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6.49 KB
- 文档页数:3
心肌酶谱五项心肌酶谱五项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心肌酶谱五项是什么。
1、乳酸脱氢酶LDH:LDH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
这些组织中的LDH 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2、谷草转氨酶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主要在心、肝、骨骼肌、肾、胰、脾、肺、RBC中。
其中以心肌细胞含量最丰富,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3、磷酸肌酸激酶CK:主要分布于胞桨和线粒体。
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CK升高,12~24h达高峰,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后CK最大值很少超过7000U/L,如果>7000U/L提示伴有骨骼肌疾病;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是诊断AMI最佳的血清酶指标。
心肌CK-MB可达40%以上,特异性高达100%。
心梗发生时,血清CK-MB可增高10~25倍,超过CK(10~12)倍。
5、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最,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在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大量释放入血中,因此它是诊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心肌酶谱五项的正常值心肌酶,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中CK-MB,LDH1特异性最高,目前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小儿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心肌酶谱值增高就认为是患了心肌炎,由于影响心肌酶谱的因素较多,很多医院采用测定心肌肌钙蛋白来辅助诊断心肌炎,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一、组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www.med66。
com)【正常参考值】72~182 U/L【临床意义】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
3~1。
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
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
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
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
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
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比色法:190~310 U/L2.临床意义: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心肌酶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进行心肌酶检查可以排查相关疾病,若心肌酶检查结果异常就说明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心肌酶高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关于心肌酶的小知识吧!1.什么是心肌酶心肌酶指的是心肌中各种酶的总称,包括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如图一所示)。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主要分布在人体的骨骼肌、心肌以及脑组织当中,涉及到四种形式,即脑型(BB)、肌肉型(MM)、杂化型(MB)、线粒体型(MIMI),其中杂化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当中;乳酸脱氢酶(LDH)广泛存在于我们人体的各个组织当中,例如肾脏、心肌、肝脏等,可以为糖酵解代谢提供支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多存在于心脏、肝脏等组织中,可以为氨基酸代谢提供支持;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广泛存在于各个组织中,但以心肌组织为主。
图一:心肌酶2.什么是心肌酶检查从实际情况来看,若心肌细胞受损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心肌酶且这些心肌酶会进入到血液中,而进行心肌酶检查就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心肌酶水平,继而判断心肌是否损伤,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断提供支持。
同时,心肌酶也存在于骨骼肌、肝脏等组织中,所以进行心肌酶检查也可以为骨骼肌病、肝炎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常见的心肌酶检查主要包括心肌酶三项、四项与五项,其中心肌酶三项主要检查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乳酸脱氢酶,四项会在此基础上对α-羟丁酸脱氢酶进行检查,五项是增加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就需要进行心肌酶检查,但仅进行心肌酶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可以将心肌酶检查与心肌标志物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手段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引起心肌酶高的原因在研究后发现,有多种因素会对心肌酶水平产生影响,例如急性心肌梗死、肌病、心肌炎、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因素会对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产生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骨骼肌病等因素会对乳酸脱氢酶产生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毒性肝炎等因素会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产生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肝病等因素会对α-羟丁酸脱氢酶产生影响。
心肌酶谱检测及意义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的方法。
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和乳酸脱氢酶(LDH)。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它们的活性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1.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通过测定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来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
一般来说,CK和Mb的活性在心肌梗死后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并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根据酶的活性水平可以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监测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可以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恢复情况,以及心肌损伤的恢复进程。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疗效。
3.诊断心肌损伤:心肌酶谱检测还可以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肥厚等。
心肌酶谱检测可以评估血液中心肌酶的活性,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如果心肌酶的活性升高,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心肌损伤的诊断。
4.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心肌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缺血等。
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变对心肌酶的影响不同。
例如,在心肌梗死中,CK和Mb的活性通常升高;而在心肌炎中,LDH的活性增高较为明显。
