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

簪的用途有二:

一为安发,

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第二章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

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

商·金筓

黄金

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明·螭纹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8厘米,簪首直径1.2厘米,长11.9厘米,簪首至今1.2厘米。南京中华门外出土。金质。两件,形制相同。簪首作一团身螭。簪针内空,圆形,近簪首处弯曲。通体锤碟出二螭,一螭向下

游动,一螭侧身向前攀援,两相呼应,意趣盎然。

明·凤凰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22.3厘米,簪首长9.2厘米,宽6.1厘米;长22.5厘米,簪首长8.9厘米,

宽6.2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浦夫人墓出土。金质。共出土一对,系凤冠商的插饰。簪针扁平,

弯曲呈勾状,上端弯曲连接簪首。簪首饰凤凰。尖啄,羽冠,丹凤眼,昂首挺胸,两翼外张,振翅欲飞,

羽毛层层叠叠,长长的尾羽向上翻飞,双爪伫立祥云之上。云作如意形,其工艺非凡,用细如毫发的金丝

和谷粒大的金珠,根据凤凰的各部位特征分段制成。完美地展现了凤凰地造型,代表了明代金银细工的高

超水平。

明·凤凰形金插饰

西元1368-1644长18厘米,簪首长6.2厘米,宽4厘米。长17.6厘米,簪首长6.1厘米,宽4.1厘米。1981年南京郊区出土。金质。共出土两件。形制相同,插戴在凤冠马的左右两侧。簪针扁平,近簪顶处弯曲。簪首为一昂首展翅伫立云端的凤凰。采用掐丝,垒丝,焊接等多种分段制成。

明·佛手形金簪

西元1368-1644年长12.2厘米,簪首长1.2厘米,宽0.7厘米。1976年南京江宁殷巷出土。金质。簪针为圆形,簪首为一佛手。佛手指细长,不见骨节,指甲狭长,五指微曲,拇指,中指,小指指尖翘起,似做拈花状。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西元1416年)长15.3厘米,簪首长6厘米,宽2.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顶用金丝盘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云纹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凤凰身体用状如谷子的金粒交错排列而成,边缘用金丝盘出卷草纹图案。工艺极为讲究。

明?菊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1.5厘米,簪首边长1.7厘米。1975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簪针针呈方棱形,簪顶用垒丝做成委角方形。其上用细金丝盘成两重花瓣,做成一朵盛开的菊花,工艺精细。

明?莲花形金簪

西元1368-1644长13厘米,簪首长2厘米,宽6厘米。南京太平门外尧化门出土。金质。同处两件,形制相同。簪针委六面方棱形。簪首为两层六瓣莲花,花瓣一仰一覆。以金轮相隔。上层莲花顶端有圆形托,托内镶嵌物已失。簪首与簪针顶部之间为圆柱形,其上饰数道凸弦纹,其下为两层六角形状相叠,莲瓣用垒丝工艺制成。

莲花形金簪的局部

明?凤凰牡丹纹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8.4厘米,簪首长8厘米,宽1.5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状,簪首用垒丝工艺作出朵朵牡丹,一只凤凰栖息于牡丹丛中。采用盘丝,垒丝,刻丝,焊接等工艺,重重叠叠,极为精细。“凤栖牡丹”隐喻荣华富贵。

明?牡丹形金簪

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长14厘米。簪首宽10.5厘米。1978年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俞通源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用薄金片锤碟出两重牡丹瓣,并用金丝连接,花瓣和叶子上在錾刻出细线纹,层次丰富,形象逼真。

明?云犀纹金簪

1368-1644年长11.7厘米,簪首直径2.4厘米。1975年南京中山门外出土。金质。簪针扁平。簪首作如意云形,上卧一金牛,身披金丝绶带,前蹄腾空,回首翘望。牛首右上方焊一圆形金托,内嵌物已失,为一幅“犀牛望月”图。

明?佛像形金簪

永乐十四年(1416年)长5.8厘米,簪首高2.2厘米,宽1.4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膺绪墓出土。金质。簪针呈扁平装,簪顶做成一尊佛像。佛像螺髻,着左袒袈裟,作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明?佛字金簪

