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航空材料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85.62 KB
- 文档页数:4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高分子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1. 历史背景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和纤维素。
20世纪30年代,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成功合成了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尼龙。
这一突破开启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新时代。
2. 早期发展在二战期间,高分子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于制造飞机零件、轮胎和防弹背心等。
此后,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扩大,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等。
3. 高分子材料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20世纪6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高性能材料,如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
4.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拓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医疗、能源等。
例如,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包括制造轻量化零件、热隔离材料等。
三、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绿色环保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高性能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将不断提高。
例如,高分子材料的强度、耐热性、导电性等方面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 智能化材料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趋向于智能化。
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功能性组分,实现材料的自感应、自修复等特性,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
4. 新型材料的研发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涌现出更多新型材料。
例如,纳米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将成为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热点领域。
5. 产学研结合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促进作用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摘要:材料,能源,信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材料科学是当今世界的带头学科之一。
材料又是一切技术发展的基础物质。
人类社会的进步,几乎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
特别是先进材料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先进材料是先进技术的先导。
没有半导体和其他功能材料,就不会有今天的信息社会;没有高温和超高温材料及高比强度、高比刚度材料就不会有今天的航空航天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经济、工业的高要求极大得促进了材料的开发与研究。
冷战时期的军事竞备则更是促进了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1 战后工业对材料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
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为了:(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工业品的需要(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转到国外设厂等。
而经济现代化装备与工业品等无一不与材料有关。
具有可循环再生能力的循环材料极具现代化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工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无疑对循环材料的研究开发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而钢铁---战后建筑材料的中枢则发展更是迅速。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
1937年总产量1.1亿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美国和西欧共占总产量的3/4,再加上原苏联则达87.5 %。
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地区。
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各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早期探索阶段1. 梦想起源-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天空充满向往。
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制成翅膀飞向太阳的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对飞行的幻想。
- 在中国,也有嫦娥奔月等关于飞天的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体现了人类想要突破地心引力、探索天空的原始渴望。
2. 早期飞行尝试- 13世纪,英国的罗杰·培根提出了制造飞行器的设想。
- 1485 - 1490年,达·芬奇绘制了许多关于飞行器的草图,如扑翼机,虽然这些设计在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未能实现飞行,但为后来的航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783年,法国的蒙哥尔费兄弟成功进行了热气球载人飞行,这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热气球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产生升力,使人类首次真正离开了地面,进入空中。
同年,夏尔制造了氢气球并进行飞行,氢气球比热气球具有更好的性能。
3. 飞艇的发展- 19世纪初,飞艇开始发展。
1852年,法国人吉法尔制造了第一艘飞艇,它以蒸汽机为动力,虽然飞行速度慢且不稳定,但开启了飞艇发展的先河。
- 1900年,德国的齐柏林伯爵制造出了大型硬式飞艇。
