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制作教程

纪录片制作教程

纪录片制作教程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

一、什么就是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就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

——纪录片就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而“自然素材的使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经典定义:定义

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与现实基础)

·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

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就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就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

理性的管道去激发与加强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与其

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就是从现实生活汲取

素材,并用剪辑与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

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就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与

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

活本身具有的内涵与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

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

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

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与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

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

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切真实记录社会与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

视片都就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

1、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就是创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

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就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电影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二、我国对于纪录片的思考

·我国根据叙事方式的差异把纪录片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电视纪录片属于纪实型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

·20世纪90年代电视纪实作品勃兴的原因:

·1、社会文化思潮转移。

·2、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3、大量优秀纪实作品的涌现。

·4、创作群体的崛起。

·5、电视界的重视。

·纪录片采用何种风格,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取决于被记录的客体对象适宜何种风格。但就是纪实品格永远不动摇。

第二节纪录片的类型

一、国外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

·纪录片的六种模式:诗意的模式、解说的模式、观察的模式、参与的模式、反省的模式、表现的模式。

二、我国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按创作风格分: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三、纪录片的其她划分方法

·按内容:人物纪录片、事件纪录片、社会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按文体:新闻型、政论型、抒情型、散文型。

·按节目形态:历史人文真实再现类、历史人文文献类、自然类、当下生活纪实类、当代社会文化纪录类、其她。

·按题材与表现方法: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片、舞台纪录片、专题纪录片。

·按观众收视区域:适合全球观众收瞧的纪录片;本土纪录片;制作者职位表达自己的瞧法,不针对观众的需要。

·西方几种特殊的纪录片形式:特别纪录片、大型电视纪录片、微型纪录片。

第三节纪录片的片种属性

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

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

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

(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

第四节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1、传播知识与舆论导向功能

2、记录历史与解释历史的功能

3、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功能

4、给人以愉悦的功能

·细节:就是细腻的描绘人物性格,时间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就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

·细节的作用:

一、从叙事的角度讲:

1、细节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细节作为伏笔暗示结局

3、细节可以结构整篇作品

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

1、可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2、可以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

3、可以在细节的对比中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

三、从画面的造型角度: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逼真、生动、感性,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二章中外纪录片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国外纪录片的起源及发展

一、原始时期(电视发明的初级阶段)

·创作理念:在现实中捕捉生活现象,展现人生活的琐事。

·人物:1、米卢埃尔兄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2、梅斯基奇拍摄方法:现实的实况纪录;3、杜伯利埃拍摄方法:对现实材料按一定意图的重新安排。

二、草创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一)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宣告纪录片电影诞生

·弗拉哈迪创作理念:1、旁观者的视角,客观的影响语言: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视角,用客观的画面记录发生的一切。2、少用解说词:用字简洁。3、记录正在消失的现代文明。

·《北方那努克》的艺术方法与特点: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3、把悬念与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4、大量运用长镜头拍摄5、在选择拍摄与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突出细节,创造节奏变化与艺术气氛。

(二)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的创作理念:1、摄像机主观地介入生活2、创造一个世界新的认识3、用电影认识世界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1923,电影眼睛派诞生

·“电影眼睛学派”主要理论:

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主张不断挖掘这方面的潜能

2、认为多视角的机械“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

既能瞧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

3、主张抢拍与隐蔽拍摄,甚至以“墙上的苍蝇”比喻摄影的客观性

4、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

5、强调电影的任务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与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6、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

7、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称进口故事片为麻醉人民的“宗教同类”,痛斥进口故事片为“技术上花哨的电影活僵尸”。

·电影眼睛=事实的电影纪录=电影视像(作者通过摄影机瞧)+电影写作(作者用摄影机在胶片上写)+电影组织(作者剪辑)

三、影响社会的发展时期

·格里尔逊(《漂网渔船》《夜邮》)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工业的不列颠》《从乡村到城市》《山峦起伏》《逆流而上》)

·格里尔逊创作特点:1、重视纪录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2、主张“创作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使用“搬演”、“重构”一类主要为故事片采用的手法3、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4、尽管强调“正确比美重要”,但又非常重视并善用摄影造型艺术与蒙太奇手段,力求形式完美5、发展了“解说+画面”的影片样式,有的作品不惜让解说词占据主导地位。

·伊文思:“飞翔的荷兰人”之称;《桥》《雨》《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

·劳伦斯:《开垦平原的犁》《河》;理念:提出观点,为政府政策宣传服务。

·里分斯塔尔:《蓝光》《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理念:表现主义,通过对画面与音响的设计凸显影片的主题,将任何解说词视为影片之敌。四、变更历史记录时期(1940-1970)

