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 格式:docx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9
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1承德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口腔科学授课教师:邵春燕职称:医师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第2 临床专业( 专科)3 时间 2013 年 9 月 4 日第 2 单元次课12级 6 10班授理论课( 是 )实验课( ) 课口腔颌面部解授课方式教学时数 2 学时章剖节实习课( )社会实践课( ) 教学目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的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任务一、颌面部骨(15分钟)1、上颌骨:一体四突2、下颌骨:下颌体、下颌支二、颌面部肌肉(15分钟)1、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教2、表情肌学三、颌面部血管(25分钟) 主教学步骤、1、动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要时间分配2、静脉:深、浅静脉网内四、颌面部神经(25分钟) 容1、三叉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2、面神经五、讨论(10分钟)教学重点上颌骨、下颌骨、狭义咀嚼肌、面动脉、上颌动脉、三叉神经、面神经教学难点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走行分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室,教学用模型教学作业为什么下颌下腺导管易形成结石教学前沿面神经解剖分离术参考资料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王斌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教具不足,学生对三维空间理解不够问题教案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目的要求一、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二、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时间分配一、颌面部骨 (15) (一)上颌骨1、上颌骨体:前面、后面、上面、内面2、上颌骨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二)下颌骨1、下颌体2、下颌支3、下颌角4、髁突颈部二、颌面部肌肉 (15) (一)狭义咀嚼肌l、咬肌2、颞肌3、翼内肌4、翼外肌(二)表情肌三、颌面部血管 (25) (一)动脉1、舌动脉2、面动脉3、上颌动脉4、颞浅动脉(二)静脉1、浅静脉网:面静脉、下颌后静脉2、深静脉网:翼静脉丛四、颌面部神经 (25) (一)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l、眼神经2、上颌神经3、下颌神经(二)面神经重点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口腔解剖学》教案颌面部生理教案名称:《口腔解剖学》颌面部生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颌面部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理解颌面部的各个部位、相关肌肉、神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为后续的口腔解剖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颌面部的骨骼结构,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
2. 掌握颌面部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3. 熟悉颌面部血管的走行及分布。
4. 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 颌面部骨骼结构1.1 上颌骨1.2 下颌骨1.3 颧骨1.4 其他相关骨骼2. 颌面部肌肉2.1 咀嚼肌2.2 表情肌2.3 其他相关肌肉2.4 神经支配3. 颌面部血管3.1 主要血管走行及分布3.2 血管供应4.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4.1 咀嚼功能4.2 表情功能4.3 呼吸功能4.4 临床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模型展示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结构。
2. 邀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案例分享,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颌面部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颌面部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示意图,以检验其理解能力。
3. 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参观口腔颌面外科病房,观察和分析临床病例,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口腔颌面部模型3. 临床病例资料教学时间: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颌面部生理的重要性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2. 颌面部骨骼结构:讲解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骨骼的结构特点。
