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 格式:doc
- 大小:25.23 MB
- 文档页数:7
建筑结构赏析——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著名的市中心海滩斯特拉斯码头,是澳大利亚澳门新葡亰平台最著名的开放式剧院之一。
它是由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建筑师亚米尼斯·瓦伊斯设计的,总建筑面积超过了20,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结构主要由拱形顶部大拱形穹顶和锥形房屋组成。
当你环视四周时,你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形式的结构,以及它所体现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悉尼歌剧院的外表结构以浅灰色钢铁和白色块组成,使用了多种不同长度、宽度和厚度的矩形块,为拱形大拱形穹顶加上了更多的层次和曲率。
歌剧院的保护墙的外部以对称的圆柱形建筑结构为特色,并运用了洁净的线条和略微弧形的边缘,为拱形大拱形穹顶带来更多的色彩和空间深度。
歌剧院的内部结构是双重锥形房屋,顶层楼盘作为观众席,下层楼盘作为控制中心,此部分内部以硬木圆柱形建筑结构为特色,呈现出如内定形状,视觉上充满旋律感。
歌剧院整体空间结构由多种宽度和长度的圆柱形立柱支撑,而且每一根立柱之间都会有一个小型凹形以承重和减少空间,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建筑精品的代表,既具有独特的结构性变化,结构错落有致,又融入了海滩斯特拉斯码头景观,古典复古且又简约大气,充分表现了设计者的智慧和建筑技艺的深厚功底。
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大跨度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港一侧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雅的设计和卓越的工程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这一大跨度工程进行深入分析。
一、悉尼歌剧院背景介绍悉尼歌剧院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兴建,1966年正式竣工并向公众开放。
它的设计方案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以其独特的帆船形状和浮动的白色屋顶而闻名于世。
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内设有多个演出厅,可容纳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
二、工程设计与建设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
乌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悉尼港的壮丽天际线,以及天鹅翱翔于悉尼港上空的景象。
为了实现这一独特的设计,工程师们面临着众多挑战。
1.大跨度结构设计悉尼歌剧院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实现大跨度结构。
主要大厅屋顶由一系列巨大的混凝土壳体组成,覆盖在数个支撑柱之上。
这些混凝土壳体形状复杂、曲线丰富,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极高。
工程师们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方法,如引入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弹性力学原理,确保了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2.材料选择与施工技术悉尼歌剧院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
为了实现屋顶的流线型外观,使用了大量的白色陶瓷砖作为外表面。
这些陶瓷砖既美观又耐久,可以有效抵御大气污染和海浪侵蚀。
此外,建筑师还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加速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程效率。
三、工程成就与影响悉尼歌剧院的建成标志着澳大利亚在建筑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并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艺术与建筑的结合悉尼歌剧院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艺术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的设计创新和艺术价值深受赞赏,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2.城市地标与旅游景点悉尼歌剧院成为悉尼的标志性地标之一,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
每年有数百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各种优秀的表演,并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赏析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悉尼歌剧院建筑特色独特,历史悠久,拥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随时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参观。
一、悉尼歌剧院的历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是建筑大师乌托邦(Jorn Utzon),它的设计融合了西班牙、古希腊和东方风情,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使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
1966年,在350名建筑师中,乌托邦的设计被选中,歌剧院于1973年建成。
不过,这座著名的歌剧院在建造过程中曾遭到众多争议,包括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造价高昂等问题。
但是,最终悉尼歌剧院完美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
二、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悉尼歌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呈现出优雅和现代的感觉。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悉尼海港岸边,由三个巨大的圆形拱顶和一个球形屋顶组成,这些弯曲的曲线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艺术才华。
