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日益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湖北省作为我国的文化名省,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包括鄂楚文化、龙舟文化、楚剧、汉绣等传统文化形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湖北省人民的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困境,亟待数字化保护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当前,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湖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记录、整理和保护。
湖北省已建立了多个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整理和保存。
这些数字化保护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数字化保护需要依托于专业的技术手段和人才队伍,而这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数字化保护成本较高,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版权、隐私等问题,这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与保护。
数字化保护与实体保护需要相互配合,这要求相关工作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协调。
为了更好地推进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应出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数字化保护工作。
2. 提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VR的黄梅非遗文化数字化漫游系统的设计
徐芯悦;谭政;万佳琴;苏美欣;和芊彤
【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
【年(卷),期】2024(20)14
【摘要】湖北省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是黄梅挑花、黄梅戏和黄梅禅宗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Unity3D开发了一个黄梅非遗文化数字化漫游系统,以展示和传承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智慧,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系统提供独特的彩墨风格画面和非遗文化体验,以轻量化、游戏化、个性化的文化互动形式,促进用户进行传播,提高用户对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徐芯悦;谭政;万佳琴;苏美欣;和芊彤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
【相关文献】
1.基于非遗调查的黄梅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析
2.基于VR的非遗数字化展示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3.基于VR应用的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活态化研究——以非遗数字化研究为例
4.基于元宇宙VR的非遗音乐美育系统创意设计研究
5.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传统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卓越的文化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一、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借助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以实现其长期保存和更好的保护。
数字化保护一般分为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加工和数字化存储等三个阶段。
数字化采集是指将传统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的第一步,通常采用数字相机、激光扫描仪、三维摄影机等先进设备进行采集,以获得高质量的数字数据。
数字化加工是指将采集得到的数字数据进行处理和修复,以消除因时间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损伤和腐蚀等瑕疵,同时提高其质量和可视性。
最后,数字化存储将处理得到的数字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以实现数字资料的长期保存和管理。
二、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传播是指将数字化保护得到的传统文化遗产数据,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和共享。
数字化传播一般包括数字展览、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遗产库等方面。
数字展览是指将数字化保护得到的传统文化遗产数据,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以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
数字博物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的具有展示、学术研究、教育宣传等多功能的虚拟文化空间,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向世界进行推广和传播。
数字文化遗产库则是将数字化保护得到的传统文化遗产数据,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存储,以方便公众进行检索和利用。
三、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意义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意义在于,借助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使其实现长期保存和更好的传承。
同时,数字化传播还能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和传承,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陈少峰【摘要】: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非遗保护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存在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但是作为遗产被提出、认可并成为保护的对象,则是近期的事情,作为一种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尚且“年轻”。
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需要诸多学科的参与,非遗保护措施需要大胆地创新与探索。
动漫是现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文化产业行业之一,对动漫的研究大都从动漫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动漫产业发展为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作动漫文化资源,探讨如何利用非遗促进中国动漫提升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当代文化环境之中,动漫既是文化产业行业,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休闲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还是能够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之中的视觉影像工具;动漫极富感染力、亲和力,尤其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动漫是与心灵相通的人类共同语言。
动漫应该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也能够胜任促进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任务。
因此本文提出,我们应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将动漫视作能够促进非遗传承与传播的途径之一。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本文认为动漫能够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
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命题,在非遗研究和动漫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选题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与研究。
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研究命题的背景介绍和对研究命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梳理论述逻辑。
其中,第一章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存困境。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影响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授心传为主的自发式传承难以应对生产生活巨变所带来的冲击,非遗在当代的生存与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后分析了当代非遗的传承条件和传承语境。
