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8.50 KB
- 文档页数:9
备战喜马拉雅山——美国智库关于中国军队对印高原山地作战分析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24期编者按: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结束后,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9月20日刊发兰德公司研究员凯文·麦考利的文章,以公开资料为依据,从作战环境、兵力调配、战役联合、武器装备、战术理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印度高原山地方向作战准备的有关情况。
本刊特邀请专家整理成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证实或同意其文章观点。
2017年8月底,经过数周的紧张对峙后,中国和印度分别从洞朗地带撤军。
这场始于6月的对峙事件长达两个多月,其导火索源于中方在洞朗地区修建公路。
印度对此非常敏感,认为洞朗地区不仅关乎其盟友不丹的安全,而且临近连接印度本土和东北部各邦的狭窄走廊地区(译者注:即西里古里走廊,长22千米,最窄处仅有22.5千米,是连接印度东西部的咽喉要道),对印方利害攸关。
而中国对印军越境极为恼火,一再向印度施加压力,甚至公布了中方对洞朗地区拥有主权的法理主张。
中印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
尽管边境事态已经缓和,但中印边境问题目前只是暂时搁置而没有最终解决。
如果中印双方决定再次在洞朗地区进行对抗,中印两军将不得不面对艰难的高原山区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
为了应对边境突发意外情况,中印两军近年来都大力发展高原山地作战部队。
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原山地作战理论和部队训练等情况研究,对预测中印未来边境战役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作战条件特殊地形和气象条件对信息化作战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许多地区都属于山区地形,即使是台湾也并不例外(极有可能发生山地、岛屿、城市作战)。
山地作战必然成为解放军未来边境反击战的作战样式之一。
山地在中国占有较大比重,分布较广,约占中国总面积的33%,在边境地区所占比重更大。
一般情况下,中国山区道路稀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较少,资源有限。
地形山头林立、沟谷纵横,山形曲折变化,遮蔽环境复杂,通视条件较差。
《高原高寒地区对装备作战试验的影响研究》摘要:摘要:武器装备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原高寒地区环境恶劣特殊,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应对可能来自西南方向的军事威胁,提高高原高寒地区装备的实战能力,积极做好西南方向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加强高原高寒地区对装备作战试验影响的研究,高原高寒地区环境恶劣,雪山、冰川、冻土遍布,不利于工事构筑,对作战试验环境构设产生影响;山区道路稀少,植被低矮,通行条件较差,不利于机械化部队通行,不利于部队隐蔽行动,对作战试验兵力战场机动产生影响;地形复杂,气候恶劣,通信组织困难,作战试验指挥协同困难;高原高寒地区地理条件限制,山口、通道地区成为主要争夺目标,山谷、河谷、山口等地形,不利于装甲部队展开作战,人员缺氧行动能力降低,不利于进攻战斗等条件限制,对作战试验战术、战法产生影响;雪山冰川地带作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改变通道特征,引发雪崩、地质灾害可能性加剧,对作战试验安全产生影响,高原高寒地区公路较少,路面狭窄,植被较少,环境恶劣、地形复杂,沙土地、冰川、冻土广泛分布,许多地方人为迹罕至的无人区,交通困难;冬天大雪封山,车辆无法通行,冰雪路车辆易发生打滑、陷车、侧翻事故;路况较差,坡度大,砂石路多,弯道多,车辆行驶速度降低至30~50km/h;高原高寒地区面积广袤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左右,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人口稀少、村庄稀疏,相距较远,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医疗条件有限,为装备作战试验的靶标、技术设备、物资、器材、弹药、油料、医疗等后勤保障和装备运输、维修保障带来巨大困难张亚星摘要:武器装备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原高寒地区环境恶劣特殊,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应对可能来自西南方向的军事威胁,提高高原高寒地区装备的实战能力,积极做好西南方向军事斗争准备,必须要加强高原高寒地区对装备作战试验影响的研究。
边境高原高寒地区作战特点我西北边境,属高原高寒地区。
