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练习题(含答案)(完整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8
初二物理全部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答案:A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A. 小孔成像B. 影子的形成C. 激光准直D. 光的反射答案:D3. 以下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 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D.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D4. 以下关于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 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C.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D.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C5. 以下关于电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B.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C.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任意的D.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固定的答案:A6. 以下关于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B.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C.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D.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反比答案:A7. 以下关于重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B. 重力的方向总是水平的C. 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D.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答案:D8. 以下关于摩擦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C.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D.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同答案:C9. 以下关于压强的描述,正确的是()。
初二物理练习题一、填空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 ‘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 的 来判别的。
2.人站在池边观察水底时,看到水的深度比水的实际深度要而造成的。
3 有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种镜子,现在要制造汽车观后镜需用 镜,制作潜望镜应用 镜。
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 音的传播需要 __ ________ __ ,声音在 _____ ___ 中不能传播.5. 如图 1所示, 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 一部分伸出桌面, 用手拨动其 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
图 1(均选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 )6. 在探究 凸透镜 成像规 律的实验时,发 现实像 都是 的。
7.男低音放声歌唱时,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的音调高,的响度大。
8. 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白光照到黄色纸上, 反射光的颜色是其他颜色将被 。
9. 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若在底片上已有清晰的像,要想使底片上放大一些的 清晰的像,应该使人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 ,再调节暗箱长度,使底 片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 。
10. 灾难发生以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了来测距定位,同时也说明 可以传声。
11. 把小鱼放入圆形鱼缸之后,看起来比原来 个。
12. 人通过门缝观察外面景物,离门缝越近,看到的范围越形成的。
、选择题(本题共 13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6 分) 注意:第 13~22 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3.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编号材料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60 0.76B 铜60 0.89C 铜60 1.02D 铜80 0.76E 铜F 铜100 0.76G 钢80 1.02H 尼龙80 1.02I 尼龙100 1.02实验步骤:(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____ 、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4)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______、______【答案】B C A D F80 1.02【解析】【详解】(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故选A. B. C的琴弦进行实验;(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选A. D. F的琴弦进行实验;(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2.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_____,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决定的.(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_____(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_____(选填“高”或“低”)了,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答案】A、B、C 频率(快慢)钢尺响度低钢尺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解析】(1)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B.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C. 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符合题意;D. 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D.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2)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3.现在大多数房屋的门窗玻璃是“双层中空(接近真空)”的,能起到“隔音保温”的作用.小明在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产生了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的想法.为此,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如图所示,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底端,把玻璃球A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B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②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放手后让其撞击玻璃板,玻璃球A被弹开,在下表中记下玻璃球没斜面向上滚动的距离,共做3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②的实验.⑴实验时,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________能保持不变;⑵受到橡胶球B的撞击后,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来反映的;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⑷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是因为①隔音:___________;②保暖:___________.【答案】速度玻璃球滚动的距离大小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幅度大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动能相同,由于是同一个橡胶球,则应保持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从同一高度落下;(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①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②由于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完整版)初二物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2.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受力大小的?A. 质量B. 力C. 速度D. 加速度3.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A. 速度B. 力C. 加速度D. 时间4.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5.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距离的?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6.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7.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率的?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8.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原因?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9.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10. 下列哪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向?A. 时间B. 速度C. 加速度D. 力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________。
