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评论经典_论张爱玲(胡兰成)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8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这是初次见面时,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胡兰成看到了张爱玲的文章《封锁》,觉得精采,大为惊叹,奇怪自己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过她,透过关系问到了张爱玲的地址,很突然地去拜访。
但张爱玲是不见客的,因为害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胡兰成怎么按电铃她就是不开门,于是胡兰成在门缝下塞进了自己的名片,张爱玲看到名片哇了一声——是胡兰成啊。
胡兰成是汪精卫政府里的高官,亲日派,学有涵养,已婚。
当然张爱玲知道胡兰成的身份,但她对世局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政治啊,社会啊,对张爱玲来说都不在意,她所知道的是胡兰成对她在文坛上是有帮助的,于是马上连络了他。
隔天胡兰成又去找张爱玲,胡兰成的年纪虽然大张爱玲14岁,,二人却深聊了五个小时,从文学、艺术、音乐聊到绘画等等,思想的密合及文采让二人快速发展了情爱关系,这是张爱玲没有想到的。
胡兰成迷恋着张爱玲,向张爱玲要了一张玉照。
张爱玲正要走出房门,胡兰成看到高出他半颗头的张爱玲,开玩笑说了一句“你长这么高,这怎么可以?”张爱玲本来想立刻还以颜色,脱口而出说些什么,但过了一秒她懂得胡兰成话里的意思——如果我们以后在一起了,你这么高其实我们很不配。
所以她什么都没说,把头低了下来,微笑……她在照片后面提了几个很美的字:“她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高兴的,又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这朵花对从小生长在破败无爱家庭中的张爱玲是极明显的对照,感情荒芜的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爱情丰沛。
大她14岁的胡兰成,她是仰望着倾慕着的……很快,他们结了婚。
然而,结婚之后,这段快乐时光并不长。
老天开了张爱玲一个玩笑,使得张爱玲连一个卑微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张爱玲婚恋观解读摘要:张爱玲,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以其短暂而又夺目的成就在宇宙瞬间辉煌而过,为我们留下一段奇迹。
她的精彩,不仅局限于创作生涯和艺术成就,她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她的婚恋,都一再成为后人研究的内容。
张爱玲看人看事有独特的清醒与深刻,而对自己的情感,却身陷其中无力自拔。
她对待初恋如同虔诚的基督徒,对待失恋又如同凄美的古希腊英雄般清坚决绝,本文试从其生活经历、作品,以及张爱玲与其他文人的对话录这三方面来解读其婚恋观。
关键词:张爱玲;婚恋观;胡兰成;虔诚张爱玲属于她那个世界,她留给我们融汇古今中外的很多历史旧影。
我们重读张爱玲的作品都会发现她的独特,她做人的独特,写作的独特,以及婚姻的独特。
她短暂而精彩的婚恋,好比她最爱用的词汇,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式,它给人一种回味,一种启发,如她自己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她的婚恋有其短暂的华美,却又带给她拖沓冗长的政治尴尬。
探究张爱玲的婚恋观,不妨看看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她对于婚恋的言论。
一、独特的生活经历一九一二年的上海,一幢精致清雅的洋房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张爱玲这个贵族的后裔,从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天起,就认定了她的传奇生涯和魔幻文采。
关于她的家庭,在张爱玲走红的时候,曾引起一些人的议论,当然曾经显赫的家族不能代表它的后裔们的价值,但它沉重的身影是不能不影响到被它的影子遮荫过的后人的。
张爱玲的祖父张配伦,因延误战机使马尾港不战而败,马尾船厂被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马尾战事”,被革职充军,期满释归,任李鸿章幕僚,后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
这样的家庭,免不了影响后代,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的旧才气,更发展成性情暴戾,乖张的恶习,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这样的一对夫妇,自然生成独具一格的家庭氛围。
致橡树观后感100字篇一致橡树读后感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读《致橡树》有感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
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
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
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
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
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平等的爱。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
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
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胡兰成是谁?一个让张爱玲低到尘埃里的男人吗
导语:胡兰成,1906年出生在浙江嵊县农村,读过书,做过邮务生、抄写文书和教师,后成了汪精卫的“文胆”、担任汪伪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政务
胡兰成,1906年出生在浙江嵊县农村,读过书,做过邮务生、抄写文书和教师,后成了汪精卫的“文胆”、担任汪伪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政务次长、行政院法制局局长,曾经风光一时,也因失势被打入过牢狱。
失意落没时,心总是最孤寂,也是最容易被打动的。
1944年初,胡兰成出狱不久,无事的他翻开杂志,《封锁》里的一字一句震动着他的心,他看了一遍又一遍。
张爱玲,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几天后,他几费周折,他满心期待,走向了赫德路公寓65号张爱玲的家,吃了闭门羹后,只能留下了小纸条。
就是这张纸条,改变了张爱玲的一生。
那康书般的神韵深深吸引着她,“胡兰成”这三个字让她心头一颤,自己曾和苏青为狱中的他求过情。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见还是不见?第三天,爱玲打电话给胡兰成,要来回访。
孤傲的她成名后闭门谢客,此时为何要屈尊到胡兰成家。
胡兰成对爱玲的第一印象是:高大、不漂亮、也不妩媚、象一个不黯世事的小女生。
可她另类的柔艳和无人可及的气质从骨子里溢出来,把他给摄住了!