齐柏林飞艇内部有多个气囊,外面是金属框架,它的出现使飞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齐柏林飞艇主要用于商业运输和观光飞行。
- 在一战期间,飞艇被用于军事侦察和轰炸任务。
飞艇也存在一些致命弱点,如体积庞大、速度慢、易受天气影响等。
1937年,兴登堡号飞艇在美国新泽西州上空起火坠毁,这一事件宣告了飞艇黄金时代的结束。
二、飞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 - 20世纪中叶)1. 飞机的发明-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制造的“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成功进行了首次有动力、可操纵的持续飞行。
“飞行者1号”是一架双翼飞机,采用了自制的12马力汽油发动机,飞行距离为36.58米,留空时间12秒。
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随着人类飞行技术的逐渐成熟,对于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航空材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飞机的性能、安全以及经济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铝合金、复合材料和新型航空材料三个方面介绍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铝合金成为了航空材料的主力。
铝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腐蚀性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在航空器件中。
1920年代,铝合金开始应用于航空领域,如用来制造机身、发动机罩等部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铝合金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大部分军用飞机都采用了铝合金制造。
然而,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传统的铝合金材料已经难以满足对于更高性能的要求,因此人们开始研究新型的航空材料。
由于铝合金的强度、刚度等特性的限制,20世纪中期开始,从钛合金、镍基合金到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开始在航空工业中应用。
钛合金具有高强度、优良的耐高温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机身结构中。
镍基合金则因其在高温下具有优异的性能而成为涡轮引擎中不可替代的材料。
复合材料由于其重量轻、强度高以及优良的抗腐蚀性能而成为了航空材料的热门选择,尤其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在升级换代的飞机中越来越普遍。
除了传统的金属和复合材料外,近年来新型航空材料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例如,高温复合材料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工作,在航空发动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型的隐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雷达捕捉,提高战机的隐蔽性。
此外,还有智能材料、自修复材料等也在不断研究发展之中。
总的来说,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铝合金到复合材料再到新型航空材料的转变。
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和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航空材料的研究也将继续向更高、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航空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满足社会对可持续航空交通的需求。
航空材料发展历程
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航空工业对于轻巧、强度高且耐腐蚀的材料的需求推动了航空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以下是航空材料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1. 金属材料时代:最早的飞机构件使用的是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和钛合金。
这些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耐久性,但相对较重,限制了飞机的性能。
2. 复合材料的引入:20世纪60年代,复合材料开始应用于航空工业。
复合材料由纤维增强材料(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与树脂基体组成,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这种材料的引入在提高航空器性能、减轻重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利用新材料提高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航空材料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新材料的开发。
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使得飞机具备更高的耐用性、更好的高温性能和更大的载荷能力。
4. 革命性的材料创新:最近的一些材料创新将航空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应用带来了先进的导电性和强度,用于改善飞机结构的性能。
此外,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材料和轻质化材料的研究也为航空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航空材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金属材料时代、复合材
料的引入、利用新材料提高性能以及革命性的材料创新。
这些发展不断推动着航空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创新产生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技创新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战争的需求迫使各方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来研发新技术,这些创新不仅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也对战后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核能到计算机技术,从航空航天到医学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科技突破。
首先,在军事技术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飞行器技术的迅速发展。
空军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双方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寻求对抗空中威胁的方法。