(一)直接电影:

·20世纪50、60年代之交,美国

·代表人物:罗伯特·德鲁《初选》、理查德·利科克

·德鲁的实践要素:1、在尽可能不介入或截图较少的前提下,在现场对实际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跟踪拍摄2、反对任何“导演”手段3、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在现场必须高度依赖摄影师的直觉4、制作班子在现场必须最大极限的精简、干练5、使用轻便的摄影器材与高感胶片6、用摄/录同步的技术7、应向观众呈现一种敞开的多重可能的现实模式8、直接电影比传统纪录片更依赖后期剪辑。(二)真理(实)电影

·1961,法国·让·鲁什与艾德加·莫兰,《夏日纪事》——真理电影的一次经验·让·鲁什的创作理念:在实践概念上仍就是新浪潮电影的一个自然延伸。新浪潮通过“摄影机——自来水笔”的口号,在实践中提倡一种有拍摄者个人印记的影像“书写”方式,以此来确立影片的创作者风格。

五、关注人类自身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原因:DV技术的发展·特点:开始关注个体,关注自身;现代纪录片国际思潮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六、新纪录电影——主张虚构的纪录片(20世纪90年代初)

第二节中国电视纪律片的发展脉络

一、初期的电视纪录片

·特点:

1、就是对之前的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

2、就是在物质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4、人力少,经验不足4、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就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政治事件5、及时配合宣传,规格不拘,篇幅自由

·代表:《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1966年到1978年)

·特点:满腔热情讴歌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向各种困难作斗争的业绩。

·创作技巧:1、选材有鲜明的典型性,注重了对典型情节与细节的描写

2、特写镜头的充分运用,对深刻地揭示与阐发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问题:总体上题材面严重狭窄,艺术形式与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形式主义之风盛行。

三、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批判了极“左”路线,思想获得解放,电视工作者长期被压抑的创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特点:走向大众传播,系列化、长篇化

·代表:《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

四、新纪录片运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巅峰——原因·创作理念:真实再现

·代表作:《四海为家》《彼岸》《沙与海》《最后的山神》

·艺术手法及创作理念特点:

1、人文关怀与平民视角

2、关注过程

3、保持原生态

五、退潮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原因:

1、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基本上归属于精英文化范畴

2、中国的电视观众多以中低文化层次的受众群为主,娱乐就是她们最主要的目的

3、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电视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

·代表作:《英与白》《江湖》《老头》《食指》《纪录》栏目

六、“DV”出现后的中国电视记录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需要DV的原因:

1、DV的广泛应用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纪录片创作

2、DV将为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纪录片打通一条生存之路

3、DV将重新为纪录片下定义。

·电视记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2、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3、强调反映生活的真实,排斥虚构与扮演4、需用纪实主义,纪实方法。

不同点: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3、时空处理不同4、镜头运用不同5、结构形态不同5、结构形态不同6、思维方式不同。

第四章纪录片的选题

第一节题材的含义

一、素材与题材

·素材就是指“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中摄取出来的。而未经过提炼与加工的原始材料”。

·题材就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与生活现象,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就是作者对生活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

·创作者寻找素材的过程,也就就是在寻找个人生活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契合点。二、纪录片的题材与选题

·纪录片从题材到选题只就是一个瞬间,这个瞬间的始末就就是创作者选择的开始与最终确定的时刻。

·从题材到选题的过程,就就是提炼题材中能激发人的情感与心灵世界激荡的因素,确立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从而完成创作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选择题材的过程。

第二节纪录片题材的价值标准

(经济效益服务社会效益)

一、史料知识性

·纪录片的功能首先在记录,因此对题材价值的判断,首先要瞧其记录的对象有没有历史性意义与知识含量。

·表现:1、人类发展史上的刻骨铭心的战争与灾难,惊心动魄的科技突破与运动瞬间。2、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3、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二、社会普遍性

·反映某类人群所共同关注或关心的话题与问题。

·我国的实际国情,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政府了解百姓的困扰与疾苦。

三、形象趣味性

·受众的欣赏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纪录片的价值。

·内容有新鲜感、人物有个性,事件本身有情节以及题材比较有人情味几个方面。

四、突破常规

·在创作中尽量排除一种观点先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方式与创作方法,从生活细节中挖掘平常被人们忽视或者遗忘的点滴闪光点。

