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3.55 KB
- 文档页数:2
一、戊戌维新思潮的成因甲午战争后,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以1895年4月“公车上书”为起点,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并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政治运动。
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潮又称作“戊戌思潮”。
戊戌思潮的兴起和高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渊源:第一,甲午战败的刺激。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遭到惨败,北洋海军全师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曾说“唤起吾国四千余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1,中华书局,1935年版,1989年影印本,第113页)。
甲午战争中,作为涣涣大国的中国竟为“蓑尔岛夷”的日本所击败,割地赔款,创巨痛深,战时的虚骄自大被惨败带来的震惊和耻辱所代替。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各种显而易见的灾难更引起人们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
而日本之所以战胜中国,其原因就在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因此只有效法日本,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实行变法,才能图强。
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觉醒。
第二,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矛盾的激化。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争夺筑路开矿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强制借款,使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派从挽救清王朝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害怕再爆发一次农民起义,于是他们纷纷寻求挽救危局之法,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
第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是变法维新思潮发展、高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排挤和束缚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代表的维新派,自然要求清政府实行变革,在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过去二三十年间,早期维新思潮的初步发展,西学东渐及中国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为变法维新思潮的高涨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五,光绪皇帝和帝党官僚如翁同新、徐致靖等人的支持,也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政治倔起和戊戌思潮勃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的推动作用作者:陈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5期早期维新派进行了长时间的思想宣传,推动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大变法的社会舆论,同时也为变法积蓄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作为维新派的先驱人物,虽然早期维新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形成。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从早期维新思想中吸收养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变法理论,从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可见,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正是从早期维新派中吸取先进思想,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自身的政治意愿进行创新,之后提出了变法的纲领与实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一套全面的变法思想体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在戊戌变法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拥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其对于变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变法准备经济基础早期维新派非常注重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他们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不断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变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工商富国观点,注重发展商务,对外要进行“商战”,对内要改变官僚垄断的局面,推广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重点在于支持商民自己筹集资金办企业。
早期维新派在经济方面作出的这些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很多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为后来的变法提供了经济支持。
当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手段以及武力手段压迫清政府时,在早期维新派的领导和鼓动之下,国内的民资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后来甲午海战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后来直接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变法运动。
二、通过宣传变法思想,扩大变法的舆论影响一方面,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
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
1. 维新变法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动荡时期,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使得一些
有识之士意识到推进变法是救国救民的必经之路。
2. 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
在环境背景下,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其主要思想是不拘一格、用人不疑、尊重法制、改革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和发展民族经济。
这
些虽然表述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真
正的改革完善现有的制度,来重建中国。
3.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在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下,涌现了不少代表性的人物。
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林则徐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对中国制度的改革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4. 维新变法的成果与限制
历时20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推动了很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
改革,如新学制度、海关税制、邮政电报等等,但由于种种因素,这
些改革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维新变法运动引起的反动势力也不容忽视,掀起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暴力风波。
5. 其他影响
尽管维新变法运动未能最终实现使中国从原有的封建落后中摆脱
出来,但这场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上的重大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它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给中国思想史上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潮开辟了营造氛围的空间。
维新变法一、维新变法的背景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二、新思想的演进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代表人物与思想○1康有为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事件概述1896年(农历戊戌年)六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提倡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i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本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新政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
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军事上,淘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充海军。
文化上,废除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遣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经出现,但是基础还是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
相比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是在经济实力上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都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
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 - 9月21日)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背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机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国灭种的危机。
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一场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都需要有一定的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但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戊戌变法却缺乏雄厚的经济及阶级来支持,中国当时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最弱小的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中国在明朝中后期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以及阶级力量和政治势力十分强大,中国的资本主义一直都没有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的经济及阶级力量,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被扼杀,只有在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才逐渐兴起。
但是他们的力量一直都很弱小,根据统计,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前,中国总共只拥有商办企业100多家,其中有50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
这100多家商办企业虽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一个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经济大国中,只能是九牛一毛而已,况且还有50家企业是甲午战争后才建立的,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它的力量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到的。
再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据资料统计,1895年到1900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04家,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 万元。
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
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
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
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
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
A、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
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
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
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
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