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学反思.doc
- 格式:doc
- 大小:76.02 KB
- 文档页数:4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反思
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首词是苏轼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首先,我在课堂讲解中重点突出了苏轼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他在这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夸张、用典、对比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文学价值。
其次,我积极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朗诵音频、背景音乐和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首词的氛围和情感。
同时,我还组织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
最后,我注意到这首词中出现了很多生字和难懂的词汇,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和辨析。
通过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生字和词汇的用法和意义。
在反思中,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过程中有时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整首词的连贯性和整体感;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整体把握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总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一首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其讲解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同时也要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此次“行知杯”教学大赛的选用篇目是选自必修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篇课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篇目。
如何上出东坡词的豪放气势是关键。
而作为一个经验不足又是女老师的我,如何表现出豪放气势正是自己需要挑战的。
在抽签之初,就有老师对一众年轻老师建议:在上课之前应该喝点酒。
虽是戏称,但是足以见“豪放洒脱”方得东坡词的真谛。
宋人就曾将东坡词与柳永词作比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因此,这节课我将重点带领学生品味东坡词作的豪放洒脱。
一、以朗诵贯穿课堂记得以前在一次《离骚》公开课的时候,前辈老师就给我建议,建议诗词教学要多注意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到的或温婉或豪放的风格。
之前的很多诗词教学中,我常常忽略朗诵,忽略带他们领略诗词的韵律美,只关注诗词的分析。
因此,此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决定将以朗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贯穿课堂,辅以点评、讨论。
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仔细听,说说谁读得最好。
在朗读、点评的过程中,最让我意外与难忘的是这样一个胖胖的面带腼腆笑容的小丫头。
当时我请她来说一说:你认为谁读的最好?她慢吞吞地站起来笑着问我:谁都可以吗?师:当然!学生慢吞吞地笑着说:我觉得我读的最好她小小的温柔的声音像是在教室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也让我无比的意外也感到无比的惊喜,难得有同学能够自告奋勇的为大家展示。
但是,眼前站在我面前的明显是个柔柔弱弱腼腆的小姑娘,她能读出东坡词的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的豪情壮语吗?我与同学们都拭目以待。
几秒钟的酝酿之后,小姑娘开口一句“大江东去”,洪亮清脆,铿锵有力,绵延舒展,仿佛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卷缓缓的铺展在眼前。
小姑娘的表现果然不同凡响,惊艳了在场的所有同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所作的,是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代表作,更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名篇。
准备期间,我读了孙绍振教授《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一文,深受启发,决定尝试从探讨周瑜的风流形象入手,通过探究作品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的矛盾,去感受作者苏轼的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
课堂上,因为预习充分,学生能紧跟教师思路,与老师紧密互动。
对于我而言,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总结如下: 优点:1.教学设计较为清晰,能有效设置问题,且环节之间衔接得当,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
2.课堂教学反馈有效,针对学生的回答,能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缺点:1.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需要留白的,有意识的停顿,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会使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教学内容,也会使学生思考的更为全面、深刻。
课堂最后一个问题,侧重发散思维,通过学生多元的理解,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进而感受苏轼的乐观旷达、作品的豪放风格。
但是我因为时间紧迫,没有给予学生多少思考时间,致使学生在仓促中回答。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设计中写作背景的插入的顺序,一方面了解此时苏轼被贬的现实,一方面提醒学生苏轼思想的矛盾性,他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壮丽山河、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苏轼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他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的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体会这首词中是“奋”压倒“伤”,进而感受本词豪放的风格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胸襟。
2.拓展不足。
在课堂中,拓展侧重于词中周瑜形象与历史中真实周瑜形象的对照,突出苏轼的内心世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中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学背景、作者情感及表现手法,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诗文的修辞手法、把握诗文的节奏韵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2)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尝试背诵诗文,体会诗词的意境。
3.课堂讨论(1)讨论诗文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
(2)分析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探讨苏轼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文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案例分析(1)选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2)结合诗句,探讨苏轼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背诵,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3.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对诗文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4.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经典诗句,更好地理解了苏轼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和鼓励。
2.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加以辅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恢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完成这篇词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为主要目标。
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的处境和心境,为理解词的内涵打下基础。