·尽可能将“自我”排除出来,发现与展示事物本身以及生活的丰富与多面性,给受众以更多的空间思考。

·<纪录片新模式>:1、戏剧化、有情节的纪录片。2、真实再现风格。3、侦探风格。4、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生成图像,拍摄我们不可能用摄像机拍到的世界。

第三节纪录片的选题

一、获取题材的渠道(命题、线人、其她媒体、自选)

1、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与共同策划。

·集体创作的好处显而易见,团队的精神与灵魂的集中能更好地发挥创作者的思维优势与工作效率,集体智慧的结晶还可以保障影片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不至于因为某个编导的疏漏而忽略与放弃更能体现创作者意图与观念的环节或细节。2、来自其她媒介或观众。

·虽然原创作品更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与精神境界,但就是,毕竟原创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与商业风险。

3、来自生活中的发现与感触。

二、影响纪录片选题的主客观因素

·纪录片的视界结构,三种视界之间——镜头与对象的视界、创作者的视界与观众的视界——的差异与同一关系。

·纪录片选题的八个基本条件:

1、现场环境具有可视性与新鲜感。

2、事件、人物、细节利于镜头表现。

3、拍摄现场有利于机位变化与多机拍摄。

4、人物形象有特点,个性也比较鲜明独特。

5、人物职业与活动有较丰富的视觉特点。

6、人物经历与事件比较曲折丰富。

7、所反映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8、人物与事件的内涵较为深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

(一)主观因素

1、主体的思想深度与对客体把握的程度。

2、观众的审美期待与欣赏趣味。

(二)客观因素

1、客体所蕴含的理念与意义。

2、被拍摄对象的镜头可操作性。

第四节纪录片选题的误区

1、主题先行。(上级布置任务;功利心太强)

2、一窝蜂的跟风现象。

3、背离真实的创作原则。

4、主观臆断,不尊重被拍摄对象。干扰被拍摄对象的自然状态生活。

·如何能产生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深刻挖掘题材内涵的能力;激发创作灵感的萌动;对题材的深刻理解力与精确把握力(三者相结合)

·纪实性:利用先进电视技术,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活素材完整性,完整现场环境与心理氛围,利用现代电视特技与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信息、镜头,纪实情节化。·真实性:就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就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个体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表达作者潜在的主观思想的作品。

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节目制作流程:

·独立制片与栏目化纪录片的不同

·纪录片创作的管理模式: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选择的注意事项:

·拍摄提纲:

第六章纪录片导演工作(上)

第一节与被拍摄者关系

·纪录片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无外乎仰视、俯视与平视三种。人文意识浓重的纪录片的拍摄,往往更强调平视关系。平视就是纪录片导演必须正视的一个创作原则。

一、拍摄组织与组织拍摄

·拍摄组织就是允许的,组织拍摄则有悖于纪录片的纪实原则。

二、主观介入与客观品格

·主观介入:指拍摄者根据已确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

·主观介入的两个层次:

1、拍摄者的主观思想对纪录片全片的影响

2、摄像机与拍摄者表现出来的客观行为对拍摄对象的干涉干扰,拍摄组织行为对客观事物的原发状态造成的或多或少的改变等。

·保持纪录片创作者的平视态度,客观品格,必须注意主观介入的操作方法:

1、掌握好主观介入的角度。拍摄者的角度包括两层含义:一就是摄像机所处的角度,二就是纪录片拍摄者在思想意识上选取的展现客观事物的视角。

2、要把握好主观介入的态度。主观介入也就就是外情绪对内情绪的处理,一般宜冷不宜热,也就就是说,主观介入就是必要的,但介入程度就是有限制的。

第二节观察发现与纪录片选材

一、大众日常生活的采撷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

二、观察发现的追求与材料选择的原则

·题材本质就是指创作者从所选取的材料中提炼出的主题,就是创作者个性、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体现,发掘题材本质即就是发掘主题。

·历史理性就是纪录片的本质。

第三节思考与主题校正

一、主题要与时代挂钩

·纪录片拍什么的选择原则——直接参与世界的最根本的主题问题。

二、主题要与生活真实相合

·纪录片主题既离不开客观生活事实这个基础,也离不开拍摄者对相应生活事实的理解与思考。对现实生活深度拷问,就是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的根本理由。

第四节合理预测

·纪录片创作者拍摄时,必须以预测意识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走向作出合理预测,进行拍摄。

一、现在进行时:必须预测的拍摄

·“现在进行时”就是作为纪录片拍摄取材的基本立足点提出来的一种纪实观念。·触发就是“现在进行时”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所谓“触发”,就就是引导拍摄对象进入某种特定环境或话题中,一次性地实现信息、情感、个性等的集中展现。