通过分析心肌酶的活性水平,医生可以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心肌酶谱检测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监测心肌损伤的过程、诊断心肌损伤以及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通过心肌酶谱检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心肌损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心梗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心梗可以定义为心脏组织受到某种影响而导致的一种缺血病变,它可以是一次性的、持续的或者是重反复的。
心梗一般会伴有心肌缺血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而且会引起人们的心脏功能性障碍。
心肌酶测定检查是检测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它可以检测人体血液中的心肌酶,一旦被检测出,就可以证明确定是否发生了心肌梗死。
心肌酶测定检查的项目主要有三个:一是心肌酶原活性(CK-MB)、二是肌酐酶(CK-MB)和三是肌酐原活性(LDH)。
心肌酶原活性(CK-MB)是检测心梗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的标志。
它是心肌酶(CK)的一个分支,可以检测出心脏细胞的损伤情况。
测定值越大,说明心肌损伤越严重。
肌酐酶(CK-MB)可以用来测定心肌病损伤的程度,是心肌酶(CK)分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被用来证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缺血,从而为临床诊断心梗提供重要依据。
肌酐原活性(LDH)可以用来测定心肌病损伤的程度,这种指标的测定是基于肌酐的活性变化来检测的,它可以是诊断心梗的一个有力工具,它可以用来识别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改变。
心肌酶测定检查可以更加有效地诊断心梗,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心梗的发生和治疗心脏疾病。
它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可靠及时诊断心梗的方法,可以准确、可靠地识别心梗的存在,并有助于心梗的及时并有效的治疗。
心肌酶测定检查不仅可以用来诊断心梗,还可以用来诊断心肌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实际的治疗中,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及早发现心梗的发生,提前实施治疗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梗发生。
因此,心肌酶测定检查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准确地诊断心梗,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心梗的发生,让患者的生活更加健康。
儿童心肌酶指标解读心肌酶指标是指在儿童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几个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临床预后。
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是一种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的酶。
在心肌损伤时,由于细胞膜的破坏,肌酸激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血液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常用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有CK-MB和CK-B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发生损伤时,CK-MB会释放到血液中增加。
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当脑组织发生损伤时,CK-BB会释放到血液中增加。
肌红蛋白(Mb)肌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心肌和横纹肌中的蛋白质。
在心肌损伤时,由于细胞膜的破坏,肌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增加。
肌红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心肌肌钙蛋白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蛋白质,主要参与心肌肌纤维收缩功能。
心肌肌钙蛋白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心肌肌钙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增加。
相比较于CK和Mb,心肌肌钙蛋白是更加敏感的心肌损伤指标,可以更早地检测到心肌损伤。
通过监测上述心肌酶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预后。
一般情况下,心肌酶指标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在数小时内升高,并在数天内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
较高的心肌酶指标水平通常与较严重的心肌损伤相对应。
此外,儿童的心肌酶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儿童来说,需要根据相关的参考值进行解读。
儿童心肌酶指标的异常可能与多种原因相关,如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
总结起来,儿童心肌酶指标的变化可以提供心肌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线索,但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心脏和肌肉疾病检查
检查项目及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肌酸激酶(CK)24~200U/L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严重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骼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全身性惊厥,心包炎,癫痫,甲低等。
注意事项:剧烈运动,各种插管,手术,肌内注射氯丙嗪和抗生素等也可引起CK增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8U/L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70~182U/L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等。
也见于溶血性贫血,肌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等。
血肌红蛋白(Mb)16.0~29.8μg/L 增高:见于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肌肉局部缺血,创伤,原发性肌肉疾病,行军性肌红蛋白尿,中毒性肌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休克,甲减等。
肌钙蛋白(Tn)
肌钙蛋白T:<0.5μg/L或阴性肌钙蛋白I:<0.2μg/L或阴性增高或阳性: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充血性心衰,病毒性心肌炎,围手术期心肌损害等。
尿肌酸
男性:<30.5μmol/24小时尿女性:<60.9μmol/24小时尿增高:见于肌肉损伤,多发性肌炎,肌球蛋白尿症,肌萎缩,皮肌炎,硬皮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甲亢等。
心肌酶检查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心肌酶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变化。
心肌酶是由心肌细胞释放的一类特定酶,其中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肌红蛋白等。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这些酶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浓度变化,可以间接地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心脏病变的进展情况。
心肌酶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重要诊断指标。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造成部分心肌细胞坏死的一种疾病。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和浓度的变化,可以明确诊断心肌梗死,确切判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此外,心肌酶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炎症、心肌病和心肌损伤等其他心脏病情。