悉尼歌剧院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就像是船帆在海上翩翩起舞,非常美丽。
三、悉尼歌剧院的演出悉尼歌剧院的演出一直备受世界各地观众的瞩目。
这里的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芭蕾、音乐剧、儿童演出和讲座等,彰显了悉尼歌剧院在音乐和文化领域的高地位。
歌剧院的演出设计和布景一直备受关注,设计师们在这里创造了永恒的壮观景观,将观众带入不同的艺术领域,使他们有一种别样的体验。
四、悉尼歌剧院的参观悉尼歌剧院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内部设有音乐厅、歌剧厅、休息厅、文化中心、展厅等,除了欣赏演出,游客还可以参观歌剧院内部特色建筑、了解其历史文化、拍摄纪念照片和购买特色纪念品等。
总之,无论您来自何地,欢迎您前来悉尼歌剧院参观、欣赏演出。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体验,无论您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旅游者,这里都将带给您难忘的体验。
悉尼歌剧院建筑艺术的杰作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
这座建筑充满了创新、独特和艺术感,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深入探讨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设计理念和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影响。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具有标志性的“帆船”形状而闻名于世。
这座建筑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采用了远离传统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方法。
整座建筑由一系列的混凝土"贝壳"组成,仿佛是一片片巨大的帆船在风中翱翔。
每个"贝壳"都具有独特的弧线形状,使得整座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多姿,如同大自然中的艺术品。
设计理念的创新与突破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理念是对传统建筑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约恩·乌松希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诠释歌剧院的概念,使其成为悉尼港的一个象征。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悉尼港的风帆和贝壳,于是他将这两种元素融入到了建筑中。
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引发了对当时建筑规范的挑战,但最终产生了一个永恒的建筑杰作。
悉尼歌剧院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影响悉尼歌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对当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影响。
它的突破性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给全球建筑师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许多当代建筑师都受到悉尼歌剧院的启发,提出了更多创新、独特的设计概念。
这种对建筑艺术的影响使悉尼歌剧院成为建筑师们学习和探索的典范,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指明了一条创新之路。
悉尼歌剧院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地标,无疑对当地和全球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歌剧演出的主要场所,还是各类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地。
每年,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各类表演和参观这座建筑本身。
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为国家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悉尼歌剧院作为建筑艺术的杰作,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外观和对当代建筑的影响而闻名世界。
悉尼歌剧院——拱结构的完美之作摘要: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绍了设计师情况、建造过程,并分析了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以及整体结构特点,总结归纳了对悉尼歌剧院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拱肋结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悉尼歌剧院建造背景1.2 建设歌剧院的起因上世纪195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和乐团总监——尤金•古森斯( Eugene Goossens),他注意到悉尼这座迅速繁荣和发展的城市缺少演出高雅音乐的场所,因而提议在悉尼建造一个专供交响乐团使用的音乐厅。
而工党的领袖、当时的首相J.卡希尔(J.Cahill)想藉此机会改变工党的面貌,借助一座漂亮的音乐中心使悉尼超过它的对手墨尔本。
最后两人达成一致。
1954年9月,卡西尔总理召集会议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帮助政府建立一个歌剧院, 并最终选定在悉尼市的贝尼郎岬岛角( Bennelong Point ) 作为歌剧院建设用地。
1.2 悉尼歌剧院项目概况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
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
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88258平方米,坐落在距海平面19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
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2 建筑设计师情况乔恩•伍重( Jorn Utzon)1918年生于丹麦,他的父亲是一个拥有造船厂的很有才华的船舶建筑(naval architect)。