2.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做________。
3.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叫做________。
4.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方向叫做________。
5.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叫做________。
6.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的大小叫做________。
7.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的方向叫做________。
8.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的变化量叫做________。
9.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变化的大小叫做________。
10.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力变化的方向叫做________。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一个物体在10秒内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²,求物体在10秒内的位移。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另一个仪器不适合作声源的理由是___(2)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应将声源响度__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因为铃声响度越大时,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_____(选填大或小),导致实验在教室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铃声响度应____(选填“随材料而改变”或“保持不变”),这种物理方法叫_______。
(4)小红从家中也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泡沫板,李明认为小红选择这些材料直接进行实验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有效地说明这些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_______。
(5)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由此数据可将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机械闹钟音叉发出的声音不稳定,不能持续发声B泡沫塑料调小大保持不变控制变量法没有控制材料厚度相同羽绒服【解析】【分析】【详解】(1)[1][2]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稳定,能持续发声,所以选用机械闹钟,而音叉发出的声音不稳定,不能持续发声,所以不选用音叉。
(2)[3]A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在B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时间小于 65.0 0.1625 B【解析】【分析】【详解】(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t。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均速度v=65.0cm4sst==16.25cm/s=0.1625m/s(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G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___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停表svt小长 0.29 变速【解析】【分析】【详解】(1)[1][2][3]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svt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2)[4][5]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3)[6]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20.8m===0.29m/s2.8ssvt(4)[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 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 AB=_____ m/s; v BC=____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是在做_____运动.(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 (选填“大”或“小”).【来源】天津市南开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9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v= 小 0.2 0.5 大变速直线大【解析】试题分析: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进行速度计算的;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行的时间较长;AB的速度是:0.4m==0.2/2ABABABsv m st s=;BC的速度是:0.5m==0.5/1BCBCBCsv m st s=;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路程不变,时间变小,所以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考点: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单位的统一,知道测量速度的原理:stυ=.3.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1)测平均速度时需要用______测量路程,用______ 测量时间,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2)如图所示,斜面长,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s,现已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请你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保留两位小数);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s1=1.6t1=5v1=0.32s2=0.8t2=2.8v2=____(3)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________;(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 直线运动(填“匀速”或“变速”)。
八年级上册物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C.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无关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C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D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
答案:A2. 下列关于声音的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C.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D.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解析:B选项正确,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A选项错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选项错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不是最快的。
D选项错误,因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是最快的。
答案:B3. 下列关于声音的频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B. 声音的频率越低,音调越高C.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低D. 声音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B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C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D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答案:A4. 下列关于声音的响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频率有关B. 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C. 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关D. 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波长有关解析:B选项正确,因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A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频率无关。
