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
而开放性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挑战与改进之处。
一、开放性教学的理念开放性教学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放性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精神,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
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说教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发言和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际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开放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内涵,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和规则。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够促进思想的碰撞和发展,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开放性教学强调实践和应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通过开放性教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适用和道德规范的实践,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和解决,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道德和法治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有效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开放性教学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以一个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为例,来探讨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
某初中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选择了《假如我是一名法官》这个话题进行展开。
在开场时,老师通过讲述法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引入话题,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法官,面对一个涉及盗窃案件的少年罪犯,你会怎么判决?学生们在听完问题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关于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讨讨论、探究实验等开放性方式,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下面,本文将从政治开放式教学的意义、开放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及其优点与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开放式教学的意义政治开放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同时,开放式教学方法将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二、开放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政治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情境创设:在设计开放式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为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体、有趣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和问题导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探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小组互动、各抒己见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模拟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政治课程内容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动手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开放式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能够丰富政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准备时间较长,教学效果因教师控制不当而存在波动,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较低等问题。
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和实施开放式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教学的要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放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以及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基础(一)开放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开放性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理念,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学习者中心理论、认知启发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等。
学习者中心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因此需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认知启发理论认为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
情感教育理论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行为选择。
这些理论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开放性教学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开放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是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择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再次是教学方法,开放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启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
二、实践探索(一)课程设计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时,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特点为中心,结合社会实际,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开放性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
一、教学目标开放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开放性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法治知识,培养其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通过开放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的。
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治精神,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法治观念,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教学目标是以实践与应用为重点的。
通过开放性教学,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道德法治素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亲身感受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氛围,从而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开放性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注重个性化。
开放性教学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纳入考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更侧重于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
教学内容注重前沿性。
基于初中政治课谈其开放式课堂实践探究开放式课堂是一种具有活力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政治课上,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
本文将探讨基于初中政治课的开放式课堂实践,讨论其教学特点和效果。
一、开放式课堂的理念开放式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
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初中政治课的特点初中政治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政治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政治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批判精神,引导他们思考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作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
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主素质的公民。
1.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促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在政治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论辩能力。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调研和探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缺乏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开放性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本文将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
在讨论一个道德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或者"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来判断是非曲直?"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针对具体情境的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融会贯通。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决策,通过讨论、选择、反思等环节进行实践。
让学生组成小组,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模拟某种情境,讨论针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并进行合理性评价和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原则,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传授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
而开放性教学则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辩论。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分析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学习法律原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于"合法与正义的关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表达个人观点。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一、开放性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开放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积极参与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和组织者。
开放性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化和学习活动的开放性。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活跃地参与,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 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开放性教学的框架下,教师们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化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分析等真实情境,让学生们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道德与法律原则。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讨论。
而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
3. 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亲身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法庭、警察局,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
4. 建立积极的学生评价机制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表现和进步需要得到认可和肯定。
教师们可以建立起多元化、综合性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包括书面考试、 oral考试、作业评定等形式,还可以包括学习档案、学习反馈、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需重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开放性教学概述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人士,而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单向的传授者和接受者变为双向的互动和参与。
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通过参与设计教学内容、方式、学习目标的决定等,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性学习。
开放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构建情景化的教学场景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方式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建设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建设,例如由学生参与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设计教学活动等。
通过学生的参与设计和决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4、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教师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整合的教学。
教师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相关机构,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在此方面进行探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开放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使他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和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不足,使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社会、家庭或学校等层面出发,选取合适的问题或案例,运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个性化研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引发疑问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题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安全知识时,可以选取有奖励的小测验,让学生理解安全知识受到的影响,并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共享各自想法,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2. 运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性格、兴趣和个性特点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例如,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将体验转化为学习成果。
3. 留出自主实践的空间教师还通过留出自主实践的空间来鼓励学生探究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开放性教学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将开放性教学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背景、开放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
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制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的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公民。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有必要引入开放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
二、开放性教学的理论依据开放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
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情境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文化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学习;情境教学理论则认为学习活动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些理论依据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提供了指导。
三、有效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辩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放性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独立完成作业。
初中政治开放式教学探析
来源:
一、创建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避免单纯传授和死记硬背的倾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发自我探究思维,领会学习的真谛。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等方面的交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教师要使其精神振奋起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新课改提出了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最终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培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上好每一节课.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
政治课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这些内容不是单靠教师的讲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热情、爱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尊重他们不同的认知思维习惯。
教师语言亲切、表情丰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自然心情愉悦,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把认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感代替空洞的说教。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空洞的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用喜闻乐见的内容。
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不是坐而论道,大谈空洞的理论和道理,而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书本内容生活化。
只有这样。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贴近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有话可说。
发表白己真实的想法和见解。
否则思想品德课教学将丧失生机和活力,也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和喜爱。
营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活动。
为他们展现自我搭建宽阔的舞台和空间。
例如。
为了使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参与。
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法律故事,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法律要闻,然后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来学习法律知识。
同时教师再把学生收集来的法律故事和新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把这些内容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遵纪守法能使家庭、社会安定,国家发展。
反之,不仅会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
而且个人、家庭和国家还要付出代价,以此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
教师只是讲讲、写写。
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
广泛用于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
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
有身临其境之感,觉碍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播放电视VCD让学生欣赏一幅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