3. 颌面部肌肉:介绍咀嚼肌、表情肌等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 颌面部血管:讲解主要血管的走行、分布及血管供应。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问答。
口腔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人每天无论是说话、进食都需要借助口腔。
但是你真正了解口腔吗?你了解口腔颌面部的区域划分以及生理功能吗?口腔颌面部的区域划分颜面部颜面部从发际线开始,下至下颌骨的下缘,两侧到下颌支后缘。
人们常说的三庭五眼,三庭就是颜面部的分界方式,眉间点、鼻下点为颜面部的分界线,过这两点的水平线能够将颜面部三等分。
颜面部的上1/3部称作颅面部,是以颅骨为主要骨性支撑所在的表面区域,而颜面部的中下两部分则称为颌面部,是以颌骨作为主要骨性支撑的区域。
口腔口腔位于颌面部的区域当中,由牙齿、颌骨以及唇、颊、颚、舌、口底、唾液腺等组织器官构成的区域。
口腔颌面部是口腔和颌面部的统称,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能够进行摄食、咀嚼,能够感受味觉,进行吞咽,表达言语,同时还能够辅助呼吸。
口腔颌面部的临床特点位置显露口腔颌面部的位置外露,容易受到外伤,但同样也是因为位置外露,在出现疾病的时候能够很快发现,并且及时治疗。
血供丰富口腔颌面部位置分布着密集的血管,其组织器官有着非常强的抗感染能力,在受到外伤或进行手术之后,伤口的愈合速度非常快。
不过同样是由于血供丰富,组织较疏松,因此在受到伤害之后出血量往往比较大,局部组织的肿胀非常明显。
颌面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动脉的各路分支,包括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等。
在口腔颌面部出血需要压迫止血的时候,只有压迫供应动脉的近心端,才能够起到暂时止血的作用。
解剖结构复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内部包含面神经、三叉神经、唾液腺以及各种导管器官组织,解剖结构的复杂导致了如果这些结构受到损伤,很可能会导致发生面瘫、麻木等症状。
疾患影响形态和功能口腔颌面部经常会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疾患,例如腭裂或者烧伤,导致颌面部的功能异常。
口腔颌面部各功能性器官的生理功能牙齿牙齿的生理功能主要包含3点:1.咀嚼功能。
牙齿是主要的咀嚼器官,能够将食物切割、撕裂、磨细,通过咀嚼能够刺激面部的正常发育,同时也能增进牙周组织的健康,引起肠胃蠕动,让消化系统活跃。
口腔颌面部肌肉解剖结构
1.唇肌:唇肌由下唇肌和上唇肌组成。
下唇肌包括口蓋神經供應的入驻肌群(内侧和外侧入布),它们主要参与嘴唇的松弛和张力。
上唇肌由咖榎神經(面神經)供应,主要功能是嘴唇的上抬。
2.颏肌:颏肌位于下颌骨与颏骨之间,由面神经供应。
它的作用是将下颌向上抬起。
3.咬肌:咬肌分为上部和下部,它们位于颞骨和下颌之间。
上部咬肌主要参与咬合和咀嚼,而下部咬肌则参与下颌的升降运动。
4.舌骨舌骨肌:舌骨舌骨肌位于舌骨后面,由舌骨舌骨神经供应。
它的主要功能是稳定舌骨和调节舌骨的位置。
5.平滑肌:平滑肌包括舌肌、舌肌内侧肌、颌肌、颌下腺肌和舌腭咽-下咽平滑肌等。
它们位于口腔的内部,参与舌头运动和咀嚼。
6.颊肌:颊肌位于颧弓和下颌骨之间,由面神经供应。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颊部呈现出收紧状态,参与咀嚼和吞咽。
7.眼肌:眼肌包括眼睑肌(眼睑上提肌和眼睑下提肌)和眼外肌(直肌、斜肌和斜颌肌)。
它们位于颅骨周围,主要参与眼睛的运动和表情。
8.耳肌:耳肌主要包括耳后提肌和耳前提肌。
它们位于耳后和耳前区域,由面神经供应。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使耳廓向前和向上移动。
总结起来,口腔颌面部肌肉解剖结构包括唇肌、颏肌、咬肌、舌骨舌骨肌、平滑肌、颊肌、眼肌和耳肌。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协调工作,使得口腔和颌面部能够完成吞咽、说话、咀嚼和面部表情等活动。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一、颌骨颌骨通常指上颌骨与下颌骨。
(一)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由一体 (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构成。
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等 邻近骨器官相连构成眼眶、鼻底和口腔顶部。
1. 上颌骨体 分为四面一腔即前、后、上、内四面和上颌窦腔。
(1)前外面:又称脸面。
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 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
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 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
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图为上颌骨(左图为外侧面观,右图为内侧面观)(2) 后面:又称颞下面。
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 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
上颌结节上方有 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通过。
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 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
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
