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侧面看矿床事业的发展_若干重要矿床领域的新进展及找矿思维的开拓
- 格式:pdf
- 大小:411.21 KB
- 文档页数:9
矿床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地球化学勘探与矿化特征分析在找矿中的整合与创新黄 敬摘要:地球化学勘探和矿化特征分析是矿产资源勘探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的整合与创新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实际案例等方面探讨了地球化学勘探与矿化特征分析的整合与创新。
关键词:地球化学勘探;矿化特征分析;找矿地球内部充满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工业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地勘探这些矿产资源,地球科学家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和矿化特征分析是两个关键领域,它们为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将讨论如何整合和创新这两个领域,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勘探效率。
1 理论基础的整合与创新地球化学勘探和矿化特征分析在理论基础上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关注地下矿床的特征。
因此,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基础整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从而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分布规律。
1.1 元素和矿物的关联元素与矿物之间的关联在地球化学和地质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关联帮助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过程,为矿产资源勘探和矿床研究提供了主要思路。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元,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由不同元素组成,矿物是一种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自然形成的固体物质,这些元素组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矿物,每种矿物都包含一组特定元素。
例如,石英主要由硅和氧元素构成,方铅矿主要含铅和硫元素。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矿物中的元素含量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矿床的性质,不同类型的矿物通常与特定元素关联,这为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金通常与石英矿物相伴随,铜矿常与辉铜矿或黄铜矿有关,通过分析矿物样品中的元素含量,找矿工作者可以初步确定潜在的矿床位置。
地球化学研究也依赖于元素和矿物之间的关联,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的化学过程,地球内部的矿物变化和地质作用会导致元素的重新分布和富集,这对地质演化的理解非常关键。
现代成矿理论与成矿理论进展成矿理论是研究矿床形成和矿床富集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地质学和矿产勘查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成矿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成矿理论则是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矿床形成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成果。
传统成矿理论的发展传统成矿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前半叶建立起来的成矿学理论体系,如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作用等理论。
这些理论为矿床预测和勘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矿床类型,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创新现代成矿理论在传统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矿床形成机制和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包括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新技术手段为矿床研究和勘查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使成矿理论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现代成矿理论的关键内容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了不同岩石和矿物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同位素地球化学则通过同位素比值研究了矿床形成过程中不同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2.矿床成因模型:现代成矿理论在矿床成因模型研究中,结合了多种成矿作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多种矿床成因模型。
3.矿床勘查技术: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了多种矿床勘查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勘查等技术手段,使矿床勘查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4.矿床资源评价:现代成矿理论还包括了对矿床资源评价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现代成矿理论的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矿床勘查和资源评价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通过现代成矿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全球关键矿产概述 (1)三、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2)四、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 (4)1. 资源分布与区域合作模式创新 (6)2. 矿产勘探与开采技术创新与应用 (7)3. 矿产供应链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 (8)五、关键矿产研究的新热点 (9)1. 绿色矿产的开发与利用 (11)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矿产领域的应用 (12)3. 政策法规对矿产行业的影响分析 (13)六、未来展望 (14)1. 全球合作与竞争趋势加剧的关键矿产供应格局变化 (16)2. 新能源技术与关键矿产的融合发展趋势分析 (17)3. 关键矿产产业链的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预测 (18)七、案例分析 (19)八、政策建议与措施建议研究对策制定建议 (21)一、内容综述供应链风险管理:鉴于全球矿产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和减少供应链风险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这不仅包括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风险,更涉及到供应中断风险和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可持续采矿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探索绿色采矿技术,以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确保矿产资源的长期可持续供应。
