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孔乙己-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孔乙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平宁文学创作背景;2. 分析《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3. 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命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1. 利用PPT介绍鲁迅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分发文本《孔乙己》,让学生先自行阅读;3. 引导学生讨论文本背景和主题。
第二课: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1. 分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2.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课:探讨《孔乙己》中的社会现实1. 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2. 小组讨论社会现实主题的表现方式;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班级分享。
第四课:作品赏析与写作1. 赏析《孔乙己》中的经典语段;2. 提出写作题目,让学生展开创作;3. 学生作品展示,进行互相评判。
四、教学评判:1. 通过教室讨论和作业评判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考核学生在作品赏析和写作方面的表现;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创造力。
五、延伸拓展:1. 邀请文学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鲁迅及其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3. 指挥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活动,拓展文学视野。
六、教学资源:1. 《孔乙己》文本;2. 鲁迅相关资料和影视作品;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PPT。
七、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教室表现和作业成绩;2. 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思考深度;3. 学生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孔乙己》,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从而在文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人生,激发学生对文学、历史、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责任。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成长。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任务:学生需要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重点记录自己的思考、感悟和疑问。
2. 作文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感受,撰写一篇个人感悟或者评论文章,探讨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3. 主题演讲:学生可以选择鲁迅先生的某一段话或思想进行主题演讲,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
三、作业要求1. 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做到仔细阅读、边读边想、注重记录感悟和疑问,并及时向老师请教。
2. 作文要求学生言之有物、观点明确、文笔流畅,努力表达对鲁迅思想的认知和理解。
3. 主题演讲要求学生语言表达清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评价标准1. 阅读任务:阅读笔记内容丰富、观点独特、思考深刻,老师在评论中会给予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2. 作文任务:作文结构完整、思想深刻、语言流畅,老师会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主题演讲:演讲内容精彩、思想深刻、表达流畅,老师和同学将会根据演讲内容和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作业安排1. 阅读任务:学生需在一周内完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阅读,并及时记录感悟和疑问。
2. 作文任务:学生需在阅读完毕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用一周时间完成个人感悟或评论文章。
3. 主题演讲:学生需在完成作文后,进行主题演讲,时间控制在5-8分钟之间。
六、作业展示1. 作文和主题演讲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邀请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2. 优秀作文和主题演讲可以在班级内或学校文化活动中进行展示和颁奖。
七、注意事项1. 学生需尊重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严禁出现侮辱性言论。
特色作业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名家鲁迅的兴趣,加深对其文学成就和思想的理解。
以下是一个六年级上册语文关于鲁迅的特色作业设计:
作业主题:探索鲁迅的文学世界
一、阅读任务:
1. 阅读《草地》: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草地》。
通过理解文中的文字描绘,体味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感悟。
2. 阅读《狂人日记》摘段:选取《狂人日记》中的经典段落,要求学生解读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思考他的文学创作背后的社会关怀。
二、创意写作: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场景,以鲁迅式的文风,撰写一篇小故事或散文,反映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或者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独特见解。
三、文学分享:
学生分组,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并在班上进行分享。
分享时要包括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文学风格的分析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鲁迅名言收集:
学生搜集鲁迅的名言,挑选其中一句进行解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五、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鲁迅及其时代的重要人物,进行小剧场表演,展示鲁迅的文学影响和时代背景。
六、主题展示:
学生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设计一个鲁迅主题的展示板,包括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思想理念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特色作业设计,学生既能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这种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科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文学和思想的独立思考。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鲁迅的三大文化遗产是————、————和————。
(批判旧传统,反省新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