悉尼歌剧院—拱结构的完美之作悉尼歌剧院(sydneyoperahouse)原址位于英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地区首府悉尼市中心贝尼朗角。
这座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建筑物和艺术文化中心,在整个现代得澳洲建筑史上都被广泛认为不仅是典型的现代雕塑艺术的作品,也认为是整个澳大利亚的一个所象征性建筑标志。
歌剧院正式在1973年6月建成,并于2007年6月28日在同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又被正式列入为2006年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1悉尼歌剧院的建设背景1.2建设歌剧院的起因20世纪五十年代,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永久指挥和乐团主管尤金古森斯注意到,悉尼市迅速发展和繁荣的缺少高雅音乐表演场所,因此建议在悉尼修建一个音乐厅,供交响团使用。
工党领袖 J·卡希尔,时任首相,希望改变工党的形象,并想用漂亮的音乐中心让悉尼在其竞争对手墨尔本中名列前茅。
最后,两人达成协议。
1954年9月,卡西尔总理召开会议,任命一个委员会协助政府修建悉尼歌剧院,最终在悉尼贝尼郎角岛角选择了该地作为戏剧院的建设场所。
1.2悉尼歌剧院项目概况悉尼歌剧院于一九五九年三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都悉尼的贝尼郎角开始动工,歌剧院有三面是环水,西边是海港桥,南边是植物园和城市政府的建筑大楼。
这座建筑耗资大约1.2亿美元,历时14年才完成,于1973年10月竣工。
剧院总面积约1.84公顷,建筑总面积88258平方米,位于花岗石台阶19米高,长183米,宽118公尺,高67公尺。
这座建筑形状就像一支在海上航行的船,也像是一枚枚巨大白色贝壳屹立在海滩上,这是悉尼象征性的标志。
3悉尼歌剧院结构分析3.1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布局歌剧院内设有一座大型音乐厅(2700个)、一座小型歌剧院(1550个)、一座大型话剧院(550个)、放映一部影片的小型室内艺术剧院、一座大型艺术展厅和一个录音室、排练表演房和各类大型辅助娱乐用房。
3.2歌剧院结构类型3.2.1结构方案伍重和阿鲁普一起决定用预制的混凝土拱来设计这个房顶结构。
悉尼歌剧院艺术表演赏析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海港边,是世界著名的艺术表演场所之一,也是悉尼市的地标性建筑。
自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一直吸引着数百万观众,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建筑外观,更因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其独特的壳状结构成为了建筑界的经典之作。
歌剧院外观由一系列螺旋状的小壳组成,这些小壳覆盖在一个大壳下面,呈现出一个像帆船的形状。
这种设计既具有美观性,又能够适应不同的艺术表演需求。
悉尼歌剧院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包括歌剧、戏剧、音乐会、舞蹈和儿童表演等。
这些表演涵盖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旨在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无论你是音乐爱好者、戏剧迷还是舞蹈艺术爱好者,你都能在悉尼歌剧院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演。
悉尼歌剧院的歌剧表演堪称经典,其中以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贝多芬的《费加罗的婚礼》和威尔第的《阿依达》最为著名。
这些歌剧作品不仅有着深入人心的旋律,更通过精湛的演唱和精良的舞台设计,将故事情节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观看这些歌剧表演,你会被音乐和演唱所感染,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之中。
除了歌剧表演,悉尼歌剧院还经常举办世界一流的戏剧演出。
观众可以欣赏到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此外,悉尼歌剧院还定期邀请国际知名的话剧团体来演出,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接触世界顶级的戏剧表演。
音乐会和舞蹈表演也是悉尼歌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都会有各种音乐会,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和音乐家的精彩演出。
此外,悉尼歌剧院还举办一系列专门针对儿童观众的表演,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
参观悉尼歌剧院不仅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艺术表演,还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悉尼歌剧院每天都会开展导览活动,导览员会向观众介绍歌剧院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并带领观众参观各个演出场地。
在参观过程中,你会了解到更多有关悉尼歌剧院的故事和传奇。
悉尼歌剧院结构详解1. 概述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国际知名的艺术表演场所之一。
自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优秀的音乐表演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建筑设计、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建筑设计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负责的。
建筑的整体外观呈现出独特的帆状结构,彰显了现代艺术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
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航海时代的风帆形状,既与悉尼港的背景相融合,又展示了悉尼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风貌。
3. 结构组成悉尼歌剧院采用了复杂的结构组成,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3.1 主体结构悉尼歌剧院的主体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的。
这些构件之间通过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起来,形成建筑的基础框架。
这种结构设计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3.2 帆状外壳悉尼歌剧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帆状外壳。