轰炸机、战斗机等飞机的研发与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加速,对于新的材料、发动机、雷达等技术的需求也驱动了相关领域的创新。
战后,这些飞行器技术成为后来的民用航空和航天领域的基石,并对全球交通和通讯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原子能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这场战争催生了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
美国曼哈顿计划是二战中最重要的科技项目之一,这个项目致力于开发原子弹以应对德国及日本的威胁。
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此项目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这项研究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战后开启了核能技术的时代。
核能的利用改变了能源领域的格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核能安全性的关切。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战争期间,各国纷纷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复杂的军事和科学问题。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英国的“科切斯计算机”便是在二战期间研制完成的。
随着信息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早期的计算机技术逐渐演化为现代计算机。
到了战后,计算机技术成为了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商业和社会领域。
医学科学也在二战期间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伤员和疾病,迫使医学界加速研究和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
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在战争期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此外,战争中的外科手术、康复治疗等领域也得到了重大的突破。
这些进步不仅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也为战后的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航空材料简史航空材料发展史自从人类开始尝试遨游蓝天,"用什么样的材料制造飞机"就一直是摆在科学家和工程师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航空材料的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航空事业的进步。
一百多年来,航空材料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如下表所示。
[1]航空材料发展历程在航空发展的萌芽阶段,木头和帆布是天然材料中强度、重量、刚度均最为适合制造飞机的。
因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木头和帆布都是蓝天上的主宰。
其重量轻、强度、刚度较高,是自然材料中最适合用来制造飞机结构的。
到了一战末期,金属材料开始登上了航空舞台,以铝镁合金为主,辅以少量不锈钢的全金属飞机开始称霸地球的天空。
二战之后,随着人类对于飞行速度的不断追求,一种新的金属——钛合金,以其超高的刚度、强度以及耐高温性能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人们都认为金属材料将是未来天空的主宰时,复合材料的出现再一次掀起了一场航空材料革命,自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复合材料在飞机制造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并大有从配角变身主角的势头。
在诞生之初只被使用在尾翼、鸭翼等载荷较小位置的复合材料,如今在最新的客机——空客A350以及波音-787身上已经占到了50%左右,站上了主导地位。
波音787客机空客A350客机航空材料的特点作为航空器上所使用的材料,一方面,我们需要其"结实",另一方面,我们还希望其密度小,重量轻。
通常,我们用"强度"和"刚度"两个性质来描述一种材料"结实"与否,强度指的是受力后不易产生破坏的能力,而刚度指的是受力后不易产生变形的能力。
比如,蜘蛛丝可以承受非常大的拉力而不断裂,这意味着其强度很大,但是蛛丝受力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形,因而其刚度很小;普通玻璃受力后变形很小,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刚度,但是非常容易断裂破坏,因此我们用"强度低"来形容它。
在航空领域,通常,我们希望材料即具有高强度,又具有高刚度,还具有密度小,重量轻的特点,除此之外,工程师还提出了诸如耐高温,耐腐蚀,易加工等种种性能要求,可见,航空业对于材料的要求相当之高。
二战中的战争经济与物资供应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各个参战国为了战胜对手,不仅需要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还需要强大的战争经济和可靠的物资供应。
本文将就二战中的战争经济和物资供应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战争经济的重要性二战期间,各个参战国都意识到了战争经济的重要性。
战争需要巨大的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和金融支持,只有通过有效的战争经济体系,才能为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1.1 建立战争经济体系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战争经济体系。
例如,美国成立了战争生产委员会,负责统筹国内外资源的调配,推动军备生产。
苏联则实行全面计划经济,通过中央计划调度各种资源,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
1.2 扩大军事产业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各个国家纷纷扩大军事产业规模。
战争促进了军工、航空、造船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大量工厂转产军事生产,军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3 调动人力资源战争经济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各个国家通过征兵制、动员制度等手段,调动国内外的劳动力参与战争经济。
同时,对劳动力的利用也变得更加高效,通过加班加点、生产线流水作业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二、物资供应的保障措施战争中,物资供应的保障至关重要。
各个参战国通过不同的手段,确保战场上的士兵得到所需物资的妥善供应。
2.1 物资储备与调配为应对战争的需求,各个国家建立了庞大的物资储备体系。
例如,苏联制定了全面的调配计划,通过铁路和运输船只将物资从内陆送往前线,确保物资供应的顺畅。
2.2 军事物资生产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各个国家加大了军事物资的生产力度。
