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33 MB
- 文档页数:22
李鸿章的幕僚知识点总结一、李鸿章的生平李鸿章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他年轻时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并被派往圣诞威进行留学。
李鸿章学习勤奋,学识渊博,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官员。
他先后担任过各种官职,包括江南布政使、直隸巡撫和福建巡撫等。
在他担任这些职务的期间,他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管理能力。
李鸿章是一位非常勤奋和善于学习的官员,他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学术和政治事业。
他热爱读书,喜欢经史子集,通晓经济藏书之学,对经济学和国际政治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在政治上表现出灵活的策略和果断的决断,处理政务公正、明察善断,创立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政策。
在外交方面,李鸿章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曾多次出使外国,处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为维护清朝的利益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清朝的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而言之,李鸿章是一位具有非凡政治才能和卓越管理能力的政治家,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李鸿章的事业李鸿章在清朝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曾多次出使外国,处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处理中外关系的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内政方面,李鸿章曾担任过各种重要的职务,包括江南布政使、直隸巡撫和福建巡撫等。
在这些职务中,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娴熟的政治手腕,为地方政务和民生民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提倡节俭办政,修订《省吏章程》以规范地方行政,著书立法,力求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地方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
在外交领域,李鸿章曾多次出使外国,处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一、中进士入翰林。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中进士同年入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中进士后进而入了翰林院在此安安静静地做七品编修等待京察改换顶戴颜色。
二、回籍协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1853年虽然李鸿章赶上了三年一次的京察而且自己的名次也十分靠前晋升正六品可以说十拿九稳事情无奈太平军占领了武昌安徽告急咸丰帝一道圣旨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先基回籍协办团练抵挡太平天军。
李鸿章先后跟随吕先基和福济在安徽干了五年虽然多次立功自己也屡次晋升但是上级太工于心计自己不断受到排挤小河养不了大鱼李鸿章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入恩师幕府组建淮军。
1858年曾国藩把不顺心的李鸿章招致魔下进入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淮勇抵沪后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任巡抚后大力扩充淮军又为淮军购置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四、任总督镇压捻军。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后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采取“就地圈围”和“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五、占直隶兴办洋务。
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长达25年之久。
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纷纷主张“自强”进而“求富”。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后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了洋务事业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简介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导语: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人物介绍之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封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各抒己见: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卖国贼,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去简单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鸿章确实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一己私利,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他对当时清政府做的贡献。
一方面,李鸿章忠于自己的朝廷,而且倡导了洋务运动,着实为清朝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军事现代化以及船舶机械加工制造业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他所签的一些不平等条约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他的背后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大清朝,试问,一个国家不强大,如何能在外面立足。
所以包括他签订的《马关条约》等,其本质上是清朝的国力衰微,李鸿章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外交官的角色。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从当时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是大清国唯一一个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誉为“东方俾斯麦”。
(出自《伊藤博文自传》)李鸿章另外比较突出的贡献就是上面说的创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大事?李鸿章生平简介
导语: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本名李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合肥汉族人,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
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他一手创办了淮军和北洋水师,一生都致力于挽救衰败的大清帝国,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一生,少而聪慧,勉励读书,后随曾国潘学习,继承曾国潘办实事的作风。
为官后,强悍镇压太平天国,领导洋务运动,开办实业,建设海军,增强海军实力,后几次大战战败,以个人之力,周旋于列强之间。
他一生做了许多实事,也代清朝签订了几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破落帝国的无奈重臣,功过是非,已如历史云烟,飘荡消散。
但他被当时人推崇,自有因由。
他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追赠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对其都极为尊崇,这个被历史蒙上面纱之人,他这一生到底功过如何呢?
李鸿章之功:
1。
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
清军一
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的重臣之一,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鸿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好人吗毫不夸张的讲,很多人不知道咸丰帝,但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鸿章。
不管是不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他都被世人记住了。
李鸿章,清政府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人们喜欢叫他李中堂,关于他的争议从清政府以来就没有断过,对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争议也没有断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更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
说李鸿章是好人的,认为他虽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这不是他的错,相反正是因为他据理力争,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使得大清以最小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和平与稳定,大清的衰弱和没落都不是他一个人可以避免的,明明知道代表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会遗臭万年,但是还是只身前往,他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为人民争取最大的条件,开办洋务运动力图使国家富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与为保护这个国家所做的努力。
李鸿章主要事迹⼀⽣当中都做了哪些伟⼤事情李鸿章主要事迹⼀⽣当中都做了哪些伟⼤事情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军政重⾂,更是晚清时代的风云⼈物,所以很多⼈都希望能够了解他,都希望李鸿章的主要事迹,所以⼤家都希望能够认识李鸿章这个⼈,⽽在本篇⽂章中,⼩编就来和⼤家来说说李鸿章的主要事迹,看看他这⼀⽣当中都做了些什么伟⼤事情。
李鸿章⽣平事迹:1823年(道光 3年)1岁正⽉初五⽇⽣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亲李⽂安,母亲李⽒,兄弟姐妹⼋⼈,李鸿章排⾏⽼⼆,谱名章铜李鸿章1840年(道光20年)18岁中秀才⼊学1844年(道光24年)22岁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同年与周⽒完婚1845年(道光25年)23岁⼊京会试,以年家⼦⾝份受业曾国藩门下1847年(道光27年)25岁中进⼠,列⼆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1850年(道光30年)28岁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络配图1853年(咸丰3年)31岁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1856年(咸丰6年)34岁9⽉,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1858年(咸丰8年)36岁12⽉赴江西建昌,⼊曾国藩幕府1862年(同治元年)40岁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3⽉署江苏巡抚,12⽉改为实授。
1863年(同治2年)41岁正⽉兼署五⼝通商⼤⾂。
奏设外国语⾔⽂学学馆于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1864年(同治3年)42年率领淮军各部攻⼊常州,⼤肆杀戮太平军。
清廷赏骑都尉世职1867年(同治6年)45岁授李鸿章为湖⼴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络配图1869年(同治8年)47岁⼆⽉兼署湖北巡抚,12⽉被任命赴贵州督办苗乱军务。
1870年(同治9年)48岁-李鸿章⽣平事迹_提古论今_新浪博客七⽉开始办理天津教案,⼋⽉调任直⾪总督,后⼜兼任北洋通商⼤⾂1871年(同治10年)49岁七⽉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弟赴美国留学1872年(同治11年)50岁六⽉授武英殿⼤学⼠,11⽉设轮船招商局1874年(同治13年)52岁10⽉与⽇本签订《北京专条》,结束⽇本出兵台湾的事件。
李 鸿 章一、个人简介中文名: 李鸿章别名: 李二先生国籍: 清朝出生地: 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 出生日期: 1823.2.15 逝世日期: 1901.11.7 代表作品: 《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二、个人生平1823 年2月15日 出生于合肥县1843 年 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1844 年 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 年 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858 年 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 年 统带淮扬水师1862年 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四十年。
1864 年 剿灭太平天国,镇压了捻军,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1870年 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唯一一位在清朝担任此要职的汉族人。
1871 年七月二十九日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的汉族人。
同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5 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同年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95年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