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2.07 KB
- 文档页数:4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第1课时【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的第二节,也是区域地理中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2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
【学情分析】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巩固学生对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评价环节一:新课导入给同学播放电视剧《闯关东》片段,导入新课,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领略白水黑山的山山水水,感受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回答老师问题完成学习目标1环节二:知识讲解1教师通过对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的讲解,提出问题:1.说出东北三省在我国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先自己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个人的思考结果与小组人员讨论分享,最后梳理总结。
完成学习目标2位置吗?2.你能说出东北三省的范围吗?东北三省指的是哪三个省?3.你能从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三个方面,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吗?环节三:知识讲解2结合图6.13,总结东北三省气候的特点,思考下列问题: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归纳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认真聆听教师的课堂讲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及时做好归纳总结。
完成学习目标3环节四:归纳总结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总结,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表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课标分析:通过分析课标可以发现,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地图的运用密不可分。
第一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评价,学习水平为应用,学习内容是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第二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识别、描述,学习水平为应用,学习内容是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第三条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归纳,学习水平为应用,学习内容是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教材分析:《“白山黑水”——东北三省》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从区域尺度上看,东北三省属于北方地区,尺度更小。
所以本专题将从更具体和更细致的角度研究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置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有“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的形成。
学好本课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对本册教材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学情分析:优势:在前面的区域学习中,对于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学习哪些自然地理要素,学生有了一定了解。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能够通过读图自主探究完成。
劣势:详细分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还有一定难度,总结归纳知识能力不强。
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是“简要评价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
教材分析中指出:“从更具体和更细致的角度研究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巩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第1课时)《“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了解东北三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归纳东北平原的开发及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
【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总结提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家在东北》。
提问:你知道东北指的是哪里吗?人们经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形容东北三省,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新课学习(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位置、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拓展延伸:闯关东山海关古称榆关,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
山海关以东,也就是东北地区,在明朝以后又俗称关东。
闯关东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
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而日本经过日俄战争,迫使俄国把特权转让给日本。
2.地形:山地和平原为主在图中找出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归纳地形:山地和平原为主3.河流:找出鸭绿江、图们江它们是中国与哪国的界河?(中国与朝鲜)找出黑龙江它是中国与哪国的界河?(中国与俄罗斯)4.山河大势这些山脉排列的形状,多么像一个马蹄形啊!河流环绕四周,平原镶嵌其中。
归纳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5.气候读图,你能说一说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吗?(冷湿)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紧邻冬季风源地,所以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白山黑水东北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白山黑水东北省”。
一、说教材“白山黑水东北省”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让学生对这一区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接着详细阐述了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后续分析其农业、工业等经济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涉及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交通等内容,展现了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提高地理综合素养,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等方式进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资源状况。
(4)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2)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2)东北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1)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东北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2课《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1课时教案
1.对应图中山脉、平原字母标注错误的是()
A.大兴安岭 B.小兴安岭 C.东北平原 D.昆仑山
2.关于东北三省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北三省“白山黑水”,土壤肥沃
②东北三省居民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
③东北三省居民房屋都注意通风散热
④东北三省居民房屋屋顶坡度大,墙体厚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③④
3.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A.干旱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4.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的是()
A.内蒙古
B.黑龙江
C.吉林
D.辽宁5.图中甲所在地区是我国的
()
A.松嫩平原B.三江平
原
C.辽河平原D.江汉平原
6.图中乙是我国的()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7.图中大连和漠河虽然都在东北
地区,但是气候却有差异,下面
说法正确的是()
A.在1月份,大连气温比漠河要高
B.冬季,大连积雪厚度比漠河要厚
C.大连和漠河的气候差异原因主要是海陆因素,与纬度因素无关
D.漠河的年降水量比大连要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设计说明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科学制定目标,并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小尺度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相关视频、歌曲、生活中的现象、情境联想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学生对某区域问题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气候的分布特征,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与发展状况。
4.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1.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2.东北地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3.东北地区的工业分布与特点,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视频《走进东北》,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第2课时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第1课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一、学习情境展示林海雪原、冰雕、北大仓、吉林雾凇、三江湿地等东北风光图片,并与学生就此内容互动。
师:喜欢东北三省哪些方面?生:滑雪、滑冰、看冰雕、小品……互动:通过文艺活动了解东北,如猪肉炖粉条、翠花上酸菜、火炕等二、预习检查1.位置和范围东北三省包括省、省和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自然环境特征(1)地形:以和为主,东部为山地,北部为,西倚,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平原。
(2)河流:长白山地的东南方有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彬县公刘中学强彬安一、说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
本节内容是分析跨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第一节,具有示范性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读图能力也较为完善,教学难度相对较小。
三、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②运用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③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④简要分析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提升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展示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读图、析图观察、推理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东北三省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读图析图解决重点学法指导: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完成任务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东北三省地图,强化读图、析图能力。
1.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和范围:地处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简称黑、吉、辽)—读图6.11,结合“中国政区图”,观察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等。
2.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河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平原:东北平原)学生活动:在图6.11找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平原,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
教师引导,分析归纳,小组代表回答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河流河流—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朝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中的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按照课程标准,本节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是第1课时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东北三省是北方地区中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节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设计了“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三个标题每个标题下不仅叙述地理特点,还通过“活动”突出分析地理特点形成的方法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为了落实“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这三条课程标准,教材重点讲述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为了落实“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教材设计了“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的“活动”题。
二.说学情分析(为了更合理更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接下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总论的有关知识和中国四大地理分区的概况后,对中国地理有了比较全面的整体印象,初步体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有了一些简单的人地协调关系的观点,对地理区域性的特点的认识还没有具体到中国的不同地区,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差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说三维教学目标(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己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彬县公刘中学强彬安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
本节内容是分析跨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第一节,具有示范性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读图能力也较为完善,教学难度相对较小。
三、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②运用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③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差异及原因。
④简要分析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提升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展示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读图、析图观察、推理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东北三省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图析图解决重点
学法指导: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完成任务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东北三省地图,强化读图、析图能力。
1.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位置和范围:地处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简称黑、吉、辽)—读图6.11,结合“中国政区图”,观察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等。
2.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河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平原:东北平原)
学生活动:在图6.11找出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平原,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
教师引导,分析归纳,小组代表回答东北三省的地形和河流河流—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朝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
3.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东北三省山地、河流及平原分布状况,总结地形特征(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读图6.13,分析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
(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来分析)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1)东北三省主要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降水较充沛。
但降水集中在夏季。
(多媒体展示了我国干湿区分布图)
(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气温很低,降雪较多。
(3)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小部分位于寒温带、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4)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本16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教师巡视,点拨。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突出的气候特征:冷湿
冷:纬度高,靠近亚洲冬季风源地
湿:气温低,蒸发弱,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教法—本部分内容的突破重要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读图思考,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合作通过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干湿区分布图以及东北三省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东北三省雪期分布图等4幅地图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七、说板书设计
1.东北印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地处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简称黑、吉、辽)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平原:东北平原)
河流:中俄界河:黑龙江中朝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
(3)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突出的气候特征:冷湿原因—冷:纬度高,靠近亚洲冬季风源地
湿:气温低,蒸发弱,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八、说作业布置
本课时的作业选择是P16页课后活动第1,2题,这2道题目突显了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起到强化突破的作用。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我感受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
教学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预设可能出现的状况要有所准备,特别是课堂当中突发的问题,以便达成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
在多媒体应用的同时要注意地图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能走马观花,要多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