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外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6
《外科学》教案教案《外科学》教案概述:《外科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外科临床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总论:介绍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外科疾病的特点、外科治疗原则、围手术期处理、外科营养、外科感染、创伤、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2.各论:按照人体部位和系统,分别介绍各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案例教学法:结合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如无菌技术、缝合、拆线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针对临床病例或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安排:1.学时分配:本课程共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
2.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外科学教材,如《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参考文献和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外科学专著、期刊论文、临床指南等,拓宽知识面。
教案外科学范文教案:外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4.提高学生对外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一、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外科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2.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二、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1.急性腹痛的病因与鉴别诊断;2.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3.胆囊炎和胆结石的诊断与治疗;4.枢纽腹痛的病因与处理方法;5.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处理与监护;6.外科创伤的处理流程与注意事项。
三、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1.利用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外科病患;2.制定初步的诊断与治疗计划;3.进行一些基本的外科操作训练,如缝合、结扎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通过讲授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2.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3.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病例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4.模拟操作:通过模拟器材和模型进行操作训练;5.实习: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实习和观摩。
五、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报告评价;2.实习考核和操作技能评估;3.学期末考试评价。
六、教学资源1.外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外科手术模型和模拟器材;3.临床科室实习机会。
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课时)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急性腹痛、肠梗阻、胆囊炎和胆结石、枢纽腹痛、出血性脑卒中、外科创伤)4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2实习和观摩8总计15备注:1.教学进度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实习和观摩部分需要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和现场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临床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实习和观摩的时间较短,影响了对外科学的深度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外科学》教案范文外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了解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4.探讨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5.学习外科学的相关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4.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5.外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外科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外科手术的类型、步骤和风险,促进思维交流和共享经验;3.实践法:通过实践操作模拟外科手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外科学是医学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外科手术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2.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外科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操作来治疗外科疾病,如切除恶性肿瘤、修复受伤组织等。
外科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个专科领域。
3.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包括开放手术、腔镜手术、微创手术等,不同类型的手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病情。
外科手术的操作步骤包括麻醉、消毒、切口、切除、缝合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4.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术后并发症等意外情况。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术前准备工作,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外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外科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涉及生物材料、数字技术、基因工程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课程名称:外科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2022年X月X日授课地点:XX教室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外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外科学的兴趣,培养敬业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教学内容:1. 外科学概述2. 消化系统疾病3. 泌尿系统疾病4. 生殖系统疾病5. 骨折与关节损伤6. 肿瘤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外科学?2. 引导学生了解外科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二、外科学概述1. 外科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外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 外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三、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3. 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四、泌尿系统疾病1. 肾结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膀胱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3. 尿道结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五、生殖系统疾病1. 阴茎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卵巢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3. 宫颈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六、骨折与关节损伤1. 骨折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关节损伤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七、肿瘤1. 肿瘤的分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2. 常见肿瘤的病理生理特点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难点九、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2.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提问积极性等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运用外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
