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家作者简介素材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单元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前导学作者作品走近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人们看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变成现代化的强国,并且决心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的一切。
诗人敏锐地捕捉并艺术地表现了祖国人民的这种感受,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
知识链接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食指、芒克等为代表诗人。
诗歌多借助意象,采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内心,呈现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特征。
文体知识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直率陈述和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按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
结构图解内容感情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痛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希望、欣喜第四节:“我”愿为祖国献身深情、强烈主旨点睛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九年级上下文学常识2少第1课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集》沁园春,词牌名;雪,写作对象。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第2课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20世纪70年代末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
重要诗集《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Ⅰ》《郑愁予诗选集》等14部,《郑愁予诗选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三十本书”之一第3课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朦胧诗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田园诗《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夜》选自《世界流派诗选》谢尔盖·亚历山大德洛维奇·叶赛宁(1985—1925)俄罗斯诗人第5课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思想家。
作品《哲学通讯》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书信集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几乎翻译法国全部重要作家作品。
第8课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
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9课故乡选自《呐喊》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10课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长篇小说曹文轩(1954—?)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江苏盐城人。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短篇小说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项链》《一生》与俄契诃夫、美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第12课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1955)江苏如皋人。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文学常识(大全)第1课《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二、故事背景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
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曾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
三、文体知识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词义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
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是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一、课文题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作者简介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 年生,福建厦门人。
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三、主要内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通过描述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四、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反映了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不同地区和学校可能会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因此具体的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内容会有所差异。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语句。
一、导入新课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等。
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写作背景: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
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
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最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划分结构概括文章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到高亢、激昂。
其中第一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二节简短急促,第三节回旋反复,抑扬顿挫,第四节明快激越。
2.概括课文每节的内容【第一节】表现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二节】表现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展示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血肉关系,表现诗人献身祖国的热望。
目标导学三: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意象概念。
意象:是诗中的艺术形象。
是客观生活中的物象经过审美再创造,渗透了思想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象征:贫穷落后。
情感:痛苦和悲哀。
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
1 《我爱这土地》预习学案
一、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汹涌.()腐.烂()黎.明()
2. 利用工具书查找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1910年出生,浙江金华人,诗人。
著名诗集有《》、《》、《》等。
3.知识链接: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与理解
1.诗歌朗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情调。
2.思考:①这首诗最能点明本文主旨的诗句是什么?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
3.有人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读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疑惑,请记下来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