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调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34.34 KB
- 文档页数:2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之“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实施。
其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
但良好的内部环境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内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有力保证。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则鲜明地阐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海尔为例进行内部控制中企业文化的分析:案例: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成立的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一度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倒闭,1984年12月张瑞敏临危受命,担任厂长,那时,厂里生产混乱且缺乏秩序,1985年,海尔出现工人工资发不出的局面,同时,生产的一些冰箱发生质量问题,引发“砸冰箱”事件,正是这次事件砸响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海尔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产品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案例分析:海尔集团从濒临破产到较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正是得益于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才能持续发展。
1、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规范的制定执行和高层基调的建立管理层应该在公司范围内传达对诚信与道德价值观规范的遵循,使员工感觉被督促做正确事的压力,并且完全执行。
1985年顾客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进行检查发现仓库中还有有缺陷的冰箱76台时,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工厂生产的电冰箱,强制的手段让海尔树立了深深的质量意识。
通过“砸冰箱”这一行为,公司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有效地宣传推广;且通过张瑞敏的践行建立了质量意识的高层基调。
COSO视角下对海尔集团内部控制的分析作者:何杰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家电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家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兴企业不断取代“僵尸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在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是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优良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海尔集团成立于84年,在短短数年中发展迅速并名列中国家电企业前茅。
分析海尔如何合理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其它家电企业参考与借鉴,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海尔集团家电行业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深入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已走向全球化。
恰是因为中国的公司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危害因素不断增长。
公司原有的危害识别意识已经无法抵挡当前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也逐步受到公司重视。
内控作为防范危害的最基本的方式,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家电行业在近些年成长异常迅速,并且成长远景非常可观。
在众多的企业中,当属海尔集团最为耀眼,在短短的几十年发展中,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本文选取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海尔集团是上市公司,结合我国企业现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增进知名度,而海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因而对它的内控分析将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探索有着极强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检索法,应用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的途径来对海尔集团这一家电企业的内控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三、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1.内部控制五要素。
内控五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监控和信息与沟通。
控制环境是指主体内部的文化、价值观、经营方式和治理理念。
风险评估是指辨别和分析完成任务的相关风险,提出对策加以控制,包括风险辨别和分析两个部分。
海尔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我国在美上市公司遵循“萨班斯法案404条款”,但是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却远远没有达到该条款的要求。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已被公认为经典的海尔集团内部控制系统。
海尔集团正是因为有如此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得以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旗舰,且成为较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中国企业。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二十几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产品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 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1月3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
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
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目前,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即用八年的时间,以质量为中心,以冰箱为龙头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和资本优势。
第二,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一1998年),即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海尔公司治理研究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公司治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公司治理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完善和成熟,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不难看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以海尔公司为例,研究目前海尔公司治理的现状,发现其公司在管理中目前面临的用人制度、员工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转战互联网之后的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理论对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措施,以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适应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创造全球家电第一品牌。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发展企业价值目录内容摘要 (I)引言 (1)1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2)1.1公司治理的含义 (2)1.2公司治理的内容 (2)1.3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 (2)2海尔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2.1海尔企业简介 (7)2.2海尔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7)2.2.1用人制度采用“赛马理论” (7)2.2.2管理制度采用OEC管理模式 (8)2.2.3激励制度正负激励相结合 (9)2.3 海尔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9)2.3.1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9)2.3.2管理机制过时 (10)2.3.3 激励制度不完善 (10)3完善海尔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10)3.1 改变用人理念,留住优秀人才 (11)3.2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11)3.3 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12)结论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5)引言随着现代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公司治理变得非常重要,对企业发展和上市都非常有帮助,海尔公司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也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
截止至今,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多年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84位。