例如,美国在战争期间大规模生产军备装备,通过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满足战场上的需求。
同时,物资生产也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刺激,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3 物资资源的获取战争时期,各个国家需要从国内外获取大量的物资资源。
通过对外贸易、掠夺战争、秘密交易等手段,各个国家努力确保物资的供应。
同时,也加强了对资源的优先分配和合理利用,以满足战场上的需求。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高分子材料是一类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制备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应用领域,并展望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
二、高分子材料的起源高分子材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和纤维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合成高分子材料,首次成功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里程碑是由赛门·诺瓦克于1907年合成的硅橡胶。
三、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阶段1. 早期阶段(1907年-1945年):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关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如橡胶、纤维素和天然胶等。
同时,也开始尝试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2. 发展阶段(1945年-1980年):在二战后的这个阶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人们成功合成了许多新型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领域。
3. 现代阶段(198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开发。
人们开始研究和合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高温耐磨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疗健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1. 塑料制品: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食品包装、家居用品、汽车零部件等。
2. 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在纺织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用于制造各种纤维材料,如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等。
3. 电子产品:高分子材料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导电高分子材料用于制造柔性显示屏、电子纸等。
4. 医疗健康: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健康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生物可降解材料用于制造医用缝线、植入器械等。
五、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1.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分子材料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飞机总数远超纳粹德国?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头几个月,苏联空军一败涂地,几乎被全歼,完全丧失了制空权。
随后几年,经过重新组织、装备和训练,苏联空军终于挺过来了,逐步重新赢得制空权。
在此过程中,苏联航空工业从劫难中重新站起。
这一过程是艰辛的,留给后人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
战争初期陷入困境,由于事发突然,开战第一天上午,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300 架在空战中被击落,900 架毁于机场。
对此,许多苏联人苦思不得其解。
战争爆发前,苏联政府曾多次宣称,假如明天发生战争,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军事装备的苏联空军,定能迅速赢得胜利。
然而,事实却与宣传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苏联不光在战略形势的估计上出现错误,而且在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上也偏离了现代战争的需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被业界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黄金年代”,欧美几个航空大国你追我赶,新的世界纪录不断被创造出来,航空技术飞速发展。
在此期间,苏联也不甘落后,研制出多种性能不错的飞机。
苏联发展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了一个有利条件:能得到刚刚战败的德国的帮助。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受《凡尔赛和约》束缚,被禁止研制飞机、潜艇和坦克等武器,德上层人物想利用苏联冲破这一限制。
当时的苏联受西方排斥,但不受国际条约限制,想发展新式武器却缺乏技术力量,于是苏德这两个被称为“国际弃儿”的国家一拍即合,在1921年建立经贸关系,并开始军事合作。
1926年,德苏军队又签订了秘密协定,由德国派专家在苏联境内秘密建立工厂,生产飞机、坦克,并利用这些装备在红军军校中训练苏德两国军官。
于是,苏联靠德国的技术建立起先进的军工企业,而德国人则能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继续秘密研制无法公开装备的武器。
1929~1938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0年间工业产值增长了4倍以上。
在此基础上,苏联得以建立世界一流的飞机、坦克制造厂。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内容包括科学革命和高技术革命两部分,科学革命大致包括:数学,天体科学,高能物理和场论,地球和环境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如材料、能源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认识科学,生物技术,农业和医药、人口、资源和环境及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
高技术革命可以分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
这些高技术的发明应用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的变革作用。
(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
