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 目
- 格式:pdf
- 大小:50.74 KB
- 文档页数:22
第39卷第4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年4月浅析地方志资源数字化赵莉莉(云南省图书馆,云南昆明650031)关键词:地方志;数字化;数据库摘要:地方志资源数字化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全新领域,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地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是今后地方志工作的趋势&文章指出方志收藏单位在对地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过程中会存在标引著录、图像采集及数据库建设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论述了数字化对于地方志资源的保存、开发及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4-0087-03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是记述一个地区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及其历史沿革的综合文献&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地方志占有很大比重,为研究我国各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提供了很多宝贵材料,我国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都得益于地方志资料&地方志是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和应用价值&我国现存的地方志卷帙浩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过去,由于社会条件有限,特别是技术手段的落后,使地方志文献资源难以被广泛传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新技术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得以开展,为地方志资源的传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模式&方志收藏单位对地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既是经济文化建设、学术研究的需要,又是时代对地方志整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方志收藏单位在开展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工作时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和规范,仍有许多方面需TPf宀¥1地方志标引著录地方志标引著录是数据库检索功能的依据,能提高文献的查询、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地方志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因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方志、目录、地方书的特,地方数字化工作进行标引著录&此外,地方志数字化工作也要统一录标和,为现地方资源享奠定基础&2004年5月,《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课题组发布了《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规范》和《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草案&《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中的著录项目包括名称、主要责任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其他责任者、日期、类型、格式、标识符、来源、语种、相关资源、时空范围、权限、版本、载体形态、收藏历史、馆藏信息、体例、方志类型、一般附注及复本记录等,共计23项元数据描述内容&《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规范》定义了15个核心元素、4个古文献系列资源类型核心元素和4个个别元素。
政务资源目录体系1.1政务资源目录体系1.1.1概述对数据资源采取目录管理模式,有利于市政府领导和各委办局全面了解和利用全市数据资源和数据共享服务。
目录主要用来管理两类资源: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
数据资源是指从各个委办局的采集的元数据。
服务资源是指可以重用的能完成数据共享应用数据,包括用服务生成器生成的服务和委办局提供的接口服务。
数据资源目录的内容包括:产生该数据资源的部门、业务系统、相关业务(参照权责清单),该数据资源的名称(中文说明,英文名称)、包含的各指标项(中文说明,英文名称,数据类型和大小,公开方式等)、分类、编码、更新周期等。
对目录分级管理,分级包括无条件公开、有条件公开、不公开;并对数据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包括主题分类、行业分类、服务分类、标签维度。
系统管理用户可以管理系统内的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服务目录,包括查询、批准并发布、拒绝等操作,指定各部门要求报送的资源目录,更新市数据资源目录并管理其订阅、发布状态,对数据资源目录的统计分析(发布、订阅、审批、拒绝等情况)。
1.1.1.1数据资源目次架构数据资源目次是指对政府数据资源分类后,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数据资源列表,便于数据资源共享共享的检索、定位与发现。
根据对数据资源使用的方向,进一步细分数据资源目录的层次:委办局数据资源目录:指政府部门内部的数据目录,是对业务部门所经办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或者收集的数据的目录。
其中有些是涉及国家机密或涉及个人隐私,有些是可在内部共享的数据,还有些是可对公众共享的数据。
交换数据资源目次:指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用来做共享交换的目次,通过订阅、审批、服务提供等流程,实现政府内部数据资源之间的共享,使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再成为壁垒。
该目次可通过预先界说的数据等级,决定是否对公众提供服务。
共享数据资源目录:指可对公众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目录。
包括政务息公开的数据、委办局的公开明细数据等。
共享数据资源目录:指通过订阅、汇聚共享交换平台中的数据目录(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抽象、整理、加工,形成的数据模型,例如国家基础数据库的人口基础息库、法人单位基础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息库、宏观经济息数据库,以及为专业领域设计的模型库,例如用库、交通库、环境库等各类主题库的资源目录。
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档案智治一体化系统建设意见一、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近年来,省委、市委及区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使命,特别是推进数字XX建设需要以同步推进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为基础。
客观上我们工作尚有许多不适应,如档案资源海量增长、基层档案工作监督力量缺乏、开放鉴定工作量大效率低、跨部门共享利用难、档案史志编研数据共享利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档案工作现代化提升,影响了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
1.2建设目标为推进区域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本项目以“数据归集、资源共享、智慧监管”为核心,以拓展库房安全监管、辅助鉴定划控、档案编研展示、数字驾驶舱四个智能化应用场景为突破点,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构建一体智能、数字治理、高效协同的档案工作体系,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运行和档案资源智能化管理。
同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规范标准,展开全员培训,将工作标准化,扎实化。
二、总体设计2.1设计原则本系统规划既要有前瞻性,也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原则,体现高度的可扩展性、开放性和跨平台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保证应用的完整性。
因此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开放性原则。
