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7章能量与呼吸第2节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分析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学习重点】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难点】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复习导学】1.人体的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它是的场所。
2.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有组成,外面包绕着,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
3.人体通过,使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气体与气体的交换。
【自主学习】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来完成的。
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只有,所以气体能够迅速扩散。
2.我们可以通过测定人的来检测一个人的呼吸功能。
3.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的力量,有利于的生长发育和的扩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进的增长。
【问题探究】完成“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实验,探究以下问题。
1.在实验中,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出现的现象是;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出现的现象是。
2.分析实验结果:(1)人体吸入气体的成分有,呼出气体的成分有。
(2)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学习】阅读图6-11,说出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吸气..时,进入肺泡的 穿过 和 进入血液,血液流动将 带到身体的各个 。
而组织细胞利用 分解有机物,产生的 进入血液,随着 和 进入肺泡,再通过呼气..排除体外。
【问题探究】完成“测定肺活量”的活动。
1.肺活量是指 。
2.运动对呼吸的影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 得到锻炼,增加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的值高于一般人;经常体育锻炼,可以增加 的力量;体育锻炼时,经常性地深呼吸可以促进 的增长。
【学后反思】【自我检测】1.下列各项中,反应肺部呼吸功能强弱的主要指标是 ( )A.呼吸的频率B.肺活量的大小C.呼吸的深浅D.呼吸肌的强弱2.右面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表,在“成分”一栏中,甲、乙、丙表示二氧化碳、氧气、其它气体,其中表示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A .甲B .乙C .丙 D.以上都不是3.煤气中毒是由于人体吸入了较多的 ( )A .氧气B .一氧化碳C .二氧化碳D .氮气4.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5.右图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 置,瓶内均装入澄清的石灰水,请据图分析回答:(1)如果吹气和吸气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 向乙瓶 ;(2)若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 瓶;(3)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瓶。
第2节人体的呼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人体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肺的模型、呼吸运动模型等。
课前预习: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和组成的。
其中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
2、呼吸道不仅能保证畅顺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3、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叶,右肺有叶。
4、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肺泡的结构特点是:数量,外面缠绕着丰富的,肺泡壁很薄,只由细胞构成。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获得能量,从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可见呼吸作用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情景体验:计算:学生自测1min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
设疑: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身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环节一:人体的呼吸系统。
(1)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肺的模型、人体胸腔示意图。
(2)阅读信息库中关于呼吸道的文字。
(3)讨论交流。
①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
②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哪些器官组成?你认为进入肺内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二: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
情景体验:①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的变化。
②学生进行测量胸围差的活动讨论交流:①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②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到胸廓的起伏了吗?是什么力量使得胸廓运动的?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观察“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及呼吸运动的媒体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模型。
讨论交流:①呼吸运动时主要由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②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③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环节三: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学生做模拟实验,用模型模拟膈的运动。
第2节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中的第6章《能量与呼吸》的第2节内容。
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为进一步学习“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
呼吸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较少。
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描述结构、资料分析、补充资料。
要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呼吸道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但是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肺部的气体有温暧、湿润、清洁的作用,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表现为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对于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交流的本质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六、课前准备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分组,5—6人一组。
第二节人体的呼吸(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进一步理解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人体如何完成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②初步掌握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了解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难点: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一)、前课复习1、说说呼吸系统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2、肺是气体交换场所的原因是什么?3、说说呼吸运动时胸廓大小的变化及其原因,呼吸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二)气体交换1、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①演示实验②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呼出气体16.其它气体2、讨论①在实验中,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又出现了什么现象?回答要点:实验中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试管橡皮管,能验证吸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出现的现象是吸入的空气从A试管进入,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试管橡皮管,能验证呼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出现的现象是呼出的空气从B试管排出,并使B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分析实验结果,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要点:人体呼出的空气与吸入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变多,而氧气含量变少。
