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思想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404.00 KB
- 文档页数:56
《经济学》读书笔记——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04年版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
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
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
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
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
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编 基本概念第1章 经济学核⼼概念1.1 复习笔记⼀、经济学概述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个社会如何利⽤稀缺的资源⽣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分配。
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式利⽤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
(1)⽣产什么和⽣产多少?⼀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种应该⽣产多少以及何时⽣产。
例如决定是利⽤有限的资源⽣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产?⼀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产,使⽤何种资源,以及采⽤何种⽣产技术。
(3)为谁⽣产?⽣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什么样⽅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社会中的⽣产资源也称之为⽣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资)。
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们⽆限的需求⽽⾔,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社会资源以满⾜⼈们的愿望和需求。
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们必须考虑如何使⽤有限的相对稀缺的⽣产资源来满⾜⽆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效率及其变动经济学除了“⽣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3)货币的稳定性。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是⼀种主要由个⼈和私⼈企业决定⽣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整套机制解决了“⽣产什么、如何⽣产和为谁⽣产”这三⼤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讲义经济学发展历程 (2)重点注意的问题 (2)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3)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国民经济核算 (4)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乘数模型 (9)第四章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15)第五章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 (16)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 (18)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21)第八章经济增长的进程 (22)第九章经济发展的挑战 (23)第十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24)第十一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28)第十二章宏观经济学流派及其论战 (30)经济学发展历程重点注意的问题⏹短期和长期⏹宏观和微观(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曲线的移动与沿曲线的移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一)对象:整个经济,也即整个国家的产出、就业和价格。
宏观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
(二)核心问题1.为什么产出和就业会不时地下降?怎样才能减少失业?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3.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率?二、宏观经济的目标与工具三、宏观经济学的参与者:四个经济体(四部门)。
消费者(居民)——产品市场的需求者(购买商品等);要素市场供给者(提供劳动等)。
厂商(企业)——产品市场的供给者(提供商品等);要素市场需求者(购买劳动等)。
政府:决定政府支出和税收。
国外:国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四、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AD-AS)分析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支出等。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潜在产出、劳动、技术、成本等。
宏观经济均衡:总产量和价格水平的一种组合,在这种组合下,买者和卖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五、经济学的具体分析方法(一)文字表述法:由定义、假设、假说、预测构成定义,对经济学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书共分6编43章。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论述为分析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事实和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工具,为以后各编、章的论述提供方法论的基础和背景资料。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是对凯恩斯的《通论》的阐述和发挥。
主要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过程如何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稳步增长等。
他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论,供需在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和效用论,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对成本和长期供给的分析,最大利润的均衡,垄断以及不完全竞争和反托拉斯政策等。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的分配理论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
重点是生产论和边际产品,地租和其他资源的定价,工资、利息和资本,利润和动力等。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贸易和相对有利条件论,保护关税,限额和自由贸易,目前的国际经济问题等。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在本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
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书分享摘要:1.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概述2.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4.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读书分享正文:一、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概述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保罗·萨缪尔森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的《经济学》教科书自20 世纪后期以来,一共出了16 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并有40 多个语种的译本,成为空前的一本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
二、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萨缪尔森经济学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进行生产、应该为谁来生产。
他将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问题归结为这三个方面。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上,萨缪尔森避开了社会制度,认为在一个所谓“自由企业经济”中,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应该由市场决定,生产过程应该由企业自主完成,生产成果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和供给来分配。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相结合,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
他的理论对于解决20 世纪70 年代的经济滞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对于经济学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理论不仅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还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启示和指导。
四、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读书分享对于学习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读者来说,他的《经济学》教科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适合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以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同时,这本书的内容实用性较强,对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萨缪尔森经济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贡献的经济学理论。
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A 导言(一)经济学的定义、分类与主题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2.经济学的分类⏹根据研究对象分:(1)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个人的行为。
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
创始人是凯恩斯。
⏹根据研究范式分:(1)实证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社会的事实。
(2)规范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3.经济学的主题⏹稀缺: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在经济学中,我们认为:在不会使他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二)经济学的逻辑: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量,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误判政策对经济的真正影响;所以,我们必需警惕各类常见的思维谬误,如:1.将事件的发生次序理解为因果关系。
2.考虑某一变量时,不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
3.认为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整体来说也是如此。
B 经济组织的三个问题(一)问题的内容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诸多可能的劳务和物品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2.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技术。
3.为谁生产: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
(二)解决问题的制度模式1.市场经济: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极端情况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活动施加任何影响。
2.指令经济:一种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决策的经济制度。
3.混合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
C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一)投入和产出1.概念:⏹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品和劳务。
第1篇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的经济学理论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一、福利经济学1.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萨缪尔森认为,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是两个重要的目标。
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需要权衡。
2. 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每个人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他认为,帕累托最优是评价经济政策的重要标准。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效率,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如公共物品、外部效应等。
这时,政府需要介入,通过税收、补贴、公共投资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宏观经济学1. 总需求与总供给:萨缪尔森提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用以分析经济波动。
总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政策(如税收、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等目标。
3. 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三、微观经济学1. 市场竞争与垄断:萨缪尔森分析了市场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他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在垄断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 消费者行为:萨缪尔森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提出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等概念,用以分析消费者选择。
3. 生产者行为:萨缪尔森分析了生产者行为,认为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保罗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是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保罗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
1. 介绍保罗萨缪尔森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美国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基人之一,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他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畅销、最广泛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
2. 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思想,强调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和模型,包括支出-产出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
2.1 支出-产出模型支出-产出模型是萨缪尔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该模型描述了总需求、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总需求的增加将促使企业增加生产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2 IS-LM模型IS-LM模型是描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该模型帮助我们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萨缪尔森认为,通过操纵货币供应和利率,政府可以刺激或抑制总需求,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2.3 AD-AS模型AD-AS模型是描述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该模型包括成本推动型通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胀两种类型的通胀方式。
萨缪尔森的AD-AS模型对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通胀的稳定。
3. 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应用保罗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政府经济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理论和模型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来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3.1 货币政策根据IS-LM模型,保罗萨缪尔森认为,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政府可以刺激或抑制总需求。
Unit11)经济学economics 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2)经济学两大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两大主题稀缺和效率3)经济品economic goods4)稀缺scarcity 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5)效率efficiency 最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6)经济学的精髓之一承认稀缺性是一种现实存在,并探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其资源7)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二者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学的核心8)科学方法scientific approach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9)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10)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11)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经济社会的事实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涉及价值判断12)配置稀缺资源的制度和机制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ics 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消费的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经济laissez-faire 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指令经济command economics 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混合经济mixed economics 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13)投入inputs 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使用的物品或者劳务;另一个名称为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土地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中大自然赋予人的礼物劳动人们花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资本一个经济体为了生产其他的物品而生产出来的耐用品专业化的资本品积累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产出outputs 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者劳务产出什么,产出多少?如何产出?为谁生产和分配这些产出?14)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PF在知识技术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