她坐在客厅里,静静地看着他说话,他的眼睛非常明亮,却带着淡淡的忧郁,瘦削的脸颊,弓形的嘴,边上有棱,很美,抽烟时,轻轻圆起嘴,再慢慢地把烟吐出去,样子很勾人……。
他的话很多,也很有
生活常识分享。
论张爱玲的悖论根源刘乳连(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中文与社会教育系,山西晋城048000)摘要:无论在张爱玲的作品里还是张爱玲自身都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比如古典与现代的对立;欢乐与愁烦的矛盾;飞扬与安稳的悖反,等等。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形成其悖论的根源所在.并指出作家对于悖论的超越的积极意义所在。
关键词:.1#-i垒-根源超越许多学者在论张爱玲的时候.屡屡提到其作品中的对立现象,如郭晓鸿的《张爱玲小说的文体模式》…,他在文章中这样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双重对立的结构,一重是文本的故事性层面,另一重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诗意表述。
”“在张爱玲的创作及其本人身上.这种双重对立的情形有很多: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传奇故事与现代人性。
古典情调与乱世氛围,旧小说的笔法与新文学的立意,……”不过,这篇文章着重从小说的故事层面以及在“小说中形成的一种无处不在的但又处于隐性状态的第二系统”的二元对立来达到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余彬在《张爱玲传》中也意识到了存在于其身上的一系列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
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闺秀,贵府千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市民;……但传记作家们更主要地是从其对传主的生平为论述的主要脉络,来达到对其人其作的整体观照。
确实,张爱玲的作品充满着诸多悖论,但作家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个体.童年家庭的阴霾,成年后爱情的创伤,老年的孤独。
再加上世事的变迁,给张爱玲的一生刻下了无数的烙印,因而形成了她的性格悖论。
那就是,她追求欢乐,却又无时无刻不感到愁烦;喜欢飞扬,也追求安稳;寡不合群,又有最为知己的朋友;放恣、跋扈、漠然而又不失悲悯、同情和内倾……透过字里行间,似乎永远有解读不完之处。
张爱玲身上表现出的诸多的悖论,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探究形成这个复杂多面体的个中原因。
诚然。
人都是矛盾的,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
充满悖论的。
张爱玲对胡兰成说:“你是我红尘之外的缘,是我这个夏天的童话,是我今生最美的邂逅,是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若缘分,只擦肩,边默念,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始终喜欢张爱玲的散文,用一篇篇看似恬淡的文字,叙述曾经的心路过往。
这种大爱缘于情感,却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捧一杯茶,捡一本书,坐上一个晚上,任所有的工作心情沉淀下来。
一如仰望窗外的淡月疏星,纵使双手合十,惟将终夜长开眼,便是心中永远的暖。
而你,又将如何面对生活的一地阑珊,安慰自己的灵魂?与《在难搞的日子笑出声来》这本书相见,应该缘于某位领导发给我的一个微信推荐,原以为又是一本励志的“心灵鸡汤”,从亚马逊买来一看原来是讲述一个原滋原味的‘屌丝’奋斗史。
作者大鹏在这本力作里全面分享了自己的事业成长,讲述他与赵本山的师徒情谊,揭秘与波多野结衣的关系,讲到自己为什么能请到那么多明星参与他的工作……我想,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自己音乐梦想的坚持。
开篇是苦涩的,他想学什么,别人都否定他。
读下去是辛酸的,那时,身边并没有多少钱,竟然就和同伴出去旅行,回来时没有路费,而在路边弹唱,筹集回家的路费,为此,还睡过马路……读着读着,终于看到他的点滴努力,慢慢汇成一片大海,成就事业。
而此书最重要的是,你能强烈的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率真,幽默,感受他拼搏的愿望。
在曲折的环境下,他依然有自己的快乐,依然不懈努力……读着读着,我依然会笑出声来。
这便是他的闪光之处了。
“我们每天往前蹭一小步,很努力地往前蹭着。
我觉得不够优秀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足够努力。
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每次只是向前了一小步,也迟早会到达那个目的地。
”这就是这本书给你提供的正能量。
或许他并非什么格言警句,只是看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会被你忽视的一句话,一如你曾经在生活中忽视过的爱和梦想。