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是推动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在矿业领域的应用,正促使传统矿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矿产开采效率和供应稳定性。
地缘政治与资源供应: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矿产供应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关注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供应策略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对矿产供应的影响。
二、全球关键矿产概述关键矿产是指在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国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矿产,其稳定供应对于全球经济和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前沿与创新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评估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状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不断涌现,矿产资源勘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创新方法。
本文将围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前沿与创新展开探讨。
一、遥感与GIS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通过无人机、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得地表和地下矿产资源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图像信息,包括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植被覆盖等。
而GIS技术是指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一种技术。
遥感与GIS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全面、细致、高效的分析和评估。
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创新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指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如地震、重力、磁场等,来推断地下矿产资源分布的一种技术。
近年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地震测深技术可以探测矿体的深度和大小;利用磁力测量技术可以勘查磁性矿体的分布。
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无人机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前沿应用无人机技术是指通过遥控飞行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技术手段。
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点,因此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类传感器,如高光谱、多光谱等传感器,对地表和地下的矿产资源进行无死角、高精度的勘查。
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实时传输数据,实现矿产资源勘查的即时反馈和决策支持。
四、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创新应用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对大量勘查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准确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方面。
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和算法,对矿产资源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隐藏的地质特征和规律,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矿大版采矿学绪论部分引言采矿学是研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科,是矿山工程的基础学科之一。
矿大版采矿学作为我校的开发教材,是矿山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必学的课程之一。
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矿山工程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采矿学的定义采矿学是研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科。
它包括对矿床的调查、矿石开采、矿物处理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采矿学旨在寻找合理的采矿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
采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床及其周围环境。
采矿学的研究内容采矿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床调查矿床调查是采矿学的基础工作,它包括野外地质勘查和实验室测试等环节。
矿床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储量、矿石品位等信息,为后续的矿石开采提供依据。
矿石开采矿石开采是采矿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采场布置、矿山开拓、矿石提取等环节。
矿石开采的目的是将地下或地表的矿石开采出来,并进行加工和利用。
矿区环境保护矿区环境保护是采矿学的重要内容。
在矿石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这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矿区环境保护旨在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并实施环境治理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矿物处理矿物处理是采矿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矿石矿浆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等工艺过程。
