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药学 第二节课生药的分类与生药的记载大纲 北京大学药学院
- 格式:pptx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3
《生药学》课程教学大纲Pharmakognosi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1574 课程总学时:64周学时:2 学分:2.5课程性质: 必修适用专业:药学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中医沿用的天然药材,继承传统的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生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中药真伪优劣的独力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课程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历代著名的本草、生药炮制的方法;掌握生药鉴定的基本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生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掌握或熟悉100多味常用生药的来源、性状、采制、产地、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等(其中重点药物20余味,一般药物80余种);熟悉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生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熟悉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等。
本课程采用由罗集鹏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药学》(第二版)一书作为教材。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它是一门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品质评价、资源开发、药效药理与临床医疗用途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是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学习中医沿用的天然药材,继承传统的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生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中国药典》2005年出版(第一部);2)康延国,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3)郑汉臣,生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4)陆时万,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该课程的考核实行理论考试制,前提是实验考核通过后方能参加理论考试。
《生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生药学是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在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介绍生药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对中药真伪优劣的独力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的来源、采收加工、性状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效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对代表性的生药要着讲解,其他生药则比较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课堂讨论,自学,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问题、分析总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6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8学时,实验20学时。
三、教学内容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生药学的研究对象(二)品种对生药品质的影响(三)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生药的分类与生药的记载(1学时)(一)生药的分类(二)生药的记载项目与拉丁名(1)记载项目(2)生药的拉丁名第三章生药化学成分(3学时)(一)生物的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产物(二)生药的化学成分:糖类及苷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醌类、香豆素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类、其他成分(三)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与生物合成(自学)第四章生药的鉴定(4学时)(一)生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二)生药鉴定的依据及《中国药典》收载生药的标准(三)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方法(四)中成药鉴定第五章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2学时)(一)植物组织培养(二)植物细胞培养(三)毛状根培养(四)药用植物的大规模快速无性繁殖(五)利用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用成分第六章生药的采收、加工与贮存(2学时)(一)生药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二)生药的贮存。
第七章我国的生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学时)了解我国生药资源概况;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与途径;中药和天然药物、天然保健食品、中药化妆品、海洋生药资源与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生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生药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
绪论一、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目的和任务1. 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
2. 中药材生产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 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影响生药品质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以亲缘关系为线索,根据生物科属亲缘相近,一般含有近似成分的规律,寻找类似疗效的中药以有效成分为线索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扩大药用部位老药新用人工栽培、养殖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组织培养、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药物(Medicine, Drug):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中药材(Chinese crude drugs):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饮片(decoction pieces):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
◎草药(Herbal medicines):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
◎生药(crude drugs):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生药学(Pharmakognosie, Pharmacognosy):利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化学成分和分析鉴定的一门科学。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教学研究实践,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drug):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价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断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合专业:药物制剂一、课程教学目标《生药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生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生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需要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生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生药学知识,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生产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学科内容。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将客观问题形象化,在学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1.学习常用生药300 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60~90 种,熟悉30~40 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生药鉴定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验(实训)学时8 应开实验(实训)项目个数 4实验(实训)实验(实训)序号实验(实训)名称学时分配备注要求类型例1:校内生药的识别必做 2 综合性例2:生药标本的制作必做 2 验证性例3:重点生药的理化鉴别必做 2 验证性例4:根及根茎类生药的鉴别选作 2 综合性例5:皮和茎类生药的鉴别选作 2 综合性例6:叶和花类生药的鉴别选作 2 综合性例7:动物类生药的鉴别选作 2 综合性五、教学学时分配总学学时分配章次各章名称时讲授实训讨论习题考核其他小计绪论 1 1 1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 1 1第二章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2 2 2第三章生药的鉴定 4 2 2 4第四章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存4 2 2 4第五章中药材的炮制0 0 0第六章生药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2 2 2 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第七章用0 0 0第八、藻类、菌类、蕨类、九、十2 2 2裸子类生药章第十一章被子植物类生药12 8 4 12 第十二章动物类生药 1 1 1第十三矿物类生药 1 1 1 章六、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新课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生药总结2012版(总论部分)一、绪论:取自某天然物(如植物、动物、矿物)的整体或是一部分,经简单加工以后得到的药物,可以使鲜品也可以是干品。
分为植物药(85%)、动物药(13%)、矿物药(1~2%)。
3)简单加工,不是精制品。
: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2、生药的特点(point!)1)含众多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复杂多样(多成分、多靶点)2)作用缓和、持久(多数)(作用产生慢)3)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多数)(搭配治疗、对症治疗)4)成分之间有助溶作用,使难溶性成分易于煎煮溶出5)有相互作用的成分共存,使机体保持良好状态(敏感性不同,选择性)6)有效成分含量不恒定,生药质量不易控制7)贮藏困难,携带不便,服用麻烦8)基源复杂,常有替代品、伪品3、生药的应用1)直接供医疗使用;2)作西药的原料;3)作食品、香味料、调味料;4)做香料、染料、涂料等。
4、《神农本草经》分品上品:菊花、甘草、薏苡仁、大枣、决明子、胡麻、茯苓、枸杞、酸枣、阿胶、人参、黄芪、天麻(赤箭)、石斛、麦门冬、丹参中品:干姜、百合、龙眼、赤小豆、芍药、当归、贝母、丹皮、合欢、麻黄、黄芩、海藻下品:桃核仁(桃仁)、杏核仁(杏仁)、附子、乌头、大黄、半夏、旋覆花、连翘、蜈蚣:中国最古药书;作者不详,东汉末年,载药365种520),载药730种。
:世界第一部药典;苏敬等人,唐显庆四年(659),载药844种:《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的合称,我国本草信2年(1108),载药1744种24年(1596),收载药物1892种1、分类方法1)三品分类法上品:延年益寿、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防病补虚,有毒无毒取决于使用情况;下品:治病愈疾,多有毒性,不宜久服。
2)《纲目》自然分类法(李时珍彻底打破三品分类,建立自然分类法)3)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先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再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
一生药的分类和记载大纲一、一生药的分类法生药品种繁多,据《中华本草》记载,总数约有 8 980 种,其中常用生药约 500 余种。
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加以叙述。
不同的书籍,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1 . 按药用部位分类法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
2 .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
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等。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3.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本教材按此方法分类。
4.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
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与功效,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5. 其它分类法在历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 6 类,每类又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 16 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其生态及性质分为 60 类,如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并把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