这些帆状结构由特殊的混凝土板制成,覆盖在主体结构之上。
每个帆状结构都有不同的曲率和尺寸,以适应建筑的外观需求。
这些帆状结构同时起到遮阳和防水的作用,保护建筑内部的设施和表演空间。
3.3 玻璃幕墙悉尼歌剧院的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感和光线透过性。
这些玻璃幕墙不仅能够提供自然采光,还可以欣赏到悉尼港的美景。
同时,玻璃幕墙也增加了建筑的现代感和开放性。
4. 功能悉尼歌剧院作为世界级的艺术表演场所,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还拥有多种功能设施。
4.1 歌剧表演厅悉尼歌剧院内部设有多个歌剧表演厅,包括主要的歌剧厅、乐团厅、剧院厅等。
这些表演厅配备了先进的音响设备和舞台灯光系统,为表演者提供了高品质的演出环境。
4.2 展览空间除了歌剧表演厅,悉尼歌剧院还设有多个展览空间,用于展示艺术作品、摄影展等。
这些展览空间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机会,也为本地和国际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
4.3 教育培训设施悉尼歌剧院还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设施,包括音乐学校、演讲和研讨会场地等。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独特设计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奇迹,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了悉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外观特点以及音效效果等方面来探讨悉尼歌剧院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于1973年正式开工兴建。
它位于悉尼港的本·埃利斯湾,占地面积达到了 4.4英亩。
悉尼歌剧院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倾斜壳形结构,形状酷似一片扁平的帆船。
这种设计符合了悉尼这座海港城市的特色,并融入了当地自然景观。
二、外观特点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特点令人难忘。
它由一系列雕琢精致的白色“帆船”屋顶组成,正面朝向悉尼港。
这些屋顶由691块白色陶瓷纤维混凝土片鳞次栉比地排列在一起,如同“帆船”般漂浮在港湾上。
这种白色的外观和独特的形状使得悉尼歌剧院在阳光下呈现出迷人的曲线和阴影,宛如一道艺术品。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距离欣赏,歌剧院都令人叹为观止。
三、音效效果除了令人惊艳的外观,悉尼歌剧院还以其卓越的音效效果而闻名世界。
整个剧院内部共有五个戏剧院,分别为大剧院、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厅和雷科德剧院。
每个戏剧院都以其独特的设计实现了卓越的音效。
例如,大剧院拥有一个深邃的吊顶和可调节的木制浮动板,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扩散声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细腻的音乐效果。
而歌剧院的木质墙壁上镶嵌着一系列可移动的装饰面板,这些面板可以调节声音的反射和漫射,增强了音乐表演的动态感。
小结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世界级的建筑奇迹。
它不仅令人赞叹于其外观特点,也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音效效果。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设计、外观特点和音效效果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了一座集艺术、美学和功能为一体的杰作。
无论是在悉尼本地居民还是海外游客眼中,悉尼歌剧院都堪称是人类智慧的杰出象征。
薄壳结构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1. 案例背景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奇迹之一。
它位于悉尼港湾边,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于1973年正式落成。
该建筑采用了薄壳结构设计,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灵活的空间布局,成为了悉尼的地标之一。
2. 设计过程2.1 初步设计约恩·乌松在参加国际设计竞赛时提出了自己对于悉尼歌剧院的初步设计方案。
他将其形容为“一组帆船在风中展开了帆”。
他希望通过薄壳结构来实现建筑外观的轻盈感和流线型。
2.2 结构设计在确定了整体外观后,乌松开始与工程师合作,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
由于建筑外形复杂且曲线众多,传统的框架结构并不适用于这个项目。
因此,他们决定采用薄壳结构来实现建筑的形状。
薄壳结构是一种将力学原理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技术,通过使用较薄但坚固的材料,例如钢和混凝土,在不需要大量支撑柱的情况下创造出大空间。
在悉尼歌剧院中,乌松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并将其覆盖在一系列曲线形状的支撑结构上。
2.3 建造过程在建造过程中,悉尼歌剧院面临了许多技术和工程挑战。
首先,由于建筑形状复杂且曲线众多,需要制定精确的施工计划和标准。
其次,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需要高度精确性和专业技术。
最后,由于悉尼歌剧院位于海湾边缘,施工期间还需要考虑潮汐、海浪和风力等自然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师和工程师们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协调。
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来优化结构设计,并与施工队紧密合作,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3. 结果和影响悉尼歌剧院的建造于1973年完成,并于同年对外开放。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先进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它不仅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也成为了悉尼市区的重要旅游景点。
此外,悉尼歌剧院的薄壳结构设计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向世界展示了薄壳结构在大型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并启发了许多后续项目的设计。