山地多在4000米左右,高差一般为500—1500米,地势起伏,表面割裂断绝,道路稀少,空气稀薄,气压低,对要求时间短、规格高、有确胜把握的抗敌局部入侵带来了障碍性的困难影响。
因此,研究高寒高原地区的战斗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原高寒地区的特点1、气温低,持续时间长。
西北边境区,冬季气温通常在零下10-20度以下,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2度。
每年的十月中旬,开始降雪结冰,次年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开始溶雪化冰,一年中有半年的严寒季节。
2、雪期长,积雪厚。
全年积雪平均100~200天左右,积雷厚度在20-30CM以上,山地可达1米以上,有些低洼地更厚。
3、寒风大。
冬季北风凛冽,寒流袭击,平均风速为3.5米/秒,有时可达30米/秒,风雪交加时,可封门闭户,地貌特征改变,道路堵塞。
4、江河湖泊冻结,冰层较厚。
在封冻季节,大部分江河湖泊可通行人马车辆,冰层一般为70-80cm(近年气候趋暖,通行车辆一定要测试)。
5、大地封冻,冻土层深。
每年十一月中旬封冻,次年四月开始解冻。
2—3月冻土层更深,一般的冻土层为85cm,最深可达133cm。
二、高原高寒地区对战斗行动的影响。
1、部队机动不便。
由于边境高原寒区山高坡陡,沟壕纵横,道路稀少,雪深路滑,给部队机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翻越山口、峡谷、山道、上下坡,车辆间距增大至100来到1000以上,运动速度大为降低,行军长径增大2—3倍多,常出现车辆脱节现象。
由于路滑坡陡,行军速度只能掌握在20公里/时左右,使运动速度大为降低。
由于空气稀薄,人员体力消耗增大,乘车行军2—3小时需休息20—30分钟,昼夜行程中间休息一次2—3小时,徒步行军每隔1小时休息一次,上下坡每隔15—20分钟需要短停3—5分钟,以恢复人员正常呼吸,使部队机动时间增大。
森林线以上,冬季雪深阻塞道路,车辆、人员易掉进深雪坑。
四处冰岩林立,隔断阻塞道路,影响人员、车辆无法机动,甚至无法通行。
西南军医2020年5月第22卷第3期Jclumai of Military Surgeon X Southwest China,Vol.22,No.3,May,2020-277-驻藏某部高寒山地驻训卫勤保障的难点及对策陈曦,朱美洁,王化,康波:摘要]野外驻训地域海拔高,常年低温、低氧、低压、干燥、风沙大。
如何全面做好高寒地区驻训分队卫勤保障工作,是能高标准严要求按时完成驻训任务的关键$文章结合某部2018年4-10月在西藏某高寒地区驻训的任务经验,针对高原基层部队更高海拔山区驻训卫勤保障中的难',提出对策与建议,为部队到高原执行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寒山地;卫勤保障;难';对策[中图分类号]R821.1[文章编号]1672-7193(2020)03-0277-031难点1-1自然环境恶劣,发病率较高我部驻地和施工地域平均海拔均超过3000m,空气稀薄,植被覆盖率较低,空气中氧气含量仅占拉萨氧含量的90%左右,驻训第一周时间内,约有50%的官兵出现胸闷、气短、头痛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症状。
驻训地域海拔较高,大气压接近0.6标准大气压,水沸点只有88m,对饮用水杀菌效果不充分,严重影响官兵消化功能[1],初期约25%的官兵出现腹胀、便秘、腹泻、厌食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官兵宿营以帐篷为主,昼夜温差较大,中午(11:00-15:00)温度较高,最高温度可高达30m;上午、下午、夜间温度较低,夜间最低达-5m,驻训初期呼吸系统疾病高达30%*驻训地域海拔较高,紫外线较强,官兵不同程度晒伤率达60%*1-2驻训时间较长,疾病谱多变我部驻训时间长达6个月,期间季节跨度较大,疾病谱变化存在差异*对我部门诊记录调查显示:驻训初期(4月)主要以营区建设为主,劳动强度相对较低,由于从高原地区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达50%&此外野外卫生条件差、昼夜温差大,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为:25%、30%。
第1篇一、引言山地救援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高要求的救援活动,涉及多种因素和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山地救援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山地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本报告通过对山地救援数据的分析,探讨山地救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二、山地救援数据分析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山地救援事件,包括救援队伍、救援时间、救援地点、救援对象、救援结果等方面的数据。
2. 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山地救援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如救援队伍数量、救援时间、救援地点等。