·组织话题也就是触发手段。组织话题就就是把持有相近或不同意见的人组织到一起,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具有一定情节性,能够体现感情色彩。

·合理预测就是触发手段运用的必要前提,没有预测的触发手段的运用就是不存在的。二、即兴拍摄:难以预测的拍摄

·即兴拍摄,就是即景生情、现场发挥,避免了导演摆布,突破了封闭式的传播思路,给观众展现了出乎意料的真实的现场环境与人物表演,传播了事物的多项含义,给观众以更多的故事信息与独立思考的余地。

·预测起点始于偶发或突发事件之初,预测过程则伴随事件进展过程。

第五节结构意识

·在纪录片创作中,结构就是编导者对素材进行选择与处理的过程,就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取舍与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的过程。

一、结构方式·纪录片的结构有内部与外部之分,所谓内部结构,就是指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与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就是纪录片的在外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主要)。

·外部结构包括线性结构与板块结构。(线性结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一条或一条以上贯穿全片的线索;板块结构就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直接的联系,但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 ·采访的运用就是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采访可以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来结构全片。

二、影响结构方式的因素

·影响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比如生活事件本身、现场取材方式、创作主题、作者的创作风格等。

·结构纪录片与选择什么样的纪录片制作类型紧密相连。1、诗画类型,解说词像诗、画面如画,崇尚唯美主义,以板块结构为主。2、政论类型,发表主张,传达思想,宣传政治理想,以板块结构为主。3、故事类型,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与“讲述有深度的故事”为特征,以线性结构为主。

第六节伦理问题

·纪录片中所反映的伦理思想内涵,就是一类人的思想,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社会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一种人的生存状态背后所蕴藏的思想;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思考,对历史的思考。

一、对拍摄对象负责

·分寸:1、情绪诱导。纪录片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投入激情,但不能失控,否则便容易导致煽情、矫情或滥情。2、偷拍。创作者利用特殊方式或特殊设备,使被拍摄对象没有察觉到摄像机“在场”,从而真实地表现出拍摄对象正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或非正常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对历史真相负责

·创作者的立场与道德良心在纪录片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就是能够保证纪录片真实性与权威性的基本东西。

·拍摄者要尊重被摄者,但并不意味着拍摄者一定要迁就被拍摄者的不合情理的思想愿望,不能违背事实基本真相。

·创作者不能以一个权威的角度来垄断对现实或历史的反映或阐述上。

·纪录片的本源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特质,就在于它的诉诸于人的理性。

第七节与摄制组成员的协调配合

一、整体的协调配合

·导演阐述。拍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风格以及详细分工的要求等等。

二、个别的默契沟通

·摄像师:一方面导演要让摄像师对自己的创作意图心领神会,另一方面又要给摄像师在创作上留有一定的自主发挥空间。

·长期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导演一般都会有合作关系比较固定的摄像师。

第七章纪录片导演工作(下)

第一节过程的意义

·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真实地记录生活过程。

·纪录片能运用长镜头,过程化地对生活加以记录,表达个体对生命本质的认知程度。长镜头就是纪录片反映生活真实过程的重要美学手段。

一、长镜头的功能

·展示客观时空,彰显事物本来面目,以及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与节奏,制造悬念、调动观众的情绪等。、长镜头具有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功能。

·长镜头还有包容性大,给人以思考天地的功能。

二、长镜头的运用

·以长镜头为主构筑的作品,易于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易于引导观众关注人物命

运的发展。

·长镜头虽然可以在连续时空中营造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然而却难以像分切镜头的蒙太奇那样,可以灵活丰富地运用蒙太奇语言,实现更为复杂的表意与叙事。·电视纪录片通过长镜头反映人生,给人以生命的启示与生命的美感。但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自然主义倾向对记录片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除自然主义的不良影响,需要对纪录片的内涵加以准确的把握。纪录片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具有新闻与艺术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

·过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事,通过过程的记录,得到了难得的发现。过程的记录,就就是发现的记录;发现的记录,也就就是人类在探索新知的记录。

*长镜头语言与蒙太奇语言的本质特点:

①长镜头语言就是一种客观的额,再现的画面语言;蒙太奇语言就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画面语言