(《狂人日记》)3、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4、赵太爷、鲁四老爷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阿Q正传》和《祝福》)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嘲》)6、鲁迅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7、鲁迅生前的第一个杂文集是————,最后一个杂文集是————。
(《坟》、《且介亭杂文》(末编))8、鲁迅的小说《故乡》,出自他的小说集————。
(呐喊)9、史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自题小像)11、所谓的“周氏三兄弟”分别为————、————和————。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12、鲁迅的小说《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
(彷徨)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14、鲁迅散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一是————。
(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出自鲁迅的旧体诗————。
(《悼丁君》)16、鲁迅晚年,参加了一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
(“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小说————中的人物。
(《铸剑》)18、鲁迅一生曾经任教过的大学有————、————和———。
《鲁迅研究》作业 (判断题)1、《朝花夕拾》的基本主题:休息与沟通。
()2、《补天》和《奔月》基本上与鲁迅的《呐喊》、《彷徨》同期,因而引人瞩目的当然是这三篇小说所洋溢的主观色彩与理想色彩。
()答案:(1)、ylitw2008(2)↑↑↑微信↑↑↑(3)智金宝资料库3、《出关》属于《野草》集子。
4、黑色人、眉间尺是《铸剑》中的人物。
5、《奔月》中的逢蒙是影射高长虹。
6、创造社的钱杏村(阿英)曾作《死去了的阿Q时代》。
7、鲁迅杂文从内容上有一个从理念到事实、从抽象到现实的演变过程。
8、鲁迅杂文仅仅是"社会人事档案”。
9、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10、《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合集。
11、“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12、“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华盖集·忽然想到(七)》13、“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复仇(其二)》。
14、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三闲集》。
15、鲁迅的小说《伤逝》、《孤独者》在收入《彷徨》集前均未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16、“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上述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金瓶梅》。
17、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朝花夕拾》。
18、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好的故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2.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文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呐喊》等。
2.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探讨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3.阅读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文学解读和思辨,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4.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老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2.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鲁迅的作品片段或整篇作品,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撰写与鲁迅相关的读后感、文学评论或研究论文,锻炼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鲁迅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评价: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题目、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写作表达:评价学生的作文水平及思想深度,检验他们对鲁迅作品的把握程度和文学表达能力。
3.参与贡献: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其他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和分享。
四、作业设计:1.课外阅读:要求学生选择一部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2.作文写作: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鲁迅的一篇作品,并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3.小组研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鲁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组研究报告,展示给全班同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学生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作业内容:1.阅读理解:学生需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并撰写读后感,包括对作品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分析。
2.文学鉴赏:学生选择作品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深入解读,包括文学手法、语言运用、意义等方面的分析。
3.写作训练:学生根据作品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作业要求:1.作业内容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字流畅。
2.作业要求符合规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3.作业要求注重语言规范,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4.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判:1.内容评判: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进行评判,包括观点深度、逻辑性、表达能力等方面。
2.语言评判:评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法准确性、词汇丰富性、句式多样性等方面。
五、作业时间安排:1.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第二阶段为写作训练。
2.作业时间为两周,第一周进行阅读和文学鉴赏,第二周进行写作训练。
六、作业指导:1.老师在作业安置时要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和评判标准,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作业。
2.老师在作业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七、作业展示:1.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在班级内进行作业展示,互相交流进修。
2.老师可以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进修。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鲁迅的小说研究一、名词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3.吕韦甫: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人物,有着鲁迅的自我的影子。