(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救援队伍数量与救援成功率、救援时间与救援难度等。
(3)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地救援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三、山地救援数据分析结果1. 山地救援事件概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山地救援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救援队伍数量、救援时间、救援地点等数据如下:(1)救援队伍数量:平均每年约500支,其中专业救援队伍约100支,志愿者救援队伍约400支。
(2)救援时间:平均救援时间为24小时,最长救援时间可达72小时。
(3)救援地点:主要集中在山区、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中。
2. 影响山地救援成功率的因素(1)救援队伍数量:救援队伍数量与救援成功率呈正相关。
当救援队伍数量较多时,救援效率更高,成功率也相应提高。
(2)救援时间:救援时间与救援成功率呈负相关。
救援时间越长,救援成功率越低。
(3)救援地点:不同地点的救援难度不同,对救援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如山区、森林等环境复杂,救援难度较大,成功率相对较低。
(4)救援对象:救援对象的年龄、健康状况、救援难度等都会影响救援成功率。
3. 山地救援存在的问题(1)救援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救援队伍缺乏专业训练,救援技能不足,影响救援效果。
(2)救援物资不足:部分山地救援地区物资匮乏,导致救援难度加大。
高寒山地战场对武器装备的影响作者:刘俊学胡唐胜陈晓宾来源:《兵器知识》2013年第11期高寒山地,地形及不可预知的天气条件对武器装备有苛刻的要求。
在一次演练中,正在使用的某新型雷达因不适应高原高寒,被迫关机,这充分反映了雪域高原特殊环境对装备功能的影响。
在高原训练时,要严把高原武器装备对环境适应性的关,新装备必须通过雪域高原缺氧、冰冻等环境试验。
每年要携带武器装备深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陌生地域,以长途奔袭、遭遇暴风雪等各种实地情况为课题,进行装备运用、维修、防护和人与装备结合的极限训练。
山地地形变化很大,有时森林密布,有时又岩石暴露,有时又很空旷。
在森林密布类环境,由于侦测手段的限制,可能到很近的距离才能发现敌人,这要求武器有较好的爆发火力和较高的首发命中率;在空旷地形下又要求武器有较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
在高寒山地武器很难发挥正常的功能,士兵必须对武器装备及时覆盖和保护,以防因冰雪而使武器受损。
在寒冷天气中,电池经常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复杂的机械装置,如地对空导弹中的装置,则更容易出现故障。
由于空气稀薄和大风雨雪,武器弹道有时会变得毫无规律。
高寒山地作战环境恶劣,武器不能太重,外形尺寸不能太大,必须要方便运输和后勤补给。
如在高海拔地区,士兵负荷超过50千克就难以行动了,所以武器装备必须轻量化。
总体来讲,山地作战对武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适应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在作战中可靠性要求高,易于日常维护。
对火炮的影响高寒山地限制了火炮效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其作战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温、多变气候易使武器零部件损坏,造成射击不连发、哑弹和偏弹的现象,尤其是武器装备中的橡胶、塑料部件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变硬、变脆,甚至断裂。
恶劣的天气还会使光学瞄准镜出现偏差。
二是火炮打击效能降低。
一方面,高原高寒地区气压低、空气密度小,各型火炮射程普遍增大,远弹现象突出。
射程增大导致射弹散布随之增大,射击密集度也随之降低,降低了炮兵火力打击的精确、猛烈程度。
打山地战的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山地战是一种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战争形式,它涉及到在山地地形条件下进行军事行动和作战的策略和战术。
山地地形的特殊性给战争带来了很多新的因素和问题,需要具备特定的战斗技能和战术思维来应对。
在山地战中,地形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山脉、丘陵、峡谷等地形特征经常会形成天然的屏障和阻碍,给作战双方带来很大的难度。
此外,山地地区的气候、气温和交通条件也都会对军事行动产生影响,增加了作战的困难。
打山地战需要建立适应山地环境的战略和战术,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侦察和研判,准确了解地形和敌情,并根据地形条件和敌方实力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