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第一部分集团发展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55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83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83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83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84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84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
12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
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13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984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
2016年4期总第811期一、财务控制对企业集团的重要性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对整个企业集团的管理、运营、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集团管理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个企业集团要想做大做强,就非常有必要先从财务控制角度抓起。
以做好财务控制的关键环节来体现整个集团的发展优势,使这个财务控制优势来推动企业的运营跟发展。
从而使企业集团既能达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盈利目标,又能使得财务控制优势得到明显的展现,最终才能在这个企业集团如林的当今世界,拥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处于不败之地,从而走的更长更远。
因此,要想企业集团在竞争如此竞争激烈的今天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能力,借助对财务控制的手段来合理有效地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集团走向成功,走向未来。
二、海尔集团实施财务控制的具体做法1.海尔集团简介海尔集团创建于1984年,从生产冰箱开始,慢慢发展到家用电器、电话通讯设备、数码、房地产、制药等众多行业。
上世纪90年代末,海尔集团开始放眼国际市场,开始面向世界其他地区拓展。
海尔一贯保持自己的品牌创造风格,保持自己的运营风格,管理理念,以技术高、质量好和高品质的售后服务成功的受到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欢迎,用户遍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顺利的开辟了国际市场。
随着多年的发展,海尔集团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
但是随着海尔集团的产业势力不断扩大,在其财务控制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导致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困扰。
2.海尔集团财务控制现状(1)实施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由于海尔集团涉及生产销售行业众多,随着集团的不断扩大,子公司的不断增长,给海尔集团的运营管理带来与之俱增的难度。
所以,海尔集团就建立了一套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把集团总公司的财务控制权分散给各个子公司,让子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进行财务控制。
以此来缓解集团总公司的财务控制压力和分散整个集团的财务风险。
但是,由于海尔集团发展速度飞快,原有的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和财务制度并不能很快的与现时的海尔集团所适应。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通过研究部分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许多企业集团的衰败并非外部市场竞争或环境变化,而是因为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失控。
由此内部控制逐渐引起企业的关注,内部审计渐渐发展起来。
最初的内部审计监管范围比较片面,通过不断的发展如今的内部审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防止财务舞弊,它作为组织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运营、成本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落后,目前国内企业对内部审计比较陌生,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发展状况不够乐观。
其主要表现在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审计质量低下,小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缺失,大中企业内部制度实施不到位等各个方面。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对企业的战略实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从海尔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出发,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介绍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结合分析海尔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研究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探索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关键词:内部审计;海尔集团;关键控制点;企业集团ABSTRACT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me enterprises, it is not hard to find that the decline of many enterprise groups is not due to external market competition 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but because of their own internal risk management out of control. So internal control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entrepreneurs by degrees, and internal aud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original scope of internal audit supervision is one-sided. Throug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oday's internal audit is not limited to preventing financial frau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l risk management, it plays an significant role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cos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in China is fall behind.At present, domestic enterprises are relatively unfamiliar with internal audit, and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s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that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perfect enough, internal audit quality is relatively low, the internal control depart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missing, and implementing internal audit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not in place.The perf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 system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tactics re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aier Group's internal audi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y with case,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theory of internal audit and analyses Haier Group's internal audit system, studi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l aud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on Key Control Points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sKey words: internal audit; Haier Group; key control points; enterprise group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背景 (1)2.意义 (1)(1)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规避风险 (1)(2)是企业发展并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2)(3)促使内部信息更加真实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现状 (3)2.国内现状 (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4)1.研究内容 (4)2.研究方法 (4)(1)文献归纳法 (4)(2)案例分析法 (4)3.研究框架 (4)二、相关理论概述 (6)(一)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6)(二)关键控制点相关理论 (6)三、海尔集团内部审计关键控制点分析 (7)(一)海尔集团简介 (7)(二)海尔集团内部审计制度分析 (7)(三)海尔集团内部审计关键控制点总结与分析 (9)四、改善海尔集团内部审计效果的建议 (10)(一)坚持创新不断适应新环境 (10)(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0)(三)顺应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 (10)(四)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1)(五)增强执行力度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一、前言(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背景如今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愈加复杂,为了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保持稳定盈利,增强组织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大部分发展较好的企业都利用兼并、重组、投资等各种方式进行了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投资,形成了集团化企业。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处于发展成熟、竞争充分的红海中的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产能过剩、消费萎缩、人工成本上涨要在薄如刀片的利润空间下生存发展,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已经从早期的制造为王(生产出来不愁卖)、渠道为王(只要掌握渠道,就掌握了主动权),转变成如今的现金利润为王(只有获取现金形式的利润,企业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提升营运资金效率和效益的道理或许不难明白,要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