马王堆汉墓的数字化研究应用技术促进文物研究与传播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的一处重要考古遗址,被誉为“中国西汉文化的瑰宝”。
随着数字化研究应用技术的发展,马王堆汉墓的文物研究与传播工作也得到了显著的促进。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数字化研究应用技术的影响进行探讨,展示其对文物研究与传播的重要价值。
一、数字化研究技术在马王堆汉墓的应用数字化研究技术在马王堆汉墓的应用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文物保护、文物展示、文物复原、文物研究等。
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马王堆汉墓中的文物进行保护。
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需要接触文物表面,容易对文物造成损伤。
而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记录文物的细节,避免了对文物的直接接触,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
其次,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展示方面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马王堆汉墓中的文物以虚拟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
不仅如此,数字化展示还可以将文物与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结合,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体验。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辅助文物复原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一些文物由于年代久远,存在损坏或残缺的情况。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残缺的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重建,还原出它们完整的原貌。
这样不仅方便了研究人员对文物的研究,也为文物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数字化技术对马王堆汉墓的文物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文物研究依靠手工记录和实地观察,工作量庞大且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确、全面的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和分析手段。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数字化数据的分析,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二、数字化研究技术对文物研究与传播的重要意义马王堆汉墓的数字化研究应用技术为文物研究与传播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和提升。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文物研究更加高效。
以往的文物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2023/4下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长征精神的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以红色动画《长征先锋》为例阴邓艳昕摘要:长征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以数字化手段、以红色动画为载体传播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时代意义。
文章以红色动画《长征先锋》为例,探讨红色动画的创作特征及长征精神的数字化传播路径。
关键词: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数字动画传播路径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VR 技术的赣南红色文化场景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W19201)。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反对侵略者创作的动画片就已孕育出红色动画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至21世纪初,红色动画创作经历了从市场化向产业化的转型探索,呈现出民族化发展与现代化突破的特点。
21世纪后,在政策、市场与产业等多重因素推动下,红色动画日渐兴起,呈现出多元化耦合的新特征。
红色动画《长征先锋》红色动画《长征先锋》于2021年与2022年分别推出第一季和第二季,该红色动画以真实的背景与人物原型、共情的故事、精良的3D 制作、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生动讲述了长征故事,极具红色教育意义。
共同经验。
赣南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发祥地。
赣南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
《长征先锋》由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联合功夫动漫共同出品,以打造长征IP 动画的方式,用现代动画语言对富有革命意义的红色革命题材做出了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在主题深度、创作技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长征先锋》采用时间线编排方式,以江西兴国籍开国上将萧华、陈奇涵等英雄人物为原型,通过构建长征途中由普通红军战士为代表的特战分队———“兴国之剑”侦察连,以动画的方式生动再现了从1934年10月夜渡于都河到渡乌江、翻越娄山关、四渡赤水等战斗,直至陕甘宁会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征程,呈现了红军战士坚定革命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患难与共、夺取胜利的长征精神。
基于荆楚文化遗产的影视衍生品设计与新媒体推广研究作者:付静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0期【摘要】荆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丰富的积淀和鲜明的特色,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已成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深入研究荆楚文化遗产的创意产品设计与新媒体推广研究发展问题,立足视觉传达艺术的专业优势,对电影衍生品设计思路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研究,解决国内现有市场专业化不足的问题。
衍生品设计不是电影道具和电影形象的单纯复制和再现,而是作为一条产业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从电影立项开始,融入整个制作和推广中,以整体营销的理念全面开展衍生品的设计过程。
选取不同类型的国内优秀影片,针对其不同消费人群,结合现有媒介和载体形式,开发不同类型的衍生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创作电影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产生持续经济的发展。
所以探究如何整合重组地域文化特色符号并将其合理应用到影视衍生品设计中,达到既体现地域特色,又提高本地传媒文化产业经济收入和传播历史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关键词】荆楚文化遗产;影视衍生品;新媒体推广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09-01一、荆楚文化遗产的影视衍生品开发与新媒体推广的研究意义如今文化创意产业正是朝阳行业并处在快速发展中,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密不可分,然而旅游景区的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却大同小异,很少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归根结底就是对地域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不够。
不同地域蕴含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其中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符号则是文创产品的灵魂和特色所在。
电影衍生品设计领域作为众多有应用价值的文化产业,目前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其巨大的经济利益都使视觉传达设计有必要加强与其的深度合作。
国外对电影衍生品领域的认识是作为整个电影产业的重要环节,具备专门的开发和设计团队,其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上都已具备专业化的特点,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检索式示例文章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一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之旅》嘿,你知道吗?咱们身边有好多超级棒的东西,它们不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大物件,而是像一阵风,像一首古老的歌,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今天呀,我想和你聊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这件超级酷的事儿。
我有个爷爷,他可厉害了。
爷爷会好多老手艺,像捏面人儿呀,那小小的面团在爷爷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或者是胖胖的猪八戒。
