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7.54 MB
  • 文档页数:3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 与地方的社会矛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措施 ①实行_均__田__制___,征收租调,增加收入,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 ②实行 三长制 ,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③整顿吏治,颁行 俸禄制度 ,按政绩升迁,为改革提供有利的 政治局面。 ④迁都_洛__阳___,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 移风易俗 ,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尝试解答] 提示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 立宣读的‘敕书’”。 [尝试解答]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 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 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 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 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 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 B 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 C 项错误。 [答案] D
止官员贪污腐化; 局限: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 效能有限(无法监督君权)。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4.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①含义:以“_中__正___”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行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后期逐渐演变成不注重才能,只注重 门第 的考察标 准。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3)性质:一场少数民族 封建化 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 奠定了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A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秦汉时期个别 帝王的集权还不能说明皇权 已完全树立,唐代政事堂对 皇帝的约束便可证明。 历史的复杂性往往比后人所 想象的还要深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考纲
考点
内容
考题统计
命题角度
考查 考频
难度
魏晋以后朝廷官修史书
2017·全国卷Ⅱ,T25
的特点
古代 君主专制的影响
★★★
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变
中国
2013·全国卷Ⅰ,T41
5年
迁的趋势(非选择题)
政治
4考
唐代历史史事的真伪辨
制度 唐代政治现象 2017·全国卷Ⅰ,T26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主题一 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汉至唐中枢权力 机构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 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 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 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 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 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
C 。”此观点主要说明三省六部制( )。
A.有力地限制了皇权专制 B.使中央政府机构残缺不全 C.不利协调统治集团矛盾 D.导致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 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 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 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 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教材补遗 1】 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 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 吏,世袭传承。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3.(2016·高考海南卷)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 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 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职权分明。 实质:相权削弱,皇权得以加强。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例题】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这(三省六部制)是一个 引人瞩目的(政治)结构……官僚集团在缺乏一个拥有全权的政府 首脑的同时,还缺乏一个代表整个官僚利益的最高仲裁者和代言人
[时空线索引领]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第 1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关联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唐太宗
(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钱穆在《国史新论 》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D(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科举制 ①实施: 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考试内容:儒家经典; 衡量标准:考试成绩。 ③评价: 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
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 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 阶层的流动;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消极:重才轻德;官本位思想严重;明清八股取士 压制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
核)、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栏目 导引
【构图解史】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教源自文库补遗 2】 士族庄园经济
士族以家庭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形成地主阶级中的特 权阶层。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 占有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 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 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它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解析:选 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 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 处于初创阶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 故 B 项错误;D 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 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
D 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栏目 导引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发展趋势?
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 正”的主要原因。 [尝试解答]
提示 唐代宰相名称不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 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皇权加强,削弱了相权。
★★

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6·全国卷Ⅱ,T25 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2017·高考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 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 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 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 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 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 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史料三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君权与相权之争推动了汉至魏晋、隋唐中 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从史料中“不经 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 下”的职能分别为草拟、审批诏令。 3.史料三“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 相职也”,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解析:选 B。据题干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 为‘民之父母’”信息,可知在宗法观念下,“国”为大“家”, 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 母,故选 B 项。
1.演变
选官 制度 时期
察举制 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至清末
2.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 到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考法 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
影响
2.(2016·高考全国卷Ⅱ,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
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2.地方行政区划 (1)唐代演变为 道—州—县 三级制度。 (2)唐后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__藩__镇__割__据__”局面。 3.监察制度 (1)概况:唐代中央:御史台 ,地方:监察御史。 (2)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