过去三十年中,绝大部分中国企业都将追求规模增长作为首要战略目标,并且在粗放式管理思想下,放弃了营运资金效率和效益。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单纯追求规模的中国企业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看上去很红火的企业,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突然就不行了。
海尔作为一家家电制造企业,早在1980年代就意识到了现金利润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贯彻落实现金利润战略,集团利润从2007年的18.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08亿元人民币,利润增长4.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
具体来说,海尔抓住了影响企业现金流最关键的两项指标:库存和应收账款,并由此确定了零库存、零应收的营运资金管理目标,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举措,实现了营运资金效率、效益和风险控制的最优组合。
然而,海尔如何确保其营运资金管理目标的可持续性?对于像海尔这样规模和体量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将营运资金的压力(库存和应收的压力)转嫁给价值链的其他参与方,如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
现实中不少企业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但是,海尔意识到通过这种手段所实现的零库存、零应收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不仅损害海尔的发展,也会使整个价值链上下游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海尔进一步提出既要实现海尔自身的零库存、零应收,也要帮助价值链其他参与方缓解营运资金压力,共同实现有机增长。
各方共赢的营运资金管理零库存、零应收并非海尔首创。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业务规模不断变大,业务规模的迅速变大令许多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负担,企业发展效率和经营效果不断降低。
因此,财务共享服务开始受到了我国企业的广泛关注。
财政部在2013年和2014年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建议拥有较多分、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和集团企业应加快信息化会计工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集中的优势,促进财务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向重管理的转型,加速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
财政部颁布的两项文件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2009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我国上市企业自7月1日开始施行,也鼓励非上市公司施行。
并于2010年4月颁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保驾护航,可以说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十分重视的。
然而,在财务共享服务引入企业后企业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
本文旨在研究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首先阐述财务共享与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接着通过研究案例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后企业财务数据的变化,发现从几项财务指标上来看,财务共享服务让案例企业达到了成本缩减和加强管理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企业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以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建立一级指标体系和若干二级指标体系。
利用模糊评价综合法分析青岛海尔在财务共享服务前后的内部控制指标的量化结果,通过计算对比综合评分,发现案例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企业内部控制是有所加强的。
再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发现在一级指标中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这三项指标是有所加强的。
同时,由于财务共享服务跟传统财务模式的不同,新类型财务风险的出现和财务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导致了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两项指标是有所下降的。
最后分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分变化的原因,总结青岛海尔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企业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摘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探讨了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
通过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和作用,为其他企业在实践中借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而财务共享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因此,研究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财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以海尔集团为例,探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结合理论知识对海尔集团的财务共享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其他企业的实践提供参考。
第二章财务共享模式的内涵和特点2.1 财务共享模式的定义财务共享模式是指企业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实现财务资源、信息和经验的共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合作,达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2.2 财务共享模式的特点(1)资源整合:财务共享模式能够整合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财务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
(2)信息共享: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3)经验分享:财务共享模式能够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经验分享,加强企业内部协作和学习效果。
第三章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3.1 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情况(可以介绍海尔集团的规模、组织架构等信息)3.2 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和运营(可以介绍海尔集团的财务共享模式如何实施和运营,包括财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经验分享等方面)第四章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和影响4.1 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可以从控制性信息共享、资源有效配置和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分析)4.2 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从减少重复投入、提高经营效率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启示5.1 结论通过对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模式的研究,可以得出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的积极影响。
内控专题案例分析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海尔内控环境案例案例内容: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冰箱总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年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84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147万元。
几年之后,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成为我国家电第一名。
1993年,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2000年,海尔总资产40.35亿元,固定资产12多亿元,年销售收入接近50亿元,利润总额4亿多元。
目前,海尔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在短短20几年内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而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和国家化公司?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重要的因素。
一、海尔内控环境:1、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管理层重视内控制度,是海尔内控发挥效用的关键。
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坚持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出了许多毛病,最后买了一台还有缺陷的冰箱。