C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传播速度无关。
D选项错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波长无关。
答案:B5. 下列关于声音的音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 音色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C. 音色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 音色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质量抽查)【答案】40.0cm 25 cm/s 小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AB段的距离S AB =80.0cm-40.0cm=40.0cm[2]又因为测得时间t AB=1.6 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AB ABAB 40.0cm25cm/s 1.6?sSvt===(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svt=知道,平均速度会偏小。
(3)[4]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所以实验中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即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根据的原理是_____,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和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用坡度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是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若图中秒表每格为1s ,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 m/s ;(5)实验中若让小车运动之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_____。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分析】【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______ m/s.【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小0.033【解析】【分析】【详解】(1)利用速度公式v=st.(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s AC=10.0cm,t AC=3s,v AC=ACAC 10.0cm3sst==3.3cm/s=0.033m/s.【点睛】(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st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
(3)当斜面坡度一定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5)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m/s。
初二年级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 32 分)1.下列物体中,质量为0.2kg 的可能是( ).A.一头大象B.一个苹果C.一台电视机D.一只蚂蚁2.人们常说的“铁比木头重”,其实际含义是指 (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B.铁的重力比木头大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D.木头的体积比铁大3.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形状B.密度C.质量D.体积4.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C.相当于在左盘中家小砝码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 1:2B.2:1C.2:9D.9:26.下面均不属于物质物理属性的是A.密度温度硬度B. 密度颜色形状C.导热性温度颜色D. 温度长度体积7.用天平测一枚邮票的质量,下面做法正确的是A. 直接移动游码来测量B. 把一枚邮票和一个铁块一起测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C.先测500 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500D.以上做法都可以8.小刚用手按了按铁块和海绵,他感受到二者最大的区别是()A.质量B.密度C.温度D. 硬度9.欲称出约260g 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右盘里添加的砝码是 ( ).A.10g 50g 200gB. 200g 50g 10gC.100g 100g 50g 10gD.10g 50g 100g 100g10.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导体的是A.铁棒橡皮碳棒B. 陶瓷玻璃透明胶带C.钢尺大地铅笔芯D.刀片人体塑料尺1.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砝码生了锈,但测量方法正确,则测得的质量比物体的实际质量()。
A. 偏大B. 偏小C.相等D.无法判断12.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被测物体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20 g10g 砝码各1 个,50g 砝码2 个,游码示数3g,则物体质量为()。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达标练习题〔Word 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 .如下图,让小车从斜而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 点的时 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小车的平均速度.〔1〕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实验时应保持斜而的倾角 〔选填“较大〞或 “较小〞〕: 〔2 〕小车通过48段时测得时间1AB =L6S ,那么加段的平均速度皿=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8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测得A8段的平均 速度VAB 会偏 〔选填“大〞或“小〞〕:〔4〕根据你的实验经历,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时,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 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来源】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便于测量时间较小25小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⑴田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 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⑵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而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 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⑵⑶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以8=1«,小车通过A8段的平均速度:〔3〕[4]如果让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大,由公式〞三知,测得的 t平均速度会偏小:⑷⑸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小车的运动变快,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 的平均速度变大.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 的、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4、8、C 三处时电子 表的显示时刻:40.0cm1.6s=25.0cm/s :〔1〕此实验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应该有和;〔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4点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会导致所测4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来源】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中测试物理试题【答案】v=-刻度尺秒表缓大t【解析】【详解】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1--:⑵[3]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⑵[4]斜而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3〕[5]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上算出的速度偏大.t3.