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外文化融合——居住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536.50 KB
- 文档页数:6
参观石库门的感受简介石库门是上海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分享我参观石库门时的感受与体验,包括对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探索,以及对这些古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历史背景石库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住宅建筑形式。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富裕阶层在上海兴建了许多西式洋房,并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石库门这一特色建筑。
建筑风格石库门建筑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欧式风情和传统中国特色。
它通常由青砖、灰瓦和木材构成,外墙多用花岗岩或大理石装饰。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天井和石头铺就的地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感觉。
房屋内部常常采用复式结构,楼梯、窗户和家具都体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
同时,室内还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如木质雕花、镂空窗扇和屏风等。
文化内涵石库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上海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象征。
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的过程。
在这些古老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旧时上海繁荣时期的气息,想象那个时代里商人、外国侨民和普通市民们生活的场景。
参观体验我参观石库门时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首先,我选择了位于上海法租界区域内的一个著名石库门小区作为我的目标。
当我走进这个小区时,立刻被它那独特而美丽的外观所吸引。
整齐排列的石库门建筑,古老的青砖墙壁和精致的雕花,都让我感到仿佛穿越回了上海的过去。
在进入其中一座石库门时,我被宽敞明亮的天井和花园所迷住了。
这里种满了各种鲜花和绿植,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我沿着楼梯走上二楼,发现每个房间都布置得非常精美。
木质家具、红木地板和细致的装饰品展示出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参观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居住在这里多年的居民。
他向我讲述了关于这个小区以及他们生活在石库门中的点滴故事。
上海居住建筑传统和特色在上海兴起成为“东方都会”的100多年时间里,大量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在此生根,进而形成“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名。
例如,位于外滩的和平饭店北楼采用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先驱——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相邻的中国海关大楼又体现了西方古典派和现代派建筑风格的折衷;不远处,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新汇丰银行大厦则属于典型的古典风格;上海的花园洋房,具备了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式、意大利式、挪威式等多种风格;最著名的是上海的里弄建筑,“石库门”成了上海里弄的代名词,甚至是上海人形象的一部分。
如今,尽管以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建筑见证了上海建筑文化的新发展,为“世界建筑博览会”增添了新景观,但是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血脉,是上海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上海的居住建筑却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
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
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
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
民居的建筑都由自家投资建造,所以一坊之内的建筑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合一的。
这种情况在中国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几乎无一例外。
里弄在具体命名时,被称为××里或坊、园、村、庄乃至新村、花园、别业、别墅等。
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
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个小区内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里弄;每个里弄中的单体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基本相同,而且在总体上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一排通常为十幢左右。
上海老式建筑上海老式建筑的魅力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座城市不仅以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闻名,也因其保存完好的老式建筑而备受赞誉。
这些建筑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见证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上海老式建筑的魅力。
首先,上海的老式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走在上海的街道上,你会发现各类建筑风格交相辉映。
从上海洋楼的独特外观到宜居的弄堂里弄,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上海洋楼是20世纪初上海的典型建筑之一,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独特的外立面设计、精美的浮雕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内部装饰。
而弄堂则是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通常是由多个联排的建筑单元组成的狭窄巷道。
这些老式建筑在设计和结构上都融入了当时社会的特点,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探过去上海的风貌。
其次,上海的老式建筑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上海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过去和变迁。
例如,法租界和英租界时期的建筑,展示了上海当时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
这些建筑大多来自欧洲的殖民地建筑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国际交流的象征。
而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既有西式建筑,又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这些老式建筑记录了上海与时俱进的发展历史,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此外,上海的老式建筑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回忆。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这些老房子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童年的回忆和文化根基。
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也是他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地。
很多上海人对老式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充满了情感,他们积极参与老房子的保护和修复,以保留这一城市的历史记忆。
然而,如今上海的老式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得老建筑面临改造和拆除的压力。
为了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利益,许多老房子被拆除,让位给高楼大厦。
4石库门住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Las shikumen no solo tienen un estilo arquitectónico único, sino que tam-bién son una parte importante de la historia de la ciudad y un elementoesencial en su desarrollo cultural y social.455/// 作者 | 张慈贇Zhang Ciyun 杨其帆 Yang Qifan 翻译 | 陆恺甜 Lu Kaitian 校对 | Diego BarrosoSHIKUMEN:UN SÍMBOLO DE LA HISTORIA Y LA CULTURA DE SHANGHÁI566777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人们,顺应各地的地理、气候和文化,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