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对微小性电子元器材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
它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
它是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柱技术。
作为这门技术的杰出结晶便是微型计算机,即具有完整功能的微小型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
(2)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又称空间科学技术,是研究和解决如何使空间飞行器进入外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索、开发和利用外空间以及地球及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空间科学则以研究宇宙空间的物质的性质、分布及其变化为目的。
航空行业概况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航空行业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关键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航空行业的起源开始,以及如何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庞大且日益重要的行业。
1. 航空行业的起源航空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兄弟俩莱特飞行器的成功首飞,这次飞行发生在1903年的北卡罗来纳州。
莱特兄弟的发明对航空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飞行器的改进,航空行业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 初期商业航空的崛起在20世纪初,航空行业的商业化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用途。
随后,人们开始尝试将飞机用于商业运输。
最早的商业航空公司诞生于1920年代,为乘客提供飞行服务。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的不足,初期商业航空发展缓慢,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全球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二战后,航空行业迎来了显著的增长和创新。
航空技术的进步使得飞机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航空器的制造成本也得以降低。
这使得航空运输变得更加经济高效,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乘坐飞机进行长途旅行。
1960年代,喷气式飞机逐渐取代了螺旋桨飞机,大幅度提升了航空运输的速度和舒适度。
此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建立和民航法规的制定,也进一步促进了航空运输的安全和可靠性。
4. 航空运输的全球化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航空运输跨国界、跨洲际的需求急剧增长。
航空公司纷纷开通国际航线,为人们提供更多目的地的选择,同时也为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航班频次的增加和航空公司竞争的激烈,航空票价逐渐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航空旅行的便利与舒适。
5. 航空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航空行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以追求更高效、更环保、更安全的飞行。
例如,随着飞机发动机的进化,燃油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减少了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
二战中的科技进展二战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于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个战争参与国纷纷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以求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二战中科技的进展。
一、航空科技的突破二战时期,航空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几乎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方式。
飞机在军事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成为侦查和战斗的利器,也成为运输和轰炸的重要工具。
各国在飞机设计、引擎技术和空中作战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美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们发展出了著名的B-29轰炸机,并且成功地使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轰炸,终结了太平洋战争。
此外,德国的空军也在二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发展了许多先进的战机,如Me-262喷气式战斗机,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喷气式战斗机。
二、雷达技术的应用雷达技术的应用也是二战中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
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能够在远距离探测敌人的目标,并加以打击。
这对于军事行动的规划和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雷达系统。
这种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和海军作战中,大大提高了英国军队的作战效能。
三、原子能的应用二战期间,原子能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技进展。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并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进行战争,在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给二战带来了战争规模的巨大变化。
四、通信技术的发展二战时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科技进展。
各国通过改进通信设备,实现了远距离通信和情报传递。
无线电通信成为了军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使得指挥官能够更好地了解战场的动态。
五、坦克和潜艇技术的改进在二战中,坦克和潜艇技术的改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各国在坦克和潜艇的设计和制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其中,德国的坦克技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技术。