客户走后,张瑞敏厂长派人将仓库内所有冰箱翻箱,将70多台有缺陷的冰箱摆在车间让每位职工参观,然大家发表处理意见,大家一致的处理意见是折价卖给职工。
当时一台冰箱的售价是800多元,而职工工资每月是40多元,一台冰箱是职工两年的工资。
张厂长说,今天将这70多台冰箱折价处理给职工,明天就可能出现70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因为大家认为有问题的冰箱企业可以生产。
他的处理意见是将问题冰箱全部砸掉。
职工在砸冰箱时留下了眼泪。
从此,这种依法治厂的观念根植与职工之心,使职工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效。
迄今为止,海尔是我国家电企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报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以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向心力,使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摘要社会经济学在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和地位,公司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为了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公司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使用先进的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提升公司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外部信息可帮助内部管理人员识别市场中瞬息万变的信息,有效应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不断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和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理论上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然后以海尔集团为例,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组织架构、经营情况等潜在的问题等,以分析海尔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系统,员工和实践层面分析群体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监督;资源;管理;系统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A study of Haier Company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panies must strengthen their internal controls and risk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position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isk prevention, the managers of the company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and use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perfec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o the company can analyze the company in a timely manner. External information can help internal managers to identify the rapidly 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market,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risks of enterprise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pany in the market, and achieve the compan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aking Haie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conceptually. Then,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of Haier'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in the system, staff and practice leve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group issues, proposed targe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Key words:Internal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supervis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控专题案例分析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海尔内控环境案例案例内容:海尔集团的前身是青岛冰箱总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
1984年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84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147万元。
几年之后,青岛电冰箱总厂获得中国电冰箱生产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成为我国家电第一名。
1993年,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2000年,海尔总资产40.35亿元,固定资产12多亿元,年销售收入接近50亿元,利润总额4亿多元。
目前,海尔在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000多个营销点,产品销往87个国家和地区。
海尔在短短20几年内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而成为我国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和国家化公司?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重要的因素。
一、海尔内控环境:1、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管理层重视内控制度,是海尔内控发挥效用的关键。
海尔坚持管理高质量,不做表面文章,管理制度、标准、程序确定以后必须坚持执行,依法治厂,无一例外。
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出了许多毛病,最后买了一台还有缺陷的冰箱。
客户走后,张瑞敏厂长派人将仓库内所有冰箱翻箱,将70多台有缺陷的冰箱摆在车间让每位职工参观,然大家发表处理意见,大家一致的处理意见是折价卖给职工。
当时一台冰箱的售价是800多元,而职工工资每月是40多元,一台冰箱是职工两年的工资。
张厂长说,今天将这70多台冰箱折价处理给职工,明天就可能出现70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因为大家认为有问题的冰箱企业可以生产。
他的处理意见是将问题冰箱全部砸掉。
职工在砸冰箱时留下了眼泪。
从此,这种依法治厂的观念根植与职工之心,使职工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这样的制度才有效。
迄今为止,海尔是我国家电企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报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以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
企业文化有助于在企业职工中形成向心力,使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三一文库()〔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41400字〕中国成功网海尔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第一部分集团发展一、集团前身海尔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其前身是隶属于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xx年,该厂有员工820人,年生产电冰箱740台,销售收入348万元,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亏损额14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200元,出口为零。
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前身是19xx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xx年,随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过渡为合作工厂——青岛电机厂(后改名为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
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后跨入家电行业。
19xx年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
为此,在19xx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79-19xx年,青岛日用电器厂共生产了“白鹤”牌洗衣机5.8万多台。
19xx年,产品因质量问题被淘汰。
此时企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传统、盲目、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
19xx年10月,根据部、省、市的指示精神,青岛日用电器厂着手进行电冰箱生产技术方面的国内市场考察和生产的准备工作。
19xx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的批准,企业正式启用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名称。
在对市场考察的基础之上,企业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德国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冰箱制造技术合同。
合同于19xx年9月12日生效,青岛电冰箱总厂成为由轻工部批准的我国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企业。
19xx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年内换了四任厂长。
12月份,张瑞敏以这个厂的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任厂长。
当时,企业一副破败景象,几乎一半人想调走,满车间臭气熏天。
张瑞敏到任后主要干两件事:一是到附近村子借钱给工人发工资,二是整顿劳动纪律,制定了有13条内容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
19xx年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有近100家,国外产品蜂拥而入,各种牌号的电冰箱充斥市场,其中不乏有“部优”“省优”产品,竞争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