因为工作挫折而消极的你,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惶恐的你,因为前途而没有安全感的你,当你习惯忧虑和怀疑,当你失去耐性和信任,当你发现你的QQ、邮箱、微博、微信离你很近却又很远的时候,那么这本书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她的文风有一个只属于她的命名:张爱玲体。
人性的主题、女人的命运、“犯冲”的色彩、苍凉的基调、参差的结构、繁复的意象——这,就是“张爱玲体”?在她走红文坛的时候,傅雷称她的《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谭正璧称她“在技巧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
班公预言:“她的散文,她的文体,在中国的文学演进史上,是有她一定的地位的”。
胡兰成赞道:“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
50年代末,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笫一次把张爱玲请进了文学史,并予以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曼殊菲尔、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某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秧歌》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
夏志清还称《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70年代初,夏志清又谈到:“以‘质’而论,实在可同西洋现代极少数第一流作家相比而毫无愧色。
隔百年读《秧歌》、《赤地之恋》,更使我深信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的透彻和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至少在美国,张爱玲即将名列李白、杜甫、吴承恩、曹雪芹之侪,成为一位必读作家。
”由于张爱玲作品本身的魅力,也由于夏志清等评论家的推崇,张爱玲在台港海外一直有着很高的声誉。
80年代以后,大陆读者和学者也纷纷迷上了张爱玲,研究论文和文学史著作中频频出现了她的名字。
其中既有对她的作品的分析解剖,又有对其文学史地位的尝试性评价。
吴福辉充分肯定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杨义认为张爱玲具有鲜明的“才子+浪子”的真正艺术家品格,是“海派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严家炎认为她达到了新感觉派的作家想达到而没有达到的高度。
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的奇异风格迷住。
原文: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张爱玲这是张爱玲见到胡兰成时说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爱着胡兰成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女子爱上一个男子,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
爱一个人,就会在他的面前感到自卑,为了掩饰自卑,就会故作高傲,围起一座高高的围墙。
这样,互相爱着的人都错过了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
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
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
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今生今世》是胡兰成所写的文学小说,于2013年九州出版社出版。
书名是由张爱玲所取,用散文体写自传,也是张爱玲的主意,名为今生今世,却有岁月忽已晚的意味。
其中和张爱玲有关的篇目是《民国女子》、《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雁荡兵气》。
此书不仅是研究胡兰成的重要书籍,同样也是研究张爱玲的重要书籍。
扩展资料:胡兰成会议她在书中所占笔墨比全慧文还少,胡兰成侄女青芸晚年回忆时,曾说,在胡兰成的众多情人中,应英娣是最漂亮的一个。
胡兰成自己也说,”她的人品与相貌,好比一朵白芍药。
“之后就是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了,张爱玲曾给他一张照片,背面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得意地说:”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
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
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
“胡兰成从香港偷渡到日本后,遇见房东太太一枝。
胡兰成与张爱玲- 论文关键字:觉得日本日报政治汉奸张爱玲胡兰成一个汉奸的河岁月文/ 击散人张爱玲自称是“嘉宝的信徒”,“记得一幅漫画以青草地来譬喻嘉宝,上面写明‘私家重地,请勿践踏’。
”胡兰成后来的走红多半是因为他填补了读者对了解张爱玲私生活需求的巨大空白。