其次,要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山地地形对作战的遮蔽和保护作用,采取合理的防御和攻击策略。
还要注重兵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合理部署兵力,利用山地地形进行伏击和奇袭,打破敌人的战斗力和士气。
此外,协同作战和充分发挥各兵种的优势也是打山地战的重要策略。
在当前现代战争中,山地战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战术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作战理念的不断更新,打山地战的策略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山地战的研究和实践,在培养山地作战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战略和战术手段,以提高山地战的效能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打山地战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山地战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作战策略和战术,发挥地形的优势,注重机动性和灵活性,合理部署兵力,并与各兵种协同作战。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山地战的能力与水平,确保胜利的战果。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打山地战的策略。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打山地战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定义和背景。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山地战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战争造成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介绍打山地战的基本原则,例如充分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术等。
高原高寒地区对装备作战试验影响分析摘要:在士兵作战中武器装备的性能是影响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原高寒地区作战,对于武器装备的性能以及作战适用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为了加强在高原高寒地区的装备作战能力,本文将综合探讨高原高寒地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对装备作战试验的影响,希望能为武器装备能力效果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武器装备;作战试验引言: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中,西南区域的高原高寒地域面积广阔,拥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高原高寒边界线,在该区域进行作战任务的武器装备要受到来自高原高寒地区严酷的气候条件影响,因而对武器装备的高原高寒地区适应性应当做好相关的试验影响分析,以深化装备作战试验领域方面的研究内容。
1.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殊性1.1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原高寒地区,主要变现出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山势险峻,雪山连绵不绝。
各类峡谷和沟壑使得地势起伏不平,高原地区往往还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和冻土,山口河谷遍布,并且还存在着比较大量的盐湖等。
在高原高寒地区的植被分布差异明显,草甸植被往往矮小稀少。
地势地形条件复杂所带来的就是交通方面的困难,使得高原高寒地区的交通道路特点表现出路面窄、路况差、坡度大、急弯道较多等现象。
1.2气候环境特点在我国的高原高寒地区,气候环境特点往往是影响武器装备性能的关键要素。
第一,是高原高寒地区的大气压力低,水的沸点低。
大气压力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根据相关的地理研究表明海拔每升高1000m大气压力就会下降9%左右,相应水的沸点也会随之下降。
当海拔来到4000m的位置时,水的沸点往往都已经降到了90摄氏度以下。
第二,是气候寒冷,大气温度低。
环境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就导致我国的高原地区都伴随着高寒的特点,大多数的高原年平均气温都在-3摄氏度以下,并且产生昼夜温差较大的现象。
第三,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降水少。