变化的原因是:人体通过呼吸吸收了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向呼出的空气中排出了人体进行生理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3、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①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能从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浓度相等为止。
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肺泡――――――→血液←――――――二氧化碳原因: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内氧气浓度血液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血液――――――→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原因:血液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细胞内氧气浓度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三)、运动对呼吸的影响1、测定肺活量2、讨论①各小组的平均肺活量有差异吗?如果有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要点:各小组的平均肺活量有差异。
1 《人体的呼吸》
一、自主先学 阅读课本P118-120,完成知识梳理。
1、胸廓是由 组成。
呼吸肌包括 和 (哺乳动物特有的)。
2、 完成了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交换,它包括 和 两个过程。
3、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课本P119图7-8装置中代表哪些人体结构
玻璃管- 气球-
玻璃钟罩- 橡皮膜 -
当“膈”位置变化时“肺”的容积变化:膈向上,肺 ,膈向下,肺 。
4、结合课本P119图7-9及自身吸气、呼气时胸部的变化:
人体在平静状态下吸气,膈肌收缩,膈顶部 ,肋间肌收缩,肋骨 ,胸 廓的容积 ,肺随之 ,外界的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呼气反之。
二、合作助学
1、结合实验完成课本P120页讨论:
2、完成下列表格,呼吸运动的过程:
右图所示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
1)曲线AB 段表示 时肺内的气压变化。
2)曲线BC 段变化时,胸廓上下、左右、前后径都 。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
四、检测促学
1、呼吸运动包括 和 两个过程,它完成了 与
的气体交换。
呼吸肌包括 和 。
2、左侧示意图中,用气球、橡皮膜、玻璃罩等模拟呼的程,请据图回
答:
1)气球模拟的器官是 ,橡皮膜模拟的是 。
2)模拟呼气状态的是 图,此时膈肌是 运动状态。
3)肋间肌收缩,肋骨上升,胸廓 ,此时应处于 图状态。
五、反思悟学 宇航员进入太空为什么要穿宇航服。
苏科版生物七上第二节《人体的呼吸》word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感知、观看、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看、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人体呼吸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预备:教学课件、肺的模型、呼吸运动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获得能量,从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可见呼吸作用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
新授(一)、提出问题1、情形体验:运算:学生自测1min内的呼吸次数,运算每天气体进出躯体的次数。
2、提出问题: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躯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解决问题1、人体的呼吸系统(1)观看: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肺的模型、人体胸腔示意图。
(2)阅读信息库中关于呼吸道的文字。
(3)讨论交流:①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
②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哪些器官组成?你认为进入肺内的气体变得清洁、温顺、潮湿的缘故是什么?2、人体的呼吸运动(1)情形体验:①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躯体的气体的变化。
学生一只手放在胸部下侧,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何变化,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学生进行测量胸围差的活动(2)讨论交流:①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②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到胸廓的起伏了吗?是什么力量使得胸廓运动的?(3) 作出假设:教师做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缘故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4) 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缘故”:学生观看课本“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观看呼吸运动的媒体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模型。
(5) 讨论交流:①呼吸运动时要紧由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②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③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如何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6) 连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学生做模拟实验,用模型模拟膈的运动。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进一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命观念。
2.自制教具模拟人体呼吸的发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3.运用平板电脑、无线网络、3Dbody软件,借助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授课助手同屏直播等功能,形象、直观展示呼吸全过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思维等能力。
4.关注自身呼吸系统的健康,认同加强体育运动对人体呼吸的重要作用,锻炼身体能够增强体质。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中,学生理解呼吸运动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以及引起呼吸运动的原理等这些抽象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优化整合各呼吸器官功能方面的信息资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组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资源共享。
教师同屏展示胸腔内的3D环境,介绍肋骨、肋间肌、膈等,明确呼吸作为一项运动需要有骨骼和肌肉的支持。
现场通过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演示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传递肋骨、膈的运动与胸腔容积变化的关系。
对于胸腔容积变化与呼气、吸气之间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辅以教师合理引导,加之统归梳理的结尾设计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呼吸健康,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呼吸系统组成及功能的复杂性;呼吸运动导致气体进出肺的抽象性。
解决策略: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及图片资料,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片处理功能、视频播放、拖拽等功能整合资源,不断地进行知识渗透,使知识、技能、方法得到广泛迁移,在多种联系和不断渗透中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生感受自身呼吸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同屏功能,运用3Dbody软件向学生直观展示肺的胸腔环境,充分利用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由学生同屏展示模拟人体器官结构,演示人体呼吸运动发生的具体过程。
第2节人体的呼吸(第2课时)【知识预习】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经过气体的来完成的。
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只需,所以气体能够迅速扩散。
2.我们可以经过测定人的来检测一个人的呼吸功能。
3.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强的力量,有益于的生长发育和的扩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能够促进的增长。
【典型例题】【例1】(2015江苏连云港·8)如图是人体呼吸零碎模式图.以下叙说,错误的是()A.呼吸道是气体交换的场所B.肺泡的壁很薄,由一层细胞构成C.流经肺部的血液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D.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解析】A、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暖和、潮湿、清洁,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A错误;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需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益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C、血液流经肺泡时,发生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C正确;D、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缘由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D正确。