- 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
- 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外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 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外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想。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外科学概述- 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外科学的主要分支和临床应用2.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 手术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手术消毒和铺巾- 常见手术切口和缝合技术- 创伤处理和清创术3. 常见外科疾病- 肿瘤、炎症、感染、创伤、烧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常见外科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术后护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外科学概述:介绍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
-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讲解手术器械的使用、消毒、铺巾、切口、缝合等技术。
- 常见外科疾病: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3. 实践操作- 手术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手术消毒和铺巾:模拟手术场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切口、缝合技术:模拟手术场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外科学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程度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手术器械使用、消毒、铺巾、切口、缝合等技能。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与外科学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一、实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技巧。
二、实验教学内容1. 实验一:伤口处理与包扎学习伤口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学习包扎的材料和技巧。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伤口处理和包扎练习。
2. 实验二:骨折固定学习骨折的诊断和分类。
学习骨折固定的材料和技巧。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骨折固定练习。
3. 实验三:心肺复苏学习心肺复苏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学习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模拟练习。
4. 实验四:急救器材的使用学习常见急救器材的功能和用法。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急救器材使用练习。
5. 实验五:外科无菌操作学习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步骤。
学习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消毒。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无菌操作练习。
三、实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外科学基本知识和操作原则。
2. 示范法:教师演示操作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3. 模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情景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实验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2. 结果评价:评估学生在模拟练习中的正确率和准确性。
五、实验教学资源1. 教材:外科学实验教材。
2. 实验室设备:伤口处理包、骨折固定器材、心肺复苏模拟器、急救器材、无菌操作器材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学视频、操作图解等。
六、实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和教学资源,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时间表。
2. 学生准备: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
3. 实验室准备:确保实验室设备和材料齐全,并进行检查和维护。
七、实验教学步骤1. 实验前讲解:教师简要回顾实验目的和内容,讲解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外科学》教案范文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类型:理论课课时数:2小时课程目标:在掌握基础外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外科学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外科疾病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一、引言(10分钟)1.外科学的定义和产生背景2.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二、外科学基础知识回顾(30分钟)1.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外科手术的分类和原则3.外科手术器械和设备三、外科疾病与诊断(30分钟)1.常见外科疾病及其临床表现2.外科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影像学在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四、外科手术相关问题(40分钟)1.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2.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和风险控制3.外科手术后的康复与护理五、外科学研究热点探讨(30分钟)1.微创外科的发展和应用2.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的研究进展3.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外科手术发展六、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选择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外科疾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七、课程总结和小结(10分钟)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思路2.讲解外科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外科学的研究和学习外科手术的相关知识教学资源:1.外科学教材及参考书籍2.影像学疾病诊断报告3.外科手术视频案例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讨论的积极程度2.案例分析:学生对外科疾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3.课堂练习或小测验:对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课后作业:1.阅读并总结至少一篇外科学相关的论文或研究综述2.整理课堂讲义和笔记,复习巩固知识点3.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外科学授课教案》Word版第一章:外科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理解外科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地位。
1.2 教学内容外科学的定义和起源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外科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科学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外科学定义和起源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外科学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的掌握。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外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能力。
第二章:外科解剖学2.1 教学目标掌握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
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熟悉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实践操作法:进行解剖模型操作,加深学生对外科解剖学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的理解。
解剖图谱识别:评估学生对人体器官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的掌握。
解剖模型操作:评估学生对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外科病理学3.1 教学目标了解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
学会对外科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3.2 教学内容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外科疾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病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