心肌炎症是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心肌酶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程度和严重程度,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心肌酶检查还可以用于监测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评估心肌梗塞后的心肌修复情况。
然而,心肌酶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心肌酶的半衰期较短,检测血液中心肌酶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时间窗口,因此,在心肌损伤的早期阶段可能无法准确地检测到心肌酶的升高。
此外,由于心肌酶不仅在心肌细胞中存在,还在其他组织中存在,如骨骼肌等,因此,一些非心脏相关的疾病和损伤也可能导致心肌酶的升高。
总之,心肌酶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测手段,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酶检查的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未来有望实现更加准确和快速的心肌酶检测,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引言部分介绍了心肌酶检查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本文的整体了解。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心肌酶检查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心肌酶检查的临床应用。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
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
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
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 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
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
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
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
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 AST、AL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心肌酶谱报告单解读心肌酶谱报告单是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病变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a-羟丁酸脱氢酶(HBDH)。
以下是对这几种酶的解释和正常参考范围: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
CK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心肌炎、脑卒中、肌肉损伤等因素有关。
正常参考范围:38-264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2.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其水平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
CK-MB水平的升高是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正常参考范围:0-25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3.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肌肉、肾脏等组织中。
AST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心肌炎、肝病、肌肉损伤等因素有关。
正常参考范围:8-4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4.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尤其以心脏、肝脏、肾脏、肌肉等组织含量较高。
LDH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心肌梗死、心肌炎、肝病、肌肉损伤等因素有关。
正常参考范围:100-30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5. a-羟丁酸脱氢酶(HBDH):a-羟丁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其水平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
HBDH水平的升高是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
正常参考范围:10-100 U/L(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当心肌酶谱报告单上的某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心肌损伤或心肌病变。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确定是否存在疾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
如果发现心肌酶谱报告单异常,请及时就诊并咨询医生。
心肌酶4项检查,哪4项?检查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现如今,许多人都由于心脏部位出现异常而倍受困扰。
心脏类相关疾病非常繁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若有异常情况出现应该及时进行检查。
在此过程中,通常会借助心肌酶检查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那么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心肌酶4项检查是什么?检查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心肌酶4项检查包含哪4项?心肌酶4项检查主要包含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这四项。
(一)乳酸脱氢酶其作为一种糖酵解酶,其在机体的各种组织中都存在,其中肾脏、骨骼肌和心肌中的乳酸脱氢酶含量最为丰富,其次是在红细胞、肿瘤组织、肺脏、胰腺、脾脏和肝脏中的含量较高。
针对乳酸脱氢酶偏高的情况,其大多数多见于肾脏病、恶性肿瘤、骨骼肌损伤、肝脏疾病、休克、肺梗死、营养不良、心脏疾病以及贫血等。
而针对乳酸脱氢酶偏低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心情不好、睡眠不好、过于劳累、内分泌失调等。
总而言之,通常情况下乳酸脱氢酶偏低时并不是特别严重,通过有效调理后就能够即可恢复。
所以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复查。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其主要在于肠、前列腺、肺、脑、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
针对肌酸激酶同工酶病理性增高的原因,主要多见于前列腺、胆囊、肠、肺、骨骼肌疾病、急性颅脑损伤、手术后、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部位的肿瘤。
而如果肌酸激酶同工酶偏低则通常没有什么临床意义。
(三)肌酸激酶其主要在心肌、骨骼肌中,其水平高低主要受生理状态、年龄、性别的因素影响较大。
与此同时,针对肌酸激酶的活性而言,肌肉容量大的男性相对而言要大大高于女性。
针对肌酸激酶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炎、心肌梗死、各种肌肉疾病以及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出来明显肌酸激酶增高的情况,对于口服他汀类降脂药物所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的情况下肌酸激酶也会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
此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既往病史进行动态观察,如果依旧持续升高,需要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就诊。
心肌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AST活性在发病后6-12小时内显著增高,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
肝炎患者临床前期血清AST活力也可升高,所以血清AST活性测定虽特异性差,但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另外,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炎、白血病、肺栓塞、创伤、肌炎、肾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患者也可见血清AST 活力升高。