吕纬甫早年激进,维新,曾到庙里拔掉了神像上的胡子,但中年以后渐趋颓唐,教学生“子曰诗云”,但他仍然不屈于自己的命运,依然为寻找自己的梦为挣扎着。
4. 《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现代小说。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叙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过程,暴露了礼教社会的弊害和罪恶。
指出了传统中国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可谓是鲁迅整个创作的总纲。
二、简答1.《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鲁迅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在小说上。
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者,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
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呐喊》和《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一)最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二)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单一的第三人称自由地组织结构,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叙事的同时,心理刻画与外部描写有机结合。
(三)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是鲁迅散文诗的代表作,连《题辞》共24篇,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连载于《语丝》上。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坟》
答案:A
2.()是台湾年轻一代女散文家的代表。
A.张晓风
B.简媜
C.张秀亚
D.琦君
答案:B
3.()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
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柯灵
B.唐弢
C.周木斋
D.王任叔
答案:A
4.()较早地将视线立足于“现在进行时”,她以当时最具现代意味的发散式思维和五彩碎片般任意自如的文体运行方式,透露了散文文体“现代化”的最初信息。
A.曹明华
B.巴金
C.杨绛
D.陈白尘
答案:A
5.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
所谓广泛,是____ 。
A.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B.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C.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
D.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答案:A。
《鲁迅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创作、翻译、国学研究。
2、狂人日记。
3、《朝花夕拾》。
4、《阿Q正传》、《祝福》。
5、《自嘲》。
6、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7、《坟》、《且介亭杂文》(末编)。
8、《呐喊》。
9、《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10、《自题小像》。
11、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12、《彷徨》。
13、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
14、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
15、《悼丁君》。
16、“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
17、《铸剑》。
18、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19、《无题》。
20、《野草》和《朝花夕拾》。
二、名词解释题1、“幻灯事件”:出自鲁迅《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的自述;解剖学课程上发生的放映幻灯片,上有日本人杀害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人的内容;鲁迅深受刺激,遂改变自己学医的打算,弃医从文,从事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事业。
这是鲁迅重要人生转折,也是思想的转折。
2、“硬译”:一般来讲,“信达雅”是翻译的理想状态。
如果“信达雅”三者一致的情况下固然好,但如果三者不一致,尤其是“信”和“达”不能够一致的情况下,该如何呢?鲁迅的原则是:“宁信而不顺”。
为了达到“信”,鲁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当“信”和“达”不能统一的情况下,鲁迅只好牺牲“达”,就是“不顺”,即“硬译”。
总之,“直译”——甚至是“硬译”——可说是鲁迅“至死不渝”的翻译方法。
3、“科场案”:即发生于1895年的“周福清科场案”。
周福清是鲁迅的祖父,因参与科举考试的舞弊,事发被判为斩监侯。
这导致鲁迅故家的败落,对鲁迅的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是对鲁迅幼年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4、“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藤野先生-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藤野先生》和《鲁迅》两篇文章,了解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作业目标1. 了解《藤野先生》和《鲁迅》的背景和主要思想。
2. 分析两篇文章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3. 比较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作业内容1. 阅读《藤野先生》和《鲁迅》两篇文章。
2. 撰写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读后感,包括对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分析。
3. 撰写一篇关于《鲁迅》的读后感,包括对文章内容、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分析。
4. 撰写一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包括文学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深度等方面的比照。
四、作业要求1. 作业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2. 作业需包括引用文中具体段落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作业需注重对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五、评分标准1. 内容完备,观点奇特,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性强。
2. 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分析深入,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能够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展现出批判性思维。
4. 能够准确引用文中具体段落进行分析,展现出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六、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阅读《藤野先生》和《鲁迅》两篇文章。
2. 第二周:撰写《藤野先生》的读后感。
3. 第三周:撰写《鲁迅》的读后感。
4. 第四周:撰写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作业。
七、作业反馈1.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并给予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语和建议进行修改,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藤野先生》和《鲁迅》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文学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的故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思想。