实践操作法: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学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外科病理学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常见外科疾病病理变化的掌握。
教案模板(外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外科手术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外科手术的常见操作步骤和技巧;3. 学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外科治疗方案;4. 培养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5. 培养对外科手术安全和风险的意识,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1. 外科学概述- 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外科手术的分类和特点- 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工具和设备2. 外科手术操作技巧- 无菌操作和手术准备- 切口的选择和处理- 刀法和缝合技巧- 出血控制和止血方法3. 外科手术安全和风险管理- 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适应症- 手术室环境和设备的安全要求- 异常情况处理和急救措施- 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4. 团队协作和沟通- 外科手术中的团队角色和职责- 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协调和合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实和模拟操作等。
学生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其外科手术能力和临床应用水平。
四、教学评估考核形式将采用学生日常表现、小组讨论、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具体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供相关教材、学术论文和实践指导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外科学知识。
六、教学计划详细的教学计划将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布,其中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研究任务和考核要求。
七、备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研究群体的需求和特点。
---以上为教案模板(外科)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案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希望这份教案能帮助你在外科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外科学教案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掌握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能够运用外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3. 熟悉外科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
4. 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
教学内容:1. 外科学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外科学常用手术技术及其应用。
3. 外科学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4. 外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教学方法:1. 讲授:系统讲解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外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组织学生就外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与临床手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共同探讨外科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外科学概述1. 讲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介绍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分析外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第二课时:外科学常用手术技术1. 讲解外科学常用手术技术及其应用。
2. 分析手术技术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3. 介绍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处理。
第三课时:外科学疾病的预防和保健1. 讲解外科学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2. 分析常见外科学疾病的预防策略和保健方法。
3. 讨论外科学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第四课时:外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1. 讲解外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2. 分析外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向。
3. 探讨外科学发展的未来和机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病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一章绪论 1学时[目的与要求]1、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外科学发展简史。
2、怎样学习外科学[讲课思路与手段]1、科学的来源及发展2、科学研究的五大内容: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肠梗阻,门脉高压,甲亢等)百年来未变,但目前研究手段大为先进,可能取得突破,创新性进展。
3、外科学发展简史,重点介绍近代突破手术疼痛,感染,抗菌,失血问题4、我国外科学成就及新进展5、怎样学习外科学①一切为病人着想,在为病人服务中学习②学习和处理服务与学习、目的与手段、局部与整体的关系③培养时间观念,集体观念,无菌观念④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⑤加强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第二章无菌术(ASEPSIS) 2学时[目的与要求]1、树立无菌概念2、掌握无菌术及灭菌、消毒三概念3、熟悉外科手术所应包括的无菌术内容4、掌握手术人员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方法5、学会对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粘膜)消毒和铺无菌巾6、掌握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7、了解手术室的管理[讲课思路与手段]“讲”—“看”—“练”三结合方式教学,故方法和内容是:一、大课教学(约1。
5学时),授课内容是:(一)无菌术概念,无菌术在临床医学,尤其在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性。
(二)无菌术组成:灭菌法、消毒法、无菌操作原则和管理制度。
(三)外科手术常涉及的无菌术内容:Ⅰ: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与消毒方法1、灭菌法①高压蒸气法:(进行重点介绍)在工作原理一般性介绍后,重点强调灭菌条件、使用时注意事项以及灭菌效果检验方法。
②煮沸法:简略介绍方法及应用范围。
③火烧法:简介方法及用途。
④电离辐射灭菌法:主要用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注射器,输液管、手术缝线灭菌和密闭;不耐热药物(抗生素、激素)的制造业有γ射线以及60CO加速器两种方法。
(简单介绍,一般了解)2、消毒法①化学药物浸泡法:介绍几种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各自用于浸泡消毒的器械、物品类别、浸泡消毒所需时间、条件或注意事项。
②甲醛蒸气熏蒸法: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
Ⅱ:手术人员的无菌准备1、一般性准备2、手臂的刷洗与消毒:重点介绍肥皂水刷手和碘伏涂擦消毒法,同时附带介绍传统的消毒液(如新洁尔灭、酒精)泡手消毒法和氨水洗手法。
3、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重点介绍戴干手套法。
Ⅲ:病人手术区域的皮肤(粘膜)消毒与铺巾1、手术区皮肤的一般性准备:剃毛和清洗。
2、碘附涂擦消毒:注意消毒程序及范围。
3、铺无菌布单。
Ⅳ: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Ⅴ:手术室的管理第三章外科休克 4学时[目的与要求]1、熟悉休克的微循环及代谢变化,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2、了解休克的分类3、熟练掌握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的监测指标及意义4、掌握抗休克的一般急救措施、治疗要点,血容量的补充和维持。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临床诊治要点[讲课思路与手段]1、课前要求同学预习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即微循环及代谢的变化以及继发性内脏器官的损害。
2、要介绍休克的意义,休克的本质即组织细胞缺氧,以及休克的分类。
3、重点讲解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休克代偿期及休克抑制期与微循环的变化,化谢变化,器官损害特点结合起来讲授。
4、详细讲授休克监测的意义,常用的监测技术,各种指标变化的意义及与各重要脏器损害之间的联系。