六、化学工业的发展在战争中,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空领域成就作文《翱翔蓝天:航空领域的辉煌成就》从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到实现飞行的梦想,航空领域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航空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回顾历史,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空时代。
那是 1903 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奥维尔·莱特驾驶着“飞行者一号”成功地在空中飞行了 12 秒,虽然时间短暂,但却开启了人类征服天空的新篇章。
从此,航空技术不断发展,飞机的性能不断提高,飞行速度、航程和载客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开始被用于军事目的,这推动了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
战争结束后,航空技术逐渐转向民用领域,商业航空开始兴起。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波音公司推出了波音 247 型客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客机,它的出现标志着商业航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客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二战期间,航空技术再次得到了快速发展。
战斗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使飞机的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战后,喷气式客机的出现进一步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使得跨越大洋的旅行变得更加便捷。
1958 年,波音 707 客机投入运营,标志着喷气式客机时代的正式到来。
此后,空客公司等航空制造商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客机,如空客 A380 等,这些客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航空运输的效率和舒适性。
除了民用航空领域,航空技术在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57 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
此后,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突破。
1969 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标志着人类实现了从地球到月球的跨越。
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态势摘要:从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现在的50多年中,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世界各国累计发射5300多颗人造卫星。
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卫星占三分之二,它们在军事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军用卫星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海、陆、空三维战场演变成陆、海、空、天和电的五维战场,短短的50多年,航天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发展期间,军事航天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防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未来的军事航天技术发展是世界各国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航天技术航天器军事发展技术内涵:所谓军事航天技术,就是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具体成果就是各种军用航天器。
首先我们来看看军用航天器的分类:它包括:(一)运载系统;(二)载人航天系统;(三)军用卫星系统;(四)空间武器系统(一)运载系统是指能把军用航天器、宇航员或物资等有效载荷从地面送到太空预定轨道或能将有效载荷带回地面的运输系统。
目前可利用的军事航天运输系统主要有:一次性使用运输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
(二)载人航天系统;1、宙飞船2、空间站3、航天飞机4、空天飞机(三)军用卫星系统军用卫星系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1.侦察卫星是指装有光电遥感器、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用于或取敌人军事信息的人造地球卫星。
2.军事通信卫星是指以为军事服务为目的而设计的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六十年代初才问世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空间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象悬挂在高空的微波中继站和接力站,接收从地面或其它卫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经转发器放大后,再以另一频率发回地面另一地方或其它卫星上。
3.气象卫星是专门用于对地球和大气层进行天气变化观测的卫星。
它相当于一个无人高空气象站。
它与以往的地面观测方法相比,具有全球性、预先性和准确性。
气象卫星起源于侦察卫星,基本原理类似于照相侦察卫星。
不同的是它观察的对象是云、气、雾、雨、风、浪、潮、温。
二战苏联航空材料的发展1在沙俄时期,俄国大概有15个工厂从事飞机生产与修理,这些工厂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彼得堡、辛菲罗波尔、敖德萨、里加等地,总职工人数近1万人。
此时,俄国主要飞机都来源于西方,航空材料也不例外,主要使用从德国等国进口的白银松,此外,精制蒙布、碳钢张带半成品、型材也从其他国家进口。
(笔者注:事实上俄国自身拥有取之不尽分布在西伯利亚的适合航空用松木材,可惜当时ZF过于依赖外国)十月革M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首要任务就是保卫和巩固革M成果,而建立和发展生产飞机和发动机用的优质材料工业,就成为了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
1918年12月,苏联组建了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H.E.茹科夫斯基被任命为第一任领导人。
可惜这位天才仅3年后就不幸逝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苏联政F后来将1920年成立的红色空军工程学院命名H.E.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随后由其战友与学生C.A.恰普雷金接任。