②长镜头语言也称作连续构成;蒙太奇语言就是一种形象对列

③长镜头语言就是一种摄影艺术,在记录片中就是一种无控制的剪辑;蒙太奇语言就是一种编辑艺术,在纪录片中就是一种有控制的剪辑

④长镜头就是非强制的,开放型的叙事;蒙太奇就是强制的,封闭型的叙事。

第二节声音形象

·电视纪录片的声音,包括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以及静。

一、同期声

·纪录片中的同期声就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包括画面上出现与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声响、环境音响等,其中主要指人物语言。·同期声就是形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同期声的形象就是不完整的形象,不记录同期声的纪实就是不完整的纪实。·同期声录音,创作者们大多使用摄像机配带的超指向话筒。在外出时,最好能备有一种动圈式话筒,需要时直接连接在摄像机上,这样录出的声音就能做到主体清晰,背景声若于主题声,充分体现出声音的层次感。录音师要配合摄像师的景别,远、全、中、近、特,应该基本一致。·同期声就是与长镜头相结合在一起记录相对完整内容的。·同期声的运用要注意与其她声音元素与谐统一强调主次与层次,并且要有适当选择。

二、其她声

1、解说声·解说员以画外音的方式给纪录片配上由专人撰写的解说词。·作用就是交代环境、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刻画形象、介绍知识、传递信息、深化主题等。·解说词写作应注意总体构思,整体布局;解说词要为画面服务,不能脱离画面独立存在;注重开头的召唤性与结尾的余味性;注重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角度。

2、音乐·纪录片中的音乐出现方式,一就是有声源的客观方式,即同期声;一就是无声源的主观方式,即配音。纪录片创作中,音乐的配用应该以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艺术构思的基础,应该根据作品中特定的情境与画面的长度来分段陈述,间接出现。

3、音响·指电视画面中的发音体所发出的音响,包括自然音响、社会音响、特殊音响等。·音响能增强真实性,扩大信息源,赋予画面新活力,扩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引发观众的联想。音响可作写实处理与写意处理。

4、静·静就是一种特殊声音。此时无声胜有声。

纪录片课程书目

特别推荐: 彭小莲:《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小川神介:《收割电影》,冯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教材: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 ),何苏六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世界纪录电影史: 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张同道《大师影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中国纪录电影史: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平杰主编《另眼相看》,文汇出版社,2006。 张献民《看不见的影像》,上海三联,2005。 张献民、张亚璇《一个人的影像》,2003年。 朱靖江《DV宝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 《独立纪录》,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 《影像冲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现场》1,2,天津社科出版社,2000,2001年。 《现场》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纪录片与人》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曹恺《纪录与实验:DV音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幸刘晓茜汪继芳《被遗忘的影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吕新雨《纪录中国》,北京三联,2003年。 纪录电影与影像理论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纪录片导论》,陈犀禾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大,2003年。