许多其他国家和城市也开始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来创造出独特而灵活的建筑。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赏析2页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访。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进行赏析。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风格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的特点是创造性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强调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大胆的折线和曲线组合。
它既借鉴了现代主义的理念,又注重对建筑历史、文化背景的保留和更新。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个草图,这个草图是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于1956年提交的,该草图借鉴了荷兰建筑师谢里费德的一个建筑项目,即旋转钻井平台上的住宅设计,而对其进行修改,使其成为可以用于文化活动的建筑。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还来源于在当时澳大利亚多少有点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希望能够有一个能够展示澳大利亚现代化、文化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建筑,并且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象征。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主建筑体、北舞台和南舞台。
其中主建筑体主要采用了混凝土结构,建筑形态是由几十个大型桶形结构组合而成。
整个建筑由260万片陶瓷瓦密密地贴合,外墙呈现出露天花园的效果,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像一艘巨大的帆船。
北舞台和南舞台的结构采用了钢结构,但是在安全方面,在设计之初,组织了计算机辅助的结构分析和优化,确保了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
悉尼歌剧院在建筑装饰方面也非常独特,采用了大量的艺术元素和装置,使得整个建筑更富有生动性和艺术感。
例如,整个建筑的外部采用260万片陶瓷瓦拼接而成,其色彩丰富、多变、透亮性好,能够反射出各种颜色,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美感与可视性。
此外,在建筑内部的舞台、大厅等空间中,也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装置,例如彩色玻璃、壁画、雕塑等,使得整个建筑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还是一个艺术和文化的宝库。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
它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文化和音乐场所之一。
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湾。
它是由丹麦建筑师约恩·厄尔·乌克森(Jørn Utzon)设计,于1973年正式竣工。
这座建筑的独特设计和精美的外观使其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地标之一悉尼歌剧院是一个多功能的艺术表演中心,包括歌剧、芭蕾舞、音乐会和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
它由三个主要的表演场地组成,分别是歌剧院大剧院、音乐厅和艾奇·布勒斯剧院。
每个场地都有不同的舞台和座位布局,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表演和观众要求。
悉尼歌剧院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乌克森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的贝壳和帆船。
这座建筑由多个混凝土壳体组成,外部覆盖着由约一百万块陶瓷砖拼成的白色幕墙。
这些壳体形状各异,有些像大海中的泡沫,有些像帆船的帆。
整个建筑群屹立在港湾的边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悉尼歌剧院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引起了全球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建筑展示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和建筑思想,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致敬。
它的建造过程非常复杂,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建筑师乌克森不畏艰难,坚持了他独特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了这个澳大利亚的文化瑰宝。
除了其外观特点,悉尼歌剧院的内部设计也非常精美。
大剧院的舞台和观众席都被认为是声学的杰作,能够提供卓越的音效效果。
音乐厅则以其壮丽的管风琴和优雅的装饰而闻名。
艾奇·布勒斯剧院则是一个小型舞台,可容纳约400名观众。
除了作为艺术表演场所之外,悉尼歌剧院还成为了悉尼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这座建筑的美丽。
在悉尼歌剧院的参观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这座建筑的历史和设计理念。
总之,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具有独特设计和精美外观的建筑。
它通过其艺术表演和领先的建筑技术,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和赞誉。
同时,这座建筑也成为了悉尼市的标志性地标,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艺术杰作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杰作,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歌剧院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建筑工艺,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赏表演和欣赏艺术的机会。