采用业界主流的开放式设计模式、开发语言、开发工具以及兼容性强的应用平台,以充分利用开放技术所带来的最新的应用效果,提高系统的升级能力和生命周期;2.安全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需求,设置不同权限级别和应用层次,保证用户能够高效、快速地访问授权范围内的信息和资源,杜绝未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非授权访问。
同时使用成熟的数据加密解密技术,既满足用户的合理利用需求,又有效防止电子档案信息的扩散、被篡改和恶意利用。
3.可靠性原则。
采用稳定可靠的技术和架构,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管理与存储、容灾备份、数字内容处理、信息发布、信息安全等技术,能较好地适应今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采用架构模式。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那么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与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连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那么,是表达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管。
体例科学、规、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根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那么横,宜纵那么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容全面;5述而不管。
坚持这五个根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那么。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与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说明事物间的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容进展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局部容进展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展全面概括,包括开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根本特点、经历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采用编年体为主,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年、月、日记述大事、要事,对于其中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又是连续性的重大事件,那么采用适当集中记述始末的方式。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
档案数据著录规范一、数据准备数据准备,是指在档案目录信息进入数据库前规范档案目录内容,提供准确有效档案目录信息的工作。
案卷不符规范要求的应改正,如没有页码的要补编、松散的案卷应重新装订等。
数据准备工作应符合《文书档案目录数据交换格式与著录细则》(DB35/T161-2002)及有关规定,著录目录时,对照档案逐“件”录入,不可直接按原有的目录进行录入。
二、数据录入(一)文件级目录数据著录要求1、全宗号:是档案馆给定每个立档单位的代码。
全宗号用4个字符(半角)表示,如:“中共建宁县委宣传部”的全宗号为3,应著录为“0003”。
全宗号的格式是:××××2、案卷目录号:全宗内案卷所属目录的代码。
(采用按不同保管期限、不同门类或不同载体形态设置,注意,一个全宗内的案卷目录号不得重复)。
用3个字符(半角)表示,如:第12号目录应为012,一个全宗内的目录号不能重复。
3、案卷号:案卷排列的顺序号,每个目录内的案卷号不能重复;用4个字符(半角)表示。
(建议各立档单位只编制归档号,案卷号待档案移交进档案馆后由档案馆编制)4、归档号:是档案室赋予归档文件或案卷的排列顺序号,应据实著录。
5、页号:页号是案卷内文件每页的顺序号,文件中有图文页面为一页;页号著录每份文件首页所在的页号,页号不应有重号,用4个字符(半角)表示,如:102页应著录为0102。
(案卷内文件首页的号码存在重码、跳码的现象,应重编页码)6、文件题名:即文件标题。
(是字符型,不得超过80个汉字,全角状态下著录)(1)原则上照实著录原文标题,不能断章取义,如:题名“建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就应照实录入,而不应录入为“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
原文有错或漏字的,应照实录入,用“[]”在其后加以说明,如“中共建宁县委关于×××同的任通知”,应录为“中共建宁县委关于×××同[志]的任[职]通知”。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采用编年体为主,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年、月、日记述大事、要事,对于其中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又是连续性的重大事件,则采用适当集中记述始末的方式。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
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地方志作为记载一方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
编写地方志时,类目、分目和条目的设置以及字体的规范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编写指南。
一、地方志类目的分类地方志类目是根据地域特点、历史沿革、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分类的。
通常分为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方言、风俗等类别。
在编写地方志时,编者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和亮点,合理安排类目。
二、分目条目的设置原则1.逻辑性:分目条目应按照时间顺序、事物性质和区域特点进行设置,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代表性: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条目,突出地方特色和亮点。
3.实用性:编写的分目条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4.严谨性:确保条目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字体规范要求1.字体:正文部分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禁止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拼音等。
2.字号:标题、章节标题、关键词等可以使用稍大的字号,以突出重点。
3.字体颜色:可以采用黑色或深灰色作为正文字体颜色,标题可以使用黑色或加重颜色。
4.行间距:适当的行间距可以提高阅读舒适度,建议使用1.5倍行间距。
5.段落格式:段落之间应有明确的分隔,可以使用空行或斜杠分隔。
四、实例分析与应用以下是一个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的实例:【地理】一、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气候特点二、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水资源3.生物资源【历史】一、古代史1.史前时期2.诸侯争霸时期3.秦汉时期二、近现代史1.隋唐时期2.宋元时期3.明清时期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设置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时,要遵循分类合理、逻辑清晰、代表性突出、实用性强的原则。
同时,遵循字体规范要求,使整部地方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之,地方志类目分目条目字体要求是编写地方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地名普查类档案著录标准
一、档案编号
每份地名普查档案都应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以便于管理和查询。
编号应包括年份、地区编号和顺序号等信息。
二、地名名称
地名名称应准确、清晰地标注在档案中,以体现地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如果地名名称有变更或多个名称存在,应记录所有相关信息。
三、所属区域
地名所属的行政区域应详细记录在档案中,包括省、市、县、乡等各级行政区域。
此外,还应记录该地名的地理信息,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四、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地名定位的重要信息,应精确记录经度和纬度。