大气中氧含量的成分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就会下降百分之一,空气稀薄导致空气的密度变小,加剧了温差变化,并且由于其区域内的植被较少,空气透明度高,因此紫外线辐射相较于海平面要更强。
战地地形系列高山战的崎岖与攀爬高山战的崎岖与攀爬近年来,随着战争方式的不断演进,高山战作为一种特殊的战斗形式,逐渐成为军事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高山地形上进行战斗,不仅考验着作战人员的体能和意志,同时也涉及到作战策略和装备适应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战地地形系列中的高山战,以及其中的崎岖与攀爬的挑战。
高山战的崎岖地形给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挑战着作战人员的体能和技能。
高山地形通常地势险峻,山峰起伏,山间通道狭窄,地势崎岖,这就使得部队在移动和布防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高山地形的战斗环境复杂多变,天气条件不稳定,如强风、降雨、积雪等,都会进一步加剧战斗的困难。
在高山战中,攀爬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攀岩、绳索下降、冰壁攀登等技术的掌握,对战斗的成功至关重要。
攀爬作为高山战的核心技能,提高了部队在高山地形中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
但攀爬也是一项高危挑战,不仅需要作战人员具备出色的体能和技术,还需要严格的训练和专业装备的支持。
为了应对高山战的崎岖与攀爬挑战,现代军队不断加强装备的研发和改良。
轻便而坚固的攀岩装备、绳索下降器材、防滑冰爪以及高山靴等工具的使用,为作战人员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支持。
另外,依靠科技的进步,无人机的使用也为高山战带来了新的变革。
无人机可以在高山地形中进行侦察和监视,为作战指挥提供及时的情报和支持。
然而,高山战的崎岖与攀爬并非完全可克服的。
高山战的特殊环境和战斗条件,要求作战人员具备极高的意志力和坚韧性。
在崎岖的地形中,作战人员需要迅速判断,随时调整战术,并在极端条件下保持冷静和应对。
攀爬的困难也需要作战人员具备强大的体力和勇气,同时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以确保整个小组的安全。
总之,高山战的崎岖与攀爬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战斗任务,作战人员需要面对崎岖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条件和攀爬技巧的要求。
然而,通过科技进步和专业训练,现代军队逐渐克服了其中的一些困难,并为作战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但在高山战中,作战人员的意志力和勇气仍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美军高海拔山地作战经验不足补给回归骡马时代来源:中国江苏网2010年09月14日12:45一个统帅,如果使用宽大正面的山地阵地却遭受惨败,是应当送交军事法庭审判的。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高海拔地区通常难以到达、不适于人类居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价值,但仍有国家愿意为占有这些地区而战斗。
长久以来,爆发在海拔1万~2.3万英尺(3050米~7015米)地区的战争和冲突都无比血腥和残酷,而且这类战斗过去如此,现在仍旧如此。
过去50年里,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都曾爆发过惨烈的高海拔山地战争。
1953年,中国“侵入”西藏,并在那里与当地游击队持续激战到1974年;1953~1958年,英军在肯尼亚中部高原的阿布戴尔山脉(Aberdares Mountains),与反殖民统治的“茅茅党人(Mau-Mau separatists)”激战数载;1962年,中国又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不丹和西藏边境地区爆发短暂而残酷的战争;1979~198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在其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与圣战者伊斯兰联盟(Afghan Mujahideen)打了十年;上世纪80年代,秘鲁政府军与左派反政府游击队组织“光辉道路(Sendero Luminoso)”在安第斯山脉的冲突也持续了十年之久;至于持续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山地战争,当属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Kashmir)的对峙,自1948年两国在该地区爆发冲突以来,至今仍有零星冲突和战斗,其中较为剧烈的战斗发生在1984年4月,双方为争夺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的归属爆发了血战。
