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史
- 格式:ppt
- 大小:8.52 MB
- 文档页数:32
元朝资料元朝国外资料元朝国外资料第一节波斯文资料三部蒙古通史十三世纪蒙古征服的结果,使所有说波斯语、用波斯文的地区都处于蒙古统治之下,先后受大蒙古国的阿姆河行省和元世祖之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的统治达一百多年(河中地区受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时间更长)。
波斯文化素称发达,留下了大量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部大型史书: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拉施都丁主编的《史集》、瓦萨甫的《瓦萨甫史》。
《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Ala’u al-din‘Ata-Malik-i-Juwayni,1226—1283),呼罗珊志费因(今伊朗霍腊散省内沙布尔西北)人。
其祖任花剌子模国财政大臣(Sahib-diwan);父巴哈丁,1233 年为蒙古人所俘,被呼罗珊蒙古长官成帖木儿录用为财政官(仍称Sahib-diwan),其后一直在阿姆河行省担任此职。
志费尼以大臣子出任阿姆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曾三次随阿儿浑入朝,前两次皆中途折回,第三次于1252 年复抵达蒙古首都哈剌和林,至1253 年秋返回。
在蒙古逗留期间,他开始撰写《世界征服者史》(T a’rikh-i-Jahan-Gusha)。
此后,他跟随旭烈兀讨灭木剌夷(亦思马因派)和报达哈里发国。
1259 年被任命为报达副长官,直到去世,可能因公务繁忙,1260 年以后就不再继续写他的著作了。
其书始于蒙古兴起,只写到1257 年灭木剌夷国,还有若干拟定的章节没有写,是未完成的著作。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述蒙古建国及其征服畏兀儿、西辽和花剌子模,窝阔台至贵由时期的蒙古政事和拔都西征;第二部述花剌子模兴亡史和统治波斯的历任蒙古长官(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事迹;第三部述蒙哥登基和旭烈兀西征,木剌夷兴亡史。
作者精熟中亚历史,且所记载的大部分是亲身见闻,故非常详细、确实,尤其是成吉思汗西征、旭烈兀西征和蒙古对波斯的统治等部分。
作者亲睹蒙哥登基后对政敌窝阔台、察合台两系诸王大臣的无情镇压,这段史事在《元史》中多被删略或隐瞒,所以他的详尽记载更是珍贵。
韩儒林的元史研究各科学术的开展,都是由一代代学人的成绩不断积累,一步步地前进的,其中出色学者创造的成绩,能在本学科的开展中开拓一个新阶段,为后来者树立学习的典范和奠定继续前进的根底。
在我国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学科,韩儒林〔1903—1983〕先生就是这样的出色学者。
韩先生字鸿庵。
1903年11月2日生于河南舞阳县黄林村。
父业农,二伯在村塾教书,幼时他随二伯就读于村塾,十一岁人初等小学,十三岁考取舞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考进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文班。
1922年冬,留学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附属中学,法文班并人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随班转到上海就读。
1923年春,因参加抗议法方校长实行奴化教育的活动被驱逐出校。
同年夏,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乙部,获河南省官费资助,得以赴北大求学。
1925年秋完成预科学业,升人哲学系本科。
1927年夏,因军阀混战,官费断绝,被迫辍学回乡,经前留学预备学校教师推荐,先后在河南省立二中、一中任教。
]929年夏,他以两年的薪俸积余为学费回北大复学,1930年夏毕业。
在北大读书的后期。
韩先生对史学,特别是元史和西北史地之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重。
这门学问是清代后期的显学,清末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的刊行又使我国学界获知大量前所未闻的外国史料。
于是有不少学者步其后尘,利用外国史料和中国史料相参证进展研究,延续到民国初期仍保持兴盛之势,出了屠寄、柯劭态、丁谦等名家的大型著作。
然而,由于这门学问涉及多种语言文字和制度文化,而那时我国学者大多未能掌握必须的语文工具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所用外国史料全靠别人为之转译,名物制度的考证常有错误。
其成就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外国东方学家。
因此,先进学者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先生均主张兼究外国学术,走中西会通的道路。
他们都有研究蒙元史、西北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论著,为这一学术新方向之先导。
陈垣和陈寅恪先生为北大学生开设的这些方面课程,对韩先生有很大的影响,他常去请教,并按照师长们的指点阅读外国东方学家的著作,深为他们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获得的成就所吸引,例如史籍中各种译名的审音勘同,他们用汉语古音与他种语言互相比对进展解释,简单明了,与我国学者常用的音差、音转、急读之类说法相比,另是一种境界。
近年,许多学者著文回顾本世纪我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尽管所谈具体学科各有侧重,但都认为,中西学术的交流和会通,是20世纪我国史学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蒙元史学科而言,由于其具有世界性,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所谓“世界性”,指的是蒙元史研究涉及的地域、民族、制度文化,以及所利用的历史资料,都超出了中国范围。