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 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
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
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5) 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
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紧密相连, 有时反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 易 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拨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 应注意勿将根推入上颌窦 内。
2. 上颌骨突 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 额突:为一坚韧骨片,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
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
(2) 颧突:呈锥体形,与颧骨相连,向下至第一磨牙形成颧牙槽嵴。
位于上颌骨体的外上方。
(3) 牙槽突:位于上颌骨体的下方,与上颌窦前、后壁紧密相连,左右两侧在正中线相连形成弓形,是上颌骨包在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每侧牙槽突上有7-8个牙槽窝容纳牙根。
前牙有前磨牙区牙槽突的 唇、颊侧骨板薄而多孔,此结构有利于麻醉药物渗入骨松质内,达到局部浸润麻醉目的。
(4) 腭突:牙槽突内侧伸出的水平骨板,后与腭骨的水平板相接,两侧在正中线相连接组成硬腭,将鼻腔与口腔隔开,硬腭前份有切牙孔(腭前孔),后份有腭大孔(腭后孔),有神经、血管通过。
上颌骨存在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骨缝多等因素,构成解剖结构上的一些薄弱环节,易发生横断 性骨折。
主要有下述三条薄弱线:第一薄弱线是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状突, 即上颌骨Le FOrt I 型骨折线;第二薄弱线是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EBi□rialsI: SUTraCr frantaJ PrOCeHH鼻anLciiar nasal spinealveola 『Pra:CSSJUga Silvenlaria πa 唧 notch鼻—IBCrim⅛1 groovenasal Iw CfinfilanteriorII型骨折线;第三薄弱线是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状突,即上颌骨Le FOrt III型骨折线。
另外,由于上颌骨无强大肌附着,骨折后较少受到肌牵引移位,故其移位与所受外力大小和方向有关。
上颌骨骨质疏松,血运丰富,外伤后出血较多,但骨折后愈合快。
一般较少发生颌骨骨髓炎。
图为硬腭的解剖,硬腭中间的那条线为腭中缝(二)下颌骨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中唯一可以活动且最坚实的骨骼,两侧对称,在正中线处两侧联合呈马蹄形, 包括下颌体与下颌支两部分。
图为下颌骨,图(1)为外侧面观,图(2)为内侧面观1•下颌体可分为上、下缘和内、外面。
两侧下颌体在正中处联合,外有颏(ke)结节,内有颏棘。
(1)上缘:上缘为牙槽骨,骨质疏松,其中有牙槽窝容纳牙根,是颌骨牙源性感染的好发部位。
前牙区牙槽骨板较后牙区疏松,而后牙区颊侧牙槽骨板较舌侧厚。
(2)下缘:下缘骨质致密而厚,抗压力强,在正中的两旁稍内侧有二腹肌凹,是二腹肌前腹起端附着处。
常作为颈部的上界及颌下区切口的有关标志。
(3)外面:两侧下颌体的正中联合的外下方骨隆起为颏结节,在下颌体外面,相当于前磨牙区上下缘之间,有开口向后上方的颏孔,颏神经血管经此通过。
自颏孔区往后上方,与下颌支前缘相连接的线形突起称为外斜线,有面部表情肌附着。
(4)内面:近中线处有上、下两对突起,称为上颏棘和下颏棘。
分别为颏舌肌和颏舌骨的起点,从颏棘斜向上方,有线形突起称为下颌舌骨线,为下颌舌骨肌起端附着处,而颏棘上有颏舌肌和颏舌骨肌附着。
在下颌骨线前上份有舌下腺凹,为舌下腺所在处,后下份有颌下腺凹,内有颌下腺。
2.下颌支为左右垂直部分,略呈长方形。
下颌支可分为内外两面,上下前后四个缘,及喙(hui)突和髁突。
(1)喙突:位于下颌支前上方的骨突,呈三角形、扁平,有颞肌附着。
(2)髁突:位于下颌支后上方的骨突,与颞骨关节窝构成颞下颌关节。
髁突下方缩窄处称髁突颈部,有翼外肌附着。
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经麻醉圆孔和卵圆孔的重要标志。
下颌支外侧面较粗糙,有咬肌附着。
内侧面中央有一骨孔称下颌孔,呈漏斗状,是下牙槽神经血管进入下颌管的入口。
下颌角是下颌支后缘与下缘相交部分,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下颌骨的正中央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等为骨质薄弱区,是骨折好发部位。
下颌骨的血供相对上颌骨少,且周围有强大致密的肌和筋膜包绕,当炎症化脓时不易得到引流,所以发生骨髓炎较上颌骨多。
二、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是全身唯一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运动两种功能,其活动与咀嚼、吞咽、语言、表情等功能密切相关。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髁突、颞骨关节窝与关节结,以及位于其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
左图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外侧面观,右图为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内侧面观三、肌肉颌面部肌肉可分为咀嚼肌和表情肌。
