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文学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41.00 KB
- 文档页数:26
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解析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象征、隐喻和暗示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常常以一种隐晦而富有启示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进行解析。
一、象征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象征主义起源于法国,最早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界。
它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种反叛,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超越现实,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和超越。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马拉梅、比利时的莫泊桑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主义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潮流。
二、象征主义的核心思想象征主义强调人类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灵魂的追求。
它试图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欲望和梦境。
象征主义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往往不是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这种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启示性和深度,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解读作品。
三、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象征主义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比喻、隐喻和暗示。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比较来传达某种意义,如用“花开如火”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隐喻则是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来传递深层次的含义,如用黑暗来象征死亡和绝望。
暗示则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和暗示来引导读者思考,如在作品中出现一只乌鸦,暗示着不祥的预兆。
四、象征主义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运用象征主义在不同文学体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诗歌中,象征主义常常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排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的《秋日的诗》中,他用落叶和凋谢的花朵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在小说中,象征主义通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莫泊桑的《一个人的生活》中,他通过描述一个庄稼汉的生活来暗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在戏剧中,象征主义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一、引言中国象征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象征手法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一部代表作就是《沉默的大地》。
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主题、象征手法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二、主题与背景《沉默的大地》是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27年至1930年间的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生活困境和革命觉醒。
小说的主题是平民百姓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与追求自由的斗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沉默的大地》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手法,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首先,小说中的“大地”象征着中国农民阶级,他们沉默被压迫,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作者通过大地的象征,表达了农民阶级的不屈和反抗精神。
其次,小说中的“沉默”象征着农民们的无声抗议,他们因为封建统治而沉默不语,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剥削的不满。
最后,小说中的“红霞”象征着革命的曙光,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的希望。
四、对社会的启示《沉默的大地》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揭示,呼唤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关注。
小说中描述的农民生活艰辛,受到封建土地制度的压迫,他们的命运完全被阶级剥削决定。
作品通过揭示这一现实,激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促使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五、作品的艺术价值《沉默的大地》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瑰丽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巴金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氛围。
六、结语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沉默的大地》通过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命运和社会问题,激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它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象征主义名词解释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此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称为前期象征主义。
20世纪20年代,它发展并形成了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代表诗人有爱尔兰诗人叶芝,法国诗人瓦雷里,德国诗人里尔克,美国诗人庞德,俄国诗人叶赛宁等,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为其代表作。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阿洲整理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一、概述(一)、什么是象征: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
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
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三)、概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富有诗意。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波德莱尔的诗歌《醉舞》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著称,通过对自然、爱情和宗教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而艾略特的《荒原》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信仰的迷失。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现,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布莱希特的戏剧《断头台上的罗莎》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女人在断头台上的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则是表现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主人公变成昆虫的奇特情节,探讨了人类存在的荒诞和绝望。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元素,打破了逻辑和常规的限制。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布列顿、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等。
布列顿的诗歌《自动写作宣言》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提倡用自由联想的方式进行创作,挖掘潜意识的深层内容。
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则是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日常物品和场景的重新构造,创造出了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总结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名词解释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是一种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文学流派,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
它强调艺术的创造,主张艺术不应当只是描写客观世界,而应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背后的真实,显示人的心灵状态。
在表达方式上注重暗示,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意识之间,存在对应或默契。
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主观意识的对应物来暗示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
它致力于挖掘语言的潜能,打破了词语的单一性、含义的直露性和明确性,在曲折性与含蓄性中突出语句的转义,暗示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状态,成为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
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
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
但这却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外国文学象征主义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文学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强调隐喻、符号和意象的运用,以表现深刻、玄妙和超越现实的内在世界。