×××××××××××××××××××××××××××××××××××××××注:苏联空气动力学苏联这门学科由俄国两位科学家所开创,分别是H.E.茹科夫斯基(1847-1921,全名尼古拉-叶戈罗维奇-茹科夫斯基。
1906年,茹科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升力定理,该定理确定了机翼升力与速度环量值的关系,揭示了气动升力的涡流特性,这条定理依旧是理论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之一)和C.A.恰普雷金(1869-1942,全名谢尔盖-阿列克谢叶维奇-恰普雷金。
1910年,做出了飞机运动的理论研究报告,首次尝试将涡流理论运用于有限翼展机翼;1913年又研究出从翼尖分离的涡流的解法。
)×××××××××××××××××××××××××××××××××××××××1922年5月8日,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决定组建材料试验部,并确定了发展航空材料学的新的科学方向。
在该部成立初期,没有试验基地,不得不借用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的机械实验室开始了航空材料的实验工作。
当时飞机制.造主要结构材料还是木材,因此,根据苏联國M经济最高委员会军工总局所属材料试验部的倡议,成立了航空木材部际联合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解决原材料的进口问题。
经过试验和论证认为,苏联的木材资源无论是原木还是成品的胶合板,都足以供本国广泛使用。
材料试验部负责研究木材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其在各种结构中的应用条件,并负责制定加工工艺程序。
对于飞机木质构架蒙布性能的研究和用作蒙布涂层已形成正常拉力的航空油漆的研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当时通过研究发现,连接结构件用的动物胶不能保证可靠地胶合,胶接接缝成了薄弱部位,在大气作用下结构强度显著降低。
在对其他一些没有动物胶缺点的胶合材料研究方面,发现了可以用酪朊胶代替动物胶,酪朊胶在飞机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大气作用更加稳定,而且还可以保证胶合可靠。
材料试验部另一重要工作就是研究了金属材料-钢及铝合金在飞机上的应用。
1906年,德国科学家A.威尔姆研制出了铝合金,从而向飞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种更符合航空技术要求的坚固的轻金属。
根据威尔姆的理论,添加4%的铜、0.5%的镁和0.5%的锰的铝合金急冷(500度淬火)后,在室温放置4-5昼夜,其硬度和强度均有所增加,但不损失塑性。
这种铝合金最终由德国迪伦市(Düren)的迪伦冶金厂试制成功,后来就按该城市将这种材料命名为“杜拉铝”。
与原先普通纯铝相比,杜拉铝的抗拉强度达到36-38公斤/平方毫米,是原先的4-5倍。
为此,1922年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成了了一个“全金属结构飞机制.造委员会”,所属成员有图波列夫、西多林、奥泽罗夫和波戈斯基等人,这个委员会主要任务就是在苏联国内组织生产对飞机制.造有发展前途的铝合金材料。
同年,苏联在布塔洛夫领导的科利丘根司机有色金属厂试制成功苏联的国产铝合金,定名为“科利丘根铝”,其性能与德国的“杜拉铝”基本接近。
该年底,开始试生产这种合金的板材、带材、棒材和丝材。
彼得格勒的“红色选民”工厂承担铝合金管材的生产,而位于莫斯科的国防航空化学建设协会的工厂则负责制定板材生产工艺程序。
在最初的几年,苏联的铝合金半成品制.造厂需要从德国进口金属锭和铸锭进行生产,为了摆脱这种依赖局面,必须要在苏联国内找到原料。
不久,由马利亚夫领导的国家勘探队勘测到了季赫文斯基铝土矿,同时指出该矿蕴藏含50%氧化铝优质铝矿石,极具开采价值。
而后来沃尔霍夫与第聂伯两个水电站的相继投入使用,提供了加工铝所需的电能。
这个成果解决了苏联一项重大的國M经济课题,即建成了苏联自己完全立足于国产原料的铝合金冶金工业,从而保证苏联航空将沿着全金属结构飞机这一方向而发展。
×××××××××××××××××××××××××××××××××××××××注:关于二战时的航空铝合金自1906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姆发现铝铜镁系合金的时效现象后,在此基础上创造发明了一系列的铝合金。
较著名的有1915年发明的2017合金,1930年的356.0铸造铝合金,1933年的2 024合金,1943年问世的6063和7075合金。
二战中影响最大的是2024铝合金。
该型合金含镁1.2-1.8%、含锰0.3-0.9%、含硅0.5%、含锌0.25%、含铬0.1%,抗拉强度476MPa,延伸率10%。
据统计,二战美国生产的14万架飞机的机身蒙皮、机翼以及其他受力件等80%由此合金制.造,可以说这种合金对二战反法XS胜利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4合金现已形成一个大家族。
时至今日,ARJ21飞机所用的2524T-3合金也是从其发展而来。
×××××××××××××××××××××××××××××××××××××××1925年10月6日,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决定将全金属结构飞机制.造委员会改为航空材料及结构试验部,由西多林担任部长。
这是苏联航空材料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并为后来组建独立的科学研究院奠定了基础。
该部完成了一系列研制与完善全金属结构飞机和对改造木质结构飞机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研究工作。
除了航空木材外,还进一步研究了木质结构用胶接材料和胶合工艺、木质结构用油漆和防潮方法、铝合金和各种半成品、结构钢和不锈钢、金属抗腐蚀性和防护方法等。
1932年6月28日,时任重工业人民委员会主任的奥尔忠尼启则颁布命令,“由航空工业总局组建全苏航空材料研究院”。
该院主要任务是:研究航空材料和组织半成品生产,调查原料基地,探索新的材料并在飞机和发动机生产中推广使用,制定发动机、飞机、飞艇和航空仪表制.造业生产和使用材料及半成品的工艺程序,制定航空材料标准,指导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会所属的科研、教学及生产实验工作。
到了30年代,苏联的大型运输机和轰炸机基本采用铝合金和钢制.造,而歼击机则主要是用木材和蒙皮制.造。
在苏联30年代苏联著名的歼击机伊-15采用了新材料,比如铬、钼合金管材和轻质镁基合金板材,从而保证该型飞机起飞重量较轻(1373公斤)和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尽管当时持反对意见的人占上风,该研究院还是提出了一向在飞机制.造中采用强度极限高于1 40公斤/平方毫米的建议。
研制高强度钢、塑性铝镁合金和铸造铝镁合金,以及非金属结构材料,成为当时航空材料研究人员瞩目的中心。
30年代,在西多林和阿基莫夫领导下,该院研究人员研制成功高强度的铬锰硅钢(30XГC A),并在航空工业推广使用,这种钢在前苏联的几乎所有飞机承力构件都有它的身影。
×××××××××××××××××××××××××××××××××××××××注:铬锰硅钢铬锰硅钢属于珠光体型低合金结构钢,与其他牌号刚相比,主要优点是合金元素不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含当时苏联需要进口的钼和镍元素。
该型钢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60公斤/平方毫米,使得航空工业能够制.造出重量更轻的飞机承力构件。
×××××××××××××××××××××××××××××××××××××××从资源结构来说,苏联的金属原料资源很丰富,但在30年代,考虑到部分金属(主要是钼、镍、钨、钴、钒、锡和铜)的供应紧张,所以研究院航空材料研制立足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摆脱依赖其他国家进口稀有金属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