如下图,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4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⑴图中AB段的距离SAB=cm,测得时间t AB=1.6s,那么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⑵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⑶实验中应屡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UBC VAB 〔填“了、%〞或.【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八校联考2021-2021学年九年级〔下〕开学测试物理试题〔3月月测试题〕【答案】40.0 25小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48段的距离是:S AB =80.0cm-40.0cm=40.0cm;⑵由于A8段的时间是1AB=L6S,所以,小车通过A8段的平均速度是:40.0cm V ,v AB = A = ------------ = 25cm/s ,『AB 16s⑵⑶如果让小车过了8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u = 士知道, t平均速度会偏小:〔3〕[4]本实验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屡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⑷⑸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在8c段的速度大于4c段的速度,即VBC>VAC.4.小海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试用刻度尺和停表,如下图,图甲读数为cm,图乙读数为s o〔2〕用图装置实验时,测得48间距离SA6=40.0cm, AC间距离gc=80.0cm,小车从A到8 所用时间08=2S,A到C所用时间t AC=3s,那么AB间平均速度以8=rn/s, AC间平均速度味48 〔选填">"、"="或,小车做〔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3〕如果小车过了4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4C间平均速度〔选填“偏大"、"不变" 或“偏小〞〕.【来源】广东珠海市香洲区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题【答案】2.65 220.5 0.2 >变速直线偏大【解析】【详解】⑴出由图像可知待测物体起始端与4.00cm 刻度对齐,末端与6.65cm 刻度对齐,因此待测 物体长度为6.65cm-4.00cm=2.65cm :⑵由图像可知分针位于3min 至4min 之间,偏向4min 位置,秒针指向40.5s 刻度处,因此 时间为3min40.5s=220.5s :〔2〕[3]八8间平均速度v .…== 9°吧=20cm/s=0.2m/s .j2s⑷AC 间平均速度80cm -r ,八 cr ,v.r = = ------ q 27cm/s=0.27m/s〃 3s因此以c> V AB ;⑸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是变速直线运动;〔3乂6]如果小车过了 4点才开始计时,那么所测得的时间偏小,由u = e 可知,会使所测4ct间平均速度偏大.5 .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车从斜而顶端由静止下滑,到达A 、8、C 三处时电 子表的显示如下图〔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2〕实验中斜而的坡度应该较 〔选填“小"或"大"〕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假设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那么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o 实验中如果让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所测AB 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来源】福建省莆田市. 2021-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测试物理试题 【答案】v =-小0.2小【解析】【详解】 ⑴田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 = -:t⑵⑵斜而的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所以小车所放的斜而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 小车在斜而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些,而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⑶⑶由图中48的路程s^B=60cm=0.6m由电子表的显示可知从A 到B 所用时间为3s,由速度公式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 速度〔3〕[4]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8点的时间时,小车过了 8点才停止计时,就会导致记录的时间 偏大,从而使得48段的平均速度办8会偏小.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 .如图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 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 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 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2〕记录;〔3〕量出 的距离.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必需使用的仪器是 _____ ,步骤〔3〕中量得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 依据是 o【答案】自己的像和广告牌重合时 自己站的位置 自己站的位置到玻璃屏蔽门 刻度尺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后所成的像与广告牌在 同一竖直平面上,广告牌在小明像的位置.〔2〕[2]根据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和平而镜的距离相等,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自己的像落在广告牌上时,并记录此时自己站立的位置.s AH 0.6m t 3s=0.2m/s⑶⑶⑷⑸实验时要用刻度尺测量小明到玻璃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测量小明到平面镜的距 离,间接知道广告牌和玻璃屏蔽门之间的距离,根据是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7 .新思维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学完光学中小孔成像知识后,提出一个问题,小孔在光屏上所 成像的形状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测: 猜测一:像的形状可能与物体形状有关; 猜测二:像的形状可能与小孔的形状有关.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 “E 〞、"F 〞和“R 〞形状的LED 发光字来充当物体,做 成两个小孔形状不同的纸筒,纸筒另一端绷装半透明膜,做好装置后同学们进行实验探 ,射出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 “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2〕同学们将“F 〞发光字固定好后,先用小圆孔纸筒进行实验,同学们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倒立的“F 〞,如下图,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后,再换用小方孔 纸筒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3〕同学们再换用“E 〞和“R 〞形状发光字,分别根据实验〔2〕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 结果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发光字小孔形状 像的形状半透明膜上是否呈现 1 F 圆形 倒立呈现2 F 方形 倒立呈现 3 E 圆形 倒立3呈现 4 E 方形 倒立呈现5 R 圆形 倒立呈现 6R方形倒立呈现〔4〕通过比拟,同学们验证了猜测一,得出结论:在小孔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 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究〔1〕物理上将“F 〞、"E 〞和形状的LED 发光的字称为〔5〕同学们通过比拟1、2, 3、4和5、6,得出结论:〔6〕实验小组在该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答案】光源直线较黑暗实像1、3、5 〔或2、4、6〕在物体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限制变量法【解析】【分析】【详解】⑴田能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LED发光的字是光源.⑵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⑶为了便于观察,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进行,成的像会比拟清楚.⑵⑷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成在光屏上,孔成像中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半透明膜上,说明所成的像是实像.〔4〕[5]通过比拟1、3、5 〔或2、4、6〕实验数据可知,小孔形状相同,物体形状不同,所成像的形状不同,说明在小孔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5乂6]通过比拟1、2, 3、4和5、6,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形状相同,小孔形状不同,所成像的形状相同,说明在物体形状相同时,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形状无关.⑹⑺实验小组在该实验中,有两个变量物体形状和小孔形状,采用的实验方法是限制变量法.8 .