正统四年(1439年)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1959年南京江宁殷巷沐晟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明?婴戏莲纹金钗

西元1368-1644年长13.6厘米,钗首长3.4厘米,宽3厘米。1963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出土。金质。钗首制成朵云状,其上用锤碟,錾刻,焊接等工艺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主题。莲叶穿孔,可系饰物。婴戏莲纹始于宋代,寓意美好,后代极为流行。

婴戏莲纹金钗正面

慈菇叶上金蛙的小簪头

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

首都博物馆藏

梅花形金簪

明?皇宫金簪

明朝定陵出土的首饰中,万历皇帝所用金簪多镶嵌宝石、珍珠,簪顶其他附饰较少。孝端皇后所用的金簪,簪顶除装饰花蝶外,多为"福"、"寿"、"万寿"字等。而孝靖皇后所用的首饰,大多以仙人、鸟、兽、虫等为附饰,这也反映了他们之间身份和等级的差别。

孝靖棺内头部出土一对双鸾衔寿果金簪(以下两图都是),顶端为花丝梅花托,花心伸出两条用无芯螺丝做成的花蕊,象弹簧一样,其上站立花丝制作的鸾鸟一对,口系寿果与方胜滴,两只鸾鸟的身和翅膀,用金丝掐制成小卷纹(卷纹丝直径0.18毫米,长0.9毫米)密密堆垒(在炭火捏成的立体造型上,按规律均匀码上各种花丝,焊接后即城为立体造型)而成。鸟尾采用鉴花工艺,中间契筋,两边组丝(錾花的一种技法,錾雕出平行细线效果)。鸟眼用花丝围"松"(将螺丝绕在一根粗丝上,在每个圆圈的对口处剪断放平后,再吹一小珠放在上边焊好即成为"松),经组装焊接做成的双鸾鸟,站在花蕊上,能随时颤动,好象要展翅欲飞一样,十分惹人喜爱。

金丝累的簪子

宋代的首饰制作也影响了当时其他民族,辽国的金簪,颇有中原气质

古代的皇后妃子们出嫁时戴的簪子

葫芦簪

累丝凤鸟纹金簪

唐?龙头簪

2、形态特异的簪子

凤形簪

明?皇宫用簪

明朝定陵出土

镶珠宝宝塔形金簪

靖108,是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又一件佳品。簪顶为如意宝石祥云托起一座金塔,塔为半圆形的喇嘛式圆肚塔,下部设有栏杆,正面开一门,塔顶部有 175相轮(或叫刹),莲瓣形刹座,塔顶饰火焰宝珠,塔中设有一立佛,双手合十。这件金簪做工细致,金塔玲珑剔透,堪称绝品。

楼阁金饰

江西藩王墓中出土

3、镶宝金簪

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明?累丝嵌宝石人物纹金簪

明?花蝶金簪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也是豪华的宮廷之物。

明?累丝镶宝石玉兔衔仙草发簪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4.1cm,簪体呈扁平状;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簪头分上下两层,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下层用垒丝做成。上层焊三花形圆托,中间一圆托镶绿松石,另两托原嵌宝石或珍珠。

明?嵌宝石云形金簪

西元1368-1644 长16厘米,簪首长5.6厘米,宽3.7厘米;长16.2厘米,簪首长5.7厘米,宽3.7厘米。1982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金质。两件,形状对称。簪针呈扁平装,簪首以舒展自如的云朵构成图案,依宝石形状做成八个圆托,托边缘用金丝织成花瓣一周,托内嵌红宝石,绿松石,水晶和碧玺等宝石,色彩纷呈,富丽华贵。嵌物有遗失。

明?嵌猫睛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簪针呈圆形,用金丝烧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成花蕊,托内嵌一黄色猫睛石。猫睛石又称“猫儿眼”,经光照射可在宝石中央形成一道细长的线柱,极似猫的眼睛。史书记载这种宝石产自南亚诸国,因其罕见而益显贵重。