因此,研究蒙元史更需要面向世界,随时注意了解和借鉴别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切忌闭门造车,这是老前辈谆谆教导并用他们的研究实践启示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9世纪末以前中西蒙元史研究之回顾与比较中国传统史学最重“正史”,由于洪武初年仓促修成的《元史》纰漏百出,大不餍人望,于是明、清两代的学者围绕此书做了不少拾遗补阙、考异订谬,乃至改编、重修的工作。
参加纂修的朱右(卒于洪武九年)就著有《元史补遗》12卷。
另据解缙说,洪武二十四年他被罢职,太祖命他回家著述十年,其中一项就是“《元史》舛误,承命改修”,所拟凡例已进呈,且“杜门纂述,渐有次第”(注:解缙:《寄具川董伦书》,《文毅集》卷15;《明史》卷147《解缙传》。
按:改修早已下诏刊行的《元史》是一件很艰巨的大事,朱元璋何以只交给年仅23岁、被他认为“少涵养”(见杨士奇撰《解缙墓碣铭》,《文毅集》附录)的解缙去做,颇有疑问。
或者如顾炎武所说,只是“命解缙修正《元史》舛误(《目知录》卷26〈元史〉)。
)。
可惜朱右之书和解缙“改修”之稿皆不存。
永乐初,胡粹中著《元史续编》,起元世祖灭宋迄元亡,全仿《纲目》体裁,实为续陈泾的《通鉴续编》,其资料基本上摘自《元史》,极少增益,且因摘引不当弄出不少新的错误。
其他明人的元史著述,仅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和王光鲁的《元史备忘录》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余不是刻意模仿宋儒的“通鉴”或“纲目”体,就是蒙学教材或应试急用式的“节要”、“史略”之类,几无史学价值可言。
明代前期,所获元朝官方文献尚属完整,私家著述亦易搜集,还有熟悉元朝典故和通晓蒙回译语的人士可备咨访,可惜朱元璋急于求成,将草草交差的《元史》下诏颁行,后世无敢议其缺失,遂铸成定局而无法根本改造。
元上都历史元上都遗址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
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和关厢组成。
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
外城方形,每面长2200米,开4门,有瓮城。
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
皇城在外城东南角,方形,城内街道整齐对称,多官署和寺庙建筑。
长方形,城内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
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长方形。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
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
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
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
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
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
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
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
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
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
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
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
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元上都按离宫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防护。
把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国宝座。
随后,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忽必烈于是立足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中国古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西南大学西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下列不属于学习历史学“四把钥匙”的是()A:目录学 B:史源学 C:职官 D:历史地理答案:史源学第一章测试1.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是元谋人遗址。
()A:错 B:对答案:错2.关于尧舜的传说中,最重要的是禅让和治水两件事。
()A:对 B:错答案:对3.文献中的“大同”之世指禹、汤、文、武时代。
()A:错 B:对答案:错4.下列不属于晚期智人的是()A:山顶洞人 B:资阳人 C:柳江人 D:元谋人答案:元谋人5.下列选项中属于母系氏族制度主要内容的是()A:一夫一妻制婚姻取代了对偶婚姻制度 B: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 C: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
D:世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以父系为依据答案: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
第二章测试1.三代时期,西周的王权最为强大。
()A:错 B:对答案:对2.“玄鸟生商”的传说说明商人曾经存在鸟图腾崇拜。
()A:错 B:对答案:对3.三代时期,社会阶级主要由贵族、农民和奴隶构成。
()A:对 B:错答案:错4.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行业 B:爵位 C:官名 D:谥号答案:官名5.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第三章测试1.“弭兵”运动后,各主要诸侯国内的政局日趋稳定,诸侯国君权力进一步加强。