小明同学在使用洗手间水龙头时发现:当手伸进水龙头下如下图窗口前时,水龙头出水,当手离开时断水.〔1〕小明听老师说这是一种由红外线限制的自动出水龙头,他想到: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水龙头自动出水可能是温度较高的手辐射的红外线被窗口接收,使限制阀翻开而出水.为验证猜测,他取3个相同的塑料杯分别装入等质量不同温度的水,以相同的方式将杯子逐渐靠近窗口,发现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的有关,把刚好出水时杯子与窗口的距离定为最远出水距离,每次测量这个距离都是15cm.他对实验现象分析如下:温度不同的杯子辐射的红外线强弱〔选填不同或相同〕,最远出水距离应该不同,但实际却相同,可见他的猜测是错误的.〔2〕为了进一步寻找原因,小明分析得到限制水龙头出水的红外线可能是由窗口发出的, 于是他取了面积形状完全相同的梳妆镜和透明玻璃板,保持它们与窗口平行,分别将它们逐渐靠近窗口,测出最远出水距离分别为32cm、7cm.入射到梳妆镜上的光线全部反射, 而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选填“全部〞“局部〞或“不发生〞〕反射,接收到的反射光越弱,最远出水距离会越,因此说明水龙头出水是由于窗口发出的红外线被手一到窗口而使水龙头限制阀翻开自动出水.〔3〕得到出水原因后,他又进一步探究最远出水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并完成实验, 数据记录如下:反射面面积/cm?最远出水距离/cm1瓷祷100302纸板10018.23棉布10017.54海绵10016.1实验结果说明,自动出水龙头的最远出水距离与有关,此表中对红外线的反射效果最好.实验后他查资料得知:有一种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是利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物体,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来看到物体.为使物体不易被暴露,应使其外表材料对红外线反射作用较〔选填强或弱〕.【答案】距离不同局部近反射反射而材料瓷砖弱【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小明取3个相同的塑料杯分别装入等质量不同温度的水,以相同的方式将杯子逐渐靠近窗口,实验中限制其它条件相同,水的温度不同,那么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距离不同,进而说明限制阀是否翻开出水与杯子到窗口的距离有关.⑵温度不同的杯子辐射的红外线强弱是不同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⑵⑶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会折射,所以入射到玻璃板上的光线局部反射.⑷收到的反射光越弱,那么需要的距离越近.⑸通过实验说明水龙头出水是由于窗口发出的红外线被手反射到窗口而使水龙头限制阀打开自动出水.〔3乂6]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反射面积相同,反射面的材料不同,最远出水距离不同,说明自动出水龙头的最远出水距离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⑺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反射而积相同时,瓷砖的最最远出水距离最短说明,瓷砖的反射效果最好.⑻使用表而对红外线反射作用较弱的材料,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少,使物体不易被暴露°9 .如图中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⑴小明在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除了要用到铁架台、空白纸板做成的可折转光屏、光源和直尺外,还要用到和:⑵小明屡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总能在ON两侧同一平而的光屏上观察到入射光和反射光,由此得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而内〞的结论,为使结论可靠,同学小敏建议: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同时观察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光屏上:⑶小明测量图中入射角N ___________ (选填“1〞、“2〞、“3〞或“4〞)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平面筏/⑷另一组的小军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调行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A 上,但始终没能在纸板B上找到反射光线,经检查纸板A、B在同一平而上.这是由于法线,而反射光线应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答案】平面镜量角器反射光线2不在纸板上【解析】【分析】【详解】(1)[1][2]由于实验是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必须有平而镜:另外还需要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还需要量角器.⑵⑶将光屏绕轴线ON向前或向后折转,让入射光线贴着光屏沿八.方向射入,同时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仍旧出现在另一侧的光屏上:⑶⑷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图中入射角是角2.⑷⑸将原本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后,当入射光线贴着纸板射向0点后, 法线将不会在纸板上,所以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仍在同一平而内.10 .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块规那么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1〕光斑的形成是由于,影子的形成是由于造成的.〔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测是否有道理?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你能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黑影的道理吗?':〕------ A光线141 的白增【答案】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没有道理挡住了反射光线,形成光斑1挡住了入射光线,形成光斑2【解析】【分析】光被遮挡没有到达的地方会形成影子.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而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详解】当太阳光斜射玻璃圆镜上时,发生了镜而反射,发射光射到墙壁上留下一块规那么的光斑,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当铅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铅笔会挡住射向镜面局部入射光线和由镜面射向墙壁的局部反射光线,从而在墙上形成两个黑影;如下图: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面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如图②.这个是先有影子后成像,所以是影子的像.另一个是光通过镜子反射后照在铅笔上,投影在他上,是铅笔的影子,如图①.而铅笔通过平而镜所成的像在镜子的下方,故小明的猜测是没有道理.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而的正上方,发射光线将不会被遮挡,如图①消失,只剩以下图②的黑影了.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1 .如下图是小兰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1〕安装实验器材时,她根据〔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当她观察到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体积〔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时,说明水开始沸腾.〔3〕她还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示数如如下图,那么水的沸点为 C.〔4〕通过预习她已经知道沸腾过程要不断吸热,可是,当她移开酒精灯时,发现水还会沸腾一会儿,原因可能是.【答案】自下而上变大97石棉网上有余热,水可以断续吸热【解析】【分析】【详解】⑴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h.温度计的高度;⑵沸腾时气泡不断吸收周闱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故气泡是不断变大,到了水而气泡破裂,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⑶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7C:⑷熄火酒精灯,观察到水还会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由于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 水要想持续沸腾,需要持续吸热.故答案为自下而上;变大:97:石棉网温度高,水会继续吸热.12.〔1〕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本钱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的温度计.测温物质熔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2〕如图甲,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试验,如图乙.每隔hn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表〕4min时温度示数如图丙,此时温度为°C,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有表可知水的沸点为℃.