张爱玲对此只是沉默,她在写给学者夏志清的信中说,“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
”唯一称得上反应的,就是《色戒》。
《色戒》发表于1978年,距1953年开始构思已经25年,距胡兰成发表自传《今生今世》不到两年。
5年后,她把这篇小说收入《惘然记》,并写了一个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虽然,张爱玲拒不承认这篇小说自己的生活有关,并说是从香港朋友宋淇那里听来的,李安还是认准了这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易先生就是丁默村和胡兰成的叠加。
旧文人的政治桃花运“原来人世邪正可以如花叶相忘,我做了坏事情,亦不必向人谢罪,亦不必自己悔恨,虽然惭愧,也不过是像采船的倾侧摇荡罢了。
”胡兰成1906 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下北乡胡村。
这个13岁才第一次进杭州城的乡下人,却早早怀有天下之念。
其后,他不断因学潮、五四新思想等原因而被开除、转学。
即使做了老师也仍然如此,直到31岁的那年在广西应第七军军长廖磊之聘,兼办《柳州日报》,鼓吹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的气运相结合。
随后发生了两广兵变,迅即失败,他也被收押入监。
胡兰成曾说:“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
”不过,这次入狱却有点像是政治的桃花运,他直接写信给白崇禧并打动了对方,从而被礼送出境。
因为这种鼓励,回到乡下后,他写了两篇分析中国经济的论文,投寄给了在《中华日报》工作的好友古泳今。
不仅被刊用,还被日本的《大陆新报》译载。
随后又收到担任《中华日报》主笔的邀请。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1943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abstract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Bo 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张爱玲和《杂志》作者:林夏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年第07期如果说张爱玲从最初的文学舞台《紫罗兰》声名鹊起,《万象》《天地》进一步扩大了她的读者群,提高了她的知名度,那么,助推张爱玲青云直上、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级人物的,应该是刊名《杂志》的杂志。
《杂志》创办于1938年5月,正是上海“孤岛”时期,1939年7月由于反日倾向被租界当局勒令停刊。
4个月之后,《杂志》复刊。
1941年4月,仍然因为表达爱国立场,又被租界当局封闭。
1942年8月,《杂志》在已经沦陷的上海再度复刊,并由过去的时政类刊物改为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月刊。
张爱玲是在《紫罗兰》之后、《万象》之前就有文章投送《杂志》的,1943年7月号(第11卷第4期)的《杂志》就登出了她的《茉莉香片》。
这一期的《编辑后记》中,编者专门作了介绍:“张爱玲女士的小说在本刊还是第一次出现,在《茉莉香片》中,对于一个在腐烂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青年的变态心理有深入的刻划,写法也很新颖,更难得的,还由张女士自己插图,应向读者推荐。
”张爱玲是如何与《杂志》结缘的,未见张爱玲或当时人的文字记载。
20世纪80年代有人说,是《杂志》的创办人袁殊主动上门约稿。
他看过《沉香屑:第一炉香》,“便驱车静安寺常德路的公寓楼上,向这个可以作他女儿的小姑娘移樽就教”。
(沈鹏年:《〈杂志〉社使张爱玲“红”遍上海滩》)文中未说明出处,也许是辗转相传的八卦。
这一层姑且不说,张爱玲与《杂志》交往时间最长,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最多,《杂志》不遗余力地为她造势喝彩,却都是不争的事实。
从1943年7月到1945年6月,张爱玲见之于《杂志》的作品有:小说10篇:《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年青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等》《留情》《创世纪》(未完)。
散文11篇:《到底是上海人》《必也正名乎》《论写作》《爱》《有女同车》《走!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写什么》《诗与胡说》《忘不了的画》《姑姑语录》。
论张爱玲文/胡兰成(一)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
她的心喜悦而烦恼,彷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
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她赞叹越剧「借红灯」这名称,说是美极了。
为了一个美丽的字眼,至于感动到那样,这里有着她对于人生之虔诚。
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执着,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我可以想象,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