诸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湿热南方高高架起的吊脚楼,东南地区的福建土楼,东北地区的泥砖房等等。
同样地,上海也有其别具一格的“石库门”住宅。
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
在上海的不少地区,石库门老建筑经过重新修整,被保留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光彩。
石库门建筑是用砖木构造、沿巷而建的两到三层联排式房屋,最早出现于太平天国时期(公元1851—1864年)。
周边地区的富商、地主和官宦为躲避战乱,一时间纷纷涌入上海。
外来人口的增多迅速提升了住房需求,在沪的外国开发商趁此良机建造了大量民居——石库门建筑应运而生。
这些新式建筑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譬如,踏入正门后往往便身处前庭。
正门门板由乌漆实心厚木做成,门框则是石质材料,因而被称为“石库门”,意即“用石头箍成的门”。
石库门石库门是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的上海。
这种建筑风格结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和欧洲联排式住宅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石库门建筑通常由石头和砖砌成,外观宏伟,内部空间宽敞,居住环境舒适。
一、历史背景石库门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上海。
当时,随着上海的开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一种新的住宅形式应运而生。
这种住宅形式借鉴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和欧洲联排式住宅的特点,采用了石头和砖砌成的外墙,因此得名“石库门”。
二、建筑特点1.外观风格石库门建筑的外观风格独特,通常由石头和砖砌成。
外墙立面通常采用对称布局,门窗等细节部分通常雕刻精美的图案或装饰。
屋顶上常常设有老虎窗或烟囱。
整个建筑风格显得庄重、大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内部布局石库门建筑的内部布局通常为前后两排房屋,每排房屋之间设有过道。
前排房屋通常为会客室、餐厅等公共区域,后排房屋则为主人卧室、书房等私人区域。
在房屋内部,装饰精美,陈设考究。
此外,石库门建筑还常常配备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设施。
3.居住环境石库门建筑的居住环境舒适。
由于其宽敞的空间和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使得居住者能够享受到舒适的居住体验。
此外,石库门建筑还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和私密性,使得居住者的生活更加安静和隐蔽。
三、文化内涵石库门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代表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石库门建筑,人们可以了解到上海近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此外,石库门建筑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保护与传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更新的加速,许多石库门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石库门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传承和弘扬石库门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建设博物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来展示和宣传石库门建筑的文化价值。
上海民居建筑上海民居建筑,作为上海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上海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这座城市繁荣的发展。
一、历史渊源上海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东方贸易中心,吸引了各地商人和移民涌入这座城市。
这些人们带来了各自的习俗和建筑风格,融入了上海的文化中。
因此,上海民居建筑融合了江南园林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建筑风格上海民居建筑的风格多样,有江南园林风格、西洋建筑风格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库门建筑。
石库门建筑结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以传统巷式住宅为基础,添加了西洋式的拱门和窗户。
这些建筑具有多层楼的特点,每一层的窗户都有精细的铁艺花窗,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这些石库门建筑还保留了传统的封闭院落,院中常有一棵古树作为绿色的点缀,给人一种宁静和雅致的感觉。
三、功能与布局上海民居建筑的功能与布局也非常特殊。
一般而言,石库门的底层是商业用途,人们可以在这里开设小型店铺或者餐馆。
二、三层是居住空间,常常是中产阶级的住宅。
顶楼则是丫几,一般用来晒衣物或储存物品。
这样的布局很好地满足了商业与居住的需要,也让建筑整体更加和谐。
四、细节的审美在上海民居建筑中,细节充满着审美感。
从门窗的雕刻到门前的砖雕和木雕,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主人的品味和追求。
尤其是石库门建筑的门头,常常装饰着刻有吉祥寓意的石雕,令人叹为观止。
而门前的青砖砌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更是增添了一分浪漫的氛围。
五、保护与传承尽管上海民居建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破坏,但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们都认识到了这些建筑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手保护与传承工作。
近年来,上海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老旧的民居得到了修缮并重新利用,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上海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六、将来的发展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上海民居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逐渐清晰。
上海滩传统建筑风格介绍
上海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传统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上海滩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
上海滩的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三种:老洋房、弄堂和里弄。
老洋房是上海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通常是由外国人或富有的中国人建造的,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是两层或三层,有着高大的门廊和宽敞的阳台,外墙常常使用石材或砖石混合的材料,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
弄堂是上海滩的另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它们是由一排排的独立房屋组成的,通常是两层或三层,每个房屋都有自己的小院子。
弄堂的建筑风格比较简单朴素,但是却非常实用,因为它们可以容纳很多人居住,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共用的设施,如厨房、洗衣房等。
里弄是弄堂的一种变体,它们通常是由一排排的小房子组成的,每个房子只有一层,但是却非常紧凑。
里弄的建筑风格比较简单,但是却非常实用,因为它们可以容纳很多人居住,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共用的设施,如厨房、洗衣房等。
总的来说,上海滩的传统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它们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是上海滩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很多游
客前来观赏。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库门上海民居精华之⽯库门⽂化说到上海的民居,⾃然就想到⽯库门。
⽯库门是最具上海特⾊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般是⽯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量修建住宅。
上个世纪⼆三⼗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库门住宅应运⽽⽣。
这种建筑⼤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厚⽊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库门”。
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的就是⽯库门建筑。
中国共产党也诞⽣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幢典型的⽯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外滩的马路⼀侧,⼀幢幢哥特式、罗马式、⽂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厦展⽰了建筑艺术的风采。
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观、多姿多彩。