明?嵌水晶金簪

天启七年(西元1627年)长11.2厘米,簪首直径2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殷巷沐叡墓出土。金质。簪针一端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形。簪首作出八面形金托,上嵌水晶一颗。水晶经磨面处理后形成形状不同的二十五个面。顶有一平面,底层八面与金托一致。每面都有很好看的折射角度。

明?玛瑙佛手形蜜蜂形金簪

天启七年(1627年)长11厘米,簪首长3厘米,宽3厘米。1974年南京江宁出土两件,形制相同。中间用垒死工艺制成花叶状托,三托顶端为椭圆形托,原应有嵌物,今遗失。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顶端有一只玛瑙制成的小蜜蜂,形态栩栩如生。“蜂”与“丰”有谐音,寓意风调雨顺,丰收吉庆,流行于明清时期。

明?嵌绿松石花形金簪

正德十二年(1517年)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出土。金质。

簪针呈圆形。簪顶作花形,用近似绕出六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托内嵌一绿松石。

嵌祖母绿金簪

金镶珠宝松鼠簪

长13.5cm,宽2cm。簪金质,两端各嵌饰红宝石1粒,较粗的一端錾雕出松鼠和树枝的形状,并嵌碧玺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简洁,构思巧妙,在清宫金镶宝石簪中属于较为简洁的一种。

双层蝴蝶金簪

靖100,造型新颖别致,顶部焊接一花丝蝴蝶,蝴蝶采用双层翅膀,底层用花丝平填小卷纹,上层用细花丝掐出轮廓线和纹路焊在金片上,用不同的工艺手法表现了蝶翅上多层次的富丽色彩,形成了一明一暗,一花一素的对比效果。两蝶须用金丝缠绕成弹簧形,在其顶端各穿系珍珠一颗,蝶背镶嵌红宝石,蝴蝶似在翩翩起舞,优美活泼,给人以展翅飞翔之感。可惜只有黑白的图片。

4、嵌宝簪

明?皇宫嵌宝簪明朝定陵出土孝端后,棺内西端出土五件镶宝玉"佛"字金簪,在其顶部饰一白玉"佛"字,佛字下部与白玉花形座相连,字中心镶嵌宝石。

孝端皇后首饰中的珠石网坠白玉环花卧龙点翠金簪,是同类首饰中的精品。簪身呈半圆弧锥形,顶部有一直立花朵和金托相连,金托上又置亚腰形白玉镂空缠枝牡丹花托,周围系有珍珠,宝石编缀成菱形格网状的网坠,玉托上装饰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白玉牡丹花嵌宝石,其间插置有花丝制作的花卉、翠云等,共同组成底座。上层置一蹲龙,昂首翘尾,上系宝石滴,额部及二目嵌猫睛石及红宝石,龙的旁边置一绿玉描金火珠,火珠中心系一珍珠,整个簪顶组成优美的龙戏珠立体造型,全簪共嵌宝石八十一块,珍珠一百零七颗,簪造型独特,装饰富丽。

镶宝玉"寿"字金簪

孝112.5,出土于孝端棺内,顶部附有白玉"寿"字花形玉饰,其上在金托上嵌有红、蓝、绿宝石及猫睛石,在簪背面中部刻有铭文"万历戊午年造"六字

5、骨笄

商?骨笄

上海博物馆藏

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绘画教案-埃及

课型:鉴赏课 课时:2课时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课题: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链接(两河流域墨西哥美术)三个部分。 史前美术部分,介绍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洞穴岩画和人物小雕像,了解分析艺术起源问题的几种主要理论。 介绍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加深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概括地讲,不论是营建庞大的金字塔还是制作法老和贵族的人像,都是为了追求“永生”。所以,古埃及美术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追求“永生”的艺术。 相关链接部分是学生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容。两河流域与墨西哥美术各自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宗教信仰的不同。 {教学目的}:1、认知:通过对史前、古埃及美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认识了外国古代艺术作品,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1、了解史前美术与当时社会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2、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追求永生的关系,了解古埃及雕塑与建筑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 2、古埃及历史和古埃及人的信仰及宗教观念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网络 {学习方法}:上网收集筛选--合作探究--分析总结 {教学方法及手段}:欣赏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浅谈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意象美

