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3新古典贸易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32
新古典贸易理论知识引言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模型,旨在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模式和影响贸易模式的因素。
该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了货币经济学和外贸经济学的观点。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应用,并讨论其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1.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能力。
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国家或地区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相对优势产品,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互补合作。
2. 国际贸易模式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涉及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模式主要由比较优势和市场规模两个因素决定。
比较优势决定了国家或地区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市场规模则影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3. 国际贸易政策新古典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根据该理论,自由贸易政策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贸易的增长。
基本假设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需要基于一些假设,以下是其中一些基本假设:1.完全竞争市场:该理论假设国际贸易中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垄断和寡头垄断。
2.完全就业:该理论假设国际贸易不会导致失业问题,所有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3.恒定生产要素:该理论假设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是恒定的,不会发生变化。
4.恒定技术水平:该理论假设技术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的,不会有技术创新和变革。
应用案例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实际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应用案例:1. 区域贸易协定新古典贸易理论为区域贸易协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该理论,区域贸易协定的目标是通过贸易自由化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互补合作。
2. 贸易壁垒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能够为贸易壁垒的分析提供框架和方法。
通过比较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可以评估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
3. 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新古典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需求偏好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一)定义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虽然对国际贸易“货币”理论(或古典的交换机制理论)的经验检验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无论是李嘉图的解释还是俄林的解释,他们的国际贸易纯粹或“真正”理论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没有得到检验。
(二)代表人物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三)简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
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
专注考研考证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3.1 复习笔记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边际收益递减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二、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模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很大的区别,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H-O模型的这一假设前提实质上是以要素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而且也为国际贸易中资本一劳动比的存在、分析不同国家中不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对于比较成本的作用确定了前提。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相同的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着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