2.进修鲁迅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格。
3.培育同砚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激发同砚对于文学创作的爱好和热忱。
二、教学内容1.鲁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2.《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鲁迅的代表作品。
3.鲁迅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1.老师介绍鲁迅的基本生平,引导同砚理解鲁迅的成长环境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2.分组谈论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3.安置任务:要求同砚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鲁迅生平准时代背景的文章。
第二课:分析《狂人日记》中的文学特点1.老师讲解《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2.同砚分组谈论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格。
3.写作练习:要求同砚撰写一篇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
第三课:解读《呐喊》中的思想内涵1.老师讲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2.同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小组展示:同砚展示自己对于《呐喊》的理解和解读。
第四课:品读《彷徨》的文学价值1.老师讲解《彷徨》的文学意义和历史背景。
2.同砚就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谈论。
3.作业安置:要求同砚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关于《彷徨》的文学评论。
四、教学评判1.教室参与度:依据同砚在教室上的表现和谈论质量评判其参与度。
2.作业评定:评判同砚完成的各项作业,包括文章撰写和小组展示。
3.教室测试:设立定期测试,检验同砚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精通状况。
五、教学资源1.教学资料:提供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选读。
2.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图书馆资源:引导同砚乐观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深度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六、延伸拓展1.邀请文学专家:请当地著名文学专家或者鲁迅探究者进行讲座。
2.文学创作活动:组织同砚参与文学创作竞争,激发其文学创作潜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加深对初中语文课程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认知。
2.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对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仔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我”的印象,并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 鲁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私塾老师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中“我不知道为什么而在这里面,但觉得能避暑”这句话的理解。
2. 写作任务:学生需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模仿鲁迅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文。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内容需包括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制度的看法。
3. 文化探究:学生需搜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以及鲁迅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享。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上或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成果。
2.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3. 提交的作业成果应清晰、有条理,符合字数要求。
4.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展示个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成果应反映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理解程度,阅读理解、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文化探究的资料搜集和分享情况。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应提交作业成果并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应关注资料搜集和分享的情况;教师将综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给出最终评价。
3. 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之一,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成果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反馈意见。
《故乡-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田园/鲁迅》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进修鲁迅的《田园》,让学生了解中国摩登文学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庭、田园等主题。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田园》全文,并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等内容。
2. 撰写读后感,包括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以及与自身经历的联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作品中的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形成小组报告。
4. 朗读比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朗读比赛,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要求:1. 阅读《田园》全文,做到理解透彻,不仅理解作品表面意义,还要深入探讨其中的隐含意义。
2. 读后感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对作品的奇特见解。
3. 小组讨论要求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形成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4. 朗读比赛要求情感真挚,语音准确,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作业评判:1. 阅读理解:包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把握,评分细则为理解深度、思考广度、表达清晰度。
2. 读后感:评分细则为观点奇特性、文笔流畅度、语言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分细则为组织能力、交流能力、深度思考能力。
4. 朗读比赛:评分细则为情感表达、语音准确、表达能力。