在讲解词的过程中,我注重对词句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然而,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词中一些历史典故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方面做得还不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讲解、讨论、多媒体展示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赤壁的壮丽景色。
但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讨论环节,没有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多媒体展示方面,图片和视频的选择还不够精准,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但也有少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有关,没有充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情况发现,部分学生对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时,存在一些偏差。
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语言的反思在教学语言方面,我力求做到准确、清晰、生动。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够简洁明了的情况,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如何把课文上出新意,上出自己的特点,一直是我对语文课堂的追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经典宋词,从什么地方入手,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决定从词的题目入手,抓住“怀古”诗词的特点来串起整个课堂。
怀古诗词通常都是由诗人的眼前之景,引出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许多联想,再进一步引发出诗人的感慨,来抒己之怀。
而这一特点既可以串起对写景写人语言的赏析,又可以引出对其中历史人物的分析,还可以借此挖掘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深层次情感。
其次,对于如何赏析词的语言,我颇费了脑筋。
逐词逐句地赏析肯定是行不通的,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时间也不够。
通过查阅资料,我突然发现这首词有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黄庭坚存录的另一版本,这样就可以利用两个版本用词差异的比较,来激发同学们的分析热情和兴趣,自然达到语言赏析的目的,进而提升同学们“咬文嚼字”的能力,而且这样一来还可以做到重点突出。
两个版本共有五处不同,我最终确定了两处比较点,第一处是写景部分的“惊涛拍岸”和“惊涛裂岸”的比较揣摩,第二处是人物塑造部分的“强虏灰飞烟灭”和“樯橹灰飞烟灭”赏析比较,因为突出了重点,同学们赏析的角度和深度都有了,比如在“拍”和“裂”的比较中,同学们意见比较一致,都认为“拍”比“裂”好,但角度各不相同,有的从两个词的气势和动态感上分析,有的从修辞角度,有的甚至从是否暗含声响来比较;再比如“强虏”和“樯橹”的赏析中,因为“强虏”明显突出了对手的强大更衬托出周瑜的军事才华,支持者不少,然而当“樯橹”的支持者分别从形象性、修辞、上下文搭配,甚至暗示作战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时,完全打开了思路,那种思维的灵动让我也眼前一亮,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
第三,词人对他所联想起的历史人物周瑜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却非常重要,我想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分析让同学们既感知到周瑜的形象又能去思考苏东坡为什么不选刘关张、不选诸葛亮、不选孙权曹操,偏偏选了周瑜。
2023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1选这首词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是有压力的,因为越是名篇越难讲出新意。
经过多方面的查找资料,我渐渐被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吸引,所以最终我将重点放在了通过品味词的豪放进而感受作者人格的豪放,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
经过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已通过下发的资料详细阅读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豪放词的代表作引入,在朗诵中体会这首词的豪放。
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怀古词如何鉴赏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已详细讲过,所以就可以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讲写景句会出现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另一方面,把婉约派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写景句挑出来与苏轼豪放派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区别。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用以自伤,流露出羡慕之情。
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此时,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其实不然,我们最重要的是看作者怎样处理这种这种冲突的,这就要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
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
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教授这一课,我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成功引起了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在理解词中深意时存在困难。
因此,今后在教授类似课文时,应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
在朗读与初步感知环节,我注重了语音、语调的指导,帮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与韵律。
但在分析文本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内涵。
在情感与思想体会方面,我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苏轼的情感与思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我也意识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苏轼的情感与思想时存在偏差,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有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去体会词人的情感与思想。
最后,在作业布置方面,我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词并写读后感。
通过检查作业,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背诵任务,但在写读后感时,部分学生存在表达不清、思路混乱的问题。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Reflection on Teaching "Nian Nujiao·Chi Bi Huai Gu"Teaching "Nian Nujiao·Chi Bi Huai Gu," a classic poem by Su Shi, has been a rewarding experience for me. Here are my reflections on the lesson:Firstly, when introducing the new lesson, I successfully piqued students' interest by presenting Su Shi's life story and literary status. However, during subsequent teaching, I noticed that some students lacked sufficientknowledge about Su Shi's background,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grasp the deeper meanings in the poem. Therefore, in teaching similar texts in the future, I should assign预习tasks beforehand to ensure students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 and their relevant backgrounds.During the reading and initial perception stage, I emphasized guidance on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o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rhythm and rhyme of the poem. However, when analyzing the text, I found that some students lacke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ry and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poem. In