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 聚聚散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并能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介绍聚聚散散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
2. 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讲解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如大小、颜色、形状等,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技巧。
3. 聚聚散散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图片等。
2. 学具: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聚聚散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含义、表现方法以及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聚聚散散的原理。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聚聚散散的表现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聚聚散散的魅力。
4. 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表现方法、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聚散散现象,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聚聚散散的概念、表现方法以及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部分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这一美术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中的应用。
2. “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
3. “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4. “聚聚散散”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概念,学会运用“聚聚散散”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绘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感知“聚聚散散”的美。
2. 新课: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优秀的“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练习与指导: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进行绘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主题:聚聚散散的概念、应用和创作方法3. 重点: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4. 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进行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聚聚散散”的特点,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聚聚散散”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聚聚散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造型、色彩和空间等方面的美术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相关的美术技巧,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课的组织方式以实践为主线,通过多个实践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造型表现方法。
教材难度适合四年级学生,内容编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美术技巧进行创作。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构图原理。
2.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美术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美术技巧,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
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通过演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及相关技巧。
2.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教具:画笔、颜料、画纸等美术用品。
2.教学课件:包含聚聚散散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的课件,以及相关案例和素材图片等。
3.课前准备要求:教师需要提前安排好教学场地和教学用具,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制作课件,收集相关素材。
同时,学生也需要提前准备好美术用品。
五、教学过程1.课程引入:首先,我会展示一些聚聚散散构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引导他们发现图片中物体聚合和分散的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聚聚散散。
2.知识点讲解: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构图和创作。
同时,我还会强调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等相关美术技巧。
3.案例分析:在讲解完聚聚散散的构图原理和表现方法后,我会展示一些具体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的优缺点。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掌握利用点、线、面的疏密关系表达聚散感觉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掌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橡皮。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聚散感觉。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聚散感觉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1. 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讲解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 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4.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作业设计1. 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欣赏的短文。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如人群的流动、星空的分布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聚散的概念。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各种形态的观察,了解聚散的观点和变化规律。
2. 学习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聚散的动态,培养空间感。
3. 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形态的聚散变化,掌握绘画技巧表现聚散动态。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散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如花朵、水滴、烟花等。
2. 准备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工具。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聚散变化的动态图片和视频。
4.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砚们,你们喜欢观光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观光呢?2.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3.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
4. 介绍:这些图片中的景象,有的聚在一起,有的散开,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聚聚散散。
5.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聚聚散散的景象?(二)欣赏作品1. 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感受聚聚散散的美。
2. 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聚聚散散的美?3.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中,有的场景是聚在一起的,比如花朵和蜜蜂;有的场景则是分离的,比如湖面的倒影和飘荡的云彩。
这些都是美的体现。
4.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创作设计。
(三)分组创作1. 教师介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画纸、彩笔、颜料、水彩纸。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内容,确定主题和构图。
3.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4. 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四)教室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聚聚散散在美术中的运用。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和必定。
4. 安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聚聚散散现象,用画笔记录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聚聚散散现象,理解聚散现象是自然规律。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点的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彩色粉笔。
学生用具:纸张、画笔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三)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画笔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着聚散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丰富生动。
我们在绘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画面才丰富生动。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聚聚散散》。
板书课题:聚聚散散2、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书上的这些作品,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通过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块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师:我们再看看这两幅学生作品《星空》和《瓢虫》。
同学们,《星空》中星星的颜色怎样?大小相同吗?形状一样吗?生分别回答。
我们再看看《瓢虫》中这些瓢虫是不是很整齐很均匀地在爬行?生答。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教师:同学们,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
学生举例子。
教师:同学们,点的聚散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上面学生举的生活中的例子画一幅体现着点的聚散效果的画,并以此画为例,充分讲明白点的聚散效果,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用绘画的方法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聚聚散散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点的聚聚散散产生的美术效果;
技能目标:能用点的聚聚散散进行美术创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点的聚聚散散产生的巨大魅力;
教学难点:对学生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美术书、水彩、毛笔、水罐、白纸、彩笔、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组成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聚聚散散》。
二、名作欣赏:
师:课件出示油画《粉色的音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想