五、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阅读《田园》,准备读后感。
2. 第二周:交流读后感,分组讨论。
3. 第三周:小组报告准备。
4. 第四周:小组报告展示,朗读比赛。
六、作业效果:通过这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田园》,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感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本文将设计一份针对中同砚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主题的作业方案。
此作业旨在援助同砚深度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作品,激发同砚对文学和历史的爱好,提升同砚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作业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理解其文学创作背景和社会价值;2. 培育同砚的思辨能力,培育同砚对文学的审美情感和批判认识;3. 提高同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作业内容及要求:1. 阅读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了解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和风格特点;2. 探究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分析其人生境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 撰写一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读后感,包括对鲁迅作品的评判、理解及个人感悟;4. 参与小组谈论,沟通关于鲁迅的见解及对其作品的理解,互相进修、沟通和分享。
三、作业形式:1. 个人阅读写作:同砚需独立阅读鲁迅的作品,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800字;2. 小组谈论:将同砚分成小组,谈论鲁迅的生平、作品及思想,每组撰写一份小组谈论总结报告;3. 教室展示:同砚可选择性地向全班同砚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及小组谈论效果,进行互动沟通。
四、评判方式:1. 作业内容分数占比60%,包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评判及个人感悟;2. 小组谈论分数占比20%,包括小组谈论总结报告的内容质量及表现;3. 教室展示分数占比20%,包括阐述明晰度、思维深度及表达能力。
五、作业效果评估:1. 通过同砚的作业反馈及教室表现,评估同砚对鲁迅的理解和作品的评判;2. 观察同砚对课外阅读的乐观性和主动性,评估作业的启发效果和整体效果。
六、小结与建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业设计方案旨在援助同砚更深度地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思想价值,激发同砚对文学和历史的爱好,提升同砚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此作业,同砚将不仅仅获得文学知识,更将培育批判思维、思辨能力和审美情感,为其将来人格修养和终身进修打下坚实基础。
(0360)《鲁迅研究》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012:023:034:045:056:061:[论述题]一、解释1、《破恶声论》。
2、《野草》。
3、鲁迅杂文形式4、《文化偏至论》5、《影的告别》二、简答1、简述《呐喊・自序》的含义。
2、鲁迅小说象征主义色彩的主要表现?3、阐述《朝花夕拾》的基本主题。
4、鲁迅旧体诗词的艺术创造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三、论述1、为什么说"为人生”是鲁迅思想的重要基点?2、阐述革命文学论证的大致经过及其对鲁迅的影响。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
如果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判断题]1、鲁迅曾留学德国。
参考答案:错误一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广义地说,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
狭义地说,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潜在课程指学校内部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式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4、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想与规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质量规格,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
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者为调控进程必须通过教育评价找出问题关键只所在。
西南大学《鲁迅研究》作业题及答案第一次作业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B:《呐喊?自序》C:《灯下漫笔》D:《坟?后记》正确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
A:为艺术而艺术派。
B:为人生而艺术派C:英美绅士派D:旧式消闲派正确答案:B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B:冯雪峰C:郭沫若D:胡风正确答案:C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杂文B:白话诗C:小说D:旧体诗正确答案:B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A:《域外小说集》B:《呐喊》C:《彷徨》D:《故事新编》正确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正确答案:C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B:《打到孔家店》C:《文化偏至论》D:《估〈学衡〉》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B:周作人C:俞平伯D:胡适正确答案:D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B:《狂人日记》C:《风筝》D:《风波》正确答案:D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B:厦门大学C:中山大学D:西北大学正确答案:B第二次作业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B:《这样的战士》C:《墓碣文》D:《秋夜》正确答案:C2、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A:《河南》B:《新生》C:《浙江》D:《浙江潮》正确答案:D3、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
2010年《鲁迅研究》第一次作业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正确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主张归结为四大派,他自己属于()。
A:为艺术而艺术派。
B:为人生而艺术派 C:英美绅士派 D:旧式消闲派正确答案:B3、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正确答案:C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杂文 B:白话诗 C:小说 D:旧体诗正确答案:B5、1908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了欧美的一些短篇小说,次年结成集子,名为()A:《域外小说集》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正确答案:A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正确答案:C7、鲁迅和学衡派论争的著名文章是()。
A:《青年必读书》 B:《打到孔家店》 C:《文化偏至论》 D:《估〈学衡〉》正确答案:D8、《尝试集》的作者是()A:鲁迅 B:周作人 C:俞平伯 D:胡适正确答案:D9、以张勋复辟作为背景的小说是()A:《药》 B:《狂人日记》 C:《风筝》 D:《风波》正确答案:D10、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这时鲁迅任教于()。
