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案教学内容: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第七章第五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认识极地在空中交通上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北半球图上认识北冰洋周围的大洲,能够根据地球运动的方向判断大洲的位置;在南半球图上认识南极洲周围的海洋,根据地球运动的方向判断大洋名称;能够准确判断两个不同位置的方向。
教学过程:一、时事链接,引入课题(2分钟)据新华社电,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2016年将推进“雪龙探极”、“蛟龙探海”重大工程。
确保“科技兴海”战略深入实施。
为推进“雪龙探极”科考工程,国家海洋局计划于2016年组建航空队,初步构成极地区域的海-陆-空观测平台。
建立适用于极地环境的空间、遥感、冰雪和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支撑体系,建立长期、系统和网络化的极地综合观测与应用服务系统。
此外,国家海洋局还将组织完成第7次北极科考,力争首次中俄联合北冰洋考察。
问:我国为什么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两极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事资料导入,如同戏曲的序幕,抓住听众。
用短短数语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巧妙交待,这样可以达到在学习之初就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的目的。
二、课前预习,探求新知(10分钟)学习提示:1.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60—67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将答案进行展示。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七单元第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1. 认识北极地区出示北极地区地图,提出问题:(1)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陆,说一说北冰洋地理位置的特点。
(2)你知道北极地区的范围吗?你会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吗?补充提示:北极地区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补充:因纽特人身材不高,宽鼻子,黄皮肤,头发又黑又直。
世界上现有15万多因纽特人,多居住在格陵兰岛、美国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北部及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
传统上,因纽特人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住房低矮而厚实,有时还用冰雪构筑临时性的住房。
4. 认识南极地区出示南极地区地图,提出问题:(1)找出南极洲濒临的大洋,说一说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2)你知道南极地区的范围吗?你会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吗?(3)方法指导——如何判断南极地区的大洲和大洋方法一:根据形状判读。
首先识记南极半岛,南极半岛的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印度洋,南极大陆最宽的部分所对的是印度洋。
方法二:利用经线判读。
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大西洋,180°经线穿过的大洋是太平洋。
5.分析归纳——读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
6.补充南极洲材料:南极洲面积约1405万平方千米,98%的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余米。
如果不扣除冰层,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大洲。
在南极大陆上约有800种植物,主要是地衣、苔藓和淡水藻类。
南极洲已发现220多种矿物,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目前,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
7.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
现在的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8.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58-64页,冰雪世界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位置、X围、特点、动物等,以及因纽特人。
还介绍了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两极地区的位置、X围、气候特点等。
2.能通过分析地理景观图片和地图了解一个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能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问题,并能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挖掘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借助语文课本《伟大的悲剧》中南极探险内容的描述,讲述地理课本中南极洲部分知识,让学生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去感悟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过程。
引进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体现地理科学的价值,并促进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
将语文课本中鲜活的情感内容充实到地理教学中,以地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语文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促进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伟大的悲剧》的感悟,培养科学精神和积极的人生观。
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及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2.引进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体现地理科学的价值,并促进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四个方面。
难点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
教学突破1.通过学生阅读《伟大的悲剧》一文,感受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南极地区气候的变化。
2.通过利用地球仪和课件演示明确独特的地理位置。
3.通过设置企鹅母子的情景对话理解南极大陆气候的演变和大陆漂移的关系。
4.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南极气候寒冷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伟大的悲剧》一课,并提出相关阅读要求。
探求课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精神。
2.设计教学软件。
学生准备预习地理课本北极和南极地区一节,认真阅读语文课本中《伟大的悲剧》一课,要求学生能将南极洲的自然地理特点与语文课本中的相关描述相对应理解。
教学步骤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情况1.学生汇报预习情况2.位置、地形、面积授课2.根据教师提供资料和地球仪明确所学内容3.组织学生探究南极洲气候特点3.根据语文课本内容、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得出结论。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1.位置和范围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
(2)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2.居民:北极地区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
3.气候特征: 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南极地区的气温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的原因
(1)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陆热力性质不同。
(2)南极洲地势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
(3)南极洲大部分被冰雪覆盖,反射太阳辐射——冰雪大陆。
4.资源
(1)淡水资源: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2)矿产资源: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南极地区煤炭、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1)中国南极科考站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的原因
2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此时属于暖季,并且有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2)南极洲的世界之最
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世界上降水量最少的大洲;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知识要点
一、范围和位置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中心部分为北冰洋
2.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的地区,中心部分为南极洲
二、气候
1.北极地区: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2.南极地区:冰原气候(酷寒、干燥、烈风)
三、自然环境特征
1.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浮冰广布
2.南极地区:冰雪高原
四、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2.矿产资源
3.生物资源
(1)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北极熊
(2)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
五、科学考察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态淡水资源,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门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