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与减震结构与传统结构抗震设计(完全版)
- 格式:ppt
- 大小:521.50 KB
- 文档页数:35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及对策分析地震是极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增大就导致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防震效果。
地震来临时,大地的震动会沿着楼层高度自上而下递增,会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造成损害,进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建筑物的减震和抗震设计对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针对建筑物结构抗震和减震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对策引言:随着目前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对于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在高层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所设计建筑本身的隔震与减震功能。
采取有效措施抵抗低强度地震也是目前建筑物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这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建筑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解决,并且提出有效地解决对策。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见解。
1、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问题(1)目前所使用的隔震与减震设计稳定性差根据对我国建筑物目前所使用的抗震设计进行调查显示,我国国内目前所主要使用的为传统土木、混凝土机构的抗震设计。
这样抗震设计的原理就是利用建筑物结构之间的各个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吸收地震的能量。
这样的抗震结构在短期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抗震结构无法长期运行。
地震所带来的过大的加速度和空间范围的不断变形就容易使建筑物内部发生破坏,混凝土出现裂缝,使得建筑物原有减震抗震的效果受到影响,并且后期维修费用也很巨大。
并且对于这种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效果也甚微,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得建筑物上层建筑受到的水平力小于一般建筑,所以隔震层上部的建筑结构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传统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难以适应现今发展的需要。
(2)建筑物后期维护工作不足任何事物在建造结束后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功能的正常平稳运行。
简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的类别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的类别:一、按照抗震性能等级划分1.一级抗震设防:适用于重要的公共设施、重要的政府办公楼、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等,要求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不受损或仅出现轻微损坏,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二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一般的居住建筑、一般的商业办公楼、一般的学校和医院等,要求在较大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保持完整性,避免倒塌,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3.三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厂房、一般的农业建筑和一般的仓库等,要求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会发生全面倒塌,保证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四级抗震设防:适用于较低的经济价值的建筑物,要求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会对人员安全和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二、按照抗震设计方法划分1.传统抗震设计: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强度折减法、刚度折减法等,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注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和能量耗散等性能指标,通过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材料选择来满足这些性能要求。
3.隔震抗震设计:采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装置等。
4.减震抗震设计:采用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常见的减震装置有摩擦减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三、按照抗震措施划分1.结构抗震: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布局和构造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状结构等。
2.材料抗震: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降低质量:通过减小建筑物的自重,降低地震作用下的惯性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加固改造: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增加剪力墙、加装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浅析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越来越重视抗震,其中抗震又分为隔震和减震。
有效的抗震结构设计,可以保障建筑在遇到地震的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进而也就可以保障人们的安全。
目前在隔震和减震结构设计当中,有较多的方法和技术可以选择。
实际根据不同的建筑施工需求来合理选择和使用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技术应用引言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多数是由于地面的振动频率与建筑物主要结构构件的自然频率相偶合所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会考虑到抗震设计,来保证建筑结构安全。
建筑整体安全、抗震性能是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就目前来说隔震减震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危害的最有效的手段。
隔震减震技术正在被广泛用以提升抗震能力,减少强震作用造成的地震反应,增加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1.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以及减震技术1.1建筑结构的减震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减震可以通过巧妙利用地震能量和建筑阻尼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
如果增加建筑阻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地震能量,基本上减震措施的基本出发点是使建筑阻尼增加,从而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对于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
针对一些相关的布置问题,比如设置消能部件的个数、设置消能部件的位置等,都应该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及计算。
一般情况下,消能构件都是设置在结构的2个主轴方向上,这样可以使两个方向的刚度以及阻尼增加。
也可以将消能结构放置在变形较大的结构位置上,这样可以均衡整个建筑结构的阻尼分布,更容易分散地震能量,使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确保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
1.2建筑结构的隔震技术隔震措施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建筑的隔震设计应该抢在建筑工程正式开工前,最晚也不能拖到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再针对一些关键的部位设计隔震措施。
隔震措施设计时应该选择恰当的部位,一般都是选择建筑的关键部位以及基础部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作者简介】高新伟(1981~),男,河北乐亭人,工程师,从事建筑结构设计与研究。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在某工程项目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in a Project高新伟(海南京创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成都610000)GAO Xin-wei(C.D.I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Ltd.,Chengdu 610000,China )【摘要】结合某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例,以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为主要依据,阐述结构设计流程,重点分析该标准在设计中的应用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并且对“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ines an exampl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ngineering,takes GB/T 51408—2021the Standard for SeismicIsol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as the main basis,expounds the structural design process,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points and precautions of the standard in design,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ismic structure"and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to analyzetheeconomyand applicabilityofeach.【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隔震设计标准》;隔震技术【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structure;Standard for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seismicisol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352.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9467(2022)07-0210-03【DOI 】10.13616/ki.gcjsysj.2022.07.0021引言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医院等多类建筑应采用减、隔震技术,保证建筑物在本区域“设防地震(以下简称中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一、引言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本文将重点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原理。
二、什么是减隔震技术减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中采用某些措施,使得建筑结构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能量,从而达到减少结构受到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的目的。
三、传统建筑结构存在的问题传统建筑结构在受到外界振动时,由于其刚度较大,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和加速度。
