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71.50 KB
- 文档页数:34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突发发生的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的急诊服务和诊治。
下面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
2.急诊接诊:急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
包括患者突发的症状、是否伴有意识丧失、失语、肢体无力等表现。
急诊医生还应测量血压、体温、心率、血糖等基本生命体征。
3.紧急检查:患者经过初步评估后,应快速进行一些关键性检查,以确认诊断和指导治疗。
这些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出血;颈动脉超声或颅内血管CTA,以了解脑血管病变的类型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肌酶等。
4. 脑血管介入治疗:对于适应症的患者,及早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脑血供,减少脑卒中的神经损伤。
脑血管介入治疗包括溶栓 thrombolysis 及机械取栓 thrombectomy,应在确定诊断及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及早进行。
5.抗凝治疗:对于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开始时间不明确或超过3小时的患者,应慎重考虑抗凝治疗。
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心房颤动),可以在严密监测下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6.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疼痛缓解、护理翻身、卧床褥疮预防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远期管理:脑卒中患者需要持续的监护和管理。
包括定期随访、药物调整、血压控制、血脂管理、控制糖尿病等,以预防复发和进一步损伤。
总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服务及诊治流程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接诊、紧急检查、脑血管介入治疗、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和远期管理。
这些流程的目的是尽快确诊,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溶栓指征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二、病因分型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三、溶栓指征改善脑循环: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降纤等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的措施。
静脉溶栓药物: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溶栓药;尿激酶;替奈普酶:3小时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适应证: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3小时3.年龄≥18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1.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外血肿等)2.既往颅内出血史3.近3个月严重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4.颅内肿瘤、巨大颅内动脉瘤5.近期(3个月)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6.近2周有大型外科手术7.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8.活动性内脏出血9.主动脉弓夹层10.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11.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12.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其他情况13.24小时内接受过低分子肝素治疗14.口服抗凝剂且INR>1.7或PT>15s15.48小时内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或各种实验室检查异常(如ATPP,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Xa因子活性测定等)16.血糖<2.8mmol/L,或>22.22mmol/L17.头CT或MRI提示大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相对禁忌证1.轻微非致残性卒中2.症状迅速改善的卒中3.惊厥发作后出现的神经功能损害(与此次卒中发生相关)4.颅外段颈部动脉夹层5.近2周内严重外伤(未伤及头颅)6.近3月内有心肌梗死病史7.孕产妇8.痴呆9.既往疾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残疾10.未破裂且未经治疗的动静脉畸形、颅内小动脉瘤(<10mm)11.少量脑内微出血(1-10个)12.是使用违禁药物13.类卒中3-4.5小时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适应证: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3-4.5小时3.年龄≥18岁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同上相对禁忌证(同上补充):1.使用抗凝药物INR≤1.7或PT≤15s2.严重卒中(NISS评分>25分)6小时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及禁忌证适应证: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6小时3.年龄18-80岁4.意识清楚或嗜睡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同上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干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堵塞或破裂,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脑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全球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大原因,在中国占据疾病谱的较高比例。
因此,诊断标准和干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诊断标准1.病史询问首先,对于患者的病史询问是必要的。
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
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应该采取更加严密的预防和治疗。
2.神经系统检查其次,神经系统检查也是不可少的。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症状丰富多样,通常体现为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检查颈部和颅内的动脉,以发现狭窄、扭曲或其他异常情况。
3.图像学检查最后,图像学检查是确诊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用手段,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组织缺血的程度、位置和范围。
治疗方法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早恢复脑血流和减轻神经功能缺陷。
一般情况下,急性期治疗开始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最初六小时。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溶栓药物、血栓摘除术等。
2.恢复期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期治疗,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
3.预防对于高危人群,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这包括控制血压、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
结语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治疗方法都非常重要。
对于疑似患者,应该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日常的健康保健,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二、急诊评估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给予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3.辅助检查(1)脑病变检查1)头CT平扫:首选,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协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
2)头MRI(含DWI+ADC序列):D 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识别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的ADC序列表现为低信号。
(2)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超声、TCD、MRA、CTA、DSA等,有助于了解卒中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3)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凝血。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1.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语言障碍、凝视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头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
(3)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及禁忌证。
(5)结合病史、实验室、血管检查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 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动脉夹层、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等)和不明原因型5型。
四、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1.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必要时予退热、抗生素、吸氧、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3版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人群中十分常见,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
为了提高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在2023年版的诊治指南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就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2023版进行探讨。
一、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根据2023版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1. 临床表现: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发性神经系统缺陷症状,如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同时需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风险因素和家族史。
2. 影像学检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评估脑卒中的发生和损害程度。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管造影和颅内血流动力学评估等检查。
3. 评分系统:根据国际通用的脑卒中评分标准(如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以判断卒中的程度和预后。
二、治疗2023版指南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做出了以下更新:1. 神经保护治疗: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内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用,以恢复梗塞区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损伤。
2. 血栓切除术:对于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血栓切除术。
这项手术可以通过移除血栓来恢复脑供血,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3. 综合治疗:脑卒中的治疗需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管理,包括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
此外,还需进行相关的支持治疗,如消除颅内钠水过多、维持血糖稳定等。
三、康复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2023版指南中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提出了以下建议:1. 早期康复干预:在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干预,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技能的恢复。
2.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家人应了解脑卒中的特点和康复需求,并与专业医护人员紧密合作,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脑卒中,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往往来得突然,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及时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更影响着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前景。
一、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在急性期,迅速准确地判断脑卒中的类型是诊断的关键。
医生通常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的特点,比如是否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或者头痛、呕吐等。
接着,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观察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检查肢体的肌力和感觉、评估语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区分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高密度影)和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多无明显异常)。
对于一些 CT 检查结果不明确或者需要更详细评估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不可或缺,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查找可能的危险因素。
二、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一)缺血性脑卒中如果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且在发病后的一定时间窗内(通常为 45 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挽救尚未坏死的脑组织。
对于不适合溶栓或者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可能会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预防血栓进一步形成。
同时,还会进行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如使用丁苯酞、依达拉奉等药物。
另外,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地开通血管,改善预后。
(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以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