()A:错 B:对答案:错2.郡县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错 B:对答案:对3.战国时,列国社会中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基本阶级。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简评作者:张钧扬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3期一、概述《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硏究》是台湾中研院院士萧启庆先生所著一本关于蒙元帝国历史的研究书籍。
此次萧院士将之前所著的《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元朝史新论》三本书中有价值的文章重新编排,合编为本书,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和人物等方面对蒙元帝国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每一研究都具有意义。
二、写作特点本书的写作特点一是大量的引用史实和他人研究成果作为例证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例如在其中的一章《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中,萧院士引用《元统元年进士录》中的信息和数据,对元统元年的四等一百名进士的各方面信息:包括出身、先祖官职、互相关系、婚姻情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并在书中大量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说明。
元统元年是元朝历次科举考试中唯一录满一百名进士的考试,所以其统计数据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使得整个论述更具说服力。
二是专题性。
本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顺序或是叙述主线,而是以一个一个的专题作为分割,每个专题有大有小,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例如第一个专题《蒙古帝国的崛兴与分裂》,就是从整体的国家角度来看蒙元帝国的发展史和矛盾的发生点,属于宏观层面的专题。
而后面则有类似于《宋元之际的遗民与贰臣》和《元明之际的蒙古色目遗民》这一类专门研究的小专题,凸显了本书的全面性和学术精神。
同样,在这些专题当中,萧院士也大量使用表格来进行说明,虽会使本书的可读性有些下降,但也不可否认它的学术价值三是作者的自身态度,从书名“内北国而外中国”中便可窥得些许。
其含义是元朝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且用汉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朝代,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个由蒙古游牧民族本位思想统治下的国家,且产生了许多文化上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和冲突。
而本书的部分专题都有体现这一根本思想,如《元代蒙古人的汉学》、《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等。
蒙元史讲座笔记(李治安讲授)蒙元史(绪论)蒙元的历史特点:1)首次由少数民族完成的大一统王朝。
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汉族政权南北对峙,甚至疆域远超南方,如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等等,但都未能统一中国。
元帝国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
2)疆域广、民族杂、国祚短,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对西藏首次实施了有效的管理,西伯利亚也进入了元帝国的版图。
西域少数民族大量迁徙进入中原,汉族与各民族更加融合,契丹、女真消失,而回族产生。
蒙元虽然号称世界帝国,但持续时间很短,如果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算起(1206——1368年)有162年历史,如果从忽必烈灭南宋算起,不到90年。
3)形成了世界帝国及前全球化秩序的雏形。
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征服,空前绝后,波及到欧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亚洲东部,涵盖了当时所有的文明区域,是一个前全球化的雏形。
4)唐宋历史变革后的特殊过渡。
唐末宋初,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城市功能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
明中叶到清,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元朝是两次社会变革的过渡时期。
元朝是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课堂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庞大的世界帝国会不到百年而亡?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2、近代元史的研究与发展前景:1)清代时期,元史是一门显学。
因为满清要学习蒙元的统治经验,治理边疆。
钱大昕、赵翼等都有很多建树。
2)民国时期,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都对元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抗战期间,元史研究开始衰落,主要是汉族对异族的排斥心里。
抗战后,北大历史语言所派出四位青年学者与伯希和学习蒙元史,把考据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很快。
这些学者的再传弟子,又通过努力,使得在八九十年代我国成为蒙元历史研究的中心之一。
4)二十世纪后期,元史研究又有所发展和革新,主要是考据法与社会科学法的融汇。
