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法律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73
法律知识学习资料汇编第1章法律基本原理 (2)1.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 (2)1.2 法律的渊源与体系 (3)1.3 法律的效力与适用 (3)1.4 法律关系 (4)第2章宪法 (4)2.1 宪法的基本原理 (4)2.2 国家的基本制度 (4)2.3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4)2.4 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4)第3章民法 (5)3.1 民法的基本原理 (5)3.1.1 合法权益保护原则 (5)3.1.2 契约自由原则 (5)3.1.3 平等自愿原则 (5)3.1.4 公平正义原则 (5)3.1.5 诚实信用原则 (5)3.1.6 公序良俗原则 (5)3.2 自然人 (6)3.2.1 民事权利能力 (6)3.2.2 民事行为能力 (6)3.2.3 监护制度 (6)3.3 法人 (6)3.3.1 法人的设立 (6)3.3.2 法人的人格 (6)3.3.3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6)3.4 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6)3.4.1 民事法律行为 (7)3.4.2 代理 (7)3.4.3 代理权的行使 (7)3.4.4 代理关系的消灭 (7)第4章物权法 (7)4.1 物权法的基本原理 (7)4.2 所有权 (7)4.3 用益物权 (7)4.4 担保物权 (8)第5章合同法 (8)5.1 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8)5.2 合同的订立与生效 (8)5.3 合同的履行与变更 (8)5.4 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9)第6章侵权责任法 (9)6.1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原理 (9)6.2 侵权行为的构成与责任 (9)6.3 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9)6.4 特殊侵权责任 (10)第7章刑法 (10)7.1 刑法的基本原理 (10)7.2 犯罪与犯罪构成 (10)7.3 刑罚与刑罚适用 (10)7.4 刑事责任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11)第8章民事诉讼法 (11)8.1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11)8.2 诉讼参加人 (11)8.3 诉讼证据 (11)8.4 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 (11)8.4.1 审判程序 (11)8.4.2 执行程序 (12)第9章刑事诉讼法 (12)9.1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 (12)9.2 立案、侦查与起诉 (12)9.3 审判程序 (12)9.4 刑事执行与刑事赔偿 (13)第10章商法与经济法 (13)10.1 商法基本原理 (13)10.2 公司法 (13)10.3 破产法 (13)10.4 经济法基本原理 (14)10.5 市场监管法 (14)10.6 金融法 (14)第1章法律基本原理1.1 法律的概念与特征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规范性文件。
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一、法的概念和特征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特征:统治阶级意志、普遍约束力、权利义务为内容、国家强制性、公开性。
三、法的分类1、公法与私法(了解)2、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掌握)成文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用条文形式制定并经公布施行的法。
不成文法:是指未经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惯、判例等。
3、实体法和程序法(掌握)实体法:是以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职权、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
例如:民法、刑法。
程序法:是一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要的程序或手续为首要内容的法。
例如: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
4、国内法和国际法(了解)民事诉讼法简介:1、当事人:原告人和被告人2、管辖:根据民诉法的划定,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移送管辖。
级别管辖: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
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原则3、诉讼的原则:严等原则、调解原则、辩论原则等。
4、民事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
回避制度:一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四、法的渊源(法的表现形式)纵向法表现形式——法律体系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
私营企业(补充成分):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组成部分):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土地的利用权可以依法转让54、75、78、82宪法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指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3、行政法规:国务院依法制订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第一章:法律法规的概念和特点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以规定国家法律的实施和行为主体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定性:法律法规是由国家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
2. 集中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政府组织制定的,对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和事务具有普遍约束力。
3. 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法律法规将承担法律责任。
4. 总体性:法律法规是综合规范社会公共利益的准则,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层面。
第二章: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按照制定部门、效力级别和内容特点等可以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按照制定部门: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2. 按照效力级别: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级别,其中宪法是最高级别的法律法规。
3. 按照内容特点: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一般性法律法规和特别性法律法规,一般性法律法规是对一定范围人民共同行为的普遍规范,特别性法律法规是对特定事项的规定。
第三章: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一般是上位法对下位法具有约束力。
具体的层级关系如下: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下位法和行政法规不得与之相抵触。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事务;部门规章是由各个部门制定的针对本部门内部管理的规章。
第四章: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1. 法律解释:法律的解释是对法律的文字表达进行解释和解读,目的是明确法律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是狭义的合同,只是具有财产关系的民事合同,不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以及劳动合同、行政合同等。
2、合同的法律特征:(1)合同是一种协议,属于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的目的是设立、变更、终止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3)合同的当事人地位平等3、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4、合同与法律的关系:(1)合同是一种法律手段,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
(2)合同订立必须以法律为前提,合同必须服从法律。
(3)合同只有依法成立时,才具有法律约束力。
(4)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法律关系。
5、法律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相应的法律规范的调整下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的实质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存在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合同法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关系,是指由合同法律规范调整的、在民事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包括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合同法律关系,改变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改变了原来设定的法律关系。
合同法律关系作为法律关系的一种,具有如下特征:(1)合同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规范是合同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合同法律关系又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具体运用。
(2)合同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
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正是区分合同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重要区别。
(3)合同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法律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这就决定了参加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彼此相互独立、互不隶属。
同时,由于主体地位平等,决定了其权利义务一般也是对等的,一方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法学基础知识》第一章法律是什么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法律的词义汉字“法”古体写作“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西文中,只有英语law同汉语中的“法律”对应。
欧陆各国语言一般使用两个词将“法”与“法律”分别表达。
拉丁文:jus、lex德语:Recht(法)包含法律和权利双重含义二、法律学的研究对象1. 规则是法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规则在法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法理学的体系第二节多重视角的法律观1. 立法者立场的法律观(1)命令说:始于博丹(2)权力(强制)说(3)意志论(4)规范(规则)说2. 司法者立场的法律观:裁判案件的权威资料(弗兰克)3. 社会学视角的法律观:社会控制的工具(庞德)4. 伦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观:公平正义的体现第三节法律的基本特征与法律思维方式1. 法律的基本特征:行为规范、出自国家、强制功能、权利义务内容。
2. 法律思维方式:规范性思维、程序化思维、逻辑缜密、并不追求绝对必然的“真”。
第四节法的构成要素及其应用一、法的要素(略)二、法的主要要素:1.成文法与法典例:我国《民法典》之难产2.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1)三要素说(2)二要素说(3)新三要素说(4)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二要素说3.法律原则4.法的概念及其解释第五节法律的分类及其意义1. 公法与私法4. 国家(三)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 公民的权利能力:出生到死亡2. 公民的行为能力:(1)完全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视为完全行为能者”)(2)限制行为能力(10岁以上、18岁以下;精神状况)(3)无行为能力(10岁以下;精神状况)3.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法人消灭时结束。
法人的行为能力体现在法人职责、经营范围上。
《经济法》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知识点提要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规范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经济法》的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中,我们将开启探索经济法世界的大门,了解其基础概念、原则和相关的法律体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法律的概念。
法律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单来说,法律告诉我们在社会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如果违反了规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普遍性等特点。
规范性使得法律能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国家意志性表明法律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强制性确保法律的规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普遍性则保证法律适用于相同情况下的所有人。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法律的渊源。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主要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通常是为了执行法律或者对全国性的行政工作进行规范。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然后,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基本单位,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组成。
假定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处理是指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制裁则是指对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例如“公民有权依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义务性规范则要求人们必须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又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