漫步在⼤街⼩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房⼦也是⼀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传统⽊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料作门框,故称“⽯库门”。
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库门作为建筑和⽂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现是⼀种城市⽣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活,使庭院式⼤家庭传统⽣活模式被打破,取⽽代之的是适合单⾝移民和⼩家庭居住的⽯库门弄堂⽂化。
⽯库门⾥的“亭⼦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房东”、“⽩相⼈嫂嫂”、“七⼗⼆家房客”等与⽯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库门建筑盛⾏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个多世纪历史的⽯库门中。
⽯库门多为砖⽊结构的⼆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虎窗,红砖外墙,弄⼝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居住建筑
上海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化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把上海看成是研究中国近代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构成了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史中为最重要是也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
甚至,换句话说,没有上海,中国的近代建筑也不会那么丰富。
那么说到上海的居住建筑,尤其是说到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约就是上海的“石库门”了。
186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流入租界避难。
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界当局动员发展商尽快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
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气派的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宅的“门”上大做文章,将大门漆上墨色油漆,上缀一对铜制门环,以显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的花岗石,既坚固、又显身份,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深得上海人青睐,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库门”了。
这种建筑已保存不多,只有南市区的敦仁里、棉阳里和吉祥里(建于1900年)(如图一)
图一
等尚留存至今。
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样式,形成了所谓的“弄堂”。
里弄的平面导源于欧洲的联立式住宅,而各个单元则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新式石库门住宅。
里弄规模增大,总弄与支弄也有了区分,建筑装饰开始出现西化倾向。
各户入口处一般有半圆形或三角形山花,上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西式装饰。
但单元面积比老式石库门大为减少,一般多为单开间一长条布局,通风、日照条件较差。
如新闸路斯文里(原名新康里)、泰安路宝康里(已拆毁)等(如
图二)。
图二
一般上海人将老式石库门里弄和新式石库门里弄合称为老式里弄。
20年代后,上海开始出现新式里弄住宅。
总弄、支弄有了明显区分,并考虑到小汽车通行和回车的需要。
石库门与石库门前的天井消失了,代之
以矮院墙。
外观已基本西化。
早期多以简化了的古典线脚作装饰,后期则越来越多地趋向现代派。
如长乐路凡尔登花园(今长乐新村),其平面、外形均已与西方现代联立式住宅接近(如图三)。
图三
40年代后新式里弄开始转向花园里弄。
这种住宅每户有庭院绿化,建筑标准向花园洋房式小住宅靠近,外观已完全是欧式建筑,或为西班牙式平顶,或为法式孟沙顶,或为现代平屋顶。
后来又从花园式里弄脱胎出公寓式里弄,其平面采用公寓式布局,各层有成套房间,但外形和花园式里弄基本相同。
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园与新康花园即为此时所建。
所以,上海始终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它的历史注定了它中外多元文化互相融合的城市特征。
但是,一个城市会不会成为多元文化聚集地的关键所在还是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上海人称外国人叫“老外”,既透出一股亲切感,又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人文概念。
这个坊间的俚语很典型地反映了上海居民对外国人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崇洋不媚外”。
上海开埠之后,民众对西方文化有一种情有独钟的认同。
它可以是抽象的,比较喜欢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羡慕工业文明的一些科技技艺等;也可以是具体的,就是喜欢日常生活中的“舶来品”,如吃法式大餐、戴瑞士名表。
对西方生活方式的仰慕,由仰慕而吸收,拿来为我所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积极因素,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积极意
义。
所谓“媚外”,却是比较大的问题,它表现为奴颜婢膝,尽管也是伴随崇洋而派生,但往往是从对西方文明的崇尚演化为对西方势力的恐惧,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媚外都是不足取的。
上海的居住环境就是这样在中外文化交融中产生的。
对于上海这样的一种建筑,就像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一样,所以很多人称上海这类的建筑为“海派建筑”。
总结起来,“海派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多样性。
对于上海的住宅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就上面所说过的石库门,但是并不止于此。
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等。
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二:包容性。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尤其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了西方联排式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有些石库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
可见,海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三:创新性。
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前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
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中。
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创造出新的样式。
在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海派”特点。
上海的现代文化充满活性,欣欣向上,乐于创新,敢于冒险,易于吸纳新事物,因此现代上海在经济、科技和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
上海的现代建筑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述。
因此,首先是要发扬光大,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发扬海派文化的精神,坚持海派建筑的特点,注重建筑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相结合。
在居住环境的建造过程中,延续上海建筑的风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新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
让中外文化在上海这样一个开放,充满活性的环境中交融,相互促进。
其次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中外文化融合下的建筑的特色,延续城市的文脉,保持城市的个性,挖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城市街道区域。
因为历史是无法再生的,再精致的复制品也都是赝品。
所以,上海建筑要保持、维护、局部发展这些建筑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外延。
在多元化城市居住环境的设计中,所要注意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文化的建筑才是有灵魂的,才能为历史所接受,才能作为文化精品流传后世。
现代居住文化既不是对西方居住文化的盲目排斥,也不是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全盘否定。
前者不符合海派文化中“海纳百川,崇尚西方文明”的特征,在此理念指导下生产的住宅是落伍的、脱离潮流的;后者则
是彻底颠覆了居住文化,因为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否定了这一点,居住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根基,再漂亮的房子不过是一堆垃圾,它对人们总是冰冷的、隔膜的、陌生的。
其次,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居住社区的重要参数,从而使居住和生活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