矿物处理的目的是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并制备出高品位的矿产品。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是采矿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矿产资源的开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将地下或地表的矿石开采出来;二是经过矿石加工处理,运用于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采矿学的发展前景采矿学在现代工业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采矿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采矿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矿床的勘察和开采方法将更加先进和高效;另一方面,矿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践阶梯式发展论的典型范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就回顾与经验反思李金发【期刊名称】《国土资源》【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4-27)【作者】李金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文语种】中文3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完成整装勘查区的基础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内的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量的75%。
完成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
新发现10~20个油气资源有利目标区和300处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大中型矿产地,初步形成5~8处大型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建立4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矿业权市场,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明确了“3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5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8~10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358”目标。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4年来,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第二阶段目标有望实现,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笔者拟从阶梯式发展论的角度对4年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做一点回顾和反思。
5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内的重要找矿远景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
锁定重点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富集区并优选目标进行试采。
形成3~7个油气资源勘探接续区和10个以上其他重要矿产资源的大型勘查开发基地。
基本查清我国大宗、紧缺和优势矿产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完成所有大中型矿山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和潜力评估。
建立60个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能源及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3%~5%。
建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矿业权市场,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
8-10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累计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打造一批矿产资源基地,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矿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2002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1卷 第2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2)02-0097-09从一个侧面看矿床事业的发展Ξ———若干重要矿床领域的新进展及找矿思维的开拓涂光炽(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摘 要 文章回顾了斑岩铜矿、铜镍硫化物矿床、暗色岩及有关矿床、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MV T型及SEDEX型铅锌矿床和金刚石矿床等在地质背景、类型拓展、成因机制和找矿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认识。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暗色岩 铜镍硫化物矿床 MV T SEDEX 金刚石矿床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矿床专业委员会嘱我撰写有关80年来矿床学发展的回顾性文章,这是对我的信任和委托,故欣然从命。
但多次提笔,却总感为难。
原因是近年来已有多篇这类文章出现。
最近发表的翟裕生先生撰写的“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翟裕生,2001)涉及了矿床学的诸多领域,其分析系统、扼要。
本人也就此发表了若干篇论文(涂光炽,1991;1995;2001),现再写,势必重复。
思之再三,笔者决定不再就矿床学诸分支领域的成就作剖析、回顾,而是想换一个方式,即围绕若干重要矿床领域及与之有关的找矿思维作一些追忆与探讨。
这样,文章就更改为目前的题目。
为与本专辑其他文章更好地配合,本文将着重讨论国外进展。
1 斑岩铜矿———横向发展和纵深开拓在世界范围内,斑岩铜矿多年来一直居铜储量和产量的首位。
对该类矿床的找矿工作在过去80年卓有成效。
1920年前后,仅在美国西南有少数几个斑岩铜矿被开发,而如今全球开采中的斑岩铜矿数目已超过200个。
早年,在俄文文献中找不到“斑岩铜矿”一词,代替它的是细脉浸染状矿床。
在西方,“斑岩铜矿”的名称在矿床界普及也不过是1940年以后的事。
按照K irkham(1997)的说法,斑岩铜矿可划分为Cu, Au,Cu-Au,Cu-Mo和Cu-Mo-Au五大类,这比30年前的仅分为Cu和Cu-Mo两大类有了很大的发展。
另外,今天斑岩矿床的概念除了包括斑岩铜矿和斑岩钼矿外,还包括斑岩锡矿、斑岩钨矿、斑岩铅锌矿等。
但同时也应看到,斑岩型的锡、钨、铅锌矿床目前只局限于个别实例,经济意义有限。
只有斑岩铜矿和斑岩钼矿分布广、个数多,工业价值重要。
斑岩铜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三大全球性成矿域中。
矿床的形成时代多为中、新生代,少数为晚古生代,个别为元古代。
这一时空分布特点使得斑岩铜矿成为研究板块活动与成矿关系的最佳对象。
当然,这并非易事,但研究其他矿床类型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就更为难上加难了。
K irkham(1997)认为斑岩铜矿可形成于板块消减之岛弧背景中,也可形成于消减后之弧-弧、弧-大洋高原、弧-大洋中脊、弧-大陆之碰撞中。
有些斑岩铜矿则可形成于裂谷和其他拉张环境,如美国西部盆岭区中的一些斑岩铜矿。
由于大量斑岩铜矿分布于钙碱性岩浆或碱性岩浆活动相当剧烈的宏观背景中,而矿床产出部位多在中酸性小岩体(斑岩体)的顶部和围岩中,因而, 1960年以前,矿床界几乎一致的看法是,斑岩铜矿是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
之后,对围岩蚀变的深入研究,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气液包裹体等测试手段的引进,加上矿床形成的浅成部位,逐渐使人们重视大气Ξ作者简介 涂光炽,男,1920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大型矿床、新疆成矿规律研究。