本文将带您了解悉尼歌剧院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之美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港的南岸,以其独特的贝壳造型和波浪形的屋顶而闻名于世。
这座歌剧院的设计堪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外观由多个不同形状的贝壳组成,这些贝壳通过玻璃和混凝土制成,呈现出流线型的外观。
此外,歌剧院的屋顶采用了波浪形的设计,由上千个钢制拱形组成,这些拱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这座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悉尼歌剧院的内部设计同样令人赞叹。
大厅内的座椅排列成半月形,观众可以欣赏到舞台上的表演。
此外,歌剧院还拥有多个豪华包厢和私人包厢,为游客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观赏体验。
二、表演之盛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中心之一,每年举办数百场演出和音乐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
悉尼歌剧院内的表演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
其中最受欢迎的演出包括澳大利亚国家芭蕾舞团、悉尼交响乐团等知名艺术团体的表演。
除了正式的演出之外,悉尼歌剧院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艺术的机会。
游客可以在剧院内的咖啡厅品尝美食,或在展览馆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加各种导览活动,了解歌剧院的建筑历史和艺术背景。
三、历史之韵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着手建设这座世界级建筑。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悉尼歌剧院终于在1973年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建筑不仅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还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充满艺术魅力的建筑杰作,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观赏表演和欣赏艺术的绝佳场所。
这座建筑不仅拥有独特的设计和建筑工艺,还为澳大利亚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您来到澳大利亚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座艺术瑰宝。
建筑结构剖析之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
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後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零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
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外观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
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後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的设计屏雀中选,建设从1959年3月开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资1亿零200万澳大利亚元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
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外观结构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现代建筑的杰作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也是悉尼的标志性地标。
它的建筑设计独特,结合了现代艺术和工程技术,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中心。
本文将对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设计理念、文化影响等进行探讨,以展现它作为一座杰出的现代建筑的重要性。
一、建筑特点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点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
它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于1973年完工。
整座建筑由混凝土结构组成,外部覆盖有879个白色贝壳状的表面,给人一种像帆船船帆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向海军学院提供了灵感,也与悉尼港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二、设计理念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理念是将艺术与建筑相结合,为悉尼市民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场所。
建筑师乌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张橘子皮,他试图将歌剧院建筑打造成一种艺术品。
这座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三位X射线计算机绘制了这个复杂的结构。
三、文化影响悉尼歌剧院不仅在建筑上具有卓越的创新和设计,也对澳大利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悉尼的标志性地标,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
歌剧院每年举办数百场音乐会、戏剧和舞蹈表演,使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
同时,歌剧院也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反映了国家对艺术、创意和创新的重视。
四、技术挑战悉尼歌剧院的建造过程面临了巨大的技术挑战。
首先,由于建筑的独特形状和复杂结构,施工公司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程手段,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建筑师和设计师还需要解决音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确保每个观众都能够享受到卓越的艺术表演。