摘要: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的范畴,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模式和造型方法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探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首饰设计方法的途径之一。从首饰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主题、造型及材质、装饰方式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最能体现传统意象审美特征(整体性、多义性、象征性和真实的生命特性)的典型首饰作品,探讨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意象美表现特点。 关键词:意象意象美审美意象中国古代首饰艺术造型艺术 正文: 1、概述 1.1意象 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指认知的主体在接触过客观事物后,根据感知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把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加工,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并不同于思维。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图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件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文学艺术上的对意象的解释与上述解释有一定出入。文学艺术上认为,意象即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且不同时代对意象的解释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他们认为,意象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有4种: 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 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两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案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授课老师:黄冰容 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制作PPT课件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联链接三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史前、古埃及美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外国古代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2、能力目标: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3、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来体会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重点和难点: 1、史前美术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史前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史前美术与当时社会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关系。难点是学生对史前社会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 2、古埃及美术部分的重点,是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追求永生的关系,了解古埃及建筑与雕刻的主要特点。难点是对古埃及的历史和古埃及人的信仰以及宗教观念缺乏了解。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述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查找资料,制作成PPT课件,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 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描述两处洞穴岩画 的发现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史前绘画: 利用PPT分别展示欣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野牛》,欣赏介绍法国拉斯科洞穴“牛厅”岩画《野牛、马、鹿》,学生听老师讲解欣赏后从形式、内容、形象等方面讨论总结作品的特点,以及对作品的感受。 作品赏析: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 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 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

北语 20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1234

20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20道小题, 总分值80分) 1.《秦中吟》十首是()的代表作。 A. 元稹 B. 王建 C. 李绅 D. 白居易 答:D 131 > 9666 > 2906 2.楚文化中()主宰一切。 A. A天命观 B. B人本论 C. C君权神授 D. D民重君轻 答:A 3.《上阳白发人》的作者是()。 A. 元稹 B. 张籍 C. 王建 D. 白居易 答:D 4.韩愈《山石》的第一句是“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其中“荦”字的读音应该是什么? A. Aying B. Brong C. Chun D. Dluo 答:D 5.“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是下面哪位诗人的诗句? A. A曹操 B. B阮籍 C. C曹植 D. D谢脁 答:C 6.“游刃有余”这个成语来自()。 A. 《晋楚城濮之战》 B. 《世说新语》 C. 《养生主?庖丁解牛》 D. 《史记?李将军列传》 答:C

7.()的创作,奠定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基调。 A. 曹操 B. 曹丕 C. 曹植 D. 孔融 答:A 8.晋人通达不拘,随性所至,《世说新语》曾载哪位名士雪夜访友,造门不入而返? A. A王羲之 B. B王献之 C. C王徽之 D. D戴安道 答:C 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哪位词人的词句? A. A韦庄 B. B冯延巳 C. C李璟 D. D李煜 答:D 10.刘禹锡《秋词》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最后两句应该是什么? A.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B.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 C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D. D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答:A 11.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里的彭泽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指陶渊明,那么“临川”指的是谁呢? A. A谢灵运 B. B曹植 C. C庾信 D. D左思 答:A 12.楚辞是以楚地方言所写的诗歌,指()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 A. 战国 B. 春秋 C. 西汉 D. 东汉 13.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是()。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中国古代配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周礼〃玉府》,郑注略同。)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

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孚尹,指美色)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等于说无所不达,指用于朝聘之礼),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古人的佩玉中除上面所引《内则》列出的以外,还有环、玦。环