A:北京大学 B:厦门大学 C:中山大学 D:西北大学正确答案:B第二次作业1、“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段名言出自鲁迅的()A:《复仇》 B:《这样的战士》 C:《墓碣文》 D:《秋夜》正确答案:C2、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A:《河南》 B:《新生》 C:《浙江》 D:《浙江潮》正确答案:D3、鲁迅早期的白话诗发表在()。
A:《莽原》 B:《未名》 C:《语丝》 D:《新青年》正确答案:D4、4、《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A:《朝花夕拾》 B:《呐喊》 C:《彷徨》 D:《野草》正确答案:A5、曾著有《庄子与鲁迅》的是()A:唐弢 B: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正确答案:C6、“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出自鲁迅的()A:《文化偏至论》 B:《摩罗诗力说》 C:《怀旧》D:《科学史教篇》正确答案:A7、1903年,鲁迅接连发表了《斯巴达之魂》、《说?》、《中国地质略论》等表现其强国健民、崇尚科学之思的论文,它们发表在()A:《河南》 B:《新生》 C:《浙江》 D:《浙江潮》正确答案:D8、和鲁迅展开"铁屋子”对话的"金心异”原名是()A:刘半农 B:周作人 C:钱玄同 D:徐寿裳正确答案:C9、鲁迅最早的翻译作品集是和弟弟合作的()A:《哀尘》 B:《死魂灵》 C:《域外小说集》 D:《现代小说译丛》正确答案:C10、鲁迅回忆童年对小弟实施了一次无意识的“精神虐杀”的作品()。
A:《复仇》 B:《风筝》 C:《兄弟》 D:《阿长与<山海经>》正确答案:B第三次作业1、鲁迅的旧体诗多是仿古而作,与实际人生距离较远。
正确答案:错误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错误3、《朝花夕拾》的“朝”与“夕”的距离,减弱了它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正确答案:错误4、鲁迅白话新诗的“尝试”特色十分突出。
正确答案:正确5、鲁迅只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对文艺审美价值则不甚关注。
正确答案:错误6、1928年,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将鲁迅当作攻击对象,鲁迅不得不与他们展开激烈论战。
正确答案:错误7、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争论的起因是有关翻译。
正确答案:错误8、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创造社、太阳社青年将鲁迅当作自己宣扬革命文学的绊脚石。
正确答案:正确9、在学术界,鲁迅首先以小说史研究闻名,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中国小说史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
正确答案:正确10、、《呐喊?自序》不仅是对《呐喊》的立场总结,也是理解鲁迅整体小说创作的一把关键钥匙。
正确答案:正确1:[判断题]1、《朝花夕拾》的基本主题:休息与沟通。
参考答案:正确2:[判断题]2、《补天》、《铸剑》和《奔月》基本上与鲁迅的《呐喊》、《彷徨》同期,因而引人瞩目的当然是这三篇小说所洋溢的主观色彩与理想色彩。
参考答案:正确3:[判断题]3、《出关》属于《野草》集子。
参考答案:错误4:[判断题]4、黑色人、眉间尺是《铸剑》中的人物。
参考答案:正确5:[判断题]5、《奔月》中的逢蒙是影射高长虹。
参考答案:正确6:[判断题]6、创造社的钱杏村(阿英)曾作《死去了的阿Q时代》。
参考答案:错误7:[判断题]7、鲁迅杂文从内容上有一个从理念到事实、从抽象到现实的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8:[判断题]8、鲁迅杂文仅仅是"社会人事档案”。
参考答案:错误9:[判断题]9、鲁迅的杂文思维逻辑严密而转换曲折。
参考答案:正确10:[判断题]10、1933年茅盾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杂文研究中的里程碑作品。
参考答案:错误第四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启蒙主义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自然神论或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
它为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由三个基本的心理认知构成:整个宇宙是可以得到充分认识的,它是由自然而非超自然力量支配的;严格运用“科学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人类通过“教化”获得几乎没有止境的改善。
3、“青年必读书”事件1925年1月4日,北方报刊重镇《京报副刊》向文化界名流征求“青年必读书”,胡适等人均给出了答案,如许寿裳推荐了法布耳的《昆虫记》、鲁迅的《呐喊》等,常维钧推荐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等,而鲁迅则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并在附注里写下:“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鲁迅一言激起千层浪,批评乃至对骂由此而起。
鲁迅这段话也成了后来读书人永远的话题,至今仍常被提起。
“青年必读书事件”大概可称得上近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目事件”。
4、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5、“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鲁迅风”又名“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巴人(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灵,孔令境等。
1939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
1941年,周木斋病逝,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在这一时期,同人们合出过杂文集《边鼓集》《横眉集》个人集主要有《生活、思索与学习》《窄门集》(巴人),《消长集》(周木斋),《投影集》《短长书》(唐弢),《市楼独唱》(柯灵),《秋窗集》(孔令境)等。
这一流派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
正如巴人在《鲁迅风》发刊词中所说:“生在斗争时代,是无法逃避斗争的。
探取鲁迅先生使用的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说我们这刊物有些‘用意’,那便是唯一的‘用意’了。
“鲁迅风”杂文家们在上海四周沦陷之后,利用英法租界这个特殊环境,围绕抗日救亡这一中心问题写出了许多战斗性杂文,确实发挥了“袭击当前的大敌”的作用。
二、问答:1、简述鲁迅的新文学批评。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简述鲁迅杂文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的杂文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3、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1908)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
事实上,只要考察“立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便可清晰地发现,日本明治以来形成的国民性讨论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俄日战争以来形成的民族主义热潮,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赫胥黎、尼采、拜伦,以及儒、道、墨、法、道教、佛教、基督教等,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影响了青年鲁迅。
对这些复杂的思想资源如何进行筛选、整合和运用,对于涉世不深的鲁迅来说,显然是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还有,特殊的人生阅历及批判性反思的个性也决定其思想必然是深刻而复杂的。
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
4、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的一大特色是“油滑”。
所谓“油滑”是指在古人古事听描写中,巧妙地揉进去了不少今人今事,穿插了某些喜剧性的现代生活细节与词汇,构成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
《故事新编》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浪漫主义倾向十分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