future teaching, I will focus more on explaining the imagery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poem's essence.Regarding emotional and ideological comprehension, I guided students to delve into Su Shi's emotions and thoughts, achieving satisfactory results. Nevertheless, I realized that some students had misunderstandings when interpreting Su Shi's emotions and thoughts, possibly due to their age and life experience. Therefore, in future teaching, I will prioritize emotional exchanges with students, guiding them to connect their own experiences with the poet's emotions and thoughts.Finally, for homework assignments, I required students to recite the poem and write a reflection. After checking their work, I found that most students could recite the poem well, but some exhibited issues with unclear expressions and disorganized thinking in their reflections. This reminds me that in futureteaching, I should strengthen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and guide them to clearly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Overall, I have gained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this teaching session. In future teaching, I will continue to summarize lessons learned and strive to improve my teaching proficiency.。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精选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篇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篇一1.教学内容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品,它不如诗歌易读易懂,所以要反复诵读,层层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旷远深沉的意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鉴赏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宋词。
2.教学对象分析:本校学生差生面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开头的音乐视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本词意境的分析采用问答式,可有效降低思维难度,达到通过问题,引导其了解分析意境的方法的目的。
思维创新必须有一个契入点,质疑讨论部分正是为此设计的,相信学生可以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3.教学策略设计:①重视诵读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说明中写着“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可是听过多少节课,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诵读,充其量是有节奏地读,很难想象这种整齐划一的读念中能不能品味到诗歌的意境。
还有一种教法就是老师们常采取的津津有味地评析,这种办法也的确能引导部分同学进入诗境,如游历梦境一般赏析一番。
但也常会遇到并没有能跟随老师进入诗境,反倒如同听催眠曲一般进入梦乡的同学。
可见这种被动的接受或者简单的读念都不能替代诵读,也难以达到诵读主体心理体验的深度。
鉴于这点,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格律常识,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声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走进诗的意境。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激发大家诵读诗歌的兴趣,变评析被动接受为赏析主体主动体味和表达。
②巧设疑、善诱导、多层次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反思求知过程,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探究(合景与情)意境,通过想象、联想体味景物描绘虚实结合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质疑讨论,创新思维。
③多媒体设计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品味、理解、感悟。
尤其是调整了《三国演义》片头视频的视帧顺序,并加入了本词内容作为字幕,经“studio mp10”重新压缩后,用于教学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诵与歌唱,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每位老师在备时都会考虑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引导老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往往习惯于“我认为”的思维方式,是站在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所谓的“重点知识”与“主要方法”。
这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原有的设计常常不能完全实现。
本次《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开是借班授,对学情的了解不多,所以我试图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入手,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学习的起点”。
前我请学生们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该词的几个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回答这些疑问。
在回收的质疑条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重要且有趣的问题,其中的三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成为了支撑起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石。
问题一:“念奴”是谁?这是一位学生提出的看似有些古怪的问题。
当我将其作为整堂的第一个问题展现在PPT上时,引发了教室中的一片小声议论。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人帮忙解答,说这是“词牌名”,也有人嘲笑提问者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懂。
面对这种反馈,我一方面因势利导,邀请学生对词牌等学常识做了回顾。
另一方面,我特别对“念奴”这个词的意思做了认真解说,并鼓励了提问的学生,感谢他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有勇气大胆发问。
最后我还号召全班同学在本节的学习中,一起勇于质疑,分享智慧。
这个小小的环节,虽谈不上精彩,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复习了知识,激发了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层次的学生,面对各种水平的问题。
此时不妨常常想起那句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
我们理应认识到,学生对所有问题的理解都是基于自身的真实基础,这就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尊重的学情。
最简单的问题,也是问题。
换个角度去审视,换种方法去使用,也许还是个好问题。
问题二:怎样赏析上阕的景物描写?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少涉及该词上阕与景物描写有关的内容。
④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二、不足之处
①在教学设计环节,安排学生“读”的时候,缺少范读。
应该利用多媒体来播发朗读或者由老师指导朗读。
②在把握文本方面,没有把握好词中豪放的意象,没有让学生与文本更进一步的交流。
应该扣紧文本,抓清一点来分析,抓住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情境,走进作者。
③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没有和学生很好的交流,导致课堂师生略显得不够融洽。
④备课仓促,对教案不熟悉,使得课堂上略显得紧张。
篇二:念奴娇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
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
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
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