高中美术鉴赏 古埃及美术

在埃及社会中最令人惊异的是一切都近于一成不变,艺术风格也相当稳定。因为埃及法老拥有无上的权威,使古代埃及形成一个封闭的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艺术主要服务于统治者,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被窒息了.另一方面,为显示法老的权威,同时让法老有永远享乐之地,埃及人修建了大量的金字塔、陵庙和神殿,雕刻了无数巨像。它们都显示出永恒纪念性,使我们今天一看到这些金字塔和石雕就联想到了埃及的古老历史。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 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美术课程──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2009-05-11 00:12:52) 标签: 分类:美术资料(典故) 杂谈 〈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链接(两河流域墨西哥美术)三个部分。 史前美术部分,介绍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洞穴岩画和人物小雕像,了解分析艺术起源问题的几种主要理论。 介绍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加深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概括地讲,不论是营建庞大的金字塔还是制作法老和贵族的人像,都是为了追求“永生”。所以,古埃及美术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追求“永生”的艺术。 相关链接部分是学生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容。两河流域与墨西哥美术各自特点及形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浅谈中国传统首饰的审美特征

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7期 Dec2012 [摘要]中华民族是爱美、懂美的民族,历来以优雅的服饰、精巧的梳妆、华美端庄瑰丽多姿的形象留芳于世。首饰伴随人类发展至今,一直是人类生活达到高一层次的标志,同时也被人类赋予的美的 含义。论文在梳理中国传统首饰的基础上,探讨古人的首饰审美特征。 [关键词]传统;首饰;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60-02 浅谈中国传统首饰的审美特征 周海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首饰,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后又成 为全身饰品的总称。中国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的首饰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兽骨兽牙悬挂在颈上、肩上和腕上,成为天然的“项链”和“手镯”。这种自然饰物显示出原始人的威武健壮,同时也是人类美之天性的反映。 一、中国首饰发展概述 首饰作为人身上的饰物,按照首饰所饰身体部位可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和佩饰等等。首饰本身不是人生存所必须的,因此常常会在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得到关注,同时首饰也成为人类生产生活达到一种水平的产物,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成果。 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中发现的兽骨装饰显示当时人的首饰种类并不单一,颈饰、腕饰、头饰均有。新石器时代,装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发饰,人们熟练掌握新石器和陶器的制作方法使石制、陶制首饰大量出现,这时的人们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加工首饰。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陶笄,还有椎形、丁字形和圆柱形的骨笄和骨簪,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冠的形制,因为冠在发之上需插入笄才能固定。古代男女均留长发,因此簪的出现,有利于束发挽髻,所以笄和簪既是装饰品又具有实用功能。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产品,随后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贝,此后人们将贝打洞穿成颈饰说明首饰已成为财富的象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夏商周时期,首饰的材料种类扩大,红铜、绿松石等成为饰品材料的新贵,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已广泛地应用于饰品的制作,同时饰品的种类也扩大到发饰、衣饰、冠饰,如殷墟出土的簪刻有兽头、鸟头,十分纯朴可爱。西周时期在骨簪上镶有绿松石,制作也很精致。最迟至战国时期,我国首饰种类齐备,包括颈饰、发饰、冠饰、耳饰、手饰、佩饰、衣饰共七类。此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出现了首饰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大的种类上并没有突破。 二、中国传统首饰的材料审美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中国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勤奋基础上的,同时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发现美的民族。古人在首饰材料的选择上经历了被动地适应到主动地开发的过程。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古人选择兽骨、石材作为首饰的材料,开始是直接选择形状好的材料来做,后来发展为动手磨制出自己喜欢的形状,陶器出现以后,古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作首饰,土与火的交融成就了新型首饰。进入青铜时代后,青铜在硬度、熔点和流动性的优势并没有吸引古人,饰品生来就应是美的表现,结实耐用不是重要的标准,红铜以其美丽的色彩吸引了人类,此时红铜作为饰品材料应用最为广泛。这个时期,古人对石材的审美形成标准,认为石之美有五德,与人的仁、义、礼、智、信进行对比,这样的石被称之为“玉”。在这种标准下的美丽石材被广泛地接受,并制作成首饰佩带,如玛瑙、绿松石等。金银出现后,古人喜其色彩和质地,可以做出很多喜爱造型,并可以很好地镶嵌美丽的石头。此后,中国传统首饰一直是玉与金、银等贵金属结合出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首饰在材料的选择上,首先突出的是材料的美观,其次是材料的可塑性。美丽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首饰的材料。 三、中国传统首饰的造型审美 首饰的造型一般分为实用部分和装饰部分。中国传统首饰种类多样,除了首饰本身实用部分造型变化不多,或者是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改良,装饰部分的造型非常多样。对于造型的审美,古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首饰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骨、角、牙制品,有可能是人们对野兽的力量的崇拜,此后,玉首饰中的玉璧等佩饰则是来源于人们对天地的敬畏。金、银等材质在商品社会中是财富的象征,做成首饰成为古人对财富的寄托。秦汉时期,首饰模仿传说中的神兽造型,说明当时人们对神兽十分信仰,而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信仰则转化为对佛的敬重,与佛相似的首饰数量开始增多,同时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使带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造型增多。进入隋唐五代时期,妇女地位的上升和经济的繁荣使唐朝代饰品种类进入了一个高峰,由于唐代髻鬟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首饰相应地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帽、篦、簪、钗、步摇、翠翘、笄等种类。这些首饰的装饰部分的造型有佛教类、神兽类、花鸟类、人物类等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空前活跃的思想。进入宋代,首饰造型风格开始向文人看齐,审美转向闺房与心境,文人气造型的首饰被人们所推崇。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原因,首饰造型充满了蒙古气息,制作普遍粗糙。此后,首饰一直以宋元时期的造型发展。综上,中国传统首饰的造型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所尊畏、推崇、喜好 160··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共17页word资料