3、基本史料和参考书:《蒙古秘史》: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期的历史;《圣武亲征录》:记录成吉思汗对外征战的历史;《元典章》:元朝官府公文汇编;《通制条格》:元朝律令的选编条文;《元史》,明朝修编,评价不高,但本纪、志很真实,近乎实录。
元朝西北的的最大隐患:统治中亚的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由窝阔台之孙海都(?—1301)建立的,曾雄主中亚40余年。
该汗国的历史在蒙元史与中亚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拟对海都从创建汗国到成为中亚各系蒙古诸王的首领这一时期,即窝阔台汗国前期的历史,进行探究,敬请同仁指正。
窝阔台的封地与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合称蒙古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是在成吉思汗给两个儿子术赤和察合台的封地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走上独立发展之路以前,就已经建立起由长王(汗)主政的家族式政治体系。
伊利汗国则是拖雷之子旭烈兀受命西征波斯,后因蒙古国内部发生争夺汗位的内战(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他留驻当地,组建国家。
三个汗国的形成历程从地域上给人以自然生成、水到渠成之感。
而窝阔台汗国的建立则与之明显有别,其中的差异似乎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西征以后,成吉思汗将辽阔疆土在诸子、诸弟之间进行分封,其长妻孛儿贴所生的四个地位最尊、被称为蒙古国四根支柱的儿子的受封地域以同时代波斯人志费尼的记载最为精确:“从海押立(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和花刺子模(咸海南岸)地区,伸延到撒哈辛(伏尔加河下游)和不里阿耳(伏尔加河下游西岸)的边境,向那个方向尽鞑靼马蹄所及之地,他赐与长子术赤。
察合台受封的领域,从畏兀儿地(之边)起,至撒麻耳干(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不花剌(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止,他的居住地在阿力麻里(新疆霍城)境内的忽牙思。
皇太子窝阔台的都城,当其父统治时期,是他在叶密立(新疆额敏)和霍博(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的禹儿惕(份地),但是,他登基后,把都城迁回他们在契丹和畏兀儿地之间的本土,拖雷的领地与之邻近,这个地方确实是他们帝国的中心。
”这个分封计划中,长子术赤领有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南岸以北以西的辽阔土地,二子察合台占据了自伊犁河上游到布哈拉的草原地带,拖雷继承了蒙古本土。
相比之下,窝阔台的封地却意外显得有些模糊,志费尼和《史集》作者拉施特都只是指明其封地在叶密立和霍博,并未象其他三子那样划出一个地域范围,而那里只是阿拉湖东岸一块十分狭小的草原,与其兄弟相比小得微不足道。
亦邻真魏帅帅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20151100190,呼和浩特 010080摘要:亦邻真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整个研究成果就是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亦邻真先生把毕生精力的绝大部分献给了《元朝秘史》的研究和其畏五体蒙古文复原工作,也是蒙古族近百年来研究蒙元史的第一人。
关键词:亦林真;历史学;语言学;元朝秘史一、生平简介亦邻真先生(又名林沉,亦邻真是他的藏文名字),蒙古族,亦克明安氏,黑龙江省富裕县人,1931年8月15日出生,他是蒙汉藏三语兼通。
亦邻真先生年轻时曾在部队任文职,复员后在内蒙古日报社担任过编辑。
1957年亦林真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于1961年毕业。
同年来到内蒙古大学工作,多年担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5年在美、日作短期访问。
1988年去西德、1990年赴蒙古作短期访问。
亦邻真曾任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要职。
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从1978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后,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4名博士。
先生于1999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8岁。
1亦邻真先生是蒙古学、中国北方蒙古史、元史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内的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他以毕生的精力为这些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国内以及蒙古、日本、德国、美国、俄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学术界同仁们的钦佩和高度评价,是国际蒙古学界当之无愧的大学者。
他的论文多用蒙汉文发表,每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蒙古学教学、研究者以及研究生必读之作。
亦邻真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在历史学方面,他主要从事蒙元史、北方民族史和蒙古学文献研究,同时涉猎辽夏金史。
在语言学方面,他主要研究古代蒙古语语音、语法以及蒙古文字和古汉语音韵学。
他的整个研究成果就是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他关于蒙古族起源和11——12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的立论,成为相关研究的主流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