图为面部表情肌眼轮吨肌上属方肌—口轮应肌笑肌卜屑方肌—1.表情肌表情肌起于骨壁或筋膜浅面,止于皮肤。
表情肌多薄而短小,收缩力弱,肌纤维排列呈环形或放射状,多围绕面部孔裂,如眼、鼻和口腔。
主要有眼轮匝(Za)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额肌、笑肌、三角肌和颊肌等。
当肌纤维收缩时,可显露各种表情。
由于表情肌与皮肤紧密地相连,当手术或外伤切开皮肤和表情肌后,创口常裂开较大,应顺着肌纤维的走向逐渐缝合,以免形成内陷瘢痕。
面部表情肌运动均由面神经支配,若面神经受到损伤,则引起表情肌瘫痪,造成面部畸形。
2.咀嚼肌主要附着在下颌骨上,管理开口、闭口和下颌骨前伸与侧方运动,可分为闭口、开口两组肌群和翼外肌。
咀嚼肌运动主要由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前股纤维支配。
(1)闭口肌群(升颌肌)主要附着在下颌支上,由咬肌,颞肌和翼内肌构成。
这组肌肉发达,收缩力强,牵引力以向上为主,伴有向前和向内的力量。
咬肌:咬肌为一块短而厚的肌肉,作用为牵下颌向上前方,它起自颧骨和颧弓下缘,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面。
颞肌:颞肌是一块扇形而强有力的肌,其作用为牵引下颌骨向上,微向后方。
它起于颞骨鳞部的颞凹,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hui)突。
翼内肌:翼内肌是一方形而肥厚的肌块,主要使下颌骨向上,可闭合,并且协助翼外肌使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图为咀嚼肌(闭口肌群)左图为咬肌,右图为颞肌(2)开口肌群(降颌肌)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主要附着在下颌体上,是构成口底的主要肌。
当其收缩时,其总的牵引方向是使下颌骨向下方。
二腹肌:作用是提舌骨向上或牵下颌骨向下。
前腹起于上颌二腹肌凹,后腹起于颞骨乳突切迹,前后腹在舌骨处形成中间腱,止于舌骨及其大角。
前腹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图为咀嚼肌(开口肌群及翼外肌)下颌舌骨肌:作用是提舌骨和口底向上,并牵引下颌骨向下。
它起于下颌体内侧下颌舌骨线,止于舌骨体。
呈扁平三角形,在正中线融合,共同构成肌性口底,由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
颏舌骨肌:作用是提舌骨向前,是下颌骨下降。
由下颌舌骨神经支配。
它起于下颌骨颏下棘,止于 舌骨体。
3. 翼外肌 分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之颞下嵴及其下方的骨面,止于下颌关节盘前缘;下 头起自翼外板的外面,止于髁突颈部。
在开口运动时,可牵引下颌骨前伸和侧向运动。
四、血管(一)动脉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有舌动脉、颌外动脉、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等。
各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均通过末梢血管网而彼此吻合,故颌面部血液供应特别丰富。
这一解剖特点具有双重临床意义, 一方面手术或外伤后可引起大量出血, 压迫止血时,还必须压迫 动脉的近心端,才能暂时止血;另一方面由于充足的血运,能促进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和伤口 愈合能力。
舌动脉:自颈外动脉平舌骨大角水平分出,向内上方走形,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
颌外动脉(面动脉):是颌面部软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当面颊部软组织出血时,可在下颌骨下缘 和咀嚼肌前缘交界处压迫此血管止血。
颌内动脉:位置较深,位于下颌骨髁突颈部内侧。
自颈外动脉分处,往内前方走行至颞下凹,分布 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
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颧弓根部上方行走,分布于额、颞部皮肤,在此可扪得动脉搏 动,用于测量脉搏;当额、颞部头皮出血时,可在此处压迫止血;颌面部恶性肿瘤进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药物时,可经此动脉逆行插管进行治疗 (二)静脉颌面部静脉系统较复杂且变异大。
一般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
深浅静脉彼此吻合成网状。
浅静脉 网由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组成;深静脉网主要为翼静脉丛。
翼静脉丛可通过卵圆孔和破裂孔与颅内海绵 窦相通,面部静脉的特点是静脉瓣较少,当受肌肉收缩或挤压时,易使血液返流。
故颌面部的感染,特 别是由鼻根至两侧口角三角区的感染, 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 并发症。
面前静脉:起于额静脉和眶上静脉汇成的内眦(Zi )静脉,沿鼻旁口角外到咬肌前下角,在颊部有 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相通。
面前静脉可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两个途径,通向颅内海绵窦。
面后静脉:有颞浅静脉和颌内静脉汇合而成, 沿颈外动脉外侧方,向下走行到下颌角平面,分为前 和O图为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后二支。
前支于面前静脉汇成面总静脉;后支于耳后静脉汇成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往下走形,在锁骨上凹处穿入深面,汇入锁骨下静脉。
翼静脉丛:位于颞下凹,大部分在翼外肌的浅面,少部分在颞肌和翼内外肌之间。
翼静脉丛可通过卵圆孔和破裂孔等与海绵窦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