《首饰简史》 娥皇女英 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

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西施

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

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 虞姬

古代埃及美术特点

古代埃及美术特点:规模宏伟,以此表现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则严格,埃及艺术必须遵循基 本的法则和程式,最著名的就是正面律。宗教影响,宗教对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法老必须借助宗教的力量统治国家。风格稳定。 古代埃及雕刻程式: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身体,正面直对观众;根据人物地位的遵 卑决定比例大小;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则非常简略;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的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已达到逼真的效果。 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头顶、颈部和 肩部的连接处以及身体的中心都处于同一垂直面上。 古代希腊美术:荷马时期(几何纹风格的陶瓶)古风时期:瓶画(日常生活用品和出口商品)分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建筑(圆柱风格: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雕塑:人物脸部带有微笑这种千篇一律的笑容被称为“古风的微笑”古典时期:建筑(巴底农神庙作者菲狄亚斯)雕塑(椭圆形的脸,直鼻梁、平展的额头、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嘴唇微微鼓起,下唇比上唇丰满,嘴角微微下垂发髻刻成有组织的波纹,人物表情宁静严肃)米隆《掷铁饼者》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理论著作《法则》普拉克西特列斯《赫尔墨斯与小酒神》《萨提尔》希腊雕刻第一裸女《你多斯的阿佛洛狄忒》希腊化时期: 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区别:特征:罗马艺术比较写实实用,希腊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 幻想成分。来源:罗马风格渊源复杂受到伊特鲁里亚美术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文化影响,希腊则源来单纯。艺术目的:罗马艺术大多数是为给帝王歌颂功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生活需要为目的。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祭祀纪念活动带有理想化色彩。成就: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希腊人强调共性与民族精神。罗马人在肖像雕刻艺术方面有独特成就,要求肖像个性特征鲜明。建筑成就:罗马人在技术上首先使用三合土,在结构上采用各种拱券,在建筑类型上比希腊丰富,建筑类型多实用和纪念性建筑,在空间处理、节约材料、耐久实用和美观方面都作出有价值的探索。希腊建筑主要是神庙和剧院建筑。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罗马浮雕具有记事写实的特征。 罗马式美术:含义罗马式美术的起止时间约为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 和宗教的狂热他们在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筑中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元素,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才”雕刻装饰教堂。特点:1,堡垒式建筑;2窗子开的很高,3入口处修筑塔楼,塔楼是罗马建筑的标志。罗马艺术的复兴第一是罗马式教堂的复兴和石雕的复兴。 哥特式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着把12到13世纪以来的艺术称为“哥特式”,他们认为是 哥特人所作,哥特式艺术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一个顶点。哥特式艺术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逐渐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圣德尼教堂与罗马式教堂的区别:首先罗马建筑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 纤细的结构;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圣德尼教堂使用尖券和肋券来减轻拱顶的重量,他们比半圆的形的拱券更为稳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作业