这种位移和加速度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可逆性破坏,并且可能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四、减隔震技术原理1. 减振器减振器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消除机械系统振动的装置。
减振器可以通过调节系统的固有频率、增加阻尼比或者改变系统质量来消除振动。
在建筑结构中,减振器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来减少结构受到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
2. 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的装置。
隔震支座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面运动影响的程度,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破坏。
3. 填充材料填充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消散能量的材料。
在建筑结构中,填充材料可以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产生的能量来减少结构受到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
4. 弹性支撑弹性支撑是一种通过改变结构刚度来减少结构受到振动幅度和加速度的装置。
弹性支撑可以通过调节弹簧刚度和阻尼来实现。
五、减隔震技术应用实例1.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其高度达到了508米。
为了保证大楼在地震情况下的安全性,建筑师使用了多种减隔震技术,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和填充材料。
2. 日本东京塔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高约333米的电视塔。
为了保证塔的安全性,建筑师在塔的基础上设置了隔震支座和填充材料。
3. 美国旧金山湾大桥美国旧金山湾大桥是一座跨越旧金山湾的悬索桥。
为了抵御地震对桥梁结构造成的影响,工程师在桥梁结构中采用了多种减隔震技术,包括弹性支撑和减振器。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隔震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对地震的响应减小。
消能减震则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隔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减震措施,它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与地震动进行隔离,使结构受到的地震力和位移减小,从而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
隔震层通常由隔震支座、隔震垫板等组成,这些装置能够在地震过程中自由移动,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
隔震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减少结构的响应,保护结构的完整性,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
然而,隔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隔震支座和隔震垫板的制造和安装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地震过程中的水平限制等。
消能减震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减震措施,它通过在结构中设置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实现地震能量的消耗和减震效果。
这些装置通常由减震器、摇摆框架等组成,它们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发挥吸能和耗能的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力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然而,与隔震相比,消能减震要求设备的制造和维护难度较大,需要考虑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问题。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与消能减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和规范。
其中,对于隔震层的设置,规范要求应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和场地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
对于消能减震装置的设计,规范要求需要考虑装置的材料、减震效果以及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方面。
同时,规范还对隔震与消能减震的施工和验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以保证减震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质量控制。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重要的减震措施。
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装置,实现对结构的减震和减小地震响应的效果。
隔震通过隔离结构与地震动,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消能减震通过吸能和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威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影响,抗震结构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仅发生弹性变形,且不会超过承载能力的极限。
该方法通常采用最坏地震作用下的荷载计算,然后根据结构的荷载-变形关系进行结构设计。
弹性设计方法要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采用更严格的设计参数。
2. 塑性设计方法:塑性设计方法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充分考虑结构的强度和韧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塑性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包括依据地震荷载确定结构的强度需求、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性能要求、进行结构的塑性铰位设计等。
3. 减震设计方法:减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减震器件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常见的减震器件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压阻尼器、弹性橡胶支座等。
这些器件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震设计方法可以在地震发生时降低结构的运动响应,从而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4. 隔震设计方法:隔震设计方法是一种利用隔震设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的设计方法。
常用的隔震设备包括弹簧隔震器、橡胶隔震器等。
隔震设计方法通过降低地震振动传递到建筑物上部结构的程度,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 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建筑材料在工厂中进行预制加工,然后通过装配形成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施工速度,减少人员在现场的作业,从而降低了人工错误和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是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设计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减震与隔震原理1.抗震结构、隔震结构与消能减震结构⏹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隔震技术原理远离地震卓越周期增大结构的阻尼⏹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承载特性隔震特性复位特性耗能特性隔震体系的发展历程1891年河合浩藏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
J.A.Calantarient于1909年提出的隔震结构中村太郎于1927年提出的隔震结构方案。
在这种隔震系统中已使用阻尼泵来耗散地震动的能量,并且在该建筑地下层柱的上下端采用铰接构造,建筑物可以水平自由移动。
柔性层结构隔震概念由Martel在1929年提出,由Green(1935年)和Jacobasen(1938年)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完善;下图是真岛健三郎于1934年的柔性层结构。
隔震橡胶支座系统世界第一棟隔震房屋T h e W i l l i a m C l a y t o n B u i l d i n g我国第一棟橡胶隔震房屋(8层住宅)汕头联合国项目1989-1993太原市图书挡案馆隔震楼(6层) 1998乌鲁木齐石化厂区隔震住宅楼群(38栋,13万m2)2000年, 当年世界面积最大隔震住宅群首层隔震广东澄海政府干部住宅楼(7层)层间隔震:首层顶隔震汕头博物馆19962.橡胶支座的分类⏹橡胶隔震支座(RB)⏹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RB)⏹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RB)3. 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基本原理: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消耗掉输入结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使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第一次纳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积极、稳妥起见,应认真做好方案比较、论证工作。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
(规范第3.8.2条)。
1)、在水平地震方面,本章表15.2、15.4及规范第12.2.6、12.2.9条等保证了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
2)、规范规定:消能减震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宜大于1/80。
提高了对框架及多高层钢结构等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
3、隔震与消能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用各种类型和规格的消能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部应少于3 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100%;设置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三、 隔震设计要点本规范隔震设计条文提出了分部设计法和水平向减震系数,在设计方法上建立起了一座联系抗震设计和隔震设计之间的桥梁,力图使设计人员已经熟悉的抗震设计知识、抗震技术在隔震设计中得到应用,这是本规范的重大特色。
隔震与减震结构经济性的对比分析
罗加福
【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
【年(卷),期】2017(039)008
【摘要】隔震和减震技术作为目前新型的工程抗震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对比了隔震和减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在经济上的差别;然后再基于不同建筑结构在采用隔震还是减震技术谁更经济这一问题,详细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区别、混凝土用量、含钢量、隔震支座和减震阻尼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某学校项目的8个单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隔减震结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罗加福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
【相关文献】
1.9度区商场建筑隔震与非隔震结构方案选择及经济性分析 [J], 缪驰;周颖;石维
2.某酒店隔震与非隔震结构经济性对比分析 [J], 王赟;袁毅
3.非隔震桥与隔震桥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J], 彭冠华
4.小高层同户型保障房隔震与非隔震经济性分析 [J], 廖光荣
5.小高层同户型保障房隔震与非隔震经济性分析 [J], 廖光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