纪录片课程设计总结

纪录片课结束之后,收获到的是对一种艺术的喜爱和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当然,经过实践,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增长了不少经验。就像伊文思说的,纪录片是记录下今天成为明天的历史,在我看来,看纪录片的过程,是对一种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体验,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反思。而拍纪录片的过程,是在发现生活,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是纪录片最大的乐趣;此外,用摄像机去观察生活给我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生活,无论是摄像还是剪辑,都让我发现了一些生活中忽视的细节,这样的发现是很令人兴奋的,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认为电影是一门很深奥和富有灵性的艺术,但是接触了纪录片之后,我发现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比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更为高级,在某种角度上也显得更有意义,纪录片人非常值得尊敬。本质上来说两者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非要分的很清楚的话,我觉得电影导演是在写小说,纪录片导演在写自传;对于一个问题,大部分电影表现的是电影导演想要告诉我的,但是纪录片还是更偏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纪录片导演也没有答案,有答案他们就去拍电影了。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能投身到纪录片的创作中,生命将是多么的激情!纪录片工作者在我心中一直是这样的形象——他们像探险家一样走遍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他们紧紧追随一个时代最前沿的变化,他们深入一种文化探索人类本质的情感,他们接近一个人物最真实的纪录他们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社会有极强的责任感,他们耐得住寂寞,他们用纪录片这样的艺术方式来表达自我。我喜欢很多纪录片导演,也喜欢看各种形式的纪录片,看片子一方面是感受世界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就是和记录对象和导演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看一个好的纪录片也像跟大师对话。 人物纪录片要深入观察被拍摄者的生活,让片子更有吸引力就要去深入的了解人物,例如,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非日常化的故事,纪录片有故事太重要了。如果说上学期的片子很大程度上为了完成作业,那么下学期就需要我们以一种真正做纪录片的精神去努力,也就是说,我们要深入的发展和拍摄对象的关系。 但是第二个学期的片子远没有第一个学期顺利,直到期中课程结束,我们的进程都少的可怜。总结一下有四点原因: ?选择对象,emily本身比较shy,还有camera恐惧症,schedule这学期排的相当之满,我总是期待她能主动跟我联系,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在浪费时间 ?大家不住在一起,生活没有交集,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基本上都用邮件,这样根本不能真正走入她的生活 ?语言上的交流,这个其实并不是文化的差异,想必她到中国这么长时间,也很chinese了。我想的其中有的原因是对英语的把握不到位,例如平常说话的时候,词汇或者语气的选择不太正确,造成意义的混淆和语气的生硬。但愿她能理解,就像我们去年拍几个蒙古朋友一样,但于此同时也是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事情在上个星期出现了转机,本来我几乎都要放弃这个素材了,突然之间接到了emily的电话,说她的很好的朋友kim要回美国了,她为kim准备了一个party,问我愿不愿意帮她记录下来,她说她愿意付给我一笔不小的收入。 Party安排在了5月28号的晚上,之前不论我问什么细节,emily都不告诉我,她说这是一个秘密,她还说不能跟任何人透漏有party的事情,弄得我觉得她们实在是太正式了,我们之前甚至都不知道除了摄像机要准备什么。 知道28号得下午我才知道原来这个party是整个外语学院的老师们和kim教过的所有同学给她准备的。之前kim猜到可能是一个party,但没有想到来了这么多人,她一走进阶梯教室,所有的人一起说surprise,我觉得当时她就快哭了。接下来这个party足足开了3个小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 B.《摩阿那》 C.《漂网渔船》 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片。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 B.《亚兰岛人》 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D.《北方的那努克》 (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A《北方纳努克》B《摩阿那》C《漂网渔船》D《夜邮》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 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 A《我们为何而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 (2)()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P35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意志的胜利》 ★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3、1965年,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而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片。 A.《夜与雾》 B.《普通法西斯》 C.《我们为何而战》 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米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 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入拍摄对象 B.高片比 C.同步摄录 D.无操纵剪辑 (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力的隐性方式包括()。 A.不介入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 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A.梅索斯兄弟 B.怀斯曼 C.让·鲁什 D.麦克?摩尔(2)直接电影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记录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出,影片因为意外地拍摄下了在加尼弗尼亚演出时摇滚狂热者之间的致命骚乱而广为人知。 A《推销员》B《初选》C《给我庇护》D《灰色花园》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导演基本情况 5、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口述者的定位可以分为()。 A.当事人 B.见证人 C.知情人 D.研究者 ★考核知识点:访谈纪录片的形式 6、(1)“我视电影为讲坛”是()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主张。 A.罗伯特·弗拉哈迪 B.约翰·格里尔逊 C.让·维果D、卢米埃尔兄弟 (2)英国纪录片运动领军人物约翰·格里尔逊的代表作品是()。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我是一个黑人》 (3)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 A.约翰·格里尔逊 B.理查德·利科克 C.德鲁小组 D.让·鲁什 ★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 7、(1)从1922年至1925年,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小组一共编辑完成了23期不定期发行的新闻杂志影片()。