此外,与哥伦比亚政府军交战逾40年的哥革命武装力量(FARC),以及新近爆发的数次车臣战争,也分别发生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中亚高加索山脉。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并没有真正的高海拔山地作战经验,其山地作战手册仍聚焦于低、中海拔地区的作战行动,并强调使用直升机进行作战。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在超过1.3万英尺(3965米)的海拔后,稀薄的大气将使直升机引擎无法提供足够动力输出,令其战术性能显著降低;而且高海拔山区的气象条件非常不适于直升机升空,因此美军传统的直升机战术并不足以应对这种作战环境。
高海拔山区的作战显著不同于低、中海拔地区作战,需要不同的部队结构和定位,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真正的高海拔山地战争可为美军提供有价值的引导和知识。
美国陆军需要熟悉如何在高海拔山区作战,研究这类战争所需的技术、战术和程序,并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分享交流这些技巧,为未来美军可能参与的高海拔山地作战做好准备。
高海拔山地作战环境地理学上,通常将600~1500米高程称为低海拔、1500~3500米高程称为中海拔、3600米以上高程称为高海拔。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并不在美国陆军已经习惯了的美国、欧洲或朝鲜半岛,真正的世界之脊是位于亚洲腹地、绵延约1500英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前10座世界最高峰中有9座位于那里;而位于它附近、长度超过500英里的兴都库什/喀拉昆仑山脉,其最高峰也高达2.825万英尺(8616米)。
至于南美洲,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绵延5000余英里,拥有众多高达2.2万英尺(6710米)的山峰。
分隔亚欧的高加索山脉,长约700英里,多座山峰高度达到了1.5万英尺(4572米)。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是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中国又其为珠穆朗玛峰),其主峰高达2.9028万英尺(8853.5米),也是世界最高峰;而美国境内的最高峰则是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山高2.032万英尺(6197.6米);北美洲落基山脉的最高峰是位于科罗拉多州境内的阿尔伯特山(Mount Elbert),主峰高约1.4433万英尺(4402.1米);欧洲最高山峰则是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勃朗峰(Mont Blanc),山高1.5771万英尺(4810.2米)。
尽管高海拔地区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地表,却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
当一个人到达海拔0.8~1万英尺(2440~3050米)或更高的地方时,为适应当地大气压力和氧含量的变化,人体生理机能也会发生变化,以便使身体得到满足生理活动的氧气。
这些生理变化在世代久居高海拔、严寒地区的人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们相比,他们的身材较为粗壮、矮小,四肢既短且粗,胸部厚实胸围宽广;其心脏较大,搏动缓慢而有力,毛细血管也较粗大,体内红血球含量比低地地区的人们高出约20%;为尽可能的吸收氧气,其肺泡的伸展程度也比低地的人们大;为了抵御高寒低压以及雪地反射的耀眼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他们的双眼周围形成了富含脂肪的厚重眼袋。
此外,为减轻高海拔地区对身体造成的不适并缓解压力,他们还经常食用致幻类镇静剂,如古柯叶或雌性大麻开花顶端提炼出的纯丁香,这些都属于麻醉剂或毒品。
高海拔地区除低压对人类造成影响外,还具有严寒、风雪、雷暴、浓雾、氧气稀薄、强紫外线辐射以及天气变化频繁等不适宜人类活动的特点,有时高海拔地区剧烈的暴风雨雪天气甚至会切断当地与外界联系达数周或更久,而雪崩、岩体滑落垮塌也时常发生。
尽管高海拔地区也会有茂盛的植物,但一旦海拔超过1~1.15万英尺(3000~3500米),就再难觅得植物的踪迹。
在这样的条件下,气候和地理环境往往比敌人的火力更加致命。
一些在低海拔地区的轻伤,如子弹或弹片对人体的擦伤在高海拔地区可能很快就加重为致命的伤势;而在这些地区,单兵剧烈的战术动作也有可能造成骨折、肌肉挫伤、内伤及体表的大裂口。
即便不直接参加战斗,持续停留在高海拔地区也危险重重,冻伤和低温过低会伴随始终;来势凶猛的高山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也时刻威胁着生命;此外,体重持续减轻也很常见。
在精神方面,持续的压力和生理上的不适常会导致病态人格、行为失常等。
由于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太阳光强度和紫外线辐射大增,不加掩蔽易导致晒伤,如果当地常年覆盖积雪,还会引起雪盲等不适。
在生存方面,海拔地区的掩蔽所常使用煤油炉加热,封闭环境中的煤油炉燃烧常散布出厚重烟尘,使人体感到不适。
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尚且不易,各类装备就更加如此了。