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而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曾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环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借红灯」这美丽的字眼所感动,至于愿使自己变成就是这个美丽的字眼那样。
这并不是自我恋。
自我恋是伤感的,执着的,而她却是跋扈的。
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说道:「看哪,人主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
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
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
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
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一次对我说,她最喜欢新派的绘画。
新派的绘画是把形体作成图案,而以颜色来表现象征的意味的。
它不是实事实物的复写,却几乎是自我完成的创造。
我想,是因此之故,特别适宜于她的年龄与才华的吧。
她曾经给我看过她在香港时的绘画作品,把许多人形画在一幅画面上,有善于说话的女人,低眉顺眼请示主人的女厨子,房东太太,舞女等等。
她说是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画在一起的,但这样的画在一起,却构成了古典的图案。
其中有一幅是一位朋友替她涂的青灰的颜色,她赞叹说:「这真如月光一般」,我看了果然是幽邃,静寂得使人深思的。
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刺。
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
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
其实她是清苦到自己上街买小菜。
然而站在她跟前,就是最豪华的人也会感受威胁,看出自己的寒伧,不过是暴发户。
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的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
贵族气氛本来是排他的,然而她慈悲,爱悦自己本来是执着的,然而她有一种忘我的境界。
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曲,赞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曲的。
饶恕,是因为恐布,罪恶与残酷者其实是悲惨的失败者,如「金锁记」的曹七巧,上帝的天使将为她而流泪,把她的故事编成一只歌,使世人知道爱。
而「花凋」的女主角受了一生的委屈,委屈到死,则作者把她写成一个殉道者,而以「永恒的爱,永恒的依依」作为她的大理石的墓的题词。
读它的时候,我记起了被系时作的诗中的两句:「这是泪花晶莹的世界,然而是美丽的」。
作者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的弱者以康健与喜悦。
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被作者提高到顶点,就结合为一。
他们无论是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了末日审判,而耶和华说:「我的孩子,你是给欺侮了」,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的,欢喜的了。
她就是这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基督在鸡鸣之前祈祷三次:「主呵,如果可以移开这杯子,让它移开吧,」而终于说:「既是主的意思,我将喝干它。
」于是他走向十字架,饶恕了钉死他的人们,并且给钉死在他旁边的两个强盗祝福。
她就是这样,总觉得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她的这性格,在和她接近之后,我渐渐了解了。
初初一看,似乎她之为人和她的作品是不相似的。
因为,倘以为她为骄傲,则骄傲是排斥外界的,倘以为她为谦逊,则谦逊也是排斥外界的,而她的作品却又那么的深入人生。
但我随即发现,她是谦逊而放恣。
她的谦逊不是拘谨,放恣也不是骄傲。
一次她说:「将来的世界应当是男性的」,那意思,就是她在沉香屑里说的「那是个淡色的,高音的世界,到处是光与音乐」。
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曾经想以隋唐的时代做背景写一篇小说,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对于我,隋唐年间是个橙红的时代」。
她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霸王与虞姬,有这样的句子:借项羽的口说道:「我们是被猎了,但我倒转要做猎者」。
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她具有基督的女性美,同时具有古希猎的英雄的男性美。
她的调子是阴暗而又明亮的。
她见了人,很重礼数,很拘谨似的,其实这礼数与拘谨正是她所缺乏的,可以看出她的努力想补救,带点慌张的天真,与被抑制着的有余的放恣。
