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名称:

学困生的心里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上的困难生也逐渐增多,这一群体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问题是我们教育对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我们教育对象整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尽管他们的人数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校,同时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烦恼。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对学习彻底放弃,带着遗憾离开学校,继而给社会带来危害。让这部分学困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市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机制的外在刺激

4.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班学年总评成绩分别处在后十位的学生为样本

2、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反馈,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困难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方法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查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过程

1 申报阶段:(2009年7月—8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 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3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的论文。

4 总结阶段(2010年4月---10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五研究的内容: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教育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落后的原因,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纠正学困生的行为偏差,培养其良好习惯

(5)优化学困生的心里环境,帮助他们找回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二)家校结合,学困生转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因材施教

老师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和不足之处,并找出原因,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作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再差的孩子都不会达到绝望的边缘

(2)家长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即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里支持,他们是容易走出“学困生”的阴影的。

六研究策略

1、以知促情,以情知理,是转化的核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无私的爱能苏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加深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感情,赢得学困生的信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应该坚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予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和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要容得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教师如果也能像父母一样关心、理解他们,他们会更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会觉得对不起老师,这样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努力。对于学困生、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一份关爱,适时进行家访,加强家校联系,适时找学困生谈话,了解学生身心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便及时帮助它们、解决他们的困难。

3 、抓住典型,有效激励,是转化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学习中的典型事例。

(1)抓作业中典型。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学困生也不例外,在作业批改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批语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抓课堂上典型。对学困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教师同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恰当的表扬鼓励,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如:“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你能行”、“你的见解,令人佩服!”,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抓学困生的闪光点。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教师个人修养与教学方法的挑战。当发现学困生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绝不能松懈,要步步为营,及时鼓励。当学困生尝试成功并取得进步时,须抓住其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给其他学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以榜样为目标奋起直追

4、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困生眼里,往往觉得自己这也差、那也差,老师一定不喜欢他、不关心他,如果教师能特别关注这些学生,他们就会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有时甚至要比其他学生关心的更多一些,让他们觉得老师还是很喜欢他们的。

5、转化学困生中要有爱心、耐心,而且要持之以恒。部分学困生由于以前基础差,后来学的知识难以接受,学习越来越差,表现也退步,变得消极、冷淡。这类情况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对以前不懂的地方细致讲解,作业布置难度适当降低,批改要细,帮助他们逐渐进步。

6、强化心理辅导。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造成学困的学生,如父母离异、父母单身等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理解自己肩负着将来改变这一现状的责任,使他们增强生活的意义,产生分发图强的决心。

7、家校携手,适时沟通,是转化的合力。

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家长自己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相差甚远时,往往对子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从而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或经常埋怨指责,造成学困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密切家校联系,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能融合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有机结合,步调一致,对学困生关怀、体贴、启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逐步跨入先进的行列。

6、查漏补缺,抓好“双基”,是转化的保障。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要他们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并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重视个别辅导,势必给他们造成知识衔接上的不牢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因此,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开展“结对子”活动,及时地为学困生扫除知识障碍。

学困生往往很自卑,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学困生与学优生” “特困生与教师”结对子模式,能及时解决学困生平时遇到的“拦路虎”,学优生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练习、作业都要帮助一一落实。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困生从中受到关心,既有了知心的小伙伴,也有了取得进步的小帮手。而学优生在帮教中自身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