收稿日期 2001-12-21;改回日期 2002-03-25。
李 岩编辑。
图1 斑岩铜矿成矿及蚀变作用与成矿流体演变关系(据Gustafson et al.,1975)1—青盘岩化;2—钾硅酸盐化;3—硫酸盐界线;4—黄铜矿化;5—斑铜矿-黄铜矿化;6—岩浆热液;7—绢云母化;8—黄铁矿化;9—黄铁矿-斑铜矿化;10—大气降水Fig.1 Porphyry Cu deposit: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a.Early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ter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1—Propylitization;2—K-silicatization;3—Sulfate boundary;4—Chalcopyritization;5—Bornitization-chalcopyritization;6—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7—Sericitization fluid;8—Pyritization;9—Pyritization-bornitization;10—Meteoric water降水在斑岩铜矿形成中,特别是在后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里,引用了Gustafson等(1975)的斑岩铜矿的早期及晚期成矿模式图解(图1)。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演化。
Gustafson等的见解在今天仍为不少斑岩铜矿工作者所接受。
尽管人们早已知道世界上最早开发的美国超大型Bingham斑岩铜矿拥有900多吨的金储量,但真正形成寻找富金斑岩铜矿的热潮还是近20年来的事情,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1988年在印度尼西亚的4000多米高山地带找到的Grasberg斑岩铜矿,它的金储量将近1600t。
伴随着富金斑岩铜矿的寻找与发现,关于富金机制与此类斑岩铜矿产出的地质背景问题开始成为讨论的焦点。
较早,Kesler(1973)提出,产出于岛弧的斑岩铜矿富金,而产出于大陆边缘者富钼。
后期一些批评者指出,这种分布情况确实存在,但例外并不鲜见,如北智利富金斑岩铜矿与贫金者常相伴而生(Sillitoe,1998)。
Sillitoe(1998)从岩浆及岩浆热液的氧逸度出发,认为贫金与富金斑岩铜矿之主要差别在于后者含多量磁铁矿,它意味着氧化岩浆及岩浆热液,这种岩浆由于其氧逸度较高,所产生之硫化物量少,因而附着于它们的金主要在热液中富集,形成富金斑岩。
Sillitoe(1998)给出了富金斑岩铜矿、富钼斑岩铜矿与岩浆分异程度及氧逸度之关系图解(图2)。
他认为,高氧化及分异差的岩浆对金的富集最有利。
Muller和Groves(1993)从构造背景和岩浆碱质出发,提出富金斑岩铜矿和陆相火山岩型低温热液金矿及金铜矿主要产于晚大洋弧、大陆弧及后碰撞弧中之钾质火山岩系中。
斑岩铜矿与陆相火山岩型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关系是矿床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宏观地质背景上,它们都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中亚3大成矿域中,两者都可能与类似的板块活动机制有关。
有时,在较小的范围内还可以看到两者的密切空间联系,如菲律宾北吕宋岛的Lepanto火山岩型低温金矿大致处于Far Southeast斑岩铜矿侧向上盘位置。
最近Arribas J r.等(1995)对这两个相邻矿床作了较详细的年代学工作。
他们主要采用K-Ar法对两者的新鲜全岩和各种热液矿物作了较多测定,找出两者的前矿化和后矿化火山岩年龄分别为2.2~1.8 Ma和1.2~0.9Ma,成矿热液活动时间为1.5~1.2 Ma,另外,Lepanto的明矾石与Far Southeast热液黑89 矿 床 地 质 2002年 图2 斑岩Cu-Mo、斑岩Cu-Au矿床的岩浆分异程度与氧化还原态关系图(据Sillitoe,1998)Fig.2 Relationgship between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and redox state of porphyry Cu-Mo deposits and porphyry Cu-Audeposits云母、伊利石年龄一致。
Arribas J r.等认为,这两个矿床密切的时空关系和若干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两者都来自同一热液成矿体系。
这里,还应当指出,Lepanto是富铜的低温热液金矿,而Far South2 east则是富金的斑岩铜矿。
但上述北吕宋的实例可能并不典型,因为更常见的情况是大范围内只有一种矿床类型出现。
如在日本列岛,陆相火山岩型低温热液金矿床相当发育,还产出超大型菱刈(Hishikari)矿床,但至今尚未发现斑岩铜矿。
1979年日本矿山地质学术年会还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
斑岩铜矿引起矿床界和找矿单位的普遍关注,其核心问题是它们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的机率很高。
K irkham(1994)指出,在全球约20个铜金属储量大于1000万吨的特大铜矿床中,80%为斑岩铜矿及砂页岩型层状铜矿。
我国川西玉龙铜矿带、赣北德兴铜矿田,以及新发现的新疆土屋—延东铜矿带等,其铜储量及资源量都主要由少数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提供。
目前,有关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问题,很少见诸讨论。
看来,斑岩铜矿发育的宏观背景,即其与板块活动和大断裂的密切联系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Roedder(1984)提供的各地斑岩铜矿的气液包裹体综合数据,即均一温度500~700℃,盐度〔w(NaCl eq)〕40%~70%,暗示超临界高盐度流体的可能存在,后者在搬运大量金属中的重要性,是应当从野外和实验角度加以检验的。
20世纪30~40年代主要根据美国西南部斑岩铜矿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矿床可以发生次生富集作用的观点。
在铜矿床的垂直剖面上,地表与浅部为氧化带,铜主要产生淋溶作用,向下运移。
含铜溶液与原生矿石遭遇,使黄铁矿、黄铜矿等被交代,铜沉淀并形成富铜矿物,如辉铜矿、铜蓝等。
这样,次生富集矿石的铜含量可以高于下面的原生矿石。
斑岩铜矿的近乎垂直的筒状、漏斗状矿体及美国西南、西部的干旱气候有利于次生富集带的发育,而这对于工业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2 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背景的千差万别铜镍块状硫化物矿床是镍的最主要来源,也是铜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加工副产品铂族元素也具很高的经济价值。
矿床赋存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中。
对这种重要而且分布较广的矿床类型,在80年前矿床界的共识是岩浆不混熔矿床,但岩浆热液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种矿床中的热液成矿作用是首先在Sudbury被观察到的,之后在不少矿床中也观察到了。
经过多年实践的检验,岩浆分凝和岩浆热液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中所起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已为矿床学界所接受。
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产出这种矿床类型的地质背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
首先,Dietz于1964年提出庞大的Sudbury构造和铜镍矿石不是来源于地壳深部或地幔,而是由陨石冲击形成的(Dietz,1964)。
Dietz假设,一个含铜的铁陨石冲击了Sudbury,形成直径达50km的陨石坑,引起围岩的角砾化和大量冲击锥的形成。
按照Dietz的看法,铜镍矿石来自天外,而矿床的石英闪长岩围岩则是冲击高温熔融岩石结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