,在承受咬合力时不折裂的形状。
包括洞深,盒状洞型、阶梯结构,窝洞外形,去除无机釉和避免形成无机釉,薄壁弱尖的处理。
固位形: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作用下移位,脱落的形状。
包括侧壁固位,倒凹固位,鸠尾固位,梯形固位。
氟牙症:称氟斑牙或斑釉牙,此症具有地区性,是慢性氟中毒病早期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
牙本质过敏症:又称过敏性牙本质,是牙齿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物质(酸、甜)以及机械作用(摩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其特点为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暂。
可复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相当于牙髓病组织病理学分类中的“牙髓充血”。
不可复性牙髓炎:是一类病变较为严重的牙髓炎症,可发生于牙髓的某一局部,也可能涉及全部牙髓,甚至在炎症的中心部位已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化脓或坏死。
逆行性牙髓炎:患有严重牙周炎的患牙,牙周袋内的细菌及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炎症,称为逆行性牙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