五、国际影响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也为国际建筑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独特设计和创新建筑技术成为了现代建筑的范例之一。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受到歌剧院的启发,将其设计理念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悉尼歌剧院——拱结构的完美之作摘要:从建设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出发,绍了设计师情况、建造过程,并分析了歌剧院的建筑结构,以及整体结构特点,总结归纳了对悉尼歌剧院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结构;拱肋结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悉尼歌剧院建造背景1.2 建设歌剧院的起因上世纪1950年代,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和乐团总监——尤金•古森斯( Eugene Goossens),他注意到悉尼这座迅速繁荣和发展的城市缺少演出高雅音乐的场所,因而提议在悉尼建造一个专供交响乐团使用的音乐厅。
而工党的领袖、当时的首相J.卡希尔(J.Cahill)想藉此机会改变工党的面貌,借助一座漂亮的音乐中心使悉尼超过它的对手墨尔本。
最后两人达成一致。
1954年9月,卡西尔总理召集会议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来帮助政府建立一个歌剧院, 并最终选定在悉尼市的贝尼郎岬岛角( Bennelong Point ) 作为歌剧院建设用地。
1.2 悉尼歌剧院项目概况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3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郎岬岛角破土动工,歌剧院三面环水,其西边是Harbour Bridge,南边是市植物园与政府大厦。
整个建筑花费1.2亿美元与14年的时间,于1973年10月落成。
剧院占地1.84公顷,总建筑面积88258平方米,坐落在距海平面19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上,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
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为悉尼的标志。
2 建筑设计师情况乔恩•伍重( Jorn Utzon)1918年生于丹麦,他的父亲是一个拥有造船厂的很有才华的船舶建筑(naval architect)。
家里的很多成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小时候,他曾经渴望成为一个水手。
18岁上中学时,他开始在父亲的造船厂帮忙,画些图纸和制作模型,朝着船舶建筑师方向训练。
但是那年暑假,他在祖父母家里遇到了两个艺术家,建议他去学艺术,而且他的堂叔父还是皇家艺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教授,于是他喜欢上了雕塑,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建筑专业,在哥本哈根的皇家艺术学院上学,不久便显示出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天赋。
1942年他从艺术学院毕业,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和很多的建筑师一样,他流亡到中立国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二战后他去了芬兰,在阿尔瓦•阿尔托那里工作。
他从上学时就很崇拜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 )和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受到他们的巨大影响。
接下来的十年里,伍重开始周游世界,曾去过摩洛哥、墨西哥、美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访问过梁思成先生。
这个经历成为他一生的创作源泉。
回到哥本哈根后,195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1955年9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宣布在全世界范围内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歌剧院的方案,当年38岁的丹麦年轻建筑师乔恩•伍重参加了竞赛,在全世界233份建筑设计方案中,他做的壳形方案被当时的评审委员会成员艾罗•萨里南( Eero Saarinen) 所欣赏并采用。
然而,工程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
有一大批人反对这一激进的设计观念,而伍重则成了政治性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尽管伍重最初的设计创意大部分都是通过模型展示出来的,仍有人抱怨说,设计与图纸有出入。
最终,这位建筑师在1966年离开了悉尼,一去不返。
伍重在1992年接受采访时坦言,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迫于政治性的明争暗斗,以及取消了同他签订的合同,从工程中退出的。
未完成的内部设计工作被转给了其他人。
如今,自1973年建成以来,悉尼歌剧院已成了世界上最火爆的艺术表演中心,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而他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师乔恩•伍重,戴上了200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桂冠,跻身于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天才之列。
2008年11月29日,伟大的丹麦建筑师乔恩•伍重(Jorn Utzon)安然地在睡眠中辞世,享年90岁。
3 悉尼歌剧院结构体系分析3.1 悉尼歌剧院的平面布置歌剧院有一个音乐厅(2700座),一个歌剧院(1550座),一个话剧院(550座),一个兼放电影用的室内小剧场,一个大展览厅,以及录音兼排练室、餐厅及各种辅助用房( 图1)。
图1 悉尼歌剧院的各层平面布置图3.2 歌剧院结构类型3.2.1 结构方案伍重与阿鲁普决定采用预制混凝土拱券来设计屋顶结构。
具体说,构成歌剧院屋顶的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壳片都从球的壳面割取(图2),使每条拱券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解决施工上的模板难图2 从球面中切取曲面体,曲面体的正投影与取出后的体块题。