其主张通过文字、形式、结构等要素来表达情感、哲学和精神境界,通常不强调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构,而是强调语言的音韵感、节奏感和内在的意蕴。
象征主义运用的常见主题包括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心灵的痛苦和启迪、信仰和哲学等。
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舒尔、比阿特丽斯·德·姜、美国的阿波利奈尔和英国的尤金·奥尼尔等。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1.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他的代表作品《醉舞》、《恶之花》等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2. 艾略特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他的代表作品《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荒凉。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张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1.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断头台上的罗莎》、《加里波第》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
2. 卡夫卡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幻想性,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深度。
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英文叫做Symbolism,法语为Symbolisme,两者十分相似,因由是这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指把一块木板(或石块)分为两半,以表友爱的信物。
后来用途逐渐变广。
泛指所有能表达观念或事物的标识或符号。
如逻辑术语中的“符号逻辑”英语称之为:symbolic logic,数学术语中的“数理符号”称为:Mathematical symbol。
“诗的象征”Poctic symbol,其用法已从纯粹的符号或寓言的意义上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包括意象和隐喻,等意义的词语了。
在实际用途方面,象征既是一个逻辑术语,数学术语,在语义学,符号学,认识论等方面,也常看见它出现。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很古老的年代就有它的存在。
一些文艺理论家谈论《诗经》的创作方法时,就包含了象征在其中了。
《周礼·春官》,曾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
郑玄为其注,中说:“兴者,托事于物。
”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宋人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之“兴”和西洋之Symbol有相近之点。
但差异之处有甚多。
中国古诗中的象征表现手法,多为象征物与被象征之物(意)融合难分。
李商隐的《蝉》就是一例。
”本以高难饱,徒劳很费声。
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乎。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青。
作者用婵来作象征物,以寄托作者对国家,对社会原是希望能有所作为的,但是,当权者却认为自己所言是“婵噪”而听不入耳。
所以诗中有“五更流欲断,一树碧无情。
”看看世道,是无法容纳自己的,当这小官,有如桃梗人一样,随水漂泊,居无定处。
最后表明自己,也应象蝉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安于清贫。
中国古代诗人的象征表现手法,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先秦时代,多为托物以言志。
例如:《诗经》中,多以桑、梅、杞、棠来象征女性。
如:《氓》中有一首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象征主义的定义和特征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
它强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符号和隐喻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的特征包括:意象的重要性、隐喻的使用、情感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和追求美的理念。
象征主义强调意象的重要性。
意象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通过感官的形象来传达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诗人常常使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形象来创造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文字的描绘,更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使诗歌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象征主义注重隐喻的使用。
隐喻是通过比喻、暗示或象征来传达某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象征主义的诗歌中,隐喻常常被用来代表超越现实和理性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形象相结合,诗人能够创造出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达力的作品。
隐喻的使用使得诗歌的意义更加深远和多维,读者需要通过解读隐喻来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情感的表达是象征主义的另一个特征。
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情感的直观和直觉性表达,而非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
诗人通过意象和隐喻来传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表达常常是模糊和多义的,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
诗歌中的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恐惧、渴望等各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
追求超越现实是象征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象征主义诗歌试图超越现实的表面,探索内心的深层世界。
诗人通过意象和隐喻来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的诗歌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更加真实而深刻的存在感。
这种追求超越现实的理念使得象征主义诗歌具有一种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读者需要通过想象力和感知力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内涵。
象征主义追求美的理念是其又一个特征。
象征主义诗歌强调形式和美感的重要性,诗人常常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独特的诗歌结构来表达美的意义。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意象和隐喻的运用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上。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 ***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 *** ,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的艺术技巧: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意识流”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地自然流动.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四)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五)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1、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六)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七)隐逸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一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 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隐逸派的代表作家是:1,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作品是诗歌《消逝的笛音》,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 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魔幻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 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新小说派“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文学分析象征主义文学是 19 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随后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象征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象征的运用。
象征并非简单的比喻或隐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深邃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特定的形象、符号或意象来传达超越其表面意义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体验。
比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用“腐尸”这一令人不适的形象,象征着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堕落。
这种象征不是直白的陈述,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感悟去理解其深层含义。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
作家们不追求清晰明了的情节和直白的表达,而是借助暗示、隐喻等手法,让读者在迷雾中探寻作品的真正意义。
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兰波的诗歌充满了奇幻的意象和跳跃的思维,读者需要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中,寻找隐藏其中的线索和情感。
象征主义文学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也十分深入。
它不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挖掘潜意识和灵魂的奥秘。
在这种文学中,内心的情感、欲望、恐惧等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马拉美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沉思和困惑,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象征主义文学还具有浓厚的音乐性。
作家们注重语言的节奏、韵律和音色,试图让文字像音乐一样流淌,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魏尔伦的诗歌就以其优美的音律和和谐的节奏而著称,他巧妙地运用了押韵、重复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
