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六单元

最新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六单元

最新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六单元
最新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曲艺与杂技

教学内容:曲艺与杂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曲艺所包括的形式: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

和木偶戏以及杂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以及

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习本单元,教学生感受古代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培养

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识记相生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以及掌握杂技在中国的源远流长性。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归纳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之处以及杂技在历史上的其它称谓。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几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包括相声、口技、山东快书、皮影戏和木偶戏以及杂技。这些曲艺有两个共

同特点:一是历史都比较长,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二是群众性基

础广泛。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相声和口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是“说学逗唱”,了解口技的表演的方式和特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相声和口技之所以能流传是因为得

到百姓的喜爱,培养学生艺术应该服从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只有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才能长盛不衰的观点。

3、引导学生比较相声和口技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和横

向对比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识记相声的基本艺术手段,了解口技的表演形式和特色,基本知道相声的起源地和发展情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相声的说学逗唱四个特点。

教材分析:曲艺的最大目的使让人娱乐,在娱乐中能有所收获,可谓

寓教于乐。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多媒体放相声和口技各一小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相

声和口技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向学生简介曲艺:学生自读课本50页第一段。

2、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相声的来源和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主要用北京话。也有地方相声。它的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

群口三种。

3、学生自主探讨相声的艺术手段:

说、学、逗、唱是相声传统的基本艺术手段。

“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的卖声、飞禽走手的鸣叫声,喜剧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行为、语言等;

“逗”:是捧哏逗笑;

“唱”:是编一些滑稽可笑的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把某些唱词、

曲调夸张演唱,来引人发笑。

4、学生分子探究口技的的艺术表演形式:

口技是相声的锥形。古代口技是一种仿生艺术,表演者运用嘴、舌、喉、鼻等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所以也俗称为“隔壁戏”。(三)、拓展活动:学生找一段相声给大家表演。

(四)、读一读:

到网上或学校图书室找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读一读,加深

对口记得了解。

第二课时山东快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起源,熟

悉山东快书的基本表演形式,知道山东快书的起源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山东快书的艺术起源,使学生了解一种艺

术形式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指引学生熟悉山东快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并组织学生尝试有节奏的演奏山东快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思考山东快书之所以受到喜爱广泛流传的原因。难点在于对山东快书的起源的介绍。

教材分析:山东快书是一种彻底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在其形成

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优秀民间艺人的推广和改进,使得该种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解放后山东快书主要是在高元钧和杨立德两位民

间艺人的推动下,扩展了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放一段山东快书,让学生直观感受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发源和发展: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一带的说唱艺术形式,至今已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一个牌子,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学生自主探究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

山东快书的表演者,手持两块主板或钢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

它又名快板书。这一民间曲艺最初传说武松故事,所以曾名“武老二”

3、探究山东快书产生于临清、济宁一带的原因:

因为这里有京杭大运河上的几个大码头,是商贾(gu)云集之地,有对娱乐活动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说唱艺术开始流行,为山东快书

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拓展活动:

1、找一找:上网查一查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2、读一读: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

年上。

第三课时皮影戏与木偶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基

本特点,知道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起源以及各自的演出特点,了解皮影戏制作和角色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与早期电影类比,培

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皮影戏的较色,知道皮影戏和戏曲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熟悉木偶戏的特点和基本表演形式,引导学生比较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异同,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皮影戏和木偶

戏这两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古代娱乐方式,知道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感受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古代到现代,依然为观众喜爱和接受。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两种艺术表象形式:皮影戏和木偶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表演特点,知道木偶戏的起源时间和表演形式。难点在于对皮影戏和木偶戏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

教材分析:皮影是皮影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其色泽明亮艳丽,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

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外,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木偶的种类也很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

偶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放映皮影戏和木偶个一小段,叫学生直观感受皮影戏和木偶戏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起源:

皮影戏起源于陕西地区,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有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

影戏是世界上最

早有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2、师生共同自主探究皮影戏的较色分类:

(1)、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皮影戏角色的五个类别: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皮影戏的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真正理解“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