2、乳酸脱氢酶(LDH)心肌梗塞发作时病人血清LDH活力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对心肌梗塞的后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血清LDH活力升高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某些贫血病人等。
3、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其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心肌梗死的后期诊断比LDH更有意义。
血清α-HBDH与LDH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可判定LDH来源于肝脏或心脏,正常人:LDH比α-HBDH的比值为1.2-1.6,实质性肝病的比值为1.6-2.5,而心肌梗死时比值下降为0.8-1.2。
血清α-HBDH活力升高除心肌梗死外还见于:肌营养不良、溶血性贫血、肾梗死、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和溶血标本等。
4、肌酸激酶(CK)CK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高可达95%,有些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肌梗死血清CK活力多升高,而且发病后在血清中上升时间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清中CK活力于2-4小时升高,其升高幅度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比较灵敏,18-36小时达到高峰,约维持2-4天后恢复正常。
CK活力升高程度与AST、LDH一样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
CK在短时间内升高者表示梗死范围无扩展;持续升高表示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反复升高表示梗死范围再度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
不同的梗死部位血清CK升高幅度也不一样,如心内膜下梗死要比心前壁、前侧壁梗死低。
心肌酶谱五项意义关于《心肌酶谱五项意义》,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肌酶谱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生疏,在日常生活中也的确非常少听见,那麼他究竟是什么,做什么用,又有什么使用价值,实际意义。
心肌酶在我们人体内部关键遍布于心脏肌肉和骨骼肌肉。
心肌酶谱里包括有五项內容,这种內容指数值都是有各有的实用价值。
那麼今日就给大伙说说心肌酶谱五项內容实际意义。
心肌酶谱五项的标准值是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3、硫酸铵肌酸激酶CK:24~194 IU/L;4、硫酸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要留意有没有感染性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甲状腺素较为亢奋等病症,有时候自主神经系统作用出现异常还可以造成这种病症。
速效救心丸一般对于的是冠心病所造成的血供不够病症。
建议到医院门诊先做下心电图检查看一下,再开展目的性医治。
建议還是到医院门诊做下全方位查验,已确立发病原因,有利于医治。
2什么病需要查验心肌酶谱五项心肌酶谱五项是LDH、AST、CK以及同I酶,α-HBD。
心肌酶一般遍布于心脏肌肉及其肌肉,你的状况均上升,病人9岁,可能是心肌炎或是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及其肌肉损伤。
有的情况下能够由于发热等要素出現心肌酶的提高,由于有的心肌酶并不是机体独有的,因此当这种人体器官危害时能够出現心肌酶提高。
实施意见:建议查下肾脏功能及其肌钙蛋白等查验,要是没有心肌炎及其肌溶解病症就没事儿,定期复诊。
如果是CK-MB并不是很高得话就没事儿。
便是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不提高就没事儿。
4心肌酶谱五项实际意义LDH高时,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肌肉损害、一些肝炎、败血症、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恶变肿瘤。
心肌梗塞时,12-24h,LDH会较高,48-72h达高峰期,1-2W后恢复过来。
恶变肿瘤末期LDH,恶变肿瘤造成的胸腔水里LDH会较高。
体检项目心肌酶和心肌功能1. 心肌酶是一种在心肌受损时释放的特定酶,它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
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活性和血清水平,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心肌功能是否正常。
2. 心肌酶的活性增高通常与心肌细胞的死亡或损伤相关。
例如,在心脏梗死发作时,心肌酶的释放会持续增高,且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相关。
心肌酶的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心肌损伤,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 心肌酶的检测可以通过血清样本进行,通常采用血液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心肌酶的检测。
4. 心肌酶检测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病变的类型。
例如,当肌酸激酶的活性增高,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较低时,可能提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
5. 心肌酶检测也可以用于评估心肌功能的改善情况。
比如,在患者接受了心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酶的活性会逐渐降低,这可能表明治疗效果良好。
6. 除了心肌酶,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心肌功能的状况。
例如,心肌肌钙蛋白是另一种常用的心肌损伤指标,它在心肌损伤后很快释放到血液中,并且比心肌酶更敏感。
7. 心肌功能评估通常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
心电图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而心脏超声则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8. 心肌功能的评估还可以通过运动耐力测试、运动心电图等进行。
这些测试可以判断心肌的耐力和响应程度,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脏健康状况。
9. 心肌酶和心肌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指导治疗和健康管理。
但是需要注意,单独的心肌酶或心肌功能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心脏疾病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心肌酶指的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很多人都关注的,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
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了解了心肌酶四项检查以后,才能更好的治病。
那么到底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一、心肌酶四项检查:
1、乳酸脱氢酶(LDH):心梗、肝脏疾病、恶性肿瘤、部分血液疾病。
2、肌酸磷酸激酶(CK):心肌炎、脑血管意外、甲状腺机能减退。
4、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急性心梗、特性优于肌酸磷酸激酶。
5、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E):心梗、肌营养不良、叶酸、B12缺乏。
二、心肌酶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
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大量心肌细胞损伤,使血清中各种酶因病程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增高。
如果有并发症或梗死延展则酶不下降,若梗死再度发生,已趋下降的CK MB会再次升高。
2、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
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3、其它
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看了为大家介绍的以上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吧。
心肌酶四项检查在生活中会做的,而且常常会运用到患者疾病的诊断,因此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要重视。
最后也提醒我们大家,要重视心肌酶四项检查。
一旦身体出现了异常的症状以后,我们一定要积极治疗,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大家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