如果无法获得精确坐标,应记录相关地理信息,如附近的地标等。
五、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是地名的重要来源之一,应记录地名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信息。
例如,如果该地区有山峰、峡谷、河流等特殊地貌,应详细记录。
六、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是地名的另一重要来源,应记录与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地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七、经济价值
地名也承载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应记录与地名相关的产业、资源等信息。
例如,如果该地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或特色产品,应详细记录。
八、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地名的又一重要方面,应记录与地名相关的文化现象、民俗风情等信息。
例如,如果该地区有特殊的传统节日或民间传说,应详细记录。
地方志元数据标准地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信息的专门著作。
它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地方志的编纂方式和内容各异,导致了地方志资源的标准化和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志元数据标准应运而生。
地方志元数据标准是指对地方志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的一套规范。
它包括了地方志资源的基本信息、内容描述、结构组织、关联关系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地方志资源的可搜索性、可访问性和可重用性。
首先,地方志元数据标准要求对地方志资源的基本信息进行准确描述。
这包括地方志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属性,以及地方志的主题、地域范围、语种等附加属性。
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的描述,可以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地方志资源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选择和利用资源。
其次,地方志元数据标准要求对地方志资源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这包括地方志的目录、章节、篇目等组成部分的描述,以及每个部分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详细信息。
通过对地方志内容的描述,可以帮助用户更准确地定位所需信息,提高检索效率。
此外,地方志元数据标准还要求对地方志资源的结构组织进行规范。
这包括地方志资源的层次结构、目录结构、章节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地方志资源的结构组织进行规范,可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地方志的组织结构,从而更方便地查找和利用资源。
最后,地方志元数据标准还要求对地方志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描述。
这包括地方志资源之间的引用关系、关联关系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地方志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描述,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地方志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地方志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地方志资源的标准化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地方志资源的可搜索性、可访问性和可重用性,方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地方志资源。
同时,地方志元数据标准的制定也需要各地方志编纂单位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合作和交流,不断完善和推广地方志元数据标准,为地方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国地方志的着录方法
衡中青;侯汉清
【期刊名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中国地方志(旧志)的著录规范来源于普通古籍的著录规则,无论是纸本的卡片著录信息还是电子的元数据著录信息都是如此.在古籍著录规则出版以前,地方志的著录方法则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地方志的著录形式有简目、提要和考录3种.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方志的著录形式又出现了MARC、DC等元数据著录格式.【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衡中青;侯汉清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4.3;G256
【相关文献】
1.声波里听姑苏:跟着录音师的脚步发现这座城 [J], 亦安冉;
2.关于高等音乐院校音响资料着录问题——论《非书资料着录规则》中的不适用性[J], 宋晓曼
3.共同续写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华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 [J], 高生记;
4.开发中国地方志资源的战略措施——编撰《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的体会 [J],
金恩晖;陈久仁
5.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部分责任者著录方法等问题的商榷 [J], 赵景隆;陈玉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读格式下地方文献的规范著录苏利(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摘要]地方文献揭示了地方历史和记录现实,汇载了一个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地方文献著录时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对地方文献规范著录时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文献机读目录规范著录[分类号]G254地方文献是指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信息与知识的各种载体的文献。
换句话说,地方文献是文献内容主题涉及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一种信息资料。
它与地方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地方文献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正式出版物,也包括非正式出版物。
正式出版物包括: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的正式出版发行的图书、杂志、报纸、画册等。
非正式出版物包括:县团级以上机关团体编印的公报、会议文集、文件汇编、年鉴、资料汇编、地名录、舆图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名录,各级史志编纂部门编印的地方志、专业志以及有关的目录、索引、资料汇编等,有关部门编印的地方史、党史、革命史、民族史、事业史、厂史、学术史以及纪念文集、年刊、大事记、学术论文、会议记录等。
1地方文献规范著录的重要性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情报价值,对促进地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用户与需求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地方文献数据库也实现了和图书馆主页的链接。
为了使地方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使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质量建设得以保障,规范地方文献著录已势在必行。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实现共享,这就要求地方文献在著录时应该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有关规定著录,使书目资料各字段达到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