纪录片拍摄感想

摄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拍摄感想 熊梅芳 在我看来,拍摄是一场有预谋的战争。 未雨绸缪在摄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一场战争,若没有充分准备,十有八九便是要输的。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摄像中,若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一切都免谈,而这些准备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中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让一部好的作品频频“难产”,甚至“胎死腹中”。 这都是我的教训。 一、资料准备 在我们小组确定要拍以吉庆街为主题的宣传纪录片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既有新闻报道也有杂志专栏,随笔与游记以及齐追航拍摄过的与吉庆街有关的纪录片《江湖三姐胡幕萍》、《吉庆街四大天王》和齐追航为吉庆街的草根艺人录制的唱片等,在对吉庆街由一定了解之后,便敲定了这个选题,但因为时间紧促,所以这样的准备也不算十分充分,所以陈静雯便先写了拍摄方案,暂定下了分镜头脚本,后期主要是我在修改--按照王老师的提议,要充分体现出吉庆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会根据具体的拍摄进行修改。 其实,若是当时能预先到吉庆街进行实地走访,那么后面的那些突发状况也会少了许多,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进度也能有序把握,减少一些无用功。 在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吉庆街之后,我们先与当地的老板—园园大排档老板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进行了闲谈,观察了吉庆街的游客与艺人,并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对吉庆街的了解也不止于资料之上。在这次实地了解之后,我们对吉庆街的汉味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我们原先的拍摄方案与脚步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动,不断完善。 每一次拍摄之后,我都会对拍摄方案与脚本进行修改,解说词也改了无数遍,力求精简,富有文化内涵。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事先准备时间极其充分,导演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十万字的调查报告,然后进行了几个月的拍摄,最终剪辑出了这部精致且受欢迎的纪录片,相比之下我们的准备便显得十分粗糙了。 二、拍摄准备 在确定拍摄方案之后,我们先在园园大排档(园园大排档在吉庆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老字号大排档)品尝了吉庆街的几样特色美食,并拍摄了部分美食镜头。因为胡幕萍出差,所以我们便选择了胡幕萍的弟弟胡先生作为采访对象。因为我们在店消费,加上那天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 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纪录片心得体会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近一周的拍摄,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的专业决定了我们完成一部作品必须要团队的合作,否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有机器的使用,拍摄手法的运用,以及后期制作的艰辛。从这些困难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大学三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很多,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少,这是我们个人的原因,我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许多的简单问题我们都无法快速的解决。同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并且要积极地配合,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作品。大学因毕业设计而完整,而我们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却因毕业设计的创作而变得更加精彩。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放映上,纪录片动态影象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应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段,将期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我们只能尊重客观现实进行重新演绎,以得到“真实”的记录。 努力的付出,出来的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认同,第一次纪录片成品出来,我们组拿给老师看,老师一边看一边评,给出了很多缺点和不足。老师拖拉着进度条,并没有完全看。老师要求第一次制作纪录片的我们能拍出深刻的东西。我的心还是有一点凉透的感觉,倒不是纪录片拍得不好的原因,而是,我们的想法跟老师出现好多分歧。最后在老师耐心讲解下,我们对纪录片进一步了解了。 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没有什么窍门。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他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精力,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是为了制作人、导演或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41fx02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60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电视摄像基础、剧本写作 一、课程介绍 《纪录片编导》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纪录片选题创作的想象空间上,要求对纪录片拍摄镜头的基本规律作较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纪录片选题、解说词创作、镜头分解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镜头表达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思维与表达上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了解纪录片编导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选题、解说词写作、镜头脚本写作的思维训练,来扩展学生对纪录片编导的掌握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纪录片创作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纪录片选题与镜头分节的训练,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良好的思维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国外纪录片发展史 一、卢米埃尔兄弟:记录形式的创始人 二、罗伯特.弗拉哈迪:对人类原始生命的回归 三、英国纪录片运动与约翰.格里尔逊 四、“电影眼睛理论”和吉加.维尔托夫 五、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 第二章国内纪录片的发展 第一节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第二节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第三节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 第四节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1997-今) 第三章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尽可能描述(叙述)一种真实的历史,并尽可能接近一种真实的描述。 第四章新纪录片运动 发端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 1990年,吴文光拍摄《流浪北京》,这部作品成为新纪录运动开始的标志作品。 新纪录运动就是现行的电视体制之外,以艺术追求为目的,通过个人行为拍摄的纪录片。 新纪录片运动和DV艺术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它采取了一种个人化得视角来表达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心灵。 新纪录运动和DV艺术的缺陷 第五章独立纪录片 代表作:《在一起》 第六章纪录片分类 国内纪录片的分类 根据题材进行划分: (1)、时事写真型纪录片《华氏911》 (2)、历史题材型《南京大屠杀》、《圆明园》

