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14.71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从前,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他的画非常出色,人们都争着买他的画。
有一天,戴嵩正在院子里作画。
他画了一幅《斗牛图》,两头牛瞪大眼睛,翘起尾巴,凶猛地斗在一起。
围观的人纷纷赞扬:“太棒了!太像了!”大家都说这是绝世之作。
就在这时,一个牧童挤进人群,指着画大声喊道:“错了!错了!”大家惊讶地看着他,戴嵩也走过来,和蔼地问道:“小兄弟,我画得哪里不对呢?”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斗的时候,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应该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翘得那么高,是不是画错了?”戴嵩听了,连连点头,笑着说:“你说得对,我是错了。
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
”他立刻拿起画笔,修改了画面。
从此以后,戴嵩更加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画艺也越来越高。
赏析:《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著名画家戴嵩与一个牧童的故事,传达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勇于改正错误的深刻道理。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戴嵩的画艺高超和人们对他的赞赏,塑造了一个技艺出众的画家形象。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画家,在面对一个牧童的质疑时,能够放下身段,虚心接受批评,并立即改正错误,这种谦逊和勇气令人敬佩。
其次,牧童的角色虽然平凡,但他敢于挑战权威,以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指出画家的错误,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盲目崇拜,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并纠正错误。
最后,课文通过戴嵩的改变,强调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小学生传递了尊重他人、勇于接受批评、不断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原文: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有检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2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
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
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
二年级语文下册《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及赏析《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得这么活灵活现!”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赏析:《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故事。
它通过描述著名画家戴嵩作画的过程,以及牧童对他的画作提出的批评,向我们展示了谦虚、实事求是、敢于接受批评等美好的品质。
故事以戴嵩的画作为主线,通过描绘人们对他的画作的赞美,塑造了一个公众眼中的伟大画家形象。
然后,以一个牧童的独特视角,对戴嵩的画作提出了质疑,使得故事情节产生波澜,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在故事中,戴嵩对待牧童批评的态度值得称赞。
他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轻视牧童的意见,反而虚心接受,体现了他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保持谦虚,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画家和牧童》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它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谦虚、实事求是、敢于接受批评等重要的道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二年级
"target="_blan">注册Vw15461当前位置: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家和牧童》06-28字体大小:分享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小学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画家和牧童》希望给学生和家长们带来帮助!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有检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
画家和牧童简介《画家和牧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通过描绘画家和牧童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画家对自然以及艺术的理解。
本文讲述了画家在画一幅田园风光画时,被牧童的问题所启发,最终指导他成功地完成了这幅画作。
正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画家坐在山坡上,准备画一幅田园风光画。
画家临摹着眼前的景色,他的画笔在画纸上舞动,似乎可以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就在他专注于作画的时候,一个牧童走到了他的身边。
牧童看着画家的画作,好奇地问道:“先生,你画这幅画要用多长时间?”画家听到这个问题,停下手中的画笔,轻轻地笑了笑。
他认真地回答道:“我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牧童听着画家的回答,眼神中闪烁着疑惑。
他接着问道:“可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我只需要一瞬间就能看到这个景色,为什么你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画呢?”画家听到这个问题,微微一笑,他感到这个牧童的问题很有意思。
画家坐在牧童旁边,认真地回答道:“你说的没错,你只需要一瞬间就能看到这个景色。
但是对于我来说,画这幅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试图捕捉到这个瞬间的气息,把它永远地留下来。
我画这幅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再现这个景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画作来表达我的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牧童听着画家的话,陷入了思考之中。
他放下牧童的羊鞭,仔细地端详画家的面容。
“先生,你真是个有趣的人。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就像我牧羊一样,虽然只是一天中的短暂时刻,但我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我会好好珍惜这些美好的瞬间。
”画家听到牧童的话,感到非常欣慰。
他与牧童交流的这段对话,不仅让他感受到了对艺术的理解,更让他更加坚定了对艺术追求的信念。
在牧童离开之后,画家再次拿起了画笔,专注地继续着自己的作画。
在他眼中,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田园风光,而是对他与牧童之间对话的凝结。
他用画笔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使这幅画作成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总结《画家和牧童》通过画家与牧童之间的对话,以及画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了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
牧童的原文和翻译导语:《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牧童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吕岩【洞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作者简介吕岩[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画家和牧童原文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戴嵩。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做画。
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围观的看了纷纷称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镇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
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
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为把躯干蚊蝇的样子。
您没有检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
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导。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