时间/min012345678温度/° C8889929497989898•甲乙丙【答案】热胀冷缩水银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96 98【解析】〔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C,酒精的沸点是78C,水银的沸点是357C,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3〕①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C.②当温度到达98c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沸点为98.点睛:〔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3〕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13 .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陆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洁的冰熔化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过程: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有如下图的二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正确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选填“甲〞或“乙〞〕.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图丙〕,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图甲SZ图丙【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1〕利用盐水制成的冰〔选填“是〞、“不是〞〕晶体.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是 c.【归纳】根据分析可以推想得到:〔2〕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选填“提升〞/ “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 _________________ 〔选填"高〞、“低〞〕.〔3〕在选择器材时,小陆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C〜102c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C〜102C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答案】乙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是-7降低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解析】甲图中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过程加快,来不及观察, 所以应选择乙图的实验装置,选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将试管放入空气中,当时室温保持10 C不变,冰的受热均匀,延长熔化时间便于观察.〔1〕有图像可知,利用盐水制成的冰在融化时由固定不变的温度,即有熔点,所以是晶体. 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为-7 ℃.〔2〕由图像可知,冰的熔点为0 ℃,淡盐水的熔点为-3 °C,浓盐冰的熔点为-7 ℃,由此可知,在水中加适量的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水,凝固点越低.〔3〕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所以选用温度计的最小值应低于-2 ℃.点睛:此题通过给出的实验信息,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水平,同时将所得的结论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练习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14 .如下图,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并用温度计测量烧瓶中冷水的温度.⑴刚刚开始加热不久,烧杯里就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固态的碘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选填“放〞或“吸〞〕热;⑵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小明发现烧杯里还出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达到了它的〔选填“熔点〞或“沸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的;⑶停止加热后,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现象有可能使得温度计的示数〔选填“升高〞或“降低〞〕.【答案】升华吸熔点凝华升高【解析】【分析】【详解】⑵固态碘吸收热量,直接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⑵⑶烧杯里出现了液态的碘,这是由于碘的温度到达了它的熔点,并且继续吸热而导致的.⑶⑷⑸碘蒸气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升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变高.15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块熔化的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min.〔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完整版)初二物理练习题(含答案)C.眼睛必须对准物体D.眼睛必须移动才能看清物体15.下列物体中,能够发射光线的是()A.木头B.石头C.金属D.太阳16.下列哪种现象与光的反射无关()A.镜子中的人影B.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方C.光从水面反射D.光从玻璃中透过17.下列哪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无关()A.水中的杆子看起来弯曲了B.太阳在地平线上方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C.棱镜将光分成七色D.眼睛通过水晶体看到物体18.下列哪种物体能够产生声音()A.木板B.玻璃C.石头D.金属19.下列哪种物体能够传播声音()A.真空B.空气C.水D.岩石20.下列哪种物体能够产生电流()A.塑料B.纸张C.铜线D.木板21.下列哪种物体能够导电()A.木板B.玻璃C.空气D.金属22.下列哪种物体能够产生磁场()A.木板B.塑料C.铁D.玻璃23.下列哪种材料是导体()A.橡胶B.木材C.玻璃D.铜24.下列哪种材料是绝缘体()A.铜B.铁C.橡胶D.铝25.下列哪种材料是半导体()A.玻璃B.钨C.硅D.银三、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6.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7.什么是光?光是如何产生的?28.什么是电流?电流是如何产生的?29.什么是磁场?磁场是如何产生的?30.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举例说明。
15.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传导声音和增大声音的响度。
16.正确的说法是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但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
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7.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是为了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18.集邮爱好者在用放大镜鉴赏邮票时,邮票应位于透镜的一倍焦距内。
19.拿球的人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图2乙中的D。
20.晶状体的焦距变化主要是通过睫状肌完成的。
21.根据凸透镜的公式,当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焦距为8cm、15cm、18cm时均可得到物体放大的像,因此焦距不可能是25cm。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质量抽查)【答案】40.0cm 25 cm/s 小同一位置【解析】【分析】【详解】(1)[1]由图知道,AB段的距离S AB =80.0cm-40.0cm=40.0cm[2]又因为测得时间t AB=1.6 s,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AB ABAB 40.0cm25cm/s 1.6?sSvt===(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svt=知道,平均速度会偏小。
(3)[4]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所以实验中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即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根据的原理是_____,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和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用坡度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是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若图中秒表每格为1s ,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 m/s ;(5)实验中若让小车运动之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_____。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初二物理练习题一、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别的。
2.人站在池边观察水底时,看到水的深度比水的实际深度要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 ___而造成的。
3有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种镜子,现在要制造汽车观后镜需用镜,制作潜望镜应用镜。