在这种条件下,装备要么失效,要么性能大打折扣。
平均而言,车辆在海拔地区会损失20%~25%的运载能力,耗油量却增大75%以上。
军用发电机和车辆通常使用柴油动力,但在1万英尺(3050米)的海拔时,由于氧气稀薄标准柴油机也常损失功率甚至停止运转。
由于大气稀薄,炮兵的射击表也不再准确,炮弹在这种环境中由于空气阻力变小往往飞得更远。
至于由于严寒导致润滑油冻结、气象条件不允许直升机起飞以及环境对汽油动力车辆的限制,更增加了物资需求和后勤补给的难度、强度。
到达就已成功一半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稀薄且氧气含量低,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
在选择执行高海拔山区任务的士兵时,应根据他们身体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进行筛选。
他们应当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肺功能。
矮个、身材瘦长的士兵比高个、肌肉结实的士兵更能适应高海拔环境,被挑选的士兵也必须拥有超出平均智商的智能,以使其能更快的适应极具考验性的环境。
而那些接受过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以矫正视力的士兵不应被挑选到高海拔山区服役,因为在当地的环境中,他们的视力可能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在真正走上高原前,都应接受适应性训练,强化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以使其尽快习惯新的环境,一名生理条件合适的士兵可在3周内适应严寒环境,2周内适应高海拔的低压和低氧条件。
在适应性训练阶段,其体内将产生更多的红血球,如巴基斯坦山地部队的适应阶段超过7周,前3周他们在1万英尺(3050米)海拔的地区停留,让士兵们逐渐习惯严寒,并在这一高度进行包括登山、攀岩、索降及山地生存在内的日常身体素质训练;后4周,士兵们要学会并掌握更高级的登山技巧,他们需要反复跋涉不同高度的山地并安全返回,如最开始是1.4万英尺(4270米)的高山,接着是1.7万英尺(5185米)的高山,最后是1.9135万英尺(5836米)的高山。
尽管高海拔适应性训练较为有效,但这一阶段的训练应严格控制在1.8万英尺(5418米)以下,而所有在这一高度附近或以上海拔的训练都要被严格控制并周密指导。
此外,在高海拔山区进行适应性训练的人员也需要周期性的调整,其周期约为10~14天。
如印度陆军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日程为14天,前6天在一个海拔的地区进行训练,中间4天到高一些的地方,最后4天则到达更高的海拔;期间,印度陆军的典型性做法是组织接受适应性训练的部队在转换海拔时,由后勤终端长途跋涉至下一高度的集结地点。
至于适应性训练的最短时间,所有拥有丰富的高海拔山区作战经验的军队也都认为不应低于10天。
然而,一名初步经历了适应性训练的士兵还不是熟练的登山者,经验认为只有在继续进行2个月以上的登山训练后,才能使其初步具备高海拔山地作战的素质。
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军队,如意大利,认为要培养出真正有经验和战斗力的高海拔山地战勇士,10年以上的时间也不长。
在高海拔山区,一切节奏都缓慢下来,这是由当地后勤保障的特点所决定的。
高海拔山地战争,后勤补给成为关键,物资集散地的位置则成为作战行动的关节点。
后勤终端(山地环境下,能够依靠机械动力进行物资运输的终点)到战线前哨站之间距离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前哨站可配置的部队数量。
前哨站距后勤终端约3~14天徒步步行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再长些,就需要更多的部队来维持前哨站的驻军。
高海拔山地的作战行动中,后方营地常配置在后勤终端附近,再往前由于无法使用地面车辆,人员和物资需要通过途中中转站输送到前沿的前哨站点,这段路途上,直升机、搬运工或役骡都可用于输送。
尽管现代战争中,人们想方设法希望用技术来“缩短”这段距离,但真正有效的输送、搬运工具仍是经过训练的役骡。
当然,要完成这类任务,役骡也需要照料和训练,美国陆军在培养和训练高海拔役骡方面也有经验。
但是一旦到了更高的海拔,连役骡也拒绝前行时,就不得不依靠人力了。
在高海拔山区的作战行动中,机动量往往按时间而不是按距离来计算,下面表1就显示出受过训练、适应了当地环境的人员和动物平均机动时长。
表1:高海拔环境下受训人、牲的平均机动时间机动地域的地形陡峭程度,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部队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则决定了机动的距离。
表2列出了受训的高海拔部队机动的平均速度。
表2:高海拔环境下,部队平均机动速度高海拔山区的行军也极其危险,天气变化频繁,行军纵队在暴风雨、雪或浓雾中易迷失方向,前方部队留下的路标可能很快消失在积雪中,有时脚下看似安全的雪地可能会突然崩塌并吞噬掉攀行人员。
印、巴在克什米尔高海拔的锡亚琴冰川交战时,就曾发生过整支巡逻队无影无踪消失在巡逻路上的事件。
在这类山地地形上,视线内的直线通信质量非常好,而一旦被阻隔,比如山峰一侧与另一侧联系则变得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