一想:这幅画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生:分组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幅画是靠点的疏密变化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生活中的“点”:
师:“点”无处不在,请大家仔细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点”组成的图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可以看做“点”组成的气球,比如;许多上升的气球、空中吹起的肥皂泡、一连串的彩灯等等。
四、分组合作,交流分享: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合作,创作出你们心中的作品。
师:然后每组拿出作品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生:认真创作自己心中的作品,老师巡回指导。
生:交流分享
师: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作品,指出学生应当改进的地方。
聚聚散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理解聚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聚散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聚散的概念,包括什么是聚散、聚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等。
2. 聚散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身边的聚散现象,如人群、花朵、星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现象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3. 聚散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聚散的实践,如用画笔、彩纸等材料进行聚散的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聚散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身边的聚散现象,并将这些现象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笔、彩纸、颜料、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聚散的现象。
2. 讲解与示范:讲解聚散的概念,并通过示范展示如何运用聚散进行美术创作。
3. 实践与指导:学生进行聚散的实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并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内容:聚散的概念、聚散的观察与讨论、聚散的实践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运用聚散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如画一幅聚散的画或制作一个聚散的手工作品。
2. 作业要求: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聚散的概念,并具有一定的创意和美感。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聚散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2. 教学改进: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身边的聚散现象,并将这些现象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聚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聚散形态的绘画表现、以及创意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聚散的概念,并在美术创作中运用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掌握聚散形态的基本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将聚散概念融入美术作品中。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聚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绘画表现中聚散形态的创意构思与技巧实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聚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鸟群的飞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介绍聚散概念,讲解如何在美术作品中表现聚散形态,演示绘画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随后独立创作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聚散形态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程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聚聚散散》- 教学重点:聚散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绘画技巧:如何表现聚散形态- 创作指导:创意构思与实现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创作一幅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作品需体现学生对聚散概念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以及作品的创意与表现。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聚聚散散》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作品中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元素。
3. 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其在小组活动中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引入“聚聚散散”的概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
2. 讲解和示范如何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运用“聚聚散散”的元素。
3. 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创作出具有“聚聚散散”特点的作品。
4.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在作品中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元素,以及如何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运用这一概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绘画工具、手工制作材料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
2. 讲解与示范:讲解如何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运用“聚聚散散”的元素,并进行示范。
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创作出具有“聚聚散散”特点的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板书设计1. 板书聚聚散散2. 板书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绘画和手工制作的运用方法、实践活动要求等。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聚聚散散的创作2. 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聚聚散散”的概念,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创作,作品需具有“聚聚散散”的特点。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能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聚散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并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表现。
具体内容包括:1. 聚散现象的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花瓣的聚拢与散落等。
2.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析: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聚散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3. 聚散主题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聚散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聚散的视觉艺术效果,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聚散现象转化为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示例、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学生自备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聚散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1. 聚散现象的观察与体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聚散现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2.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析: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聚散手法来表现主题的。
3. 聚散主题的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美术作品。
三、实践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一、教材背景《聚聚散散》是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让学生了解色彩的特性,并在实际创作中掌握色彩的表现力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颜料的使用、色彩的组合、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的构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作品创作,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颜料的基本知识2.掌握色彩的基本组合方法3.学习色彩的表现形式4.掌握色彩的构成方法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颜料作画2.能够组合运用基本色彩3.能够使用色彩表现物体;4.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锻炼美好的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欣赏美的嗜好。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1.色彩的组合方法2.色彩的表现形式3.色彩的构成方法3.2 教学难点1.如何在表现物体时运用色彩,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2.如何在多个色彩的组合中,协调运用,创作出美丽的画作。
3.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讲解、举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知识点,再通过让学生自行操作、创作作品等方式进行实践。
3.4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明亮、富于表现力的画作,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颜料的种类、使用方法、色彩的分类、色彩的特性等基础知识,并举例说明基本色的组合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
3.实践操作(40分钟)让学生使用颜料进行创作,通过实践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色彩搭配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掌握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构成。
4.画面研讨(15分钟)老师会选取一些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10分钟)梳理知识点,回顾学习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从三个方面进行:1.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使用颜料作画、组合运用色彩、使用色彩表现物体和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聚聚散散”的场景,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尝试用画作表现出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