4.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_ ____ __,声音在_____ ___中不能传播.5. 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不同。
图1(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发现实像都是的,虚像都是的。
7.男低音放声歌唱时,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的音调高,的响度大。
8.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白光照到黄色纸上,反射光的颜色是,其他颜色将被。
9. 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若在底片上已有清晰的像,要想使底片上放大一些的清晰的像,应该使人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再调节暗箱长度,使底片与照相机镜头之间的距离。
10.灾难发生以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了来测距定位,同时也说明可以传声。
11. 把小鱼放入圆形鱼缸之后,看起来比原来,因为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
12.人通过门缝观察外面景物,离门缝越近,看到的范围越,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注意:第13~22题中,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3. 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病。
听诊器能()A. 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音调变高B. 改变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使声音的响度增大C. 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D. 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14.要使眼睛看清一个物体,则:()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B. 物体肯定有光线进入眼睛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D.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看到15.助听器的主要作用()A.传导声音B. 修补人的耳部结构C.增大声音的响度D. 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1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D.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17.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18.集邮爱好者在用放大镜鉴赏邮票时,邮票应位于透镜的( )A .两倍焦距外B .两倍焦距处C .一倍焦距外两倍焦距内D .一倍焦距内19.如图2甲所示,拿球的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图2乙中的哪一个 ( )图220.晶状体本身就是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它的焦距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什么完成的 ( )A.角膜B.睫状肌C.瞳孔D.虹膜2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 处,可得到物体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是 ( )A. 8cmB. 15 cmC. 18cmD. 25cm22.如图3,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 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 )A .A 处应是紫光B .只有AB 之间有光C .将照相底片放到AB 范围B 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D .将温度计放到AB 范围A 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注意:第23~25题中,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23.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山在湖中的倒影,实际上是山的影子 A B 图3B.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3×108m/sC.太阳光在地球周围大气层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24.图4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A.古代潜望术B.冰透镜向日取火C.潜望镜D.日食的成因图425. 以下措施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三、作图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8分)2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5中画出入射光线A0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图527.图6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
在图6(a)、(b)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a)(b)图628.请在图7中画出近视眼看物体所成像的大致位置,并在像上标出与物体上A点相对应的像点A'′.A图7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9. 如果太阳光发出的紫外线全部被臭氧层吸收,没有紫外线到达地面,会对人类造成哪些负面影响?如果臭氧层出现“空洞”,又会造成什么危害?30. 同一音量,把录音机从室内拿到室外,为什么听到的声音会小些?31.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五、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3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8所示。
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该同学采用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图833.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适当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像,这时测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与凸透镜焦距f的大小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34.你能用两种最简捷的方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吗?说出你的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35. 设计实验,比较以下材料(报纸、棉布、塑料袋、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
要求:写出实验器材、步骤和实验现象。
3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起程度有关吗?请你设计实验验证。
初二物理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振动,音色2.浅,光的折射3.凸,平面4.介质,真空5.响度,频率6.倒立,正立7.女,男8.黄色,吸收9.近些,远些10. 回声定位原理,海水11.大,凸透镜(放大镜)12.大,直线传播二、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三、作图题(本题共3小题,共8分)26.(3分)法线;反射光线;角度各1分27.(2分)凸透镜;凹透镜各1分28.(3分)光路;箭头;像点各1分四、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29.答:容易缺钙甚至造成软骨病。
(1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使人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1分)会使人眼睛的视网膜受损,导致视力下降(1分)或白内障。
(1分)30. 答:录音机在室内时,发出的声音被门窗、玻璃、墙壁等阻挡反射回来,(2分)原声和回声和在一起,使原声得到加强,听起来很响亮。
(1分)把录音机拿到室外,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原声而没有回声,所以听到的声音小些。
(1分)31.答:月球附近是真空状态,光不能发生散射,(1分)即周围空气中光线虽然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无法进入人眼,所以,周围一片漆黑。
(2分)因也不存在折射现象,所以星星也不闪烁。
(1分)五、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32.(6分)(1)到镜面距离(2)大小(3)不能,等效替代法33.(6分)光屏能接到蜡烛的像;u>2f ;照相机34.(6分)方法1:用手触摸透镜的表面,如果表面凸起的是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将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的白屏上能出现亮点的是凸透镜,出现较大圆光斑的为凹透镜。
35.(6分)器材:闹钟步骤:聆听闹钟走动的“滴答声”,记住声音的响度;分别用报纸、棉布、塑料袋、泡沫塑料将闹钟封住再听,比较声音的大小有何不同。
如果声音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其他做法如果正确也可以。
)35.(6分)有关。
找几个直径相同,凸起程度不同的放大镜,分别观察相同距离(保持物体距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内同一物体的放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