电视纪录片编导 个人总结

第一节纪录电影的本性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纪录电影奠基人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娜》时用到的,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纪录片”用于指称一战后古典电影时期制作的各种创造性的非叙事电影。格里尔逊还为纪录片作出界定:凡是摄影机就所发生事件在现场拍摄的(不论拍的是新闻片还是特写片,集锦式趣味还是戏剧行趣味,教育影片或是科学影片,正常影片还是特殊影片)那一事实的影片,便都称为纪录片。 纪录片设计的是真实的人物、地方、事件和动作,但问题在于将真实搬上银幕的行动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真实(如摄影机和制作者的存在对事件人物的影响)。显然,真实本身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被搬演的,必须加以选择并赋予它某种形态。所以,有关纪录片的争论就集中在电影制作者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他所记录和展现的真实。一般来说,记录片制作者都试图在情绪、感觉和情景方面给给观众造成真正存在的真实感,尽管为达此目的的制作者可能会使用明显的电影技巧甚至先入之见和叙事主线。 后来关于“真实性的程度”的争论就成为了困扰纪录片发展的荆棘。一种说法是将胶片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并作为完成品,因为这才是最直接、未经篡改的真实;另一种说法是将拍摄的原材料提炼和结构成为更具意义和更有连贯性的叙事形式,否则就不会人看它,继而它的真是元素就根本不可能对观众造成任何艺术化的影响。 在斯坦利·卡维尔的《被观看的世界:电影本体论的反思》中指出:正因为电影的物质基础是真实的投射,这一媒介才能够像描述真实一样地描述幻想和神话。真实在所有电影中都扮演着基本的角色,但没有一部电影里真实单单是扮演被记录的角色。当世界将自身展现在胶片上的时候,真实就已然被转换或变形了。这样,在人类经验中,真实本身也就被打上了幻想和神话的烙印。 第二节《北方的纳努克》 罗伯特·弗拉哈迪被公认为“纪录片之父”和第一位伟大的写实主义者,他的《北方纳努克》开创了非叙事电影的历史。 弗拉哈迪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采矿工程师家庭,并与土著印第安人结为朋友,早就了他对古朴原始生活的留恋和对奇遇冒险经历的向往。1913年,弗拉哈迪开始拍摄探险纪录片,他被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中面对寒冷、接合死亡所表现出的乐天和活力所感动,拍摄了大量的以爱斯基摩人为主人公的镜头,1916年他带回的长达七万尺的胶片素材因火灾被毁,只得重返北方去拍摄,成就了后来誉满全球的《北方的纳努克》。 在《北方纳努克》中,弗拉哈迪积极地鼓励纳努克和他的家人参加影片拍摄,经常告诉他们怎么做,并指导他们在摄影机前表演。银幕上展现的许多内容的确是纳努克一家的典型日常生活,但也不尽然,如弗拉哈迪在影片中表现纳努克捕猎海豹的危险方法,其实在爱斯基摩人能够用皮毛交枪支时就已经被纳努克们摒弃了,弗拉哈迪还让爱斯基摩人穿上他们不再穿着的传统服装,以抹去西方世界的影响。但《北方纳努克》却宣称它的主人公是真实人物,不是虚构人物。这是对这部影片争议最大的地方,真实人物也是叙事中的人物,真实人物也是演员,与扮演虚构人物相反,《纳努克》中的主人公以自身形象出现,其实就是自己

观看《XX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

观看《XX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一 基层“微腐败”主要有 __受贿、贪污、优亲厚友、违规收费、挪用资金、失职失责等类型。“微腐败”中贪污行为包括冒领、虚报、套取、侵占、克扣、骗取、私分各类救济金、补助款和集体资金等情形,但不论哪种类型的“微腐败”也可以酿成“大祸害”,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强化监管,约束“小微权力”运行。基层纪委、监委要列出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对工程项目建设、物资采购等方面要明确规范程序和操作要求,明晰了“村官”权力“边界”,划清了纪律“红线”。针对基层微腐败整治工作列出“责任清单”,要求财政、民政、农委等单位落实业务主管部门责任会同乡镇党委、乡镇政府、乡镇纪委和村监委开展四级严管,共同对村级“小微权力”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及整改,促使村组干部廉洁履职。 管好“微权力”,严惩“微腐败”。这是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把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小微权力”作为切入口,抓住关键少数,紧盯与群众联系紧密、权力集中的基层岗位和人员,对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违规违纪问题、农村集体土地征迁和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优化基层 __。 强化监督,多元治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使社会监督、党政监督、司法监督协调发力,实现乡村“微腐败”多元治理。通过村务公开栏、小组公示栏、网络平台等渠道,让广大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微权力”一目了然,让所有村干部的权力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加大对于村干部“微权力”的惩处力度,提高村民素质,强化外部监督能力,从治标入手,辅之以文化治理,在遏制村干部“微腐败”增量、消减存量的同时,逐步实现乡村“微腐败”治理的标本兼治。 《国家监察》纪录片心得体会二 基层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及腐败问题需要聚焦重点难点精准发力,围绕制度措施落实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任务目标进行再明确,对有关纪律进行再强调,进一步提振基层干部作风,坚决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 一、什么就是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就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 ——纪录片就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而“自然素材的使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经典定义:定义 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与现实基础) ·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 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就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就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 理性的管道去激发与加强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与其 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就是从现实生活汲取 素材,并用剪辑与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 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就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与 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 活本身具有的内涵与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 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 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 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与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 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 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切真实记录社会与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 视片都就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 1、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就是创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 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就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2013050236 13新闻2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主题。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

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 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 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 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 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 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 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 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 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