还有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爷爷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几下,就能剪出一朵漂亮的花儿,或者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儿。
爷爷这些手艺啊,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我发现,像爷爷这样会这些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每次想到这个,我就很担心,要是以后没有人会这些了,那多可惜呀。
这时候呀,我就听说了这个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这就像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了一件超级酷炫的科技铠甲。
你想啊,要是把爷爷捏面人儿的过程拍成小视频,放到网上去,那全世界的小朋友是不是都能看到啦?这就好像是把爷爷的手艺装在一个魔法盒子里,然后这个盒子通过网络这个大通道,送到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这多神奇啊!我有个同学叫小明,他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
有一次我跟他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事儿,他一开始还不太懂。
我就跟他说:“小明呀,你玩的那些游戏,里面有好多好看的画面,那些画面就像是用魔法画出来的一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呢,就像是把那些老手艺也变成游戏里那种吸引人的画面。
比如说皮影戏,要是做成一个数字皮影戏游戏,大家就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玩,一边玩还能一边了解皮影戏的故事和制作过程呢。
你说酷不酷?”小明听了眼睛都亮了,他说:“哇,那可太酷了,就像我玩的冒险游戏一样,每一关都有新发现。
”还有我的老师,老师给我们讲过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老师说,以前呀,要想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去实地找那些老师傅,或者是去一些很古老的地方找资料。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北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戏、楚剧、荆州木版年画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流失和消失风险,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样貌和信息,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提供新的载体和渠道。
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探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湖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其核心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湖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播,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项目的特点和价值,探索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非遗项目,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湖北的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问题,通过分析现状、挑战和策略,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和传承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数字动画以其强大的现代传媒特性拓展了人们想象和生存的空间,并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其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播数字动画文化原创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似乎有这样的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是迅速,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侵蚀也就越严重。
曾几何时,“春风花草香,把酒话桑麻”式的田园生活已被熙熙攘攘的市场洪流和水泥森林冲散、阻隔和取代。
很多原本融于血脉、生生不息的文化和传统正慢慢离我们而去,变成这样或那样的“遗产”,尘封在典籍、博物馆中,最后从大多数人的视线里消失。
鉴于这样的情况,在上个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法国和意大利在利用数字与信息技术保护和开发本国文化资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法国美术馆联盟(RMN)已经利用数字化技术收藏了数量庞大的美术作品。
2008年,汇聚了欧盟各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文化珍品的欧盟数字图书馆(Europeana)刚一“开馆”,就受到了人们热切的关注,点击率高达每小时10000万次,致使系统难堪负荷而暂时休馆。
日本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也较快,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数字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日本国内所有的绘画作品予以数字化,并复现古京都的街市风貌,复原保存“奈良唐招提寺”和“鉴真和尚像”等文化古迹。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经启动,如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化项目的展开,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得到极大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动画技术已经成为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数字化保存和展示的模式具有虚拟性、海量信息、时效性、交互性、易检性、开放性等特质。
在全球文化交往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众进行跨地区、跨国界、跨领域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范式与行为模式,因此对文化的数字保护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将数字动画技术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之中,并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无疑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插上现代化的翅膀,有利于逐步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水平和建立起普及文物知识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楚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
她虽“惊采绝艳,难以并能”,①却藏于深闺,尚待发掘。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奇瑰巧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注目,其中,头角尤为峥嵘的是楚艺术。
它有层台累榭的游宫,形至神随的帛画和漆画,精美而难以想象的纹样,诡异而不可思议的雕像,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音乐,以及惊采绝艳的辞赋,水平高超,风格独特,因而为艺术界人士所激赏”。
②但时至今日,因为受到传播(传承)途径及时间、地理因素等诸多影响,楚文化并没有真正得到关注和尊重,其文化价值长期不被外人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传承、发展了。
例如,在最近由美国《新闻周刊》发起的“海外媒体票选20大中国文化符号”活动中,有很多人竟不知道“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也不了解屈原和楚辞,这实在令人遗憾。
因此,加快楚文化的现代传播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尤其是对其现有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我们不能让楚文化再次成为中华文明的“遗珠之憾”。
这种现状已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并已采取了很多宣传措施。
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该馆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楚文化主题展览,并向观众免费开放。
通过包括文物、遗迹微缩模型、图片、文字介绍在内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和传播楚文化。
这些展览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例如,我们一般认为,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相关文化遗产的首选场所,但在今天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博物馆展示更像是一次艺术欣赏和审美之旅。
由于观众是在一个固定的时空中,以各自的视角去定格和观照那些展示品,是一种对历史片段的静态解读,所以很难形成对楚文化整个文化背景或脉络的总体感受。
我们也不可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的博物馆展示,就能让普通观众形成对楚文化较为宏观的印象。
我们知道,绘画需要用大量的灰色调平衡、黏合、润滑其他一些零散的画面元素以形成统一的基调。