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19 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却陷入了迷茫和空虚。
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开始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困惑。
象征主义文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探索内心的精神空间。
象征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_学派基础_学派特征_发展阶段象征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文学的学派基础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
[1]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
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文学的学派特征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
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
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阶段前期继波德莱尔之后,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诗歌音乐性的一面。
魏尔兰在其《诗的艺术》(1884)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
象征主义文学简介阿洲整理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一、概述(一)、什么是象征: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
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
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
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三)、概述: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
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
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
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先驱者:波德莱尔和爱伦·坡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
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的性爱,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
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
但这却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三、前期象征主义:魏尔兰、兰波、马拉美继波德莱尔之后,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诗歌音乐性的一面。
魏尔兰在其《诗的艺术》(1884)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
总之,诗歌要追求一种弥漫渗透的气氛。
魏尔兰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品还包括《三年以后》(1866)、《白色的月》、《狱中》等等。
70年代初曾一度和魏尔伦发生同性恋情的诗坛奇才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为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
象征主义者力求发现(或破译)隐藏在日常事物后面的真实,超现实主义者则进一步要求通过直觉和幻想创造事物之外的真实。
从这个意义上将,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中比较激进的一位。
兰波的诗作以其瑰丽的色彩而著称。
1871年9月少年兰波应魏尔兰之邀来到巴黎,很快便靠《醉舟》一诗声名大噪。
在这部诗中,诗人自比一只无舵无锚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波逐流,无所羁束。
诗风诡谲绚烂,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品。
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母音》中,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字母,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界。
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
虽然兰波和魏尔兰关系十分密切,但两人的风格却大不相同。
魏尔兰以亲切自然、音韵和谐见长,兰波则以奇特意象和梦幻色彩著称。
1912年,兰波被刚刚崛起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尊为鼻祖。
斯蒂凡·马拉美(1842-1898)被誉为“象征主义之象征”,是象征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
他是第一个将象征主义理论系统化的诗人。
马拉美提出“纯诗”理论,认为诗是从无到有、超越经验的独立存在;诗是一种魔术,运用咒语来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绝对理念世界。
在创作方法上,马拉美十分强调暗示性的重要。
他曾说:“叫出一个事物的名字就会破坏诗的大半乐趣……理想的方法是暗示事物。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
他在理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而他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收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狄亚德》。
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
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
诗歌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
1885年以后,马拉美在巴黎的寓所举行一周一次的“星期二沙龙”,逐渐成为象征主义文学的中心。
其时欧洲许多年轻诗人慕名拜访,象征主义文学正式超越了法国一国的范围,成为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四、后期象征主义(一)象征主义诗歌: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象征主义理念和各国的文学传统和创作风格结合,显得复杂起来。
法国仍然是象征主义勿庸置疑的中心。
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1871-1945)。
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
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女神》(1917),描写不同性质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1922年,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步》、《石榴》、《风灵》等。
瓦雷里一生的颠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
开篇“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首诗代表在诗歌创作方面瓦雷里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
除瓦雷里外,雷米·德·果尔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耶麦(1868-1938)也是颇负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前者风格柔婉清丽,注重对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风格著称。
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
他早年曾担任过雕塑家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就是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
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新诗集》(1908)等几部作品集中。
1922年,里尔克迁居瑞士,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
在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
其风格晦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
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极致。
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及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兰的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T·S·艾略特(1888-1965)。
叶芝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
《奥辛之浪迹》(1889)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古代英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来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
其诗作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
其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在学童中间》等等。
叶芝是象征主义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
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艾略特是英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代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之一。
《荒原》取材自关于“圣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
在诗中,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
尽管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
艾略特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四个四重奏》,以高度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
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
无论是《荒原》还是《四个四重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
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转向宗教剧的创作。
这一时期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还包括美国的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其代表作《风琴》(1923)和《黑色的统治》也是象征主义的杰出诗作。
(二)象征主义戏剧:象征主义的理念在19世纪90年代进入欧洲的戏剧领域。
比利时的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被认为是第一位象征主义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