真正的伟大是各个方面都优秀 “三代一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首先我觉得王国维把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看做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做事立身,处世原则等等方面, 他们都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所以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的作品只是表象,我们更多地是能从他们的作品中读懂一个人,读出他们的故事,领悟他们的伟大。 首先我们来谈谈屈原。先秦时期,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以其高尚的爱国 主义情操和忧国忧民、正直高洁的人格品质,对后世的文人士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屈原作品的优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这句话是大家用的最多的,知名度最高的了吧。“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这句话可以说也是名句了,讲的是:世上生离死别啊最悲伤,获得新的知 心人啊最令人欢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这个浅显易懂吧,屈原从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怀深深的打动着我。 但是屈原能被人们记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品质:爱国忧君,忠贞不渝。屈原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他对故土的热爱,对国君的忠贞以及振兴国家的责任感上。诗人屈原鞠躬尽瘁,以楚国国事为重——在朝时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载“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乘 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的行为,又如他的诗中自言:“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通过这样的方式 ,实现强国富民;但是屈原遭受谗言被放逐,然而他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虽然 被诽谤,但是他依然爱国。这也是千百年来屈原一直能够得到后世文人士子敬重和效 法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屈原的不仅作品非常好,而且做人的品质更是值得后人敬仰的,所以称之为伟大。 我们再来谈陶渊明,首先我们想到的一定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吧。在中学《语文》课本有《五柳先生传》一文,我们当时还背诵了。这篇传记是作者的自比,借虚构的艺术形象,公开表示与统治阶级的决裂、对当时混浊社会的鄙弃。这正是陶渊明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还有《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内心的写照。来看看名人对他的评价吧。“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这是伟大诗人杜甫对他的评价。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独具匠心,流光潋滟;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中国古代饰品鉴赏大全 第一章: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 一、簪篇 簪的用途有二: 一为安发, 二为固冠。 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在节日里赐给大臣的礼物通常是——簪。古代时规定罪犯不许带簪,就是贵为后妃如有过失,也要退簪。因为簪还象征着尊严。 华夏男子用簪的历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 亡国之人何谈尊严? 第二章 现在只有从白云观道士的装扮上感受到曾经的华夏衣冠了。 唐·金玉呈祥 簪: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擿:簪中的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zhi4。

玉搔头:玉簪的别名“玉搔头”,有一则香艳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宠爱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一日他顺手从李夫人头上拔下玉簪来搔头,竟惹得其他妃嫔宫女纷纷购买玉簪,一时玉价飞涨。簪子发展到明朝,已经花样百出,不仅样式翻新,质料也层出不穷。 1、金簪 商·金筓 黄金 规格:长27.7厘米,头宽2.9厘米重108.7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此金筓截面为钝三角形,头部较宽,从头至尾逐渐缩小,尾部有长约4毫米的榫状小钉。全身光洁、朴素无纹,造型极为简单、质朴。相对于隋唐以至明清之后所出的各种龙、凤、松、竹、梅、宝石等金簪钗,显得那么简单稚嫩,朴素无华。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商代金筓更注重于实用功能,其装饰性稍弱,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尚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步阶段。 金筓头部约5厘米处有一明显断纹,全身也有许多细小的凹陷,并不是十分光滑。但色泽仍较为明艳。 明·云凤纹金簪 永乐十四年 长15.3cm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云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 [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构成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这种真实、自然的意境美学特征既可以体现在绚丽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我们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写竹影: “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 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 2、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变化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下来,忽明忽暗,斑斑点点,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过,我们似乎听到那淙淙流动的声音。翠绿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莲花在轻轻地摆动,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再比如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