5、以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例,讲解休克急救的一般措施,特殊措施,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原则与选用方法,如何改善组织细胞的供血、供氧,如何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6、详细讲解感染性休克,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的“冷休克”的特点,建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概念。
强调“感染性休克”的处理除加强抗感染外,同样要注重血容量的补充和维持,尤其注意重要活性药物的选用及皮质激素的应用。
7、采用多媒体方法,配以相关图、表。
第四章外科病人体液失调 5学时[目的与要求]1、了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外科的重要性2、掌握功能性、非功能性细胞外液等几个基本概念3、熟悉机体自身对体液平衡及酸硷平衡的调节机制及重要性4、掌握临床几种缺水的特点、缺水程度的判断及治疗原则(包括经验治疗和公式计算治疗方法)5、掌握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静脉补钾的基本原则。
熟悉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方法6、了解低钙血症的神经肌肉兴奋性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方法7、熟练掌握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补碱公式的灵活应用及注意事项8、了解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病因、临床表现、处理要点9、掌握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临床综合处理原则[讲课思路与手段]1、举出一个实例,如腹膜炎,肠梗阻等,说明正确认识和处理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2、用归纳图表的方式简略讲解功能性、非功能性细胞外液等几个基本概念。
休液平衡、酸碱平衡的维持及调节。
3、着重讲解等渗性脱水对血容量的影响,低渗性缺水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和几种补钠方式的应用,以及高渗性缺水的临床判断方法。
列出几种缺水程度的比较表。
4、详细讲解低钾血症几种主要临床表现,纠正低钾血症的方法,静脉补钾的原则。
5、强调高钾血症的危险性,将高钾血症的紧急处理条理化,使其简单明了,便于讲解和记忆。
6、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线,将酸碱平衡公式与临床酸碱失衡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讲授。
讲清代谢性酸中毒临床特点,并以实例演示和讲解补碱计算公式和经验公式的灵活应用,列出注意事项。
7、明扼要提出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临床综合处理原则。
8、整个课程采用多媒体方法,配以必要的图片。
第五章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 3学时[目的与要求]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概念1、了解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的概念2、熟悉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的发病基础3、重点了解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的诊断指标4、了解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的发病机制5、掌握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症的防治原则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1、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2、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3、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4、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了解ARDS、应激性溃疡及肝衰竭概念、发病基础及诊治原则[讲课思路与手段]第一节概况1、明确M0DS概念及演变,特别强调MODS在外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2、阐述MODS发病基础,结合典型病例进一步说明那些原发病可导致MODS。
3、应用线路图形式简单介绍MODS的发病机制,充分说明MODS原发病因不同,但最终临床表现相似的发病机制。
4、阐明MODS的临床表现,分型及其特点。
重点对MODS诊断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
5、MODS诊断重点突出快速、及时针对性采取辅助检查,尽早作出诊断。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阻断病理连锁反应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
6、防治原则方面,重点讲述预防,阐明MODS5个预防基本要求。
第二节急性肾衰竭(ARF)1、在讲MODS章节中重点讲述本章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及急性肝衰竭(ARF)。
供见习、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2、明确ARF定义及临床分型3、重点讲述ARF病因及分类,结合典型病例,图片进一步阐述其病因。
4、通过图解、简单介绍ARF发病机制。
5、阐明ARF临床表现,重点讲解少尿型分期及临床表现。
6、阐述ARF诊断依据、方法和步骤,重点讲述肾前性和肾性ARF的鉴别要点、肾性和肾后性ARF的鉴别要点。
7、重点阐述ARF的治疗原则,包括少尿期的处理原则和多尿期的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8、ARF的预防及血液净化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9、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输血(自学)[目的与要求]1、握输血的适应征和途径2、悉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3、解自身输血的作用和目的4、解血液成分制品和血浆增量剂的用途[自学思路与手段](讲座形式)1、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际病例介绍输血,包括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各类血制品的输入方法,力求直观易懂!2、血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穿插于各类血制品输入的适应症中讲述。
3、习前通过多媒体将输血过程、血液制品演示一遍,再将学生带道病房参观输血的过程4、重点介绍输血的适应征和并发症第七章外科营养(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2、熟悉饥饿、创伤、感染后的代谢变化3、掌握肠外营养的概念、热卡的需求,输入途径及并发症的防治4、掌握肠内营养适应症、实施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自学思路与手段]1、阅读外科学(第五版)教材第十一章,也可阅读其他有关外科营养的著作。
,如《黄家驷外科学》有关外科营养的章节。
2、明确外科营养在外科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性。
3、明确人体基础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基础需要量。
4、对肠外营养要求搞清楚制剂配方的种类,热卡总量及不同产热物质的分配比例,如糖、脂肪、含氮热卡的比例。
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补充要求。
三升袋(全合一)的临床使用方法。
5、明确不同静脉输入途径的选择方法,TPN并发症的防治。
6、肠内营养是最符合生理的营养补充方法。
第八章临床麻醉 6学时[目的与要求]1、了解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学的范畴,临床麻醉的任务及分类2、了解麻醉前准备的必要性,掌握麻醉前病人病情判断标准——ASA评分法3、熟悉麻醉前准备事项,掌握常用的麻醉前用药4、掌握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麻醉药的临床药理特点及通用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5、了解肌松药的临床药理特点及注意事项6、熟悉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7、自学麻醉机的基本结构气管内插管术、以及全身麻醉的实施步骤8、掌握局部麻醉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剂量9、掌握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的症状、预防及处理10、握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11、熟悉椎管内麻醉的定义及分类及适应症,了解其解剖及生理、操作步骤及麻醉管理12、熟悉椎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13、了解控制降压及全身低温的概念14、自学区域麻醉、神经阻滯以及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生理[讲课思路与手段]1、通过多媒体看一组临床麻醉实施图片,使同学们建立初步的麻醉概念,了解临床麻醉的任务,以图表法讲述临床麻醉分类。
2、讲述麻醉前准备工作的内容,麻醉的风险等与ASA病情分级的内在关系,强调择期手术禁食、禁饮的时间重要性。
重点阐述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原则以及常用麻醉前用药(阿托品、鲁米那)的药理特点、常用剂量。
3、述全身麻醉的基本概念、全麻药的分类,吸入麻醉的定义,优点、缺点、常用药物,MAC 的概念以及影响吸入麻醉药肺泡浓度的因素。
4、讲述静脉麻醉的定义、优点、缺点、常用药物以及通用临床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
5、讲述肌松药的作用机制、分类及临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6、结合临床实例讲述全身麻醉导致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及处理要点。
7、指导同学们自学麻醉机的基本结构、器官插管术的目的及常用方法、并发症,全身麻醉诱导、维持的基本概念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