经过细致研究,伍重与工程师们确定球的半径为76.3m,这些三角形的球面壳片可以划分成许多细肋,这些肋类似于中国竹子折扇的扉骨,再用钢绳索将他们固结成一片。
同时,这些肋还可以分成小段,用钢筋混凝土在地面上预制,再吊装拼合,组成歌剧院屋顶。
3.2.2 拱肋结构组合体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有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
可以认为,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
与巨大的壳形屋顶相协调的是底部高达19m 的基座,这为屋顶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抗侧推力的手段(图3)。
在扇形肋拱间形成的空的部位的结构组合上,采用梁板式结构体系,以拱肋的主体结构为基础,于拱肋上搭梁,并且因交接处应力的图3 顶组合示意图集中,在结构交接处的部位梁截面较厚,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力体系,来自屋面板的压力传递给梁,再传递给作为主体结构的拱肋,最后传至大石座基础(图4、图5)。
图4 屋顶连接部位结构图图5 顶连接部位受力分析图3.2.3 拱肋结构单体方案拱肋单体采用预制的Y形与T形截面钢筋混凝土落地三铰拱肋的结构方案,挺立的拱肋由大到小顺序成对并列拼接呈壳状,就位成型后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使之形成整体,又能防止受拉开裂。
由于壳体的造型从下而上逐渐张开,肋拱的断面从下至上分成数个Y形断面,高大的壳顶,肋更长,段更多,张开越大,而矮小的壳顶则肋短,段少,张开小,只重复大壳的下面部分的结构( 图6)。
图6 壳形外壳(实际为拱)生成透视图3.3 歌剧院总体结构特点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且这一拱结构体系有如下几个特点:1) 小的圆脊和大的拱肋;2) 现场预制加强型钢筋混凝土;3) 共有2194个预制钢筋混凝土切片作为它的屋顶;4) 共使用了350km长的钢绳索来固定这些混凝土切片;5) 歌剧院重达161100t,由深入海平面25m以下的580根混凝土桥墩支撑;6) 歌剧院屋顶自身重27230t,每一个混凝土切片自身重达15.5t,混凝土自身的重量减小了屋顶拱向外的推力,同时,屋顶由32根2.5平方米见方的混凝土柱支撑,共同抵抗侧推力。
4 设计理念和效果悉尼歌剧院座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就像一组洁白的雕塑,如同海边礁石上巨大的贝壳,又像是一组迎风扬帆的船队,与海湾中的片片白帆相互掩映,富有诗意,充满浪漫的色彩,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这是每一个去过悉尼歌剧院或者见过悉尼歌剧院照片的人都会有的联想。
仅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伍重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个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图7)。
于是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在设计之初,伍重是考虑了屋顶的结构问题,按照其原始想法,屋顶厚度当在100 mm~ 500mm之间,在班尼朗岬这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基地上,通过薄壳结构形成的贝壳或者帆状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对于这一基地的特殊理解与感受力,尽管后来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将壳结构改为拱体结构,但依然表达了设计将形式与结构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图7 悉尼院鸟瞰现今,悉尼歌剧院成为了澳洲的地标,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
她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5 建造过程工程于1959年3月开工,计划分三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是建造基座,第二阶段是建造屋顶部分,第三阶段是安装设备和内部装修。
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在进行基础施工和基座的施工同时,伍重和阿若普分别在哥本哈根和伦敦设计屋顶的壳体,一直都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
阿若普开始设计的是双层的壳体,一层承重一层是外面的造型,但是困难重重。
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由伍重自己想出来的,像传说中的那样,1961年9月某天,在他剥桔子的时候,忽然有了灵感,那个时候他每天都在思考屋壳的问题,像他说的,“我每天就像一个雕塑家那样工作,每天都塑造那个形状,还做了很多的模型。
它来自模型的工作,而不能来自纸面草图,你不可能在纸上做出它来,因为在纸上是没有生命的。
”他的解决方法是所有的屋面壳体都采用相同的球面曲率,从一个木头球体模型的球面上割取出来。
经过仔细计算,这个球体的直径是76.3 米。
壳体又可以分成许多条拱肋,像中国的折扇一样,拱肋共同组成壳体。
拱肋又可以分成小段,在地面预制后吊到空中拼装。
1962年3月,他带着这个屋顶方案到了悉尼,得到批准,历时5年的对于屋顶的各种尝试终于有了结果。
虽然如此,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工作和设计工作依旧在艰难地进行着,比预想的建设周期要长很多,也比预想的造价超出很多。
终于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悉尼的政府没有耐心了,在经过很多次的不愉快后,1966 年2 月,伍重递交了辞职信离开澳大利亚,从此再没有回来过。
这时刚刚完成歌剧院的屋顶部分,开始进行表面瓷片的铺装。
之后工作由三个当地的建筑师负责完成。
但是他的离开,并没有加快工程的进度,一直到七年后的1973年,歌剧院才宣布竣工。
10月20日,歌剧院正式开幕。
从开工到竣工总耗时15年,最终造价超过1.2亿美元。
6 总结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带着假面的建筑,它拥有壳形的外表皮,内在的拱结构。
建筑方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优美的壳形但却无法实现的结构到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最终采用拱结构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过程,其过程之艰辛让我明白了计划与现实的落差,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所有困难的事都会像建造悉尼歌剧院一样,最终都将得到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