它虽不如亮色调那么讨人喜爱,也不像暗色调那样厚重可靠,但对于整体画面而言,它却是必不可少的。
对文化的宏观感受和印象,就好比是文化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灰色调,没有它作支撑,观众在实际接收过程中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研究□潘锋26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所获得的信息更多的只是一种零散的触动或只言片语的感悟。
所以,笔者认为,相对上述静态的文化展示方式,我们首先需要一种动态(互动)的和宏观引导式的文化传播方式。
其次,传统的文化展示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
在信息和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或者说除了特殊需要,人们更愿意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实际上,这种基于实地的展示方式所面对的受众大部分还是以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群体,传播基数虽然很大,但有效传播却不高。
再次,很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诸如那些无形的民俗和技艺遗产,它们大部分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的,主要体现在个人或族群的精神生活、知识、技艺中,不一定以实物为载体,所以采用传统的方式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全面的保护和展示。
面对这些问题或限制,数字动画的保护和传播方式便显得游刃有余,其特有的现代传媒和数字信息特征,是传统文化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在对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和展示时,应当大胆借助数字动画这门新兴的技术和艺术形式。
在世界日益趋同的今天,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并非是万能的,尤其是对文化和艺术这样的精神追求而言。
“他山之石”固然便捷,但妄断根基亦不足取,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就目前来看,对楚文化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考量,把目前楚文化遗产已有的研究成果,用数字动画的方式加以整理、保存、动态复原和展示,有利于消除各种限制因素,强化展示功能,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记录、保存、展示楚文化遗产,实现文化信息的资源共享并普及楚文化的背景知识;也有利于增加公众的认同感与参与性,促进其广泛传播与发展创新,进而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最后,数字动画传播不仅包括必要的数字复原,还将重点突出对整个文化过程、文化空间的动态表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传播文化遗产,并保护其自身的多样性。
三以数字动画的方式保护和传播楚文化,是对文化遗产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也是探索民族原创动画的必由之路。
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可见的文化遗产容易复原,那些看不见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如何体现?就动画产业本身而言,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如何更有效地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画产品,进而增强中国发展的软实力?等等,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都可以在我国的文化里找到。
楚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特质早已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重视对文化空间的动态还原。
留存和展示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其意义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阐释文化遗产,应重点理解和表现其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
在对楚文化艺术的动态复原中,我们不妨大胆再现相关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镜头的切换和情节的起伏中将楚文化那些最具特色的部分一一展现于观众面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先民、雪夜中火光冲天的青铜冶铸场,“侈畏诸侯,名噪天下”的章华台上,身着丝织刺绣的楚国细腰们手托漆器,在“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编钟乐舞中惊鸿宛转掌中身,还有老庄的清逸、屈骚的瑰丽、戏祖优孟、神箭手养由基等,像这样值得动态复原的遗产不胜枚举。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游戏设计中的交互式理念,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进退自由,甚至可以和里面的人物互动。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楚艺术的文化过程和文化空间,这样呈现给受众的不再只是一花一草,而是整个绚丽辉煌的文化世界。
2.建立和完善楚文化数字信息库。
既然是文化遗产传播,就不能不考虑传播的途径和接受者的感受。
即让受众觉得这些文化信息是易于获取、接受和学习的同时,也是有趣和愉悦的。
在对楚文化遗产数字动画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楚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归纳整理楚文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动态复原。
在该系统里,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搜索和查询各种楚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如青铜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琉璃器、绘画、雕刻、丝织竹编、纺织服饰、城市建筑等方面的信息和虚拟实物;还有数字动态展示,诸如青铜冶铸工艺、髹漆工艺流程、歌乐舞表演、民风民俗等非物质的遗产,以方便教育、研究和欣赏。
该系统不仅应有详尽的信息、亲和的交互方式及视觉形式的美感,还应有艺术博物馆在线(CAMIO)丝毫毕现的严谨和维基百科(Wikipedia)海纳百川的气魄。
3.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是一次跨越近三千年的今古对话,但更像是一场艺术与技术的联姻。
一个是“美要眇兮宜修”③的湘夫人,另一个是“思子兮未敢言”④的湘君,两人相互爱慕却误会重重。
数字动画不仅需要诸如网络信息、计算机图(下转28页)27形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传感器等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也需要力学、数学、光学、机构运动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应用,故其技术成本普遍较高,往往不是一家企业或机构所能承担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个人创业者、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参与,他们可以丰富和壮大市场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数字动画传播的技术条件也不像艺术效果那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得以改善,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硬件设施。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能够向社会提供数字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相关机构或企业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整合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社会资金、技术成果等社会资源向平台汇集,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进而为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动画传播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我们也应注意,技术是把“双刃剑”,必须处理好它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要忠于事实,利用高新的数字技术最大程度的还原文化遗产,又要大胆突破,给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以启示后人。
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走得越远,对家园的眷恋之情就越浓烈。
在保护和传播楚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尽管会有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还有什么能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传播中华文明,让更多的人了解楚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激动人心、荣耀的事呢?我们期盼着楚文化遗产数字动画复原能早日成为口衔春泥的云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去滋润和抚慰更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