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33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
进入民国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尚未完成。
政治上,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反复斗争,国家处于分裂割据与武力统一的矛盾之中;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其发展仍然不充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气象,但传统和保守的势力依然存在。
基于这样的理解与分析,我们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与‘旧’”作为教学主题(立意),“新”与“旧”的矛盾既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的意义与局限,又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片段教学聚焦北洋政府时代的政治统治。
一方面,北洋军阀统治从专制到复辟,背弃《临时约法》的精神,体现反动和落后;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又难以完全抛弃临时政府时期所奠定的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形式上保留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原则,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
通过从政治方面揭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表现与变革,打破学生对北洋时代的传统认知,形成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社会变化复杂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知识储备:高一新生基础较为薄弱: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袁世凯称帝、军阀割据只是大致了解;对民国初年社会的变迁了解较少,缺乏对北洋军阀割据统治时期社会的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
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都在迅速发展,但是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及特点;探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发展的原因;认识北洋政府实行封建专制、造成社会动荡的同时在客观上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专制与民主共和反复斗争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发展的表现。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