【答案】A【课堂达标测试】1.(2015•长沙)10.有氧运动中大量氧气毕竟在被利用。
A.鼻B.咽C.组织细胞D.气管2.(2015•临沂)9. 2015年2月28日,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片中聚焦了雾霾及空气净化的深度调查。
霉霾中PM2.5颗粒物能经过呼吸零碎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
在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下,用鼻呼吸特别重要,缘由是()①鼻毛可阻挠吸入的尘埃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潮湿③嗅细胞接受气味的刺激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暖和吸入的空气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3.(2015•潍坊)7.以下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说,错误的是()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C.呼吸运动需求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D.人工呼吸根据是呼吸运动的原理4.(2013•淄博)人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呼入的气体比拟,其变化时()①温度降低②水份添加③氧含量略添加④氧含量大增⑤二氧化碳含量添加.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⑤5.(2013•宁夏)人在呼吸时,能感遭到胸廓在不断地扩大和减少.下方关于轮廓变化与呼吸关系的叙说中正确的是()A.由于吸气时,肺内气体增多,胸廓随之扩大B.由于吸气时,肺内气体减少,胸廓随之减少C.胸廓扩大时,肺容积随之扩大,人体吸入气体D.胸廓减少时,肺容积随之扩大,人体呼出气体6.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第 2 节人体的呼吸(第 2 课时)一、授课目的1.说明在人体内发生的气体交换过程2.经过实验来探知在呼吸过程中 , 气体发生的变化3.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4.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5.经过呼吸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养成优异的卫生习惯。
6.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二、授课重点和难点授课重点:①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平和体成分的变化。
②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和肺活量的测定。
授课难点:①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变化。
②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③测定肺活量。
三、授课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妄图序言学生思虑,产生求知欲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经过设疑,激发学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生学习的积极性。
程,我们知道,经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了肺,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体交换》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出示“人体呼吸产生二氧经过学生亲自实气体交换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化碳”实验装置,提出实验、观察现象,得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出结论:人体呼出分组谈论、交流。
学生回答: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 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可以看到 A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 A 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呼出的气体进入 B试管中的石灰水里。
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仔细阅读表中数据资料,解析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
主要原因是气体在肺内进行了交换。
观察思虑,内化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代表分别测定肺活量,另一位学生记录测定值。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分组谈论、得出结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的气体中含有很多组织学生谈论:的二氧化碳。
这样1.实验中用夹子夹紧 B 橡用事实说明问题,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拥有较强的说服什么现象?力。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 A 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数据的解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确人体呼出出示“吸入气体、呼出气的气体中除了二氧体成分数据表”,引导学化碳外,还有氧气生解析数据,讲解数据变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的原因。
第二节人体的呼吸(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进一步理解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
官。
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人体如何完成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②初步掌握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了解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难点: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一)、前课复习
1、说说呼吸系统的构成,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
2、肺是气体交换场所的原因是什么?
3、说说呼吸运动时胸廓大小的变化及其原因,呼吸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二)气体交换
1、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
①演示实验
②人体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
成分吸入气体呼出气体
氧气20.9616.40
二气化碳0.04 4.10
其它气体79.0079.50
合计100100
2、讨论
①在实验中,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试管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回答要点:
实验中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试管橡皮管,能验证吸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出现的现象是吸入的空气从A试管进入,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呼气时用夹子夹紧A试管橡皮管,能验证呼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出现的现象是呼出的空气从B试管排出,并使B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分析实验结果,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
人体呼出的空气与吸入空气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变多,而氧气含量变少。
变化的原因是:人体通过呼吸吸收了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向呼出的空气中排出了人体进行生理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3、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①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能从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浓度相等为止。
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氧气
肺泡――――――→血液
←――――――
二氧化碳
原因: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内氧气浓度
血液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
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氧气
血液――――――→组织细胞
←――――――
二氧化碳
原因:血液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细胞内氧气浓度
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
(三)、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1、测定肺活量
2、讨论
①各小组的平均肺活量有差异吗?如果有差异,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
各小组的平均肺活量有差异。
原因:影响人体肺活量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胸围、健康状况等。
②能过这个活动,你认为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呼吸有什么好处?
回答要点: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
另外,体育锻炼时,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进肺活量的增长。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同步探究七年级上册P84-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