有一次,几个人在一道,她正讲究着礼数,却随即为了替一个人辩护,而激越了,几乎是固执地。
她是倔强的。
因为她倔强,认真,所以她不会跌倒,而看见了人们怎样的跌倒。
只有英雄能懂得英雄,也只有英雄能懂得凡人,跌倒者自己是不能懂得怎样跌倒的。
她的作品的题材,所以有许多跌倒的人物。
因为她的爱有余,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爱与生命的力的挣扎,如同「倾城之恋」里的柳原,作者描写他的无诚意,却不自觉地揭露了他的被自己抑制着的诚意,爱与烦恼。
几千年来,无数平凡的人失败了,破灭了,委弃在尘埃里,但也是他们培养了人类的存在与前进。
他们并不是浪费的,他们是以失败与破灭证明了人生爱。
他们虽败于小敌,但和英雄之败于强敌,其生死搏斗是同样可敬的。
她的作品里的人物之所以使人感动者,便在于此。
又因为她的才华有余,所以行文美丽到要融解,然而是素朴的。
讲到她的倔强,我曾经设想,什么是世界上最强的人呢?倘使有这样一个人,他被一种从未经验过的烦恼重重地迫着,要排遣它是不能,倘竟迫倒了他呢,他也将感谢它,然而也不能。
他试试喝醉,想使自己软弱些,也还是想要失败而不能。
有如半马人齐龙被他的学生赫格尔斯的毒箭射中,而他是得了不朽的,在苦痛中怎么也死不掉。
他祈祷大神宙斯取回他的不朽,让他可以死去,结束苦痛。
这是强者的悲哀。
但这样的人还不是最强者。
因为他的悲哀里没有喜悦。
而她,是在卑微与委屈中成就她的倔强,而使这倔强成为庄严。
如「金锁记」里的长安,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终于被她的母亲加上了一个难堪的尾巴,当她的爱人童世舫告辞的时侯,她这样写: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的雏菊。
她两手交握着,脸上显出希有的柔和。
世舫回过身来道:『姜小姐……』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
世舫微微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
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这真是委屈,然而是最强的抗议。
是这样深的苦痛,而「脸上显出希有的柔和」,没有一个荷默的史诗里的英雄能忍受这样大的悲哀,而在最高的处所结合了生之悲哀与生之喜悦。
因为,她是属于希腊的,同时也属于基督的。
她有如黎明的女神,清新的空气里有她的梦思,却又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起先,我只读了她的一小部份作品,有这样的担心,以为青春是要消失的,她对于人生的初恋将有一天成为过去,那时候将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怅然自失,而她的才华将枯萎。
现在,我不再这么想了。
我深信她的才华是常青的。
何以呢?就因为她不仅是希腊的,而且是基督的。
(二)轮到她的作品,我想先从「倾城之恋」说起。
白公馆的流苏小姐二十岁上离了婚,回娘家,住七八年,哥嫂骗光了她的钱之后,用教训,也用冷言热语要将她逼走。
而她也终于出走了,抱着受了委屈的心情,拚着接受罪恶的挑战,在罪恶中跋涉,以她的残剩的青春作命运的一掷。
但也并非全由于负气,还更由于直到现在纔分明地使她吃惊的古老的家庭的颓败生活,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没有同情,没有一点风趣的残剩,是这么一种凄凉情味,使她的出走类似逃亡。
这种颓败的气氛,以前她是没有感觉到的,因为她是此中长大的。
第一次感觉到,大概是在结婚之后丈夫的家里。
男家和她的娘家白公馆应是同等门户,只因为于她是生疏,她以生人的眼看出了这种颓败的气氛,但不能如这次的分明,却不过是觉得诸般的不合适。
作者虽然没有提到离婚的原因,可是不难想象的。
于是她回到娘家,在那里有她做女儿时代一切熟悉的东西,使她又住上了七八年。
但在哥嫂排挤她,使她觉得在娘家也成了一个生人之后,她骤然地发现了这古老的家庭的颓败气氛,比她哥哥的教训和嫂嫂的冷言热语更难受,而同时也是与这些教训和冷言热语混合为一的灰暗而轻飘的画面,而陷于一种绝望的恐怖,凄凉地、小声地说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于是她走了,怨愤地,凄凉地,也喜悦地。
然而她不是娜拉。
她是旧式家庭的女子,以她残剩的青春的火把,去寻觅一些儿温存,一些儿新鲜,与一些儿切实的东西。
她把这些归结于第二次的结婚,而她也只能如此。
她的对手柳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也可以说是颓败的人物,不过是另一种的颓败。
他和她要好,不打算和她结婚。
这样的人往往是机智的,伶俐的,可是没有热情。
他的机智与伶俐使他成为透明,放射着某种光辉,却更见得他的生命之火是已经熄灭了。
结婚是需要虔诚的,他没有这虔诚。
他需要娼妓,也需要女友,而不需要妻。
他与萨黑荑妮公主往来,这萨黑荑妮公主对于他毋宁是娼妓,他决不把她和流苏同等看待。
保持这样的女友关系,靠的是机智与伶俐,不是靠的热情。
流苏恨他的这一手,但也有不尽了解他的地方。
柳原有意当着人做出和她亲押的神气,而两人相对时却又是平淡的,闲适的,始终保持着距离。
他的始终保持着距离是狡脍,但他当着人和她的亲狎却是有着某种真情的。
人们把他俩当做夫妇,在他乃是以欺骗来安慰自己,因为他只是厌倦人生,缺乏家庭生活的虔诚,没有勇气结婚而已,但仍然自己感觉到这一面的空虚,他需要以伪装的夫妇来填补这空虚。
其人是自私的,并且怯弱。
有一天,他在深夜里打电话